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曉燕,景雪梅,彭沛穰,劉金喜,張 麗,朱學(xué)泰**
(1.西北師范大學(xué)生命科學(xué)學(xué)院,甘肅 蘭州 730070;2.甘南州食品檢驗檢測中心,甘肅 合作 747000)
近年來甘肅隴南地區(qū)誤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時有發(fā)生,主要是因為群眾對野生菌的食用性和毒性認識匱乏,無法準確分辨可食用蘑菇與毒蘑菇,僅憑經(jīng)驗采食,誤食后對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脅[1]。尖山自然保護區(qū)位于甘肅省文縣,面積100.41 km2,海拔820 m~3 113 m,為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與暖溫帶濕潤氣候交匯地帶。尖山自然保護區(qū)地形地貌特殊,水熱資源豐富,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和大型真菌物種資源,其物種多樣性在隴南地區(qū)具有代表性[2]。對尖山的毒蘑菇分布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將其主要識別特征和中毒類型進行總結(jié),將能幫助當?shù)孛癖姕蚀_認知和分辨毒蘑菇,有效預(yù)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再次發(fā)生。
擔子果中型。菌蓋直徑5 cm~9 cm,初期鈍錐形,開傘后扁平,中央常凸起,白色,中央常淡粉色,邊緣無溝紋,或有輻射狀裂紋。菌褶白色,離生,短菌褶近菌柄端逐漸變窄。菌柄長10 cm~15 cm,粗 0.5 cm~1.2 cm,白色、污白色至淡黃褐色,基部近球型。菌環(huán)近頂生至上位,白色,膜質(zhì)。菌托白色,淺杯狀。擔子果遇5%KOH快速變黃色。擔孢子(6~8) μm×(6.0~7.5) μm,球形至近球形,淀粉質(zhì)。夏秋季生于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中地上(圖 1a)。
所含毒素為鵝膏毒肽、鬼筆毒肽;中毒類型為肝臟損害型[3]。
擔子果小至中型。菌蓋直徑2.5 cm~9 cm,初期近圓錐形、半球形至鐘形,開傘后扁平至平展,中部稍凸或平,黃褐色、污橙黃色至芥黃色,邊緣色較淺,表面平滑或具似纖毛狀條紋,邊緣有不明顯條棱,濕時粘。菌肉較薄,白色,近表皮處帶黃色。菌褶白色,離生,短菌褶近菌柄端逐漸變窄。菌柄長 12 cm~18 cm,粗 0.5 cm~1.6 cm,柱形,上部漸細,黃白色,常被纖毛狀或反卷的淡黃色鱗片。菌環(huán)近頂生至上位,黃白色,膜質(zhì)。菌托灰白色,苞狀。孢子(6.5~9.5) μm ×(6~8) μm,光滑,無色,近球形,偶寬橢圓形,淀粉質(zhì)。夏秋季于各種闊葉林、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中地上單生[4](圖1b)。
所含毒素為鵝膏毒肽、鬼筆毒肽;中毒類型為肝臟損害型、腸胃炎型、神經(jīng)精神型、呼吸循環(huán)衰竭型[5]。
擔子果小至中型。菌蓋直徑3 cm~8 cm,凸鏡形至平展,灰色,有時淺褐色,邊緣具顯著條紋,有時具成塊的外菌幕殘余。菌肉白色,傷不變色。菌褶近白色,離生,短菌褶近菌柄端近平截。菌柄長 5 cm~10 cm,粗 0.5 cm~1.5 cm,柱狀,白色至污白色,近光滑或被淺灰色或淺褐色的纖絲狀鱗片。無菌環(huán)。菌托袋狀至杯狀,外表面白色至污白色,內(nèi)表面白色。擔孢子(9.5~11.0) μm×(9.0~10.5)μm,球形至近球形,光滑,無色,非淀粉質(zhì)。夏秋季生于松科和殼斗科林中地上[6](圖1c)。
所含毒素為鵝膏毒肽、異噁唑衍生物;中毒類型為腸胃炎型、精神神經(jīng)型[5]。
