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弟虎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學環(huán)節(jié)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團結協(xié)作、自我探究。要求學生具備學習的自主性,以“自主”學習為前提,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也就是說,“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建立于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師的創(chuàng)新,演化而來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之一。
關鍵詞:信息技術;自主學習;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8-0104
如何把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是每一個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所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歸納了近幾年對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研究的主要進展,同時也結合筆者淺顯的教學經(jīng)驗就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可整合的鏈接點進行了簡單的歸納總結。
一、專題探究
“專題探究”是我們利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性語文學習活動開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叭私贪妗背踔须A段語文學科教學內(nèi)容,有十個學習專題,分別為“狼、荷、長城、文字、葉、馬、廣告多棱鏡、氣象物候和統(tǒng)籌方法,以及我心中的語文”等專題。此外,我們還根據(jù)教學的內(nèi)容,結合所學課文自行設計了一些專題。如結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設計了“感受親情”專題;結合八年級下冊《蘇州園林》,設計了“順德清暉園”專題;結合九年級上冊《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設計了“花”專題等。在具體操作上,一些專題,教師給予自主探究的范圍。如“鳥”專題,要求學生從四個方面進行,即:朗讀一首與鳥有關的詩,演唱一支與鳥有關的歌,講一個與鳥有關的故事,評析一篇寫鳥的文章。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相關的詩、歌曲、故事和文章,然后進行整理、準備。而一些專題,教師則不限定探究的范圍,只提供一些網(wǎng)址,讓學生自行確定主題,自行搜索資料,自行進行探究。如“荷”專題,一些學習小組以“賞荷”為主題,在網(wǎng)上搜索關于荷花、荷塘,蓮葉、蓮蓬、蓮藕、蓮籽的圖片及相關的一些視頻片段;以“詠荷”為主題,某些學習小組主要搜集關于“荷”的詩文的語音朗讀以及詠荷的詩詞,其中有一組共搜集到13首相關詩詞;一些學習小組以“讀荷”為主題,主要搜集與荷有關的文章;一些學習小組以“評荷”為主題,主要搜集有關對荷的評論的文章;還有的學習小組以“認識荷”為主題,介紹荷的品種及價值。所有的專題探究內(nèi)容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分工搜集資料,集中整理、討論,然后用FrontPage制作成網(wǎng)頁或用PowerPoint制作成幻燈片。教師組織交流學習活動,讓各小組自行展示、表演、介紹。最后讓學生從內(nèi)容、制作等方面給予評分,評出優(yōu)勝者,以促進活動的開展。
二、學案設計
“學案設計”也是我們利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性語文學習活動開展的主要方式。這里的“學案”是學生根據(jù)課程標準以及單元主題、課文內(nèi)容學習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自主學習方案。語文學習中過程與結果相比較,常常過程更為重要,讓學生親自嘗試參與課堂學習的設計,就是讓學生在自行思考的過程中去想象、去探索、去學會運用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既掌握知識,又培養(yǎng)技能的目的。網(wǎng)絡信息技術以其知識載體的形象性、輔導信息的多樣性、學習材料的拓展性、教學方式的靈活性以及課堂教學的外延,對于幫助學生開展自主性語文學習活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當然,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網(wǎng)絡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性語文學習中的作用,還要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提高學生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及搜索網(wǎng)絡信息的能力。這關系到學習效率高低的問題。利用網(wǎng)絡信息技術組織學生自主性語文學習,學生的多媒體計算機的操作能力、學習軟件的使用能力、文字輸入與處理的能力以及網(wǎng)絡資源的搜索與整理的能力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在現(xiàn)行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任務)下,單靠語文課堂的時間,絕對是難以解決的,何況語文課也不能上成電腦課,這就要求信息技術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最好是從中小學階段開始。
2.要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這關系到評價的問題。隨著課改的深入,對新課標環(huán)境下的教學評價問題已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也受到了各級教育部門一定的重視。但到目前為止,仍未有與新課標相適應的評價方案。所操作的仍是單一的考試,以分數(shù)的高低定英雄。新課標強調(diào)“重過程,輕結果”,事實上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改善過去“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評價制度,教師的教學實績、學生的學習成果始終得不到應有的肯定,改革的熱情將會受到打擊。新課標將得不到真正實施,課改也會流產(chǎn)。但評價制度不是教師,也不是學??梢越鉀Q的。因此,深入領會新課標的精髓,不僅限于教師、學校領導,更重要的是評價制度的制定者。
3.拓展空間豐富教學場所
教育是由“教”與“學”兩個方面組成的,“教”與“學”就像是硬幣的兩面,是不可能脫離的。在信息技術與語文的結合上讓筆者開始關注到微課的重要性。這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出乎意料的學生對微課高漲的熱情,原本以為微課是占用了學生的休息時間,他們可能不太愿意參與其中,結果恰恰相反,也許是微課給予了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他們的參與度極高。二是微課強大的包容量,任何知識點都可以通過微課的方式來呈現(xiàn),可以是預習時的前奏,也可以是復習時的查漏補缺。如果在閱讀文章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多錄制幾篇題材與題型各不相同的微課,學生就可以針對自己的不足來選擇。這無疑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
總之,學生在具體學習活動中,借助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wǎng)絡主動探究,解決一些學習中具有探究性、發(fā)散性的問題,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方便生生、師生間的相互交流與溝通。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培養(yǎng)了團隊的協(xié)作意識。作為教育實踐者的我們,運用信息技術組織學生開展學科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上進一步發(fā)展并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文峰鎮(zhèn)安家門小學74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