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琴 桑振
摘要:犄紋是草原文化發(fā)展不可或缺的藝術元素和創(chuàng)作源泉,在蒙古族語中犄紋稱之為“額布爾圖案”。本文通過搜集大量資料、歷史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通過對草原文化下的蒙古族犄紋進行分析、歸納,以圖表形式總結出其多變的藝術特征和多樣的構成形式,通過犄紋在現(xiàn)代生活中應用的案例,總結了犄紋的表現(xiàn)方法,使犄紋得以傳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草原文化;蒙古族;犄紋;藝術特征;表現(xiàn)方法
中圖分類號:J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0)02-0138-02
1草原文化概述
蒙古族是我國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長期以來活動生息于我國北方的廣闊草原,在蒙古族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其經濟、文化方面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并對祖國的締造作出了重要貢獻,逐漸形成蒙古族風格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孕育世代生息在草原上歷代不同的人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蒙古族藝術產生的原動力、原元素,也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源泉2。這濃厚的草原文化氣息中,草原、家畜、人三個要素維持穩(wěn)定的關系保證生態(tài)平衡,同時也構成了具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點的草原文化。
2蒙古族犄紋概述
2.1蒙古族犄紋的概念
“犄紋”又叫“犄角紋”是以動物頭上的“角”作為參照物,蒙古族犄紋主要來源于“盤羊角”的形象,是以“向兩邊弧形彎曲、成S的形式”出現(xiàn),以盤羊的弧形角作為核心元素,對核心元素不斷地變化和創(chuàng)新,最常見是以“S”“雙C”構成形式出現(xiàn)。
2.2蒙古族犄紋的起源
蒙古族以“追逐水草游牧”的生活方式生存,五畜是他們的生活所依,生命所靠,并且善于用五畜形體特征、構成方法來裝飾他們的生活。通過研究史料和及實物資料,發(fā)現(xiàn)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彩陶紋飾中普遍用犄紋構成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3)。書中記載“在野牧氈帳的生活中,當母羊生下羊羔的時候,有的母羊不認子,不給羊羔喂奶,這時牧人婦女就會唱起《勸羊歌》,“臺哥……臺哥……”沒有歌詞只是發(fā)出“臺哥”的聲音,可以看出牧人對“羊”的情感具有深厚的人情味[4]。同時從《山海經》說炎帝“人身牛首”看犄紋圖案與祖先圖騰崇拜有關,文中引用的“羊”也是蒙古族崇拜的圖騰對象,他們通過崇拜、祈禱等方式來表達人們渴望草原風調雨順、雨水充足、牛羊肥壯的生存愿望。
3草原文化下的蒙古族犄紋藝術特征分析
3.1造型多變
由于草原文化對圖案藝術的影響,不同時期的犄紋在造型上有增減,但他們的種子元素和文化內涵不變。從犄紋圖案構成分析是由單元圖案、基本圖案、局部圖案、種子元素組成,由表1觀察發(fā)現(xiàn),犄紋單元圖案是左右對稱、均衡、線條卷曲、有韻律,通過不同形式的重復形成了綿延不斷的犄紋圖案。
基于圖表1中六個典型紋樣,從造型上分抽象紋樣和具象紋樣,犄紋的抽象紋樣以線和面為主,將動物的“角”抽象變形,向里面蜷曲的形狀“”稱為主要元素,在主要元素上添加角形、曲線、卷草形的元素,通過重復、翻轉、旋轉,構成有趣,活潑的單元紋樣,在視覺效果上達到疏密相間,首尾呼應,飽滿且完整,呈現(xiàn)出獨特的自然美。具象指具有完整客觀對象特征的圖像造型問,以動物的造型作為基本紋樣,從圖表中觀察犄紋的主要元素為“Q”,在通過直線重復構成單元紋樣,并利用曲線之間的長短、主次、疏密來突出動物的特征,大部分突出動物頭的部分,寓意著繁榮、五蓄興旺、牧業(yè)豐收的美好愿望。
3.2構成形式多樣
圖案的構成形式表現(xiàn)著“實用性”和“韻律性”,美包括形式美,也就是具體的構成形式,是圖案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利用多樣化的構成形式統(tǒng)一,對照呼應的規(guī)律,使紋樣形態(tài)在有節(jié)奏的圖案中反復使用而形成生動的韻律回。通過研究史料和及實物資料分析,犄紋構成形式多樣,不同構成形式所表達的寓意不同且在畫面中的構圖位置不同,從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種類型:單體構成形式、連續(xù)構成形式、綜合構成形式。
