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浩
現(xiàn)代交通通訊的便利,讓我們的鄉(xiāng)愁、相思變得淡薄了。飽暖的生活或多或少地削弱了我們情感體驗的深度,以至于過年時,許多人很想寫點有特色的拜年話,搜腸刮肚,最后仍只能發(fā)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這當然與造語能力有關,但更深層的,是因情感體驗的膚淺與趨同。相比之下,物質(zhì)條件不如我們的古人,其情感體驗卻要比我們深刻、豐富得多?;厮莨糯某υ?,我們可以更多地了解到古人于除夕時的個體性情感體驗和集體性的情感脈絡。
皇帝過年,一般來說都能過好。更何況,身為一國之君,總得說些正能量的話,鼓舞全國百姓。六朝以前的皇帝是否留下了過年詩,文獻似不足征。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較早的御制過年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這位開啟大唐盛世的皇帝,詩寫得還不錯。其《守歲》說: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詩語有“六朝錦色”,而其內(nèi)容,卻有初唐天街草色氣象。詩說除夕的太陽已經(jīng)西斜,英武的皇帝不想咨嗟,他更愿意說的是過年讓宮殿更綺麗。天冷嗎?無論如何,過了年,就將辭別去冬的雪與寒,而迎來新歲的春與暖。梅花讓玉階丹墀清香流蕩,燭光讓盤中椒花更顯色彩鮮艷。一夜之間,我們既送舊又迎新,歡度除夕。過年心情要陽光,皇上明白自己的職責,在此起帶頭作用。而臣子應皇帝要求而寫的詩自然也得陽光喜氣。沈佺期《守歲應制》曰:“南渡輕冰解渭橋,東方樹色起招搖。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侲子亂驅(qū)妖。宜將歲酒調(diào)神藥,圣祚千春萬國朝?!痹娭幸慌纱阂夂蜔狒[景象,既寫出了點燈、驅(qū)妖這些除夕風俗,又表達了富有大唐特色的祝福。
許渾千首濕,杜甫一生愁。杜詩多寫愁懷,可是他39歲那年寫的《杜位宅守歲》,卻寫出了放達。詩曰:“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卑⑷质菚x宋間人對弟的稱呼(杜位是杜甫從弟),《椒花頌》語出《晉書》“劉臻妻陳氏元旦獻《椒花頌》”。晉唐人除夕、元旦喝酒會加點椒,故說“椒盤”。盍簪是人士聚集之意。看來這次聚會很熱鬧,人聲喧嘩搞得馬廄中的馬都不安靜,蠟燭火把把烏鴉都趕跑了。所以杜甫也無所顧忌, 敢于“爛醉”。
不過,更多的文人,除夕日卻在表達各種感傷。
最常見的感傷是年華的老去。白居易《除夜》說:“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痄N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宋祁《除夕》曰:“一杯芳酒夜分天,萬慮勞勞耿不眠。明日新春到何處,菱花影里二毛邊?!薄傲饣ā奔淬~鏡,二毛是兩種顏色的頭發(fā),即生了白發(fā)。他知道明日是新春了,但新春顯現(xiàn)在哪兒呢?顯在他的白發(fā)上。他滿腹心事,以至于睡不著覺,其他想什么沒有說,只點出了明年又長一歲。可見什么都不如變老讓人更難受。同時代梅堯臣的《和歲除日》(和別人除夕之作)也說了類似的意思:“一年三萬六千刻,玉漏唯余十二時。去日苦多誰會惜,殘陰全少頗能知。已驚顏貌徐徐改,不奈烏蟾冉冉馳。萬國明朝賀新歲,東風依舊入春旗?!笨滴跻郧暗闹袊湃艘惶焖?00刻(之后才確定是96刻),所以說一年是三萬六千刻,十二時即子丑寅卯十二時辰。大年三十,他想到的是時光的流逝。他因容貌不斷變老而驚心,而太陽(烏,古人說日中有金烏)、月亮(月中有蟾蜍)還在奔馳,毫不體恤人意。蘇軾的《守歲》說得比較生動有趣,其語曰:“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彼岩荒曛疟茸魃叩挠稳?,守歲如同抓蛇尾,說其實也抓不住。羅隱《除夜》詩說“兒童不諳事,歌吹待天明。”蘇軾這首詩里也寫到了兒童,他們強撐著不睡,夜里還在喧鬧。而大人則希望雞遲點叫,也怕聽報更的鼓聲。雖然知道明年仍有年,時光在延續(xù),仍擔心時光流逝,因此要用好年輕時的每一天。
