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是他眾多作品中最具創(chuàng)作和演奏風格特點的代表作之一,練習曲《嘆息》有著層次豐富的音樂織體,彈奏其作品幾近達到了管弦樂隊的效果。這篇論文以鋼琴曲《嘆息》為研究對象,分析作品每部分的分解和弦和用到的鋼琴演奏技巧,并選用中小學音樂教材的歌曲片段作為譜例應用到即興伴奏中,希望以即興伴奏中織體——分解和弦的配置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其中的鋼琴伴奏部分都由本人編寫,供參考。
[關鍵詞]練習曲《嘆息》;分解和弦;即興伴奏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0)10-0114-04
[作者簡介]周思銘(1996—"),女,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長春"130117)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人,是19世紀浪漫樂派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被人們尊稱為“鋼琴演奏之王”。他不僅是一位鋼琴演奏家,還是杰出的作曲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音樂教育家。李斯特將浪漫派鋼琴音樂推到了最高點。
李斯特一生都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上不斷地探索和創(chuàng)新,他盡力地挖掘鋼琴的表現(xiàn)潛能,追求高超的鋼琴演奏技巧,他許多作品中均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并在華麗復雜的技巧中融入了其深厚的情感和歌唱性的旋律,使許多枯燥的鋼琴作品體裁,如練習曲有著其獨特的夢幻般的詩意和火熱的激情,豐富的音樂表現(xiàn)力使其更容易被聽者所接受,他留下的鋼琴作品蘊藏著巨大的價值,非常值得后人分析、學習和應用。
練習曲《嘆息》(Un Sospiro),又名《大?!罚瑒?chuàng)作于1849年,是李斯特創(chuàng)作階段的中期——在魏瑪?shù)膭?chuàng)作成熟期,在此期間他的創(chuàng)作鮮明地為我們展現(xiàn)了他創(chuàng)新的許多鋼琴織體表現(xiàn)手段。他對于單一的織體技巧,如音階、琶音、雙音等有了一些新的改造,他創(chuàng)作的作品如這首練習曲一般,使用了大量的和弦,琶音,三、六度音階進行,等等。
樂曲有著獨特的音樂風格和即興性,鋼琴的技術性和旋律性達到了統(tǒng)一。樂曲開始通過兩只手交替的琶音來演奏,似斷非斷的主旋律出現(xiàn)在其中,好似在汪洋的大海中不時濺起的一串串浪花,連綿不斷地訴說著一個如歌唱般的故事;旋律忽高忽低,每樂句的結尾處仿佛小船在黑暗中因看不到終點而發(fā)出的一聲嘆息,恬靜,和緩,神秘。緊跟著雙音八度出現(xiàn),情緒發(fā)生了轉變,由從前的靜謐變成狂風暴雨,小船開始動蕩不安,音響給人以緊張不安定的感覺,一番沖突矛盾過后,華彩段落結束了這場爭斗,從強到弱,如安撫般,海面逐漸恢復平靜。小船變得精疲力竭,無精打采地在海面上繼續(xù)游蕩,二分音符的波音相繼出現(xiàn),海浪逐漸變得越來越大,浪花濺起得也越來越多,氣氛比之前更為緊張,緊跟著起伏更大的華彩段落隨之而來,一陣浪濤涌來,平息了這場海上風暴。最后恢復一開始的雙手交替的琶音,海面終于回歸平靜,云霧慢慢散開,天空中出現(xiàn)了一縷縷陽光照在小船之上,好似剛剛的暴風雨從未出現(xiàn)過一樣,但小船還在緩緩前行著,找尋著屬于自己的彼岸。練習曲《嘆息》中大量使用分解和弦來描寫大海各式各樣的變化。下面分析分解和弦的定義和風格特點,并在樂曲基礎上對其配置方法進行舉例說明。
一、練習曲《嘆息》的主要伴奏織體——分解和弦
我們日常為歌曲伴奏,只有和聲是不夠的,必須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將和聲融入其中,并結合歌曲本身的音樂形象與風格特點才可以算是基本上完成一首歌曲的伴奏。“織體”指“音型”,是和聲的具體組織形式?!鞍樽嗫楏w”是指伴奏聲部中各個結構層次的縱向組織形態(tài)與橫向運動形態(tài),是伴奏創(chuàng)作的綜合表現(xiàn)手段。[1]同一個和弦可以用多種伴奏織體呈現(xiàn)出來,而伴奏織體的基本形式大概可分為三類:和弦式伴奏織體、分解和弦伴奏織體、半分解和弦伴奏織體。其中,分解和弦式伴奏織體早在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就已經被使用,在浪漫主義音樂時期更被廣泛應用。分解和弦伴奏織體是指在和弦式伴奏織體的基礎上,將和弦中的音依次出現(xiàn)的伴奏形式。