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紅珍
當下,一部分學生覺得語文課乏味、無力,少上幾節(jié)或多上幾節(jié)差別不大,聽課時注意力集中與否并不影響語文學習的大局,此類現象表明他們對語文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容樂觀。什么原因造成了這樣的現狀?筆者認為是語文課缺少了思維的力量,或思維的“含金量”不足。沒有思維的課堂,學生處于靜止不前、慵懶散漫的狀態(tài)。提到“思維”一詞,有人覺得這更多的是其他學科的教學目標,甚至有人覺得思維似乎跟語文沒有多大關系。其實不然,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墩Z文課程標準》在總體目標中明確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要發(fā)展思維能力。”我國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欣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體悟與傳承四個方面。因此,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學生學習的狀態(tài)一定是在思維中生長,時間或空間的游離是不可行的。下面,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談談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展與提升學生思維的一些想法。
一、基于兒童,讓思維真正發(fā)生
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是為誰服務的?毫無疑問,是為學生服務。學生好了,才是真的。因此,語文閱讀教學要基于兒童立場,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其學習的主動性,用真實的思維讓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需求,用靈動的課堂引領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面對不同階段的兒童,可以根據其特點,運用“量體裁衣”式課堂教學,有目的地營造特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探索的欲望。例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統編本一年級下冊《一分鐘》一課時,她利用一年級學生喜歡玩游戲的特點,導入“看圖猜字”的游戲,用三幅生動的圖畫揭開了本課教學內容。第一幅圖是一面鐘,第二幅圖是第一動畫樂園的圖,第三幅圖是垃圾分類的示意圖。三幅圖生動形象,畫面感十足。學生根據圖很快猜出了三個漢字,分別是“鐘”“一”“分”,然后,教師迅速用動畫的方式調換了這三個字的位置,變成詞“一分鐘”,也就是本課要學習的課題。這樣的游戲導入充滿了趣味,學生的思維一開始就緊緊被凝聚。隨后,這位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隨文識字,認識“鐘”字,在組詞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一分鐘”指的是時間,并質疑:“1分鐘=20分鐘,這個算式對嗎?它們相等不相等呢?” 趣味的游戲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充滿了期待。這樣的語文課使學生的思維一次次被挖掘,如植物生長一般,找到了生長點,思維得以發(fā)芽、開花、結果。接下來,這位教師巧妙運用等式圓滿完成了這節(jié)課。在不斷的探索、發(fā)現中,學生明白了“多睡1分鐘=遲到20分鐘”的等式關系。一個普通的等式讓學生的思維真實發(fā)生,并使學生的思維同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自然聯結。
二、研讀教材,讓思維可能拔節(jié)
語文教學可以做、值得做的事很多。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眼花繚亂的信息占據了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甚至失去了應有的選擇和判斷,于是,在東張西望中,我們迷失了方向。一些語文課變成了沒有靈魂的瑣碎、照本宣科的講述……面對這些,我們的語文課有沒有不變的堅守呢?當然有。教材是我們不變的堅守。研讀教材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在研讀教材上下功夫,抓住教材中能夠產生沖突的地方,讓學生在閱讀中搜集、提取信息,組織語言,準確表達,將聽說讀寫有效結合,在矛盾沖突、變與不變中使學生思維求真、求實、求效地拔節(jié)生長。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統編本二年級上冊《玲玲的畫》一課時,先出示三幅圖畫,讓學生根據故事順序給圖畫排序,借助圖畫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隨后,由三幅圖的畫面找到相應的課文段落第1、4、8自然段,接著請學生從以上三個段落中找出玲玲心情變化的詞語“得意”“傷心”“滿意”。教師根據兒童認知規(guī)律巧妙運用直觀的圖畫,選擇圖文對照的閱讀方式,用圖畫幫助學生切入文本學習。接著教師引導提問:玲玲的情緒怎么會有那么大的變化呢?這位教師敏捷地捕捉到玲玲心情變化是本課教學的一個突破點。于是,教師緊扣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在讀文、學文、解文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了只要肯動腦筋,壞事也能變成好事的深刻道理。
三、品味語言,讓思維保持興奮
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積累逐步形成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品味語言是語文課堂的教學目標之一。當課堂被思維主宰的那一刻,品味精彩的語言文字可以使思維興奮激蕩,讓學生收獲思維的豐收成果。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統編本五年級下冊《父愛之舟》一課時,利用文中插圖,出示“舟”字導入新課學習,然后讓學生想一想文中一共幾次寫到了那只“舟”,借“舟”理清課文的脈絡及主要內容。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昨夜的那場夢里,那一葉小舟四次出現,默讀課文,用橫線畫出最讓你難忘的場景,并在旁邊做批注,寫寫自己的感受。隨后學生讀課文、做批注、互交流。交流中,學生抓住文中體現父愛的細節(jié),如住旅店、逛廟會、背上學、湊學費、送考試等故事,感受父愛如山的感動和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接著教師出示了龍應臺的《目送》一書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交流“你眼中的父愛是什么”。從小事入手,分小組進行交流。一開始讓學生圍繞“舟”用找的方式厘清內容并不困難,隨后教師還是緊扣“舟”讓學生品味語言的味道,感悟文字的魅力,為學生下一個階段思維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學生找到了表現父愛的故事,從細節(jié)中感受父愛的偉大,不斷地品味、感悟碰撞出思維的興奮激蕩,在讀、找、悟中聯系自己生活,交流他們眼中的父愛,將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悄悄滲透,使思維再次飛躍。
四、提供支柱,讓思維看得見
可視化的展示與講述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之一。讓思維輸出達到可視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把頭腦中發(fā)散思維的各種元素圖形化,幫助人們進行深度思維的工具。有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童年趣事》這篇習作時用構圖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童年記憶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回憶后一一進行羅列,然后思考“每一件事的‘趣體現在哪些方面”,之后繼續(xù)構圖。通過這樣的圖畫羅列,學生很快就尋找到了表達的素材。學生通過思維導圖讓發(fā)散的思維聚焦,能快速收集各種需要加工的信息。思維導圖的引領讓學生發(fā)現表達的秘妙,將本來不可視的思維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在所想和所為之間尋找平衡。思維的輸出將推動思維進一步平衡、持續(xù)地發(fā)展。
課堂是一個復雜的需要不斷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它是兒童的學習場,兒童應該立于課堂中央。今天的語文課堂需要摒棄陳舊、不適的教學方式,運用思維設計一個開放有序、多元生成的靈動課堂,在深度思維中科學、理性指引兒童提升學習能力,朝著成功的方向蓬勃生長。
(作者單位:江蘇句容市崇明小學文昌校區(qū))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