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麗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是的,今天的數學課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而問題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根源,如何在課堂上有效地提出問題是我們數學老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們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問題串”。
【關鍵詞】 問題串;小學數學;應用
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需要提高主體意識,需要提高學習水平,因此可以使用問題串來指導學生逐步思考和探索數學知識的本質,在數學教學中,問題串通常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方向盤和導航器,是開放學生思維,確定學生數學學習方向的金鑰匙。
一、“問題串”的內涵
所謂“問題串”,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精心設計出的一系列邏輯相關和層次性問題?!皢栴}串”的數量通常為三個或更多,難度應滿足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思考能力。為了創(chuàng)造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問式”教學是一種教師科學地把握提問環(huán)節(jié)和進行提問的教學方法,用科學的問答方法進行教學的方式。
“問題串”,顧名思義,是由幾個問題組成的一組問題。而我們現在使用的小學數學教材,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每一章節(jié)都有“問題串”。這些“問題串”都是圍繞相同的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的一組問題。組成“問題串”的各個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有一定的邏輯結構關系,而數學教師在運用這些“問題串”的時候,需要仔細揣摩,明確編者的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問題串”。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串”設計的基本原則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問題串”,并非是隨意性的提問,而應當結合教學需要,精心設計一系列數學問題,本著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原則開展教學,方能提高教學效果。
(一)目標性原則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提問不是沒有目的,而是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以便使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問題字符串”的過程中應有針對性,一般來說,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大目標”“中目標”和“小目標”,“問題串”的層層遞進,并通過逐步完成“小目標”以此來最終實現“大目標”。
(二)啟發(fā)性原則
數學是一門邏輯和思維學科,啟發(fā)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是“填塞”,學生長時間被動地傾聽和被動地思考,數學思維變得僵硬,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問題串”的過程中,應根據啟發(fā)式教學原則,充分認識“啟蒙”和“指導”的重要作用,并借助其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啟發(fā)式數學問題,使學生能夠通過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來掌握數學知識,可以說,就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而言,啟發(fā)作用不容小視。
(三)層次性原則
結合“問題串”的定義,我們知道“問題串”的教學是將一系列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的問題“字符串化”,然后采取問答方式進行教學。因此,各個問題之間應該具有相關性和層次結構。想象一下:問題字符串的數量是三個或更多。如果這些問題彼此無關,則會使教學顯得混亂。因此,為了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教師應設計具有邏輯性、層次性和相關性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四)有選擇性原則
組成教材中“問題串”的各個問題,它們之間有不同的關系。有的問題之間是沒有前后相互聯系的并列關系;有的是前一個為后一個服務的遞進關系,這種關系前一個問題的解決,為后一個問題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無論這些問題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教師在運用“問題串”中這些問題的時候都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有選擇地使用“問題串”,而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變。
此外教材中“問題串”的設計,以達到本堂課的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從問題出發(fā),指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先學后教的形式解決問題,發(fā)現規(guī)律,掌握知識點。不過,教師運用“問題串”中問題的時候,并不是說非要按照教材中問題設計的模式一模一樣地逐條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地改變“問題串”中的問題,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出示“問題串”,激發(fā)學生興趣,使課堂達到省時高效。
三、小學數學問題串的有效應用
1.巧用發(fā)現式問題串,引導學生建構
問題是數學課上的關鍵,在數學教學中,問題鏈不僅應整體安排,而且應自然聯系,它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還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熟練地使用問題串來幫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從而引入新的數學知識,在問題串中,問題不應太容易或太難,而應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fā)展領域”,只有一個又一個地提問,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數學想象力。
例如,在教授“認識負數”時,作者設置了以下問題系列,以引導學生理解正數和負數。問題一:南京的最低氣溫是多少?那三亞呢?哈爾濱呢?問題二:三亞和哈爾濱有什么區(qū)別?如何表達這種差異?問題3:+ 20℃和-20℃有什么區(qū)別?這樣一系列的問題,深入、循序漸進地進行,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的思維方式不斷得到飛躍。
2.巧設階梯式問題串,突破學習重點
問題串就像一條鏈,將問題和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斷提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問題串,全面理解課文,撬動學生的思想,激發(fā)學生的思想,以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問題鏈具有階梯性質,可以引導學生加緊學習,逐步掌握學習要點,突破學習困難。
比如,教學“圓柱的體積”,筆者設計了如下的階梯型問題串,層層遞進,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問題1:圓的面積可以轉化為什么圖形?你認為圓柱可以轉化為我們學過的什么形體呢?問題2:你準備怎樣轉化呢?你怎么想到這樣的轉化方法、策略?問題3:轉化前后的形體有著怎樣的關系?你能自主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嗎?問題4:圓柱的體積公式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有沒有相同點呢?如此,不僅能消解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恐懼,而且能增進學生數學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深度思考、體悟。在問題串的導引下,課堂少了教師喋喋不休的發(fā)問,使得學生能靜下心來慢慢思考。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小組交流,探究出圓柱的體積公式,從而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
3.適當地改變“問題串”中的問題。
教科書中“問題串”的設計旨在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從問題開始,通過獨立的探究,教學前的學習,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發(fā)現規(guī)則并掌握知識點,不過,教師運用“問題串”中問題的時候,并不是說非要按照教材中問題設計的模式一模一樣地逐條向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地改變“問題串”中的問題,采用靈活多變的形式出示“問題串”,激發(fā)學生興趣,使課堂達到省時高效。
例如,教科書設計中的第一個問題是:電影院有足夠的座位嗎?學生分析問題的含義,列出公式:21×26,然后估計以了解座位是否足夠,第二個問題:電影院有幾個座位?學生可以再次理解問題的含義,公式為21×26,然后探索21×26的計算方法。實際上,當依次提出兩個問題時,學生需要兩次列出公式。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在“問題串”中提出了第二個問題。當學生列出公式21×26時,我添加一個問題。你覺得座位夠嗎?在學生根據公式進行估算之后,我會指導學生,是否足夠?如果進行計算將知道21×26等于多少。這樣,學生不必兩次分析問題的含義,兩次制定公式,既節(jié)省時間,又可以達到教學目的。
問題串教學是一種可操作的教學模式。設置、運用問題串,能開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引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深度思考、探究。問題串,可以搭建支架,可以進行驅動,可以引發(fā)學生的動態(tài)建構。在課堂上設置問題串,猶如在平靜的湖面上投擲一顆石子,能激發(fā)學生數學思維的千層浪,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動力。
注:此文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立項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名稱為《資源整合 多元共促 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XB19-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