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迎奇
[摘要]目的 探討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在輸血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11月~2018年9月阜新市某三級醫(yī)院收治的180例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入院先后順序編號分為實驗組(奇數(shù)號,90例)與參照組(偶數(shù)號,90例)。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輸血技術進行輸血,實驗組患者采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進行輸血。比較兩組患者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和交叉配血相合率。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1.11%)低于參照組(15.56%),交叉配血相合率(95.56%)高于參照組(82.2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對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提高交叉配血相合率均有較顯著的效果,有很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常規(guī)輸血技術;不良反應;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5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20)2(b)-003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low leukocyte blood transfusion technology in blood transfusion. Methods A total of 180 cases of transfusion patients admitted to a tertiary hospital in Fuxin city from November 2015 to Sept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odd number, 90 cases and reference group (even number, 9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ansfused by conven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technique,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ansfused by low leucocyte transfusion techniqu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cross matching rate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11%)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15.56%), and the cross-match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95.56%)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2.22%),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low leukocyte blood transfusion technology has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increasing the rate of cross matching, and has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Key words] Low leukocyte blood transfusion technology; Conventional blood transfusion technique; Adverse reaction; Clinical effect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用于臨床上的輸血治療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在許多手術中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今的輸血技術并不是平常人所了解的那樣簡單,其中包含著許多的規(guī)范及原則,處理不好時,極有可能給人們的身體帶來嚴重影響。在臨床治療中,患者采用常規(guī)輸血技術進行輸血時,由于患者個體差異的不同,經常導致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有發(fā)熱、惡心嘔吐、過敏、溶血、循環(huán)負荷過重及高血鉀、高血氨等,因此探究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措施是當今醫(yī)學發(fā)展不可忽視的問題。相關研究顯示,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對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提高交叉配血相合率及避免人白細胞抗原(HLA)同種免疫的發(fā)生有積極作用[1-2]?;诖耍狙芯窟x取阜新市某三級醫(yī)院收治的180例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在輸血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月~2018年9月阜新市某三級醫(yī)院收治的180例輸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入院先后順序編號分為實驗組(奇數(shù)號,90例)與參照組(偶數(shù)號,90例)。參照組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齡(42.8±11.9)歲。實驗組中,男49例,女41例;平均年齡(41.9±10.4)歲。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30~65歲;②因各種原因需要輸血的A、B、AB、O血型患者;③患者及家屬均充分了解以及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患者均符合輸血的臨床標準。排除標準:①血型為RH、MNSSU、KELL、KIDD等稀有血型患者;②患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健全或輸血有關的身體部分功能嚴重受損者;③孕婦,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④患有嚴重精神性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輸血技術進行輸血治療,實驗組患者采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進行輸血治療。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即是少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輸血,其是血液制品的一種,是將白細胞從血液中分離出來,剩下其他血液成分血液制品,一般可分為過濾法:利用白細胞過濾器將血液中的絕大部分白細胞過濾掉,使白細胞去除率達到96.3%~99.6%,紅細胞回收率>90%;手工洗滌法:利用人工方法將白細胞過濾掉,使白細胞去除率達到(79.0±1.2)%,紅細胞回收率>(74.0±3.3)%;機器洗滌法:可使白細胞去除率>93%,紅細胞回收率>87%?,F(xiàn)在臨床一般多采用白細胞去除率和紅細胞回收率均較高的過濾法制備的少白細胞懸液進行輸血治療,以減少白細胞引起的免疫(反應)或由白細胞抗體引發(fā)的發(fā)熱等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在實驗過程中實時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身體狀況,并以此作為評價患者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現(xiàn)象的參考指標,相關操作人員提前做好相關措施,時刻準備進行緊急搶救,若患者出現(xiàn)身體不適,則立刻結束治療,必要時可采用藥物注射來緩解不良反應,如有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應立刻進行搶救處理,避免患者機體出現(xiàn)嚴重反應造成醫(yī)療事故。