人們過年,有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即小孩常常歡天喜地,而有點年紀的長輩,往往比較平靜,好像與他們沒有多大關系似的。讀了宋人這些詩,可以看到,古人已把兩代人間不同的心情寫出來了。當大人盼著孩子長大的時候,他們心中卻有另一份感覺——自己又要老一歲了。就如蘇軾同時人馮山的《除夕》說的:“長歌感時節(jié),卻羨僮仆歡?!被蛎穲虺肌冻εc家人飲》說的“稚齒喜成人,白頭嗟更老”。
也許是受蘇軾這首名作中的“晨雞且勿唱”的啟發(fā),清代袁枚的兩首表達生命之感的詩,都因借雞鳴來構(gòu)思而特別有趣。五十九歲那個年三十,他的《除夕》詩說:“年年除夕側(cè)耳聽,爆竹聲聲直到明。今年除夕聽不得,雞唱一聲人六十。大撓甲子已刪除,縱有光陰是羨余。雞若相憐緩開口,依舊我還五十九?!痹度畮讱q就棄官歸隨園,日子過得優(yōu)游不迫,但六十,聽起來畢竟無論如何都算是老人了,一個甲子已整個地刪除(大撓,黃帝時人,制甲子者),后面的日子,就是活著也是人生的剩余時間,所以他真的不想自己明天變六十,于是他只能寄望于雞,請其“緩期執(zhí)行”??墒沁^了二十年,他又寫了一首《除夕戲作》:“五旬有九逢除夕,生怕雞鳴人六十。七旬有九八十逢,雞不肯鳴心忡忡。只因自作八十詩,見彈思鸮太豫支。有如秀才自認元魁者,榜發(fā)無名空惹嗤。今宵事急矣,求雞早開口。一聲膠膠一歲增,我便把詩好出手。豈徒從此秩膳加常珍,兼可公然扶杖朝中走?!彼驗閷懥恕栋耸詨邸吩?,有點像見到彈子想到吃烤鸮一樣“超前消費”,如果活不到八十,會被人笑話,如同一個人自吹中解元,揭曉時卻榜上無名。所以這次他急了,盼雞快點叫。他當然知道自己活得到明天,這樣寫,只是炫一下幽默天才而已。而詩的核心,依舊是古人一以貫之的傳統(tǒng)的生命意識。
過年總希望家人團聚,然而人常因各種原因而不能團聚。于是除夕時的羈旅愁思,有家難歸,就成了古代詩人筆下又一種常見的感傷。白居易《客中守歲詩》說:“守歲樽無酒,思鄉(xiāng)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闭嫠^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書懷》說:“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xiāng)春。漸與骨肉遠,轉(zhuǎn)于僮仆親。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薄皾u與骨肉遠,轉(zhuǎn)于僮仆親”兩句,真切地寫出了離鄉(xiāng)背井人的事況。那些工作都尚未有著落的,更有孤苦無依之感了。唐歐陽詹《除夜長安客舍》說:“十上書仍寢,如流歲又遷。望家思獻壽,算甲恨增年。虛牖傳寒柝,孤燈照絕編。誰應問窮轍,泣盡更潸然?!斌{蟾《途中除夜》說:“南北游萍跡,年華又暗催。殘燈和臘盡,曉角帶春來。鬢欲漸侵雪,心仍未肯灰。金門舊知己,誰為脫塵埃?”歐陽詹來長安后已經(jīng)十次上書朝廷了,仍然得不到回音,除夕只好躲在旅館哭泣。高蟾也想求個官來做,雖然沒有灰心,但也不知道哪個知己能拉兄弟一把。有的人雖然不是愁工作,但客居他鄉(xiāng)過年,滋味也不好受。高適《除夜作》說:“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zhuǎn)凄然?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短短四句,既寫出了過一年又變老,又寫出了千里思鄉(xiāng)之苦。比高適晚一點的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驛》(一作石橋館)說:“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鼻Ю镒?nèi)f里,四句變八句,其心則大致相同。元末明初的袁凱寫得更苦,其《客中除夜》說:“今夕為何夕,他鄉(xiāng)說故鄉(xiāng)。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一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惫湃顺?、元日喝屠蘇酒,柏葉酒,可是他在對酒流淚,戰(zhàn)亂時代,長年漂泊,妻離子別,這個年,真不容易!
