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興治
[摘 ? 要]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重要的基本功和首要任務。教師可通過還原景物以體現(xiàn)文本的生動之處,通過斟酌詞句揣摩文本的深層含意,通過細節(jié)描寫把握人物的精神特征,發(fā)現(xiàn)平凡文字背后的不平凡之處等策略,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景下解讀文本,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語文;文本解讀;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言情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gòu)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景中表現(xiàn)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zhì);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zhì),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xiàn)。文本中的語言是一扇神秘的窗戶,誰能開啟它、解密它,誰就能抵達文本解讀的彼岸。但是,許多教師對文本的探究只是停留在將配套的語文教參讀一遍,圈畫出對課文重點內(nèi)容的精彩分析,往往以教參為權(quán)威,缺乏獨立思考,從而導致在課堂上生拉硬套,忽視了文本的真正內(nèi)涵。實際上,教師需要站在作者、編者、教者、學者等不同的視角領略文本。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過程需要教師對文本獨創(chuàng)性的解讀與學生自己的語言實踐。很多教師在解讀文本時泛泛而談,存在粗淺化、表面化的傾向,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實施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文本解讀,需要深入到具體的語言情景去發(fā)現(xiàn)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挖掘并思考文本獨特的筆法。也就是要從作品語言表現(xiàn)力的角度去解讀文本,真正做到“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
一、精選景物入情境,如臨其境見真淳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文章不是無情物,而是通篇跳動著作者的脈搏,字字句句都是作者的心血。教師只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感悟,才能讓學生經(jīng)歷晏妙豐盈的心路歷程,隨著語言的涓涓細流走進人物的心靈世界。“豪華落盡見真淳,鉛華洗卻見本真?!币颜n上到學生的心里,才是教師應追求的理想和境界。
例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很多教師對于百草園的精彩景物描寫進行了詳細分析,包括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每種景物的特點、寫作角度和寫作順序,以表現(xiàn)百草園是作者童年的樂園。這樣的分析雖然無錯,但還只停留在對文本較淺表的解讀。為了深入解讀文本,教師需要設法引導學生進入語言的真實情景,不妨從幾個詞語切入。比如“光滑”。作者描寫石井欄為什么用了“光滑”一詞?可以想象,童年的魯迅經(jīng)常在百草園里玩耍,幼童喜歡爬欄桿,一定是無數(shù)次在石井欄上爬上爬下,時間久了,石井欄就會被磨得很“光滑”。又如“低唱”和“彈琴”。童年的魯迅在院子里玩耍,捉蟲子、拔何首烏是常有的事,對于一個稚氣的孩童來說,聽到蟲子的叫聲很是好奇,他覺得這聲音十分好聽,如同彈琴唱歌一樣好聽,這說明童年的魯迅是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的孩子,他覺得這些蟲子的叫聲比在三味書屋里讀書要有趣多了。因此,他在成年后回憶起這些蟲子的叫聲時,就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和樂趣了。與簡單地說明擬人手法的運用會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動相比,這樣的解讀顯然更加深刻。
二、沉入詞句潛斟酌,咬文嚼字韻味深
學者南帆曾指出:“文本細讀就是沉入詞語?!币虼耍诩氉x文本時,要對關鍵詞語仔細揣摩體味,既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刻內(nèi)涵。教師要指導學生沉入文本的字、詞、句、段,咬文嚼字,從一字一詞上找差別,從一言一句上看深義。只有讀透教材,才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故事。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有下面一段精彩描寫。
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
這段話描寫阿長告假回來,給“我”買來了《山海經(jīng)》,那句“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實在是一句精彩的語言描寫。從文中可以知道,阿長只不過是童年魯迅家中的一位保姆,也就是一位傭人而已,暫且不說阿長的年紀比“我”要大得多,單是阿長開口說話時,竟然稱呼“我”為“哥兒”,這樣的稱呼里就有說不出的愛憐和親熱;同時從這段話中還可以看出,阿長顯然對“我”也是敬重的,在當時等級森嚴的社會中,自知社會地位不高,因此說話時也懂得分寸。因此,一聲“哥兒”,既是親切的稱呼,也是敬重的稱呼。此外,阿長把“山海經(jīng)”念做“山哼經(jīng)”,這一說法也值得玩味,阿長不識字,沒文化,她只是聽到“我”談到過“山海經(jīng)”,自然不能確切地知道這三個字的讀法,自然也不會寫。由于她平時的誤聽、誤記,以致于造成了誤讀,把“山海經(jīng)”稱做“山哼經(jīng)”。阿長的這一句話,把“長媽媽”的形象光彩奪目地樹立起來了,成為全文的一大亮點。
