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基嫻
在一次古詩詞主題教學研討活動中,唐婉老師執(zhí)教的《春雨》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課一結(jié)束,筆者調(diào)查了52名聽課學生對唐老師《春雨》一課教學的喜歡程度。(見表1)
表1? ?聽課學生對唐老師《春雨》一課教學的喜歡程度調(diào)查表
課后,聽課老師無一例外地對這節(jié)課表示大加贊賞。
那么,唐老師的這節(jié)《春雨》為什么會贏得學生和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呢?筆者結(jié)合課堂實錄,進行了課堂教學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人在課中央”是這節(jié)課最大的魅力所在?;蛟S,這也是學生喜歡、聽課老師欣賞的原因所在。
一、“黃金分割”, 讓兒童擁有自主學習的時空
下表為觀課者對《春雨》教學片段設計的記錄。(見表2)
表2? ?《春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分配表
從表2看,學生主要活動時間為21+10=31分鐘。曾有教育專家主張把“黃金分割”原理引用到課堂教學評價來,認為學生活動的時間至少為40×0.618=24.4分鐘。本節(jié)課從時空角度來看,給予了兒童最大限度的自主學習時間,讓人站在課中央。
人在課中央,這“人”首先應指兒童,即學習者。在課中央,就是讓兒童擁有充分活動的時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上的學習者。時空保障應是學生學習的基礎之一。從時間的分割視角來看,本節(jié)課學生真正擁有了充分自主學習的時間,保證了自主習得之后的有效對話。課堂的主線是詩歌教學,從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發(fā)現(xiàn),教者理性認識到一節(jié)課的時空是有限的,不能把教學目標確立得如同牛毛細雨,密密麻麻。
讓人站在課中央,就是讓學生以兒童的方式來進行學習。成尚榮先生曾說過:“用兒童的方式抵達兒童的心靈?!鄙鲜霰砀耧@示,學生活動的形式豐富。如課堂朗讀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至少呈現(xiàn)出四種方式。即使是一起讀,在老師的引導下,也有節(jié)奏的變化。低幼兒童學習興趣的有效保持來自于直觀的形式變化,兒童在變化中獲得“游戲”的體驗,而游戲精神正是兒童感知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詩意對話,讓兒童獲得語言表征的美感
片段一:
師:董卿說,世界上一切都是遇見。天遇見地,就有了永恒;冬遇見春,就有了歲月;爸爸遇見媽媽,就有了我們;冷遇見暖,就有了——請看圖。(依次出示圖1)
圖1
師:這就是雨。蒼穹之下,點點滴滴就是雨。在普通人眼中就是自然現(xiàn)象,可是在敏感的人心中就是詩?;貞浤惚尺^的詩,哪些詩中有雨?
(師出示填空:? ? ? ? ? ? ? ? ? ? ,花落知多少。)
生: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師:說好聽點兒,再說一遍。
生:(有感情)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師:我們一起來。
生:(齊)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師出示:? ? ? ? ? ? ? ?,路上行人欲斷魂。)
生: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師:愛動腦筋的同學,抓緊時間。
(師出示:沾衣欲濕杏花雨,? ? ? ? ? ? ? ? ? ? 。)
生: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師出示:? ? ? ? ? ? ? ? ? ? ,草色遙看近卻無。)
(一生站起來卻想不起來)
師:先舉手后想,這也是一種策略。
生: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師:一起來。
師:下面這場雨和誰相遇了呢?(依次出示:杜甫? ?草堂? ?及時雨)
生:杜甫。
師:是的,和一位偉大詩人相遇了。這首詩是杜甫經(jīng)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后在成都草堂寫下的。這場雨在杜甫看來是一場及時雨。這場雨的名字叫——春夜喜雨。誰來朗讀一遍?
師:今天截取詩的前四行,題目也變了,看!