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發(fā)熱、過敏及血紅蛋白尿。在輸血時或完成輸血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體溫有明顯升高或寒戰(zhàn),或出現(xiàn)消化道反應屬于發(fā)熱現(xiàn)象;患者皮膚出現(xiàn)紅疹屬于過敏現(xiàn)象;患者尿液中出現(xiàn)血紅蛋白為血紅蛋白尿現(xiàn)象。②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交叉配血相合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1.11%,低于參照組的15.56%,實驗組患者的交叉配血相合率為95.56%,高于參照組的82.2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3討論
輸血屬于應用比較多的一種臨床輔助治療措施,不僅可對患者進行快速血容量的補充,快速增加體內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成分比例,同時也能夠輔助患者盡快補充多種凝血因子,可將患者機體血液凝固障礙有效緩解。隨著我國醫(yī)療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和提升,輸血技術在臨床治療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應用形式和內容也越來越多樣和復雜,患者在接受輸血治療時,若接受到含有較多白細胞的血液制品,極易發(fā)生輸血反應[3-5],即非溶血性輸血反應,一般是在輸血中或輸血后2 h內患者發(fā)生的不在計劃之內的臨床癥狀和臨床體征,原因是血液中的異體白細胞進入患者體內后,使患者迅速產生了白細胞抗體,導致在輸血期間或者結束輸血后的一段時間內,患者會出現(xiàn)皮膚紅疹反應、消化道反應、寒戰(zhàn)、發(fā)熱、過敏及血紅蛋白尿等一些不良反應現(xiàn)象,進而導致患者機體出現(xiàn)其他病癥,如呼吸窘迫綜合征等,使患者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增添了負擔,嚴重阻礙了患者機體的正?;謴?,導致輸血治療的臨床效果不顯著,治療過程的安全性有待提高,因此,探究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的方式成為當今人們關注的一大熱點。相關臨床研究顯示[6],血液中的白細胞雖然是人體自然防御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起到保護機體的作用,但是在血液制品中的白細胞實際上是一種污染物,不對其進行處理而直接用于輸血很容易造成輸血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所以臨床上認為輸血治療時去除白細胞更有利于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通過白細胞過濾器過濾后的血液中沒有白細胞或白細胞含量有所減少,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或者低密度脂蛋白等物質的含量水平,防止機體發(fā)生異體免疫排斥反應,并有效去除血液中可能含有的人體免疫缺陷病毒、T淋巴細胞白血病病毒等病毒,阻礙了這些致病因素對機體的攻擊可能性,避免機體受到各種感染,在總體上大大降低了各種不良反應現(xiàn)象的發(fā)生率。
輸血技術對于失血量較多的危急患者有利于保障其生命安全,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成分,提升血液內的血小板和血紅蛋白的含量,改善其體內的各項機能,是獨一無二的治療方法[7-9]。有些患者在輸血治療后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如發(fā)熱、嘔吐、過敏等現(xiàn)象,醫(yī)學上稱之為非溶血性不良反應,若處理不及時,會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嚴重時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F(xiàn)今隨著醫(yī)學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輸血技術和血型鑒定技術更加成熟、穩(wěn)定,使得患者在輸血過程中出現(xiàn)的非溶血性不良反應有所降低。但是也要十分注意患者在輸血時的狀況,若其在輸血治療的過程中或者輸血治療后2 h出現(xiàn)發(fā)熱等各種非溶血性不良反應,并且此癥狀長久不變,醫(yī)護人員要立刻對其進行過敏藥物注射,避免出現(xiàn)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事件發(fā)生。非溶血性不良反應發(fā)生的主要因素為患者身體內部的免疫組織與血液中的白細胞組織發(fā)生排斥現(xiàn)象,從而出現(xiàn)發(fā)熱不退、過敏等不良反應。若出現(xiàn)非溶血性不良反應,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則會導致血紅蛋白尿或者呼吸窘迫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有可能在輸血治療后,患者身體出現(xiàn)免疫力降低等現(xiàn)象。并且由于有些病毒在采血時無法檢測,導致在患者進行輸血治療時將帶有病毒的血液輸入體內,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傷[10-12]。
少白細胞輸血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應用于臨床輸血治療中的輸血方法,與傳統(tǒng)常規(guī)的輸血技術相比,這種輸血方式具有更多更大的優(yōu)勢[13-14],它能夠去除或者減少血液中的白細胞含量,高效控制血液中白細胞的數(shù)量,很好地彌補了常規(guī)輸血技術中含有白細胞影響輸血治療效果的不足,降低白細胞在血液內的含量,減少患者在輸血治療時出現(xiàn)的非溶血性不良反應,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白細胞中病毒的存在,降低病毒感染的發(fā)生率,從而保證了患者的生命安全,也提高了輸血治療的安全性[15-16]。
本研究中采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探討少白細胞輸血技術對于降低輸血反應中發(fā)熱、過敏及其他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臨床效果,以尋找到保障輸血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生命安全,減少患者的生命體征出現(xiàn)異常的方法。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1.11%)低于參照組(15.56%),交叉配血相合率(95.56%)高于參照組(82.2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少白細胞輸血技術能夠有效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并且提高交叉配血相合率,其臨床效果較好,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少白細胞輸血技術一般適用于:①由于輸血產生白細胞抗體引起發(fā)熱等輸血不良反應的患者;②由于反復輸血已產生白細胞或血小板抗體引起非溶血性發(fā)熱反應的患者;③需要反復輸血的患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重型地中海貧血以及準備做器官移植的患者??梢詮牡?次輸血起就選擇少白細胞血液制品進行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