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蘭
(臨沂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心理康復一病區(qū),山東臨沂 276000)
抑郁癥是由社會、心理、生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異常、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行為,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屬的日常生活。 臨床中主要采用藥物控制疾病發(fā)展,并采用溝通及認知行為干預緩解患者的抑郁癥臨床表現(xiàn), 但效果一般。為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需要醫(yī)務(wù)人員對患者的認知行為及家屬的參與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促進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的全面康復,為患者建立正確的世界觀,督導抑郁癥患者與社會建立良好的聯(lián)系[1-2]。 該文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5 月該院收診的80 例抑郁患者, 探討認知行為療法結(jié)合家庭康復治療的效果。 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80 例抑郁癥患者, 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 例。 對照組男女患者的比例為1∶1;年齡30~67 歲,平均年齡(40.69±5.47)歲;病程2 個月~1 年。 觀察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為1∶0.8;年齡27~66歲,平均年齡(39.24±5.47)歲;病程3 個月~1 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療法。 (1)藥物治療:給予患者鹽酸舍曲林(廣東彼迪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86),50 mg/次,口服,早晚各1 次, 并在治療期間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疾病癥狀及表現(xiàn),及時調(diào)整藥物用量。 (2)認知行為療法:①由專業(yè)的心理醫(yī)師根據(jù)評估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通過角色扮演、交流、布置作業(yè)等方式改善患者不自信的情緒。 ②健康宣教:通過健康講座、影像資料、宣傳圖冊、有效的溝通交流等方式為患者及家屬宣教抑郁癥的疾病影響因素、治療方案、日常護理注意事項等相關(guān)知識, 并在交流或座談會中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從而樹立患者接受治療的信念;主動傾聽患者傾訴,認同患者訴求,對于有妄想患者需探討、解決患者困擾,引導患者回歸現(xiàn)實生活。③疏導負面情緒:為患者提供疏導情緒的通道,如與他人交談、參與娛樂活動、音樂疏導等。④通過與患者進行肢體接觸,安慰患者情緒,讓患者感受到關(guān)懷[3]。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采用家庭康復治療。醫(yī)護人員鼓勵家屬參與到抑郁癥患者治療中,并根據(jù)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基礎(chǔ)治療方案。 (1)為患者提供安全的環(huán)境,鼓勵患者走出封閉環(huán)境。 抑郁患者長期在家休養(yǎng),常胡思亂想,使沮喪情緒加重,可鼓勵患者多進行戶外活動,如騎車、郊游、散步、訪問親友等。 (2)轉(zhuǎn)移注意力,通過鼓勵患者在家養(yǎng)花草、小動物或者打掃衛(wèi)生等,分散其注意力。 (3)發(fā)泄情緒,通過交流溝通,傾聽患者的心聲,為患者進行疏導,從而發(fā)泄患者心理情緒。(4)運動訓練,多運動可促進患者處于健康的身體狀態(tài),建議適當進行跑、快走等訓練。 (5)筆信涂鴉, 書寫、 涂鴉畫畫是抒發(fā)情緒的好方法之一。(6)藥物護理,家屬積極采取合理的方法,督促患者及時口服藥物,并在服藥期間注意患者是否有藥物副作用,對于惡心、嘔吐或其他不良反應(yīng)需及時處理,必要時聯(lián)系醫(yī)務(wù)人員進行合理護理,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積極性[4-7]。
兩組患者治療周期均為1 年。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認知功能評定量表(LOTCA)評分、社會功能缺陷量表(SDSS)評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疾病復發(fā)率及服藥依從性。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HAMD、LOTC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HAMD、LOTCA 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SDSS、AD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的SDSS、ADL 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HAMD、LOTCA 評分[(±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HAMD、LOTCA 評分[(±s),分]
組別實驗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HAMD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LOTCA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30.28±3.20 31.28±3.03 0.645 0.739 8.39±0.82 14.99±1.34 4.382 0.000 6.000 5.211 0.000 0.000 48.29±6.49 48.39±5.99 0.674 0.749 70.23±6.40 59.49±5.39 4.786 0.000 5.678 5.345 0.000 0.000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SDSS、ADL 評分[(±s),分]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SDSS、ADL 評分[(±s),分]
組別實驗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SDSS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A(chǔ)DL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t 值 P 值13.98±1.32 14.09±1.35 0.847 0.799 4.64±0.34 9.89±0.91 4.568 0.000 5.948 5.493 0.000 0.000 17.99±1.23 18.45±1.46 0.673 0.748 11.34±1.20 16.34±1.56 4.134 0.000 5.874 5.673 0.000 0.000
實驗組患者的服藥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隨訪1 年復發(fā)率及服藥依從性[n(%)]
抑郁癥是心理障礙疾病的一種,是多種因素導致的,臨床中以藥物干預為主,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8]。但藥物干預抑郁癥有副作用,長期服用藥物,患者會產(chǎn)生心理、生理的依賴性,導致病情拖延,治愈率較低。 抑郁癥的治療過程漫長,其治療目的是恢復患者社會生活,緩解疾病發(fā)展,促進預后[9]。 認知行為療法通過交流、疏導等措施,督促患者認識到疾病的相關(guān)知識及治療措施,同時通過健康宣教,為患者樹立信心,緩解患者負面情緒,從而有效促進患者接受現(xiàn)實社會,恢復患者社會功能。 認知行為療法結(jié)合藥物治療,雖然能夠共同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是認知行為對患者恢復全面社會功能的作用較為單一,患者出院后積極接受社會活動及功能的能力較差。家庭康復治療是以家庭人員為主要的治療參與者,主要治療方式為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通過使抑郁癥患者參與改變家庭成員間的關(guān)系,重新審視與改變家庭角色造成的刻板印象,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家庭成員參與抑郁癥治療, 可為抑郁癥患者提供尋找改變的力量,提高抑郁癥患者自我理解能力及樹立抑郁癥康復信心[10]。 同時,通過積極的社交、運動等措施,使患者達到自我重塑,提高與他人交流溝通的能力,促進其積極參與到社會功能中, 提高患者自我需求的滿足。家庭康復治療結(jié)合認知行為療法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及接受能力,并在醫(yī)務(wù)人員、家庭成員的幫助下,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逐步完善自我認知,回歸現(xiàn)實生活,從而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改善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減少疾病發(fā)展及復發(fā)[11]。
該次研究表明,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HAMD、LOTCA、SDSS、ADL 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服藥依從率(97.50%)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8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的復發(fā)率(5.00%)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22.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此可見,認知行為療法結(jié)合家庭康復治療,通過積極接受藥物治療、心理疏導、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顯著恢復患者的家庭成員功能及社會功能,有效緩解抑郁癥癥狀,避免疾病復發(fā)。
綜上所述, 經(jīng)認知行為療法結(jié)合家庭康復治療后,患者的抑郁癥狀顯著改善,且服藥依從性顯著提高,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