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是新課改對所有學科提出的基本要求。人才除了具備思維能力之外,還應該具備必要的實踐能力。只有將思維轉化為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創(chuàng)造,因此,作為一名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本文筆者就以小學美術教學為例,探討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并且重點分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一、 前言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點明了,培養(yǎng)兒童的動手能力以及動手習慣的重要性。當代小學生身上有一個突出的“毛病”就是依賴思想嚴重,缺乏動手能力,遇事容易膽小,缺乏挑戰(zhàn)精神。比如北大清華才子不會剝雞蛋,高中生甚至不會煮泡面、洗衣服。試問學生自己的事情都不知道自己完成,如此怎能為社會做貢獻呢?尤其是近兩年新聞爆出的“搬家熱潮”,很多高中生一到節(jié)假日就大包小包行李箱回家,帶回家的全是換洗的臟衣物,這類現象已經屢見不鮮了。也正是因為這些習慣,讓學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差。
前幾天看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采訪,他說“我要能夠下田的學生,電腦雖然很重要,但是電腦里長不出水稻?!边@其實同樣在告訴我們動手能力的重要性。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深刻認識這些現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應該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動手能力,并且從“娃娃”抓起,從小學生抓起。
二、 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性
美術是一門藝術型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創(chuàng)造型學科,學習美術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而創(chuàng)作能力體現于何處呢?那就是美術作品。作品有來源于何處呢?追本溯源地看,成就一幅作品一定需要我們動手實踐。所以,動手能力也是學好美術的必備能力。綜合美術教學和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來看,培養(yǎng)小學生動手能力主要具備如下價值:
一是有利于課程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體驗會增強,獲得的成就感也會增多,能夠領會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并且真正掌握一些技能。同時,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也會遇到很多問題,而為了達成目標,那么學生只有不斷克服這些問題,這一過程又需要學生積極調動自己的大腦思維。所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提高學生求知欲望、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過程。
二是有助于手腦結合,開發(fā)學生智力。小學生處于生長發(fā)育關鍵時期,也是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有研究證明,不愛動手的孩子大腦活躍度遠低于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學生,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活潑亂跳,喜歡“上躥下跳”,往往他們的思維能力更加活躍。但這并非意味內向安靜的孩子思維就不活躍了。只是相對而言,好動的孩子思維會更加發(fā)散,他們更善于思考。因此,提倡學生動手實踐也是為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思維活躍度,從而促進學生智慧生長。
三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美術素養(yǎng)。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美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如何實踐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讓學生動手做一做,自己去嘗試,去感受,去體驗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對美的辨識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學生會對美術作品進行詳細的解讀,能夠更深刻地了解美術作品,并且會對美術作品進行積極地想象,從而有利于實現二次創(chuàng)造。所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僅能夠充分開發(fā)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而且還能夠強化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是十分有利的。
由此可見,動手能力實則和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緊密相關的,我們要想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造能力的學生,那么首先就應該從動手能力著手,合理的布置教學任務,努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不斷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實踐活動,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的發(fā)展。
三、 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一)指導學生觀察作品,增強學生動手意識
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觀察作品,在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的感知意識會增強,對作品的興趣也會增強。所以,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選擇作品,引導學生欣賞和觀察作品,喚醒學生的動手意識。比如平常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多組織學生去采風,讓學生親近大自然,感受河岸邊隨風婆娑的楊柳,看一看藍天上迎風追逐的鳥雀,欣賞城市中錯落有致的高樓,這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總能喚醒學生的觀察熱情。同時,這樣的教學活動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之情。
又比如,在教學《畫房子》這一節(jié)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從網上篩選出一些符合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圖片,讓學生先觀察各種各樣的房子,然后再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談一談自己眼中看到的房子的樣子,最后才是引導學生繪畫,動手畫一畫自己喜歡的房子的樣子,可以自由想象,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為自己畫一間房子。