1)單體構成形式。單體構成形式不受任何外形的約束,不重復,自身就是紋樣構成的基本輪廓,整體上形態(tài)自然、結構完整。單體構成形式通過“均衡式”與“對稱式”的布局編排,表現(xiàn)出對稱平衡的狀態(tài)。紋樣造型簡潔夸張,將“角”卷曲的特征強化,突出其中較為鮮明的特色,整體自然而純樸,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2)連續(xù)構成形式。連續(xù)構成形式中大多以抽象簡潔的元素做基本紋樣,用在畫面邊緣。以波浪式:流動延伸,優(yōu)美作為邊緣紋樣和花邊裝飾,常用在畫面的外邊,用來襯托主體物,突出中心圖案;綜合式:輕松、悅目,常與其他邊緣紋樣組合,用在大邊或者內邊,使畫面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直線式:有秩序,穩(wěn)重,穩(wěn)定,常用在包裝的外邊起裝飾作用;連綴式:端莊、典雅,以單元紋樣重復、翻轉、對稱的形式,填充整個畫面,沒有固定的構圖,常用在建筑天花板上的方形彩畫、地毯等;簡潔突出畫面中心紋樣豐富、精致,形成層次分明、變化豐富、一氣呵成的畫面效果,具有強烈的延展性與節(jié)奏感,表達熱情奔放、長久、美好的感受。
3)綜合構成形式。綜合構成形式大多以犄紋與其他紋樣組合創(chuàng)造出造型千變萬化、結構嚴謹的圖案,一般是方、圓、三角形的構圖形式,畫面構圖飽滿且完整,總體視覺效果具有秩序性、邏輯性、穩(wěn)定性的藝術特征,畫面風格具有民族獨特的自然美與現(xiàn)代設計感。
4草原文化下的蒙古族犄紋表現(xiàn)方法
4.1直接表現(xiàn)法
將犄紋的造型、形式等元素不做過分修改,直接運用于某個商品設計中,是一個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基本保持犄紋圖案的原汁原味。圖1是內蒙古“肯德基”店里招貼畫,以動物“盤羊角”造型作為招貼畫主要圖案輪廓,根據輪廓特征適當填充卷草紋,將“角”蜷曲的特征強化,填充抽象夸張的卷草紋,招貼畫整體圖案造型簡潔夸張,具有民族獨特的風格。
4.2綜合表現(xiàn)法;
通過在構圖中填充適當的紋樣,把多種紋樣合理安排在同一畫面內,“蒙古族氈繡”見圖2,畫面中有卷草紋、云紋、犄紋的組合,長方形構圖嚴謹穩(wěn)重,構圖分外邊、大邊、內邊三部分,大邊運用波浪式犄紋,紋樣活潑、線條有些夸張,整體成“S”形,流動延伸,內邊運用夸張云紋與卷草紋結合,線條與線條之間疏密相間,具有連續(xù)性、間隔性、統(tǒng)一又多樣、變化多端。這種綜合應用的方法非常廣泛,給人簡單、樸素、典雅的視覺審美。
4.3多元重構表現(xiàn)法
運用“多元重構”的表現(xiàn)方法,結合現(xiàn)代材料、現(xiàn)代技術、現(xiàn)代設計理念把民族元素與幾何元素或者現(xiàn)代元素與傳統(tǒng)元素抽象、拼貼、組合的形式,體現(xiàn)設計的多層次感,增強產品的可識別性。“白音哈達草原景區(qū)”標志性建筑見圖3,上半部分蒙古族牛角的造型,下半部分是現(xiàn)代幾何體,上下兩部分組合成“牛頭”的形象,具有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時代標志性建筑,有效構建設計之間的交互渠道,實現(xiàn)更高的實用性和可行性。
5結語
蒙古族草原文化源遠流長,犄紋紋樣是蒙古族傳統(tǒng)圖案中的一朵奇葩,本文通過發(fā)掘蒙古族犄紋,弘揚草原文化,通過挖掘犄紋藝術特征和表現(xiàn)方法,進一步驗證了犄紋在設計中的可行性,使蒙古族民間圖案不斷地傳承創(chuàng)新。本文詣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探求新的設計思路和更加廣闊的設計視野,以身負文化傳承的重任,挖掘出更多具有時代感的、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資源。
參考文獻.
[1]斯琴,龐大偉,畢力格巴圖.淺析蒙古族風格飾品開發(fā)與設計[J].工業(yè)設計,2018.
[2]付向宏.當代蒙古族題材人物畫特色初探[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15.
[3]阿木爾巴圖蒙古族民間美術[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4]邢莉,邢旗.內蒙古區(qū)域游牧文化的變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5]崔唯.圖案造型基礎[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6]劉建北,宋麗彤.傳統(tǒng)圖案在設計中的秩序感和韻律美[J].工業(yè)設計,2019.
[7]包.達爾汗,烏云陶麗.蒙古長調民歌[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8]躍進.青海蒙古族民間故事精選[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