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素芳
“閱讀”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基底石”。只有將“閱讀”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換來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
回歸課堂,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鼓勵海量閱讀,提倡自主閱讀,推行整本書閱讀。可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如何打通、融合統(tǒng)編教材和課外閱讀的無縫鏈接點呢?筆者的團隊認為,要讓課文成為“引子”范本。這就得仔細思考并明晰“引子”范本教學的三大問題:(1)從哪里“引”?是對引子門徑的思索。(2)怎樣“引”?是解決引子教學操作策略的選擇問題。(3)“引”向何方?是探究引子功能價值的問題。本文以《慈母情深》的教學為例,圍繞這三點對“引子”范本進行了分析。
一、門徑探索——“引子”范本教學從哪里“引”
“引子”范本教學的關鍵,是要搭起連接課內(nèi)外的閱讀通道,打開“大閱讀”的門徑,積累閱讀任務群的經(jīng)驗。通道起始點的合理定位會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的廣度、效度、厚度和深度。
1.基于人文主題的引讀——舐犢情深
《慈母情深》是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單元主題“舐犢情深”的典型作品。母愛是永恒的話題,它最能觸動每個人柔軟的內(nèi)心。所以,像《母親》《惜別》等同一主題的“引文”十分契合學生的閱讀內(nèi)需,也拓寬了學生閱讀的廣度。這些引文語言不管是華麗還是樸實,“母愛”的力量一樣直抵人心。
2.基于語文要素的引讀——場景含情
本單元篇章頁直接明了地揭示了本課要落實的語文閱讀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細讀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梁曉聲竭力渲染母親在街道小廠工作的場景和細節(jié),慈母情深力透紙背,這篇文章節(jié)選自梁曉聲的小說《母親》。為此,教師采用“1+1”整書模式,即“由選篇引向整本書閱讀”。通過鏈接本文原著同樣描寫母親在鐵路工廠艱苦工作的兩個場景,撬動學生讀整本書的熱情,在充分的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引讀的效度。
3.基于范本作者的引讀——榜樣力量
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踐行者,非作家莫屬。梁曉聲是知青文學的代表人物,從小喜好閱讀,作品榮獲茅盾文學獎,其中還有多部文學作品搬上熒屏,斬獲飛天獎和金鷹獎。止庵、張潔,他們同樣對讀書情有獨鐘。引入名家先鋒作品,了解名家閱讀習慣,潛移默化,無聲的讀書榜樣力量讓引讀有了厚度。
4.基于閱讀素養(yǎng)的引讀——反復品鑒
統(tǒng)編教材雙線組元,語文要素前后上下、縱向橫向螺旋勾連。五年級上冊以“四時景物皆成趣”為人文主題的第七單元,第一次以單元編排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專門的文學品鑒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前置的第六單元首篇《慈母情深》,場景中多處運用反復的寫法巧妙表達母親的艱辛和不易,表達母親對子女對家庭的無悔付出。這樣的表達妙法必須細致咀嚼品鑒。由此,教師可由品鑒“引子”范本中的“反復”手法的表達引向含有“反復”的一類文本,通過對寫法關聯(lián)文本的深入分析,鞏固、深化“反復”寫法的妙用,引導鑒賞語言,促進學生深度閱讀,從而為下個單元“如何初步品鑒動態(tài)美和靜態(tài)美”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策略選擇——“引子”范本教學怎樣“引”