擔子果很小。菌蓋直徑1 cm~2 cm,鐘形至斗笠形,頂部鈍,表面濕潤,光滑無毛,黃褐至淺紅褐色,中部色深,邊緣有細條棱。菌肉很薄。菌褶黃褐色至銹色,直生,較密,不等長。菌柄細長,長 7 cm~10 cm,粗 0.1 cm~ 0.3 cm,同蓋色,基部稍膨大,中空。擔孢子(10~12) μm×(5~7) μm,橢圓至卵圓形,光滑,淺黃褐色。側(cè)生囊狀體瓶狀,頂部常有一小圓頭。夏秋季單個或成群生長在林間草地上或路旁草叢中[7](圖1d)。
所含毒素及中毒類型不明。
擔子果中至大型。菌蓋直徑5 cm~12 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深蛋殼色至深肉桂色,光滑,粘,邊緣平滑。菌肉白色,厚,質(zhì)地緊密。菌褶淡銹色或咖啡色,彎生或離生,稍密,不等長。菌柄長 6.0 cm~11.5 cm,粗 0.8 cm~2.0 cm,圓柱形,污白色或較蓋色淺,平滑,松軟至中空。擔孢子(11 ~15) μm×(5.5~7.5) μm,橢圓形,淡銹色,具細疣點。夏秋季于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單生[4](圖 1e)。
所含毒素為大毒滑銹傘醇;中毒類型為腸胃炎型。
子囊果小型。頭部直徑2 cm~4 cm,馬鞍形,蛋殼色至褐色或近黑色,表面平滑或蜷曲,邊緣與菌柄分離。菌柄長 4 cm~9 cm,粗 0.6 cm~0.8 cm,圓柱形,蛋殼色至灰色。子囊(200~280) μm×(14~21)μm,含子囊孢子8枚,單行排列。子囊孢子無色,含1大油滴,光滑,橢圓形,(17~22)μm×(4~10) μm。側(cè)絲上端膨大,粗 6.3 μm~10.0 μm。夏秋季常于林中地上成群生長(圖1f)。
所含毒素為鹿花菌素(馬鞍菌酸)的水解產(chǎn)物甲基聯(lián)胺(MMH);中毒類型為胃腸炎型、肝腎損害型[4]。
子囊果小型。頭部直徑2 cm~5 cm,馬鞍形,多皺曲褐色或暗褐色,表面凸凹不平,邊緣不與菌柄連接。菌柄長 3 cm~9 cm,粗 0.4 cm~0.6 cm,灰白至灰色,有縱向溝槽。子囊(200~280) μm×(14~21) μm,每個子囊中有8枚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無色,光滑,含一大油滴,橢圓形或卵形,(15~22) μm×(10~13) μm。側(cè)絲細長,頂部膨大,粗5 μm~10 μm。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圖1g)。
所含毒素及中毒類型尚不明確,食毒性有爭議,不建議食用[5]。
擔子果很小。菌蓋直徑 1.0 cm~1.5 cm,幼時錐形,后漸平展,中央明顯凸起,光滑,具絲狀質(zhì)感,成熟后邊緣開裂,白色或稍具黃色調(diào)。菌肉白色或帶淡黃色,肉質(zhì),具濃土腥味。菌褶幼時白色,后變灰色至淡褐色,直生。菌柄長3.0 cm~5.5 cm,白色,基部稍粗,頂部附白色霜狀鱗片,中實。擔孢子(8.5~9.5) μm×(5~6) μm,橢圓形,光滑,淡褐色。夏秋季單生或散生于闊葉林或針葉林中地上[6](圖 1h)。
所含毒素為異噁唑類衍生物、毒蠅堿;中毒類型為精神神經(jīng)型[8]。
擔子果小至中型。菌蓋直徑1 cm~5 cm,白色至污白色,被紅褐色至褐色鱗片,中央凸起。菌褶白色,離生。菌柄初白色,后變紅褐色,光滑,中空。菌環(huán)白色,膜質(zhì),易消失。菌肉常有令人不愉悅的氣味。擔孢子(5.5~8.0) μm×(2.5~4.0) μm,麥角形或近三角形。夏秋季生于林中、路邊、草坪及溝渠邊等處[3](圖1i)。
所含毒素及中毒類型尚不明確。
擔子果中至大型。菌蓋直徑5 cm~10 cm,初期凸鏡形,后期中央稍凹,平滑,灰色至灰褐色,邊緣有同心環(huán)帶。菌肉白色,表皮下灰綠色,質(zhì)厚,致密。乳汁白色,具辛辣味。菌褶近白色,后期變蠟黃色,直生,較稀。菌柄長5 cm~8 cm,粗1.5 cm~3.0 cm,初期松軟,后中空,光滑,近白色或淡灰色。擔孢子(7.0~8.5) μm×(6~7) μm,淡黃色,球形或廣橢圓形,有小刺突。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4](圖1j)。
所含毒素尚不明確;中毒類型為腸胃炎型。