三、于細微處品真情,一顰一笑皆動人
文學作品中不乏對人物的描寫,并往往通過具體而微的細節(jié)加以突顯。因此,在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時,需要抓住細節(jié)關鍵處,以便全面地把握人物的精神特征。
譬如在教學《秋天的懷念》一課時,很多教師講到文中“母親”的苦,其實文章更想表達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文中有如下一段描寫。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里,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彼俱驳哪樕犀F(xiàn)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時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jīng)讓她喜出望外了?!昂冒桑兔魈??!蔽艺f。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p>
蕭條荒涼的落葉會使人想起生命的凋零與終結(jié),即便是健康的正常人看到了,也會產(chǎn)生一種悲涼寂寞甚至凄慘的感覺,何況對于一位雙腿殘廢的人。因此,當母親看到樹葉飄零的景象,下意識地把身體“擋在窗前”,一個“擋”字,可謂用心良苦,表現(xiàn)出母親不愿讓兒子觸景生情或情緒激動,就像文章開頭那樣“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這樣一個細節(jié),一個簡單的動作,真切地表現(xiàn)出母親對兒子的愛。這種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無與倫比的愛,可以從中感受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接下來,可設計讓學生補寫的練習,幫助學生走入真實的語言情景,進行積極的語言實踐。如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補寫下面這段文字中空白的部分,促進學生對語言的理解。
越是懷念,越是深深的自責啊,越是自責就越要好好兒活啊,所以,又是一年,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大雁,我( ? );聽著聽著李谷一的甜美的歌聲,我( ? );看著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我( ? )。
四、于無聲處聽驚雷,巧用副詞寓意深
有些文章,作者的用詞看上去十分普通,仿佛并無高妙之處,但是細品后就能發(fā)現(xiàn)其潛在的價值。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時,特別需要注意這些似乎很普通的詞語,啟發(fā)學生用自己的慧眼去發(fā)現(xiàn)作者的真實意圖。譬如在《皇帝的新裝》一文中,副詞“都”的運用特別有趣。
每個人都隨聲附和著,每人都有說不出的快樂。
“一點也不錯?!彼械尿T士都說。
“上帝,這衣服多么合身??!裁得多么好看??!”大家都說……
那些托后裙的內(nèi)臣都把手在地上東摸西摸,好像他們正在拾取衣裙似的。
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說:“乖乖!皇上的新裝真漂亮……”
上述句子中的副詞“都”,看起來很是平常,是最普通不過的了,但是細究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用詞上大有講究,一個平淡無奇的副詞“都”,恰恰揭示了那些說話人共同的心理特征,他們的虛偽、愚蠢、不誠實、不稱職、阿諛奉承,全部在一個“都”字中表現(xiàn)出來了。
引導學生從一個具體的詞入手,可以發(fā)現(xiàn)另一番境界和意味,也比一般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方式更有趣,更有效。所以,從具體的語言入手,分析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下用詞的妙處,才是真正的語言實踐。
然而,對于什么樣的文本解讀才是有效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教師在上課之前會通過參考書或閱讀課文解讀資料,并期望面面俱到,唯恐遺漏。殊不知,越是想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文本解讀需要讀者融入個性化的體驗,這樣才能產(chǎn)生更深入的思考與領悟。語文教師在拿到一篇文本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擺脫參考書,純粹“素讀”,唯有如此,才能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感悟,才會積累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和成果。只有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語文課,才是更值得期待的。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解讀得法,解讀到位,解讀得別有新意,在課堂上才會有更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積極尋找與文本和作者相關聯(lián)的資料,并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閱讀,從而揭示出作品更深刻的意義。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還是那山,看水還是那水”,促進學生認識境界的升華,做到“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而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讀文本,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將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