本課教學基于人文主題、語文要素、范本作者、閱讀素養(yǎng)的引讀,四個方面四種方向,怎樣整合引文、整體推進?教師做了有效嘗試,采取分布引文和漸進引文的策略。
1.課首:語言設境式引文?!傲簳月暋赌贻啞贰吨唷贰督褚褂斜╋L雪》等很多文學作品都搬上了熒屏銀幕,這些拍成影視作品的書,都寫了什么故事呢?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這幾本書好好閱讀?!遍_課設境雖只三言兩語,卻“別有用心”,燃起學生課外閱讀的火苗。
2.課中:場景聯(lián)想式引文。讀環(huán)境場景明人物,落實語文要素之后延讀場景,引向原著《母親》的閱讀:梁曉聲把母親的任勞任怨都寫在了《母親》這本書里,在書中,他還深情回憶了母親在鐵路工廠艱苦的工作場景:
場景一:
我七歲時,母親在鐵路上做臨時工。挑挑抬抬,搬石運鐵,卸煤揚沙。哪兒的活頂臟頂累,臨時工們就被指派到哪兒去干,男女平等。母親每天下班都很晚,常常是黑著一張臉,帶著一身塵土回到家里。
場景二:
母親為了微薄的工資在鐵路工廠做臨時工,出賣一個底層女人的廉價的體力。翻砂——那是男人干的很累很危險的重活。臨時工談不上什么勞動保護,全憑自己在勞動中格外當心。稍有不慎,便會被鐵水燙傷或被鑄件砸傷壓傷。母親幾乎沒有哪一天不帶著輕傷回家的,母親的衣服被迸濺的鐵水燒了片片的洞。
——節(jié)選自梁曉聲《母親》
以上從范本教材中的街道小廠到引讀原著《母親》中的鐵路工廠,不同場景,同樣情深,自然由《慈母情深》一文引向整本書《母親》的課外延讀。
3.課末:表達品鑒式引文。“同學們,梁曉聲喜歡用反復,很多名家也喜歡用反復。反復到底有怎樣的魔力呢?除了梁曉聲《母親》這本書,這兩周老師還讀了《梁曉聲自述》和止庵的《惜別》,這幾本書都是寫母親的,也都運用了反復的寫法。今天,老師帶來每本書的其中節(jié)選。請大家運用學習的默讀提速法,快速瀏覽這三篇節(jié)選,再自主選擇其中一篇或兩篇,劃出一處反復的詞句,體會它的魔力?!?/p>
縱觀全課,教師聚焦反復,一讀到底,既得寫法,又起延讀燃點,正所謂一課兩得。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適時、適度、適量、適情進行選擇,漸進引文,由少及多,逐步上升,實現(xiàn)課堂引文的寬度、長度和厚度。
三、功能挖掘——“引子”范本教學“引”向何方
“引子”范本教學,除了引導學生讀更多的文章更多的書,還應該在學生心中播下熱愛閱讀的種子。因此,“引子”范本至少存在兩大功能。(1)外在的顯性功能。即基于人文主題的引讀,從課內(nèi)引向課外,“選讀名篇(或整書)”。這更多的是從“量”上的考量。(2)內(nèi)在的隱性功能。即基于語文要素、范本作者、閱讀素養(yǎng)的引讀,甚至是教學設計、教師自身都能成為學生學習延讀的課程資源,使其練就閱讀方法,養(yǎng)成閱讀習慣,積淀閱讀素養(yǎng),堅定閱讀追求。這是引子范本“質”的追求。
在這一節(jié)課中,課伊始觀看《朗讀者》節(jié)目,教師匠心節(jié)選梁曉聲談自己小時候愛讀書,母親支持他讀書的視頻,意在教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讀書習慣。教師讀完《母親》一書,聯(lián)想自己的母親,用反復手法回憶母親織毛衣的場景并通過敘述強化學生對“反復”的感知感覺。首先,這樣的敘述體現(xiàn)出閱讀教學要聯(lián)系生活體驗,真情表達,理解范本。其次,含蓄表露、無痕滲透讀書要有方法,讀書要能展開聯(lián)想,品鑒語言,表達感受?!胺磸途哂性鯓拥哪Я??”“為什么這些名家的作品這樣溫情和感人?”課末以追問鞏固品鑒“反復”,感受母愛,感悟讀書的無限魅力,以此促進學生讀有追求。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全力挖掘范本“引讀之源”,順“引”悅讀,以“文”化人。這應是、也必定是“引子”范本教學的永恒追求。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小學語文教研品質化研究》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Fjjgzx19-089。)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