擔子果中型。菌蓋直徑5 cm~9 cm,菌蓋扁半球形,后變平展,過熟后中部下凹,淺粉紅色至珊瑚紅色,邊緣色較淡,有棱紋,表皮易剝離,黏。菌肉較薄,白色,近表皮處紅色,味辛辣。菌褶直生,較稀,等長,純白色,褶間有橫脈。菌柄長3 cm~6 cm,粗1 cm~2 cm,圓柱形,白色或粉紅色,內(nèi)部松軟。擔孢子(8.0~11.0) μm×(7.0~9.0) μm,寬橢圓形或近球形,無色,有小刺突。夏秋季于針葉林或闊葉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圖1k)。
所含毒素為毒蠅堿、GIIrritants、胃腸道反應(yīng)毒素;中毒類型為腸胃炎型[5]。
擔子果中至大型。菌蓋直徑4 cm~10 cm,幼時鐘形或近斗笠狀,后平展,中部稍凹陷,或乳突狀,粘,光滑,白色至灰白色、灰褐色至略帶粉色。菌肉白色至污白色,傷不變色。菌褶離生,密,腹鼓狀,不等長,幼時白色,成熟后為粉紅色至粉肉色。菌柄長 5 cm~15 cm,粗 0.5 cm~1.5 cm,近圓柱形,向下漸粗,基部膨大,白色或近蓋色,表面光滑或具細小纖毛,中實,松軟。菌托囊狀或近苞狀,高可達3 cm,白色至灰白色。擔孢子(12~15) μm×(7~8) μm,橢圓形至寬橢圓形。夏季、秋季單生或群生于草地或闊葉林地上(圖1l)。
所含毒素尚不明確;中毒類型為腸胃炎型、精神神經(jīng)型[5,8]。
結(jié)合相關(guān)資料進行分析[9-11],尖山常見毒蘑菇的中毒類型及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種。
中毒的潛伏期很長,一般達6 h以上,最長可達1 d~2 d,甚至更長時間。這種毒素主要是鵝膏毒肽和鬼筆毒肽。該毒素對腎臟、血管內(nèi)皮細胞、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其他內(nèi)臟組織均造成不可逆損害,中毒者最終因體內(nèi)各項功能衰竭導(dǎo)致死亡,死亡率高達90%~100%。本區(qū)域內(nèi)此類型毒蘑菇主要有淡紅鵝膏、黃蓋鵝膏等。
誤食后發(fā)病快,一般在15 min到2 h發(fā)病。該中毒類型相關(guān)毒素主要有毒蠅堿、色胺類化合物、異惡唑衍生物等。中毒初期意識模糊,而后出現(xiàn)神經(jīng)癥狀,例如精神興奮、精神抑制和精神錯亂或有幻覺反應(yīng)等。本區(qū)域內(nèi)此類型毒蘑菇主要有灰鵝膏、污白絲蓋傘等。
中毒潛伏期短,食后10 min至6 h內(nèi)發(fā)病。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伴有頭痛、頭昏、全身無力等癥狀。嚴重者偶有脫水、吐血、休克以及譫語。一般病程短,死亡率低,容易恢復(fù)。本區(qū)域內(nèi)此類型毒蘑菇主要有芥味滑繡傘、灰褐乳菇、毒紅菇等。
我國毒蘑菇分布地域廣泛,物種繁多,宏觀特征與野生食用菌極相似,單從外表難以分辨,因此在野外混生情況下容易誤采誤食而中毒。而且民間的毒蘑菇鑒別方法也存在誤區(qū),比如色澤普通的蘑菇無毒、生蟲的無毒、傷不變色無分泌物的無毒、生長環(huán)境干凈的無毒等等說法都不科學(xué)[12]。
2004年~2012年間,甘肅隴南地區(qū)發(fā)生毒蘑菇中毒事件6起,皆因利用所謂的“民間偏方”去分辨蘑菇是否有毒,結(jié)果導(dǎo)致中毒,中毒后又未得到及時準確地診斷和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1]。此次對隴南代表性區(qū)域文縣尖山自然保護區(qū)的毒蘑菇進行物種多樣性調(diào)查研究,以期能探明當?shù)囟灸⒐降奈锓N組成,準確掌握該區(qū)域內(nèi)毒蘑菇的物種分布規(guī)律。研究結(jié)果將有助于當?shù)卣畬γ癖娺M行關(guān)于野生菌常識的普及,加強毒蘑菇中毒防治知識的宣傳,防止毒蘑菇中毒事件再次發(fā)生;除此之外也有助于當?shù)鼗鶎俞t(yī)護人員提高對毒蘑菇的認識,以便群眾誤食后能在最佳治療時間內(nèi)得到有效地醫(yī)療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