[2]李斯特本人創(chuàng)作的旋律曾被人評價“旋律優(yōu)美但不夠深沉、真情不足”,但是這一缺點被李斯特設計的無數(shù)獨特的音樂伴奏織體所彌補,使得他創(chuàng)作的許多曲目成為經典優(yōu)秀的作品。許多學生如今彈奏即興伴奏時覺得旋律過于單調普通,伴奏織體不會選用,對于這首鋼琴作品織體的了解和淺析,希望可以直觀地從《嘆息》中認識和學會使用其中的即興伴奏音型——分解和弦。這首樂曲中大量使用的織體為琶音,基本上琶音的使用貫穿了全曲,而琶音屬于分解和弦的一種,分解和弦也是被人們使用的最普遍的伴奏音型。所以下文主要分析《嘆息》每部分的伴奏織體,并選用中小學音樂課本的歌曲作為譜例,對即興伴奏手法進行應用。
伴奏織體的選用與歌曲的音樂風格密切相關。分解和弦伴奏織體常常被用于優(yōu)美、緩慢、抒情的歌曲中,所以很多人誤認為,分解和弦的使用只能局限于這類音樂風格特點的歌曲中,以至于很多初學者一遇到有著宏偉氣勢的歌曲或是歡快活潑的歌曲時,學過的分解和弦通通沒有了用武之地。但實際上,分解和弦可以用于大部分歌曲中,它不是只局限在一個簡單的緩慢的音樂風格里,分解和弦織體有著自己獨到的變化:節(jié)奏、音區(qū)以及走向。彈奏分解和弦時的節(jié)奏和速度,我們可根據彈奏的歌曲音樂風格來不斷調整,速度可快可慢,節(jié)奏可長可短。分解和弦織體可分為密集位置和開放位置兩大類型,一類音域不超過一個八度,一類音域超過一個八度。雖然彈奏分解和弦的音區(qū)通常在中音區(qū),但我們也可以根據歌曲音樂形象的不同對音區(qū)做適時調整,例如可以移到低音區(qū)或高音區(qū),也可以把音區(qū)進行擴展,等等。所以,分解和弦不僅適用于抒情歌曲,同樣適用于寬廣壯闊、活潑歡快等類型的歌曲。
二、單手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
單手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方法可分為左手彈奏分解和弦和右手彈奏分解和弦,以下將分別詳細闡述其用法。
(一)左手分解和弦
如譜例1所示,27小節(jié)右手是旋律聲部,左手為伴奏部分。右手具體來說是八度形式的旋律,開始是A大調逐漸轉向了f小調。這里的音樂風格是激動而熱烈的,右手八度作為主旋律,雖然譜面上并未表明需要連奏,但是旋律在演奏時要求連貫。所以右手的八度把位很關鍵,手腕手臂的力量要保持貫通,演奏雙音的兩根手指要貼鍵同一速度和力度去彈,依次利用手腕、小臂的力量從27小節(jié)開始不斷加強加快再逐漸漸弱漸慢。左手這時作為伴奏,采用了六連音的分解和弦,音區(qū)在左手上跨度較大,要求左手的每根手指必須保證力量和節(jié)奏的均衡性和統(tǒng)一性。左手始終隨著右手的旋律去演奏,總體力度要較右手弱一些,用指尖貼鍵的方式去演奏琶音。為了避免左手過于僵硬,手腕要放松,彈奏時提前找到將要彈奏音符的位置,用手腕帶著手指連奏,多加練習。
右手旋律左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是即興伴奏中最普遍簡單的手法,如果旋律過于單一普通,那么分解和弦伴奏織體就起到了作用,成為突出旋律音樂形象的重要體現(xiàn)者。而且伴奏部分在左手上,在音響聽覺上一般不會與旋律爭主導位置,讓人明顯感覺到左手的伴奏是為右手旋律內容服務的。
譜例2為應用實例《剪羊毛》片段,歌曲的主旋律為右手彈奏,左手為分解和弦,是一首兒童歌曲。為了與歌曲的風格特點相呼應,我在這里使用的伴奏音型——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突出簡單明了的特點,音區(qū)上相對較短,在一個八度之內。在左手伴奏的演奏上,我采用斷奏奏法,用手指指尖跳音去彈奏伴奏聲部,盡量彈出有彈性、靈敏、快速但輕巧的聲音,使伴奏的歌曲具有歡愉、跳躍、活潑的風格特點,表現(xiàn)了剪羊毛工人們嫻熟、靈活的動作。
(二)右手分解和弦
在這里右手變成了伴奏,左手開始演奏主旋律,與前面左右手位置進行了互換。右手這里是六連音的分解和弦,中間鑲嵌著三度的雙音,音區(qū)較之前擴展并升高了,音樂風格更為激烈,沖動甚至魯莽,演奏要求聲音音色較之前更為飽滿,落鍵果斷的同時,音與音之間要連貫,彈奏每個樂句都要求一氣呵成,這里使用了輪指和連音的演奏技巧,手腕保持平穩(wěn)、放松,手指要靈活,觸鍵速度與力度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現(xiàn)力量不平均導致琶音或重或輕,用上手腕和手臂的力量,手臂順著音區(qū)的移位自然地移動調整。30小節(jié)右手彈奏力度應由弱至強再由強到弱,為左手的旋律渲染激烈緊張的氣氛,呈現(xiàn)海面波瀾壯闊,雄偉的氣勢和場面。左手的中聲部為八度主旋律,左手這時應起主導作用,突出八度和弦,力度很強,譜面上還標注了強調,加重音的記號,所以要求左手在演奏八度時使用大臂甚至全身的力量,每個樂句的主旋律音量不斷提升,觸鍵不斷加深加厚,落鍵堅定迅速,力量向琴鍵斜下方彈奏,讓聲音聽起來渾厚、大氣、沉穩(wěn),像是全曲的基調,給人一種安定可靠的支撐感。