聽著這樣的話語,玩著這樣的游戲,是不是很熟悉?董卿在《朗讀者》第一期的開場白,《中國詩詞大會》的“飛花令”在《春雨》課堂上再現(xiàn),沒有絲毫的違和感,卻時時吸引著學生,學生聽著、玩著,不知不覺中吸收著詩詞文化的精髓。
讓人站在課中央,就是讓兒童、教師、作者、編者等眾人以兒童為核心,用符合兒童的對話方式立在課堂之上,觸動兒童的心靈。兒童本身就天生具有詩性的邏輯、詩意的語言。高爾基曾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薄洞河辍愤@節(jié)課,唐老師的語言雖然有些抽象、概括,但唐老師的臉上帶著微笑,眼神中含著笑意,用詩一般的語言有節(jié)奏地、輕緩地與學生交流,如同小溪流水,和風細雨。這樣的語言能喚起學生的表象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產(chǎn)生形象感。詩本身就是語言的精粹,詩的課堂用詩意的語言尤其能喚起學生共鳴,使詩更具有形象美感。教師的課堂語言也是學生欣賞、模仿的范例。經(jīng)常浸潤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本身就成了豐富的課程資源。
三、資源開發(fā),讓兒童活化文本意象的特性
片段二:
師:“雨”這個字表現(xiàn)出春雨的特點了嗎?我們一起來看一段視頻。(出示石昌鴻的《二十四節(jié)氣》片段)
師:看懂了嗎?
(生有的搖頭,有的點頭。)
師:石昌鴻先生根據(jù)二十四節(jié)氣的特點,把節(jié)氣用這個節(jié)氣中最有特點的植物表示出來,春分用的是什么來表示的?
生:柳條。
師:春雨呢?(出示圖2)
圖2
生:嫩芽。
師:如果寫春天的雨,你會用什么顏色?
生:藍色。
師:符合春天的安靜。
生:綠色,因為春雨一下,小草發(fā)芽了,是綠色。
師:是的,在春雨的滋潤下,萬物復蘇,一片綠色。
師:如果讓你用萬事萬物來表示春雨,你會選擇誰?
生:柳條。
生:牛毛。
師: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那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文字。
生:雨點像小草。
師:看圖,(出示圖3)猜猜用了哪些植物表示春天的“雨”?
圖3
生:嫩芽,桃枝,柳絲。
師:一首詩,一場春雨。那嫩芽仿佛喝著甜甜的雨水,在說——
生: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師:那含苞待放的桃枝喝著細細的春雨,好像在說——
生: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師:那根根柳絲喝著春雨,好像在說——
生: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片段三:
師:會唱的人,用唱的方式表達對春雨的喜歡,你聽——(播放蘇州評彈)
片段四:
師:大家還把《春雨》寫下來了呢!看。
(師出示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生欣賞。)
師:不同的是字體,相同的是喜歡,是對春雨的喜歡。
片段五:
師:杜甫這場春雨下了多少年?回去問“度娘”。
生:“度娘”是誰啊?
師:就是百度啊。這場雨一直沒有停過,一直在下,大家有沒有看過《中國詩詞大會》?
師:《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十場有六場提到這首詩。這場春雨為什么總是會被提到?
生:這是一場好雨。
生:這是一場及時雨。
師:我們聽聽董卿怎么說?(播放視頻)
師:有沒有聽懂那么一點兒呢?也許你的心頭早有這么一場春雨,推薦大家欣賞影片《春風化雨》。
表3? ?《春雨》課堂教學資源引入統(tǒng)計表
《二十四節(jié)氣》的巧妙插入讓人驚嘆,蘇州評彈讓人驚艷,《中國詩詞大會》《春風化雨》給人以心靈的洗禮,這些資源的引入,如同春雨般絲絲浸潤。如此開發(fā)課堂資源,適度鏈接,讓詩的形象美具體表現(xiàn)在畫面美、動態(tài)美、色彩美、立體美等多個方面。同時,讓“春雨”不再限于一首詩、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是把學生的視線拉長、延展,讓學生的認知從課堂生發(fā)到課外,以兒童自我的閱歷經(jīng)驗來重新審視熟以為知的事物,不斷發(fā)現(xiàn)文本之外的陌生點,也正是兒童興趣的燃點。讓兒童自我發(fā)現(xiàn),以兒童學習生長代替重復。這也是兒童文化在課堂的回歸,使得“人在課中央”。
40分鐘的古詩教學,漢字文化、古詩文化、多種藝術形式氣息流通,相互補給,相得益彰,使得課堂繁花似錦卻不亂花迷眼,不斷給學生帶來“盛宴”,牢牢吸引著學生的心。另外,詩是高雅的?!霸?,雅道也。”在教學時不能太功利,過于直白,唐老師盡力以詩的形式教學,以詩的語言教學,讓課堂更多流淌文化元素,讓課堂雅致。當然,由于教學對象是低年級,不能高高在上,要接兒童之氣。于是,唐老師的課堂多處采用調(diào)換學生的視角去打量原本熟悉的詩句,讓兒童的心時時在場。
(作者單位:江蘇句容市崇明小學)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