通過先觀察、在感受、后動手的教學指導,首先喚醒學生的視覺,其次喚醒學生的情感,最后再喚醒學生的雙手,如此一來,學生的動手力會更強,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更具個人特色。
(二)落實小組合作,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是當前廣大教師最喜歡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當然,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我們教師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學習能力和美術水平,從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然后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要求來設置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后還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工,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活動,也能夠更加有默契地完成學習任務。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我的寶盒》這一節(jié)內容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筆者就展開了如此教學活動:
首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分析本組帶來的物品可以組合成什么。或讓學生根據自己帶來的大小紙盒進行想象、交流,大膽表述看法,說說自己的組合創(chuàng)意。(提前讓學生搜集各種紙盒、廢舊紙張、繩子、瓶蓋、瓶子等廢舊物品、剪刀、刀、海綿雙面膠等素材)
其次讓學生小組合作,作成一個造型。或讓學生分組用各種方法(剪、刻、挖、插、接等)做自己喜歡的奇異服裝,穿戴起來參與本組同學的游戲或表演(可有人負責寫一個簡單的臺本)。
接著以此為道具,設計一個游戲一起玩,可以與其他的組合進行合作游戲。
最后學生分組進行加工制作,集體玩對壘或追逐的游戲。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注意發(fā)揮一個引導者和援助者的作用,指引學生的學習方向。待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我們還可以評選做美作品,評價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國的表現,具體從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是否充分利用材料進行創(chuàng)意互動,是否大膽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是否與同學良性合作等方面進行了評價,用盒子做成的服裝是否很奇特?如此一來,既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喚醒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三)增加手工制作課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的美術活動就是手工制作,同時也是最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課程內容。需要強調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教師在開展手工課教學時,要必須以教師演示代替學生操作而導致手工課喪失實質價值的現象,同時也要避免教師手把手地教學,制約了學生的動手實踐。我們應該相信學生,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大膽地、放開手腳的干,盡量自己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小掛飾》這一節(jié)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初步認識了各種制作掛飾的材料后,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擺放材料(提前準備好的),要求:學生分組,請各組的學生拿出材料一起試著把材料擺放成一串,注意各種材質的材料的配合。組織學生展示自己的組合成果,介紹自己的思路,請學生互相評價,給予建議、集體總結搭配組合的方法。學生學會擺放材料后,我們再重點引導學生實踐、制作。制作前先引導學生思考:A:打算制作什么掛飾 B:需要用上哪些材料 C:組內分工。學生建立好設計思路,為制作掛飾做好準備后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己學做掛飾。整個過程是從認識材料,到擺放搭配材料,再到設計和動手實踐,深入推動美術課程教學,對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具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再比如教學《巧手編織》這一節(jié)內容后,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我們還可以設計一個手工拓展活動。要求:本著變廢為寶的宗旨,讓學生選擇身邊的可取材料,運用編織技術,結合藝術的形式編織一件作品。組織一次編織品展,由學生自己去承辦。具體執(zhí)行:學生可以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課后作業(yè),也可以自由組隊,小組合作完成課后作業(yè)。具體評價方法:以作品展示為主要形式,從學生作品中篩選出有創(chuàng)造性、美感、代表性、環(huán)保性的作品。通過這樣的課后手工作業(yè),既能夠實現變廢為寶,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的教學目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課后學會動手做一做,將美術應用于生活之中,在實踐操作中提高動手能力。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是我們新時代美術教學者的本職工作。尤其是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更應該盡可能去解放學生的思想、解放學生的手腳,讓學生放手大膽地干,從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廖大坤.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A].2019年“區(qū)域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2019.
[2]都榮.淺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A].2019年“區(qū)域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2019.
[3]蔡建東.花開成海 水流成河:寓網絡智慧于小學美術教學[A].智慧學理論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論文選[C],2009.
[4]蔡信坤.談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A].教育教學研究(2019年第1期總第4078期)[C],2019.
作者簡介:
裴付生,山東省菏澤市,菏澤市牡丹區(qū)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