上述片段右手為伴奏分解和弦,左手為主旋律,即興伴奏也有很多這樣的用法,普遍的現(xiàn)象是左手的主旋律在中低音區(qū),右手在高音區(qū)。鋼琴的中低音區(qū)音色深厚,力度變化明顯,使得主旋律變得深情、具有詩意和哲理性,而高音區(qū)音色純凈輕巧、清澈通透,對樂曲氣氛的渲染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譜例4為歌曲《雪絨花》的第一樂句,歌曲的主旋律在中低音區(qū),右手為分解和弦伴奏織體,中速。歌曲是電影《音樂之聲》的經典歌曲,是電影中男主人公為了表達對國家的敬意而唱的一首歌曲。左手手指立穩(wěn),手掌用力,觸鍵深一些,在鋼琴中低音區(qū)上奏出深沉、有力度如男主人公音色一般低沉、寬厚、歌唱性的旋律,右手手指放平,手指觸鍵面積大一些,讓聲音聽起來輕緩柔和一些,用連奏的方法彈出分解和弦伴奏織體,用手腕帶動手掌,平緩連貫地、不間斷地彈奏出每個音符,最后每小節(jié)加入踏板,使聲音整體上充滿共鳴,如回聲一般,仿若通過微小的雪花一下子回憶到了從前的無數(shù)畫面,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濃濃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三、雙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的配置
如譜例5呈現(xiàn)的這般,樂曲大篇幅的伴奏織體——分解和弦都是由左右手交替完成的,一連串快速密集的琶音演奏過后,仿佛海面上的一陣小的海浪經過,給人一種水面的流動之感,刻畫了沉思嘆息的音樂形象。每一拍都是由七連音構成,琶音的跑動和主旋律都是左右手共同完成的,如何保持平穩(wěn)的銜接伴奏和旋律是至關重要的。在演奏伴奏分解琶音時,左右手應貼鍵,每個音符在琴鍵上的位置用指尖輕輕地通過手腕小幅度地轉動連過去,大拇指容易在快速演奏時強出來,所以,在平時練習中開始應注意每個音的落鍵、音與音之間的速度和力度是相等的。在之后的練習中,從每一個連線的最低音到最高音再逐漸從弱至強,加強音樂的和諧性和流暢性。但伴奏始終是為旋律起輔助作用的,要一直保持在一定的弱的力度之內。
無論旋律還是伴奏都是由雙手共同完成的,在很多即興伴奏的作品中也常??梢砸姷竭@樣的例子,不過多用于舒緩、歌唱流動性較大的歌曲中,對彈奏者的鋼琴演奏水平要求較高,雙手配合的伴奏織體與主旋律應渾然一體??楏w與旋律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縱向上突出旋律音,伴奏聲部不要壓過旋律部分,在鋼琴上奏出連綿不斷的感覺。
譜例6為歌曲《小白船》片段,中速,是一首朝鮮兒歌。同上述《嘆息》的片段一樣,歌曲的主旋律與分解和弦的伴奏由雙手共同完成,雙手彈奏時伴奏部分力度強弱應隨著旋律部分的起伏變化而不斷做小幅度的調整。高音部分的旋律優(yōu)美具歌唱性,分解和弦貫穿于高中低音區(qū),音型舒展寬廣遼闊,歌曲旋律有了分解和弦伴奏織體的填充顯得更具表現(xiàn)力,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小白船”在銀河里慢慢搖曳,白云在藍天中隨風飄行的美麗景象,抒發(fā)了人們對天空的無限遐想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結"語
“鋼琴即興伴奏”這一名詞隨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課程標準的重大改革、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越來越煥發(fā)其蓬勃的生命力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成為一門無可替代的獨立學科。同時在鋼琴水平日益繁榮發(fā)展的時代,對中小學教師、師范院校的學生等音樂從事人員來說,集鋼琴演奏能力、即興伴奏能力于一身的要求是大勢所趨。深入從鋼琴家的名作中挖掘即興伴奏分解和弦織體的編配方法,開闊視野,也讓更多人運用新的理念,了解身邊可以自學的“即興伴奏鋼琴曲”《嘆息》,以期實現(xiàn)提高鋼琴即興配置水平的目標。
注釋:
[1]馮德鋼.鋼琴即興伴奏新編[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3.
[2]張"薇.鋼琴即興伴奏技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59.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