【摘 要】本文對馬克思交往理論進行概述,認為馬克思交往理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jù)、有助于認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視角,并論述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啟示:重視落實“以人為本”理念;重視精神交往,關注大學生內心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馬克思交往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啟示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C-0145-03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概述
(一)交往含義的界定。馬克思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在他的很多著作中對“交往”作了探索。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提到“人與自然的交往”和“同別人的實際交往”,而他把“同別人的實際交往”視為其他一切交往的前提。因此,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包括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物質交往對精神交往起決定作用。隨后,馬克思在不同的著作中也提到交往,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著作中分析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關系,明確指出物質交往處在決定性、根本性地位;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將交往解讀為交互活動、交換和生產關系,并進一步指出: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馬克思還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交往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馬克思交往理論中強調了交往具有獨立性,是社會實踐的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在馬克思交往理論中,交往是人和人之間交流、溝通的活動過程。
(二)交往是人的本質的體現(xiàn)。馬克思交往理論認為:交往和社會關系相關聯(lián),交往產生社會關系,交往是人的本質的體現(xiàn)。人的社會關系是在人們的交往中形成的,人們意識到必須和周圍的個人來往,也就是開始意識到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體現(xiàn)出人們的社會關系在交往中實現(xiàn),而交往關系體現(xiàn)了人們的存在方式。交往突出人的社會關系網,反映人的本質特征,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存在方式。而人生活在交往中,通過交往建立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促進或者阻礙人的發(fā)展。正如馬克思提到,社會關系即交往復雜程度實際上決定一個人能夠發(fā)展所達到的程度。信息化時代,交往仍然是人們形成社會關系的前提,人們交往的密度更加頻繁,社會關系更加錯綜復雜,交往方式多樣化,而人依賴這種社會關系實現(xiàn)物質、思想、情感等資源的交換,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的發(fā)展,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
二、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價值
(一)馬克思交往理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契合實踐需求的理論依據(jù),而馬克思交往理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合的理論依據(jù)。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解決大學生思想信念問題,是主客體間相互溝通交流并解決大學生思想信念問題的重要實踐方式,主要目的是使大學生理想信念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就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簡而言之就是交往的過程,但不止步于交往本身,而在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正如馬克思交往理論中提到的,交往是人們一種互相作用、存在、發(fā)展的方式,人們在交往中行為得以展現(xiàn)、確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存在主客體間的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就無從談起,離開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根基。信息化時代人與人的交往頻率看似減少了,但是實際上人與人之間交往更加頻繁,密度更加大,這種交往在信息化特征下通過借助第三方平臺或者載體完成。正如馬克思在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寫道:“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因此,馬克思交往理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jù),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論源泉。
(二)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根本目標有助于認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根本目標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一致的。馬克思交往理論核心在于“交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是主客體交往的過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根本的目標,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一方面,馬克思交往理論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深入闡述是馬克思交往理論發(fā)展的重要范疇,高度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交往理論的重要特征。人在交往中各種能力、綜合素質等不斷得到提高,全面發(fā)展。另一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大學生人格、品格,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主要解決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強化大學生思想信念教育,這項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莊嚴而緊迫的任務。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更容易受到外界的沖擊,守衛(wèi)好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是當前迫切的工作任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應對這種挑戰(zhàn)最好的途徑,目的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自由而全面發(fā)展。信息化時代,馬克思交往理論不僅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基礎,而且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都關乎把人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問題,也是高校在信息化時代、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對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的關鍵點。
(三)馬克思交往理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視角。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它象征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全新的階段。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問題、發(fā)展曲折等種種困境,在現(xiàn)實中可以找到多種答案,把目光轉向馬克思交往理論,尋求智慧的啟發(fā)和理性的解答,是眾多問題能夠得到解答方法之一。馬克思交往理論不僅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厚度,而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馬克思交往理論是正確的、科學的、與時俱進的理論,研究馬克思交往理論,能夠更加科學地解析和深刻透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馬克思交往理論固然不能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的問題都提供具體的答案,但可以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發(fā)展趨勢、存在的矛盾,正如著名學者俞可平教授在他的文章里面提到的,現(xiàn)代很多的經濟學家在現(xiàn)實中遇到很多的問題,但這些經濟學家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正是馬克思曾經思索并尋求答案的問題。
三、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啟示
(一)重視落實“以人為本”理念。馬克思交往理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的啟示就是:“以人為本”,認識人,了解人,研究人,解決人的思想上、觀念上的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做到立足于人文關懷去解決問題,才能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增強實效性。一方面,參照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主客體理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交互性主體,在一定時間和空間里,主客體可相互轉化身份,因此要尊重雙方的人格平等、身份平等,努力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氛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之間的情感共鳴、知識共享、精神升華,使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實現(xiàn)學生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另一方面,根據(jù)馬克思交往理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決的是人的問題,是人的思想、觀念等方面問題,因此,要注重“以人為本”,在和諧的育人氛圍中解開大學生在生活中、學習中產生的思想上的困惑,使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當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純主體或客體的獨角戲,是主客體雙方相互尊重,平等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信息化時代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可以借助不同媒介、平臺等載體,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重視精神交往,關注大學生內心需求。馬克思交往理論認為,從不同的交往形式來劃分,交往的類型是多樣的。但主要包括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物質交往產生于人們的物質生產之中,精神交往產生于人們的精神交往之中,物質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精神交往是物質交往的進一步升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體之間精神交往的實踐過程,教育主體是引導者,客體隨著主體的引導,思想和觀念上發(fā)生變化,符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實現(xiàn)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精神交往是馬克思交往理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
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的精神交往理論內容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參照馬克思交往理論中精神交往理論的重要內容,應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區(qū)別于其他的工作范疇,注重精神層面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熟知精神交往相關理論,其次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最后建構精神交往的長效實踐機制。但是精神交往是在一定的物質前提下進行的,因而工作開展也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條件,例如工作開展的地點、教育工作者的報酬、技術手段等。信息化時代更應關注精神交往,關注大學生內心的需求,以提升精神交往的成效,進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交往理論是科學解釋和正確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鑰匙,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馬克思交往理論立足于“人的交往”揭示理論的魅力和現(xiàn)實的意義,突出強調交往在人和人之間、社會發(fā)展甚至國家之間的重要影響。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和規(guī)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即教育者與教育對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方法、藝術、載體等都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伴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由此,信息化時代應充分運用信息化平臺,促進人的交往,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教育者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信息化時代為契機,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介查閱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內容資料,篩選優(yōu)質材料,甄別創(chuàng)新的馬克思交往理論和馬克思交往理論原始材料的區(qū)別,進而厘清交往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關系,最終實現(xiàn)大學生自身的不斷發(fā)展。另一方面,對信息化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xiàn)的變化不斷調整方案,以適應大學生出現(xiàn)的新的思想動態(tài),解決新的問題,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姜愛華.馬克思交往理論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3]高振興.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及其啟發(fā)[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
[4]唐雪薇.“互聯(lián)網+”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交往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7
[5]時延春,王可心.網絡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基于馬克思交往實踐理論[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8(4)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OBE理念下民辦本科院校形勢與政策課混合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19SZ015)
【作者簡介】周獻策(1984—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