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紅
語用能力指的是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流能力等。語用是語文教學的本質,語用教學要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發(fā)展。然而在目前的教學中,存在語用缺失的現(xiàn)象,教師認為語文課應該包羅萬象,使得課堂教學內容過于繁雜,出現(xiàn)了不少和語文相關性較小甚至無關的內容,這便產(chǎn)生了“偽語文”的問題,大大影響了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上,積極構建語用課堂,促使學生發(fā)展基本能力和素養(yǎng)。
一、推敲句式,分析表達效果
語用意識首先表現(xiàn)在對于文章中語用訓練點的敏銳捕捉上。一個語用意識高的學生,往往對文章中的特殊句式比較敏感,能體會到長句、短句在表達情緒上的不同之處,能體會到重復出現(xiàn)的句式對于文章重點的體現(xiàn)。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關注文章中的句式,找一下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句式,然后結合上下文品味該句式的特殊表達效果,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對于有能力的學生還可鼓勵他們嘗試在自己寫作的時候運用類似的句式,這樣才能讓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切實提升。
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中運用了不少具有特色的句子,讓文章變得生動形象。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大家找一下課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大家印象比較深刻的?你認為哪些句子寫得比較生動形象呢?”學生找出這些句子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歸納整理,讓學生看看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點。有學生將“它好像從天上飛下來的一個大桃子”“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就變成了一只金光閃閃的雄雞”等句子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它們都將石頭比喻成了其他的生物,寫出了該石頭在形狀上的特點?!按蠹易⒁庖幌逻@些句子的動詞是什么,有什么共同點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句子的動詞是“好像、像、變成”這一類的詞語。“這些動詞都是比喻句中常用的動詞。”此時學生對比喻句的特點已經(jīng)有所了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模仿課文的句式展開仿寫,看看誰能造出更為生動形象的句子。有學生便造出了“細長的石頭好像一根竹筍”等句子。
有學者認為語用就是利用語言文字的特點和規(guī)律,滿足學習、生活、工作的需要,這其中包括了對字、詞、句、段、篇的綜合運用。學生不可能一開始就自主掌握各種句式,只有通過閱讀和推敲才能掌握句式,此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逐步拓展到對句子組合、段落結構的推敲上,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二、提取標點,探究隱性含義
不少學生在閱讀作品的時候往往只關注了文字部分,卻忽略了標點符號。其實,一些特殊的標點符號在句子中可能會有一些隱性的含義。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課文中的標點符號,說說這些標點符號是否能替換成其他的符號,并說說替換后文章的意思是否還能保持一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主動關注標點符號,并在自主使用標點符號的時候進行斟酌選擇。
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下冊《千人糕》一文中有不少標點符號都耐人尋味,若能指導學生將其提取出來,并結合上下文分析其中的隱性含義,則能讓學生對作品有更深刻的感悟?!啊裁词乔烁??和‘難道它的味道很特別嗎?這兩個句子里都用了問號,那么,它們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學生將這兩個句子放在整篇文章中進行理解,發(fā)現(xiàn):第一個句子是真的疑問,因為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千人糕;第二個句子其實并沒有疑問的意思,是孩子在反問,因為孩子認為這糕的味道不會有什么特別。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關注:“‘這就是平常吃的米糕嘛!這里的感嘆號有什么特別的意味嗎?”學生認為:“這里的感嘆號表示孩子認為這就是普通的米糕,和其他的米糕沒有特別的地方?!薄澳敲催@米糕究竟是不是特別的米糕呢?在文章中描寫米糕的句子里用了幾個省略號,你覺得這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學生有所感悟:“這些省略號表示米糕還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太多了,作者說不完,所以用省略號。這樣就強調了‘千人糕這個名字。”通過這番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看似普通的標點符號可能蘊含著特別的含義。
學習語文還應該著眼在文字形式上,而不應僅僅著眼在內容上。標點符號是很多學生容易忽略的一個語言形式,導致很多學生在使用標點時出現(xiàn)錯誤。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教師就要鼓勵學生關注作品中的標點符號,并思考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方法。
三、個性復述,感受人物命運
個性化的復述活動是一種能讓學生快速記憶文章的內容、感受作品人物形象的好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現(xiàn)作品中的人物,體現(xiàn)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然后和同伴進行交流,說說該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個性變化,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和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共鳴,讀懂作品。
統(tǒng)編本二年級上冊《大禹治水》刻畫了英雄人物大禹的形象。在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個性化的復述活動,讓學生具體說說大禹是怎樣的人。由于文章中沒有詳細介紹大禹的內心情感,也沒有介紹周圍人對大禹的評價,所以在學生展開個性復述時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想象一下,將文章中的留白處補充起來,這樣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大禹的精神世界。有學生嘗試展開復述:“當大禹來到自己家門前時,對于是不是要回去感到困擾。他十分想念自己的家人,但是因為治水更重要,所以只能忍痛割愛,放棄和家人見面。他相信,自己的家人一定能理解自己的做法?!边@樣的描述便讓大禹的形象更為具體,也表達了學生對大禹精神的感悟。此后可鼓勵學生思考:“還有誰有著大禹一樣的精神呢?”學生想到了:“有國慶節(jié)不回家休息的警察叔叔、服務行業(yè)的工作人員等?!薄澳隳芊穹抡照n文寫一篇習作,寫一下他們的工作情況嗎?能否著重說說他們?yōu)楹畏艞壛俗约旱男菹?,堅守在崗位上?他們給了你怎樣的啟發(fā)?”這促使學生從復述課文拓展開來,展開更具有個性化的講述活動。
語文課程不僅要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還應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情感,并在道德修養(yǎng)、審美情趣上有所引導。個性復述的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提升表達能力,更能讓學生和人物形成共鳴,從人物的身上獲得啟迪,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四、積累素材,開展隨文練筆
在關注了作品的語言形式,積累了一定的語言素材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一步鞏固自己掌握的內容。教師可鼓勵學生開展隨文練筆活動,學生積累的素材越多,就能借助直覺思維形成語感,在自主運用后,就能真正掌握這些內容。相反,若是沒有實踐運用,只是一味地積累,那么學生就很難在具體的語境中鞏固轉化,強化積累,久而久之就會出現(xiàn)遺忘的現(xiàn)象,功虧一簣。
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上冊《花的學?!芬晃闹辛诉\用了擬人的手法,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學生還讀過了不少童話作品,發(fā)現(xiàn)這些童話作品都具有夸張的特點,它們的主人公也大多是動物、植物等。在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展開童話創(chuàng)作:“你覺得在花的學校里,會發(fā)生怎樣有趣的事情呢?花兒們是怎么上課的?它們需要上什么課呢?不同的花朵性格是不是會不一樣呢?嘗試續(xù)寫《花的學?!罚枋鲆幌履阊壑械幕ǖ氖澜绨??!边@樣的活動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學生回憶自己讀過的童話,展開了創(chuàng)作。有學生便寫了花兒上體育課,喇叭花擅長爬竹竿,得到大家贊賞,小雛菊也想模仿,結果差點將自己的根也扯斷。這樣的作品不僅展現(xiàn)了學生的想象力,更結合了植物的特點,寫得很有水平。
語文教學應該凸顯出語文味,要正確認識到語文教學就應該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若能積極構建語用課堂,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提升語用綜合能力,則能讓語文課堂變得更真實、更理性。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紫薇小學英邦分校)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