對于人生坎坷,生活艱辛的人,過年時也會引發(fā)其年度總結(jié)甚至人生總結(jié)。陳師道《除夜對酒贈少章》說:“歲晚身何托,燈前客未空。半生憂患里,一夢有無中。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彪m然“發(fā)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兩句是化自鄭谷“衰鬢霜供白,愁顏酒借紅”,但《苕溪漁隱叢話》說陳師道這一聯(lián)“大為當時諸公所稱賞”,想必是引發(fā)了許多人的共鳴。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說:“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滋。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薄澳昴甏讼M吟呻,兒女燈前竊笑頻。汝輩何知吾自悔,枉拋心力作詩人?!边@位曾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苦命詩人過年時,滿腹憂思無處訴說,當大家都在歡喜過年時,他獨自一人站在橋上,看著“天上星星最亮的一顆”,可是這時候沒有人像一把火,用熊熊火焰照亮他心窩。當他例行年夜作詩時,連兒女都笑他。
古代詩人多憂患意識,以上作品多為憂生,而古代文人常心系天下,故除夕亦多憂世之作。乾隆時期號稱盛世,常州亦為江南富庶之地。然趙翼《揚州度歲》二首之一說:“故鄉(xiāng)不忍聽號呼,度歲今宵在客途。也似流民離井邑,聊師君子遠庖廚。老無氣力為馮婦(自注:指吾鄉(xiāng)乙未勸賑事。今復舉行,余老矣,不復能身任也),貧但稽留類賈胡。桑梓千村半溝壑,此身敢獨嘆饑驅(qū)?”詩寫于乾隆五十年,江南有自然災害,百姓年都過不好,趙翼受不了在家鄉(xiāng)聽百姓“號呼”,年紀大了,也無力去向富戶勸賑,只好躲到揚州去過年。想到家鄉(xiāng)一半人都餓死了,他都不敢嘆自己為謀食而奔走。林則徐寫于1842年的《伊江除夕書懷》四首之三說:“流光代謝歲應除,天亦無心判菀枯。裂碎肝腸憐爆竹,借棲門戶笑桃符。新幡彩勝如爭奮,晚節(jié)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膽日,誰能高枕醉屠蘇?!保〒?jù)海峽文藝出版社《林則徐全集》)他說一年又要過去,老天也無心判人的榮枯(菀枯)。他理解爆竹因剛烈而裂碎肝腸,而棲人門戶的桃符總有些可笑。人們頭上新的幡勝(過年時的飾物)爭顯精神,結(jié)冰的樹枝也不孤單。想到國家災難深重,覺得應臥薪嘗膽,雪鴉片戰(zhàn)爭之恥,哪有心情高枕無憂喝屠蘇酒。甲午戰(zhàn)爭后,由臺來陸的丘逢甲寫于1897年的《除夕詩》三首之二說:“長蛇東來饑而貪,我欲斬之力不堪。坐令閭井岐商參,故居縹緲海色藍?!i熒竭b定思我,今夕不寐寐應可。東風吹夢云萬朵,劍光入海長蛇墮,長嘯故山侍親坐?!北磉_了對日本侵占我臺灣的悲憤和希望斬落日寇長蛇,與親人團聚的愿望。
今天,這些除夕詩產(chǎn)生的社會基礎有些已不存在了。然而,重讀這些詩篇,依然可令我們加深對生命、對歷史、對世界的認識。讓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珍惜時光,珍惜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為國家的富強、統(tǒng)一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