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玲
[摘 要]教育工作者都應該保持一顆年輕向上的心,不斷探索與追尋。教師在教育之路上不能只聞花香,還應時時進行自我剖析,正視自身的“小毛病”,如“嫌麻煩”“幫倒忙”“自欺欺人”“做復讀機”等。正視并改進這些“小毛病”,才能讓課堂更貼近學生,更易于學生理解。
[關鍵詞]教師;數(shù)學課堂;細節(jié);小毛病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05-0044-03
身體上的一些小問題,如果不引起重視,久而久之,很有可能發(fā)展成比較嚴重的身體疾患。數(shù)學課堂中也存在著許多這樣的“小毛病”。作為教師,正視和剖析自身存在的問題確實不易,但教學中的每一個微小行為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都是巨大而持久的。因此,所有教師都應該警惕,別讓“小毛病”變成“大隱患”。
一、“嫌麻煩”要不得
1.看不到知識的全貌,理解不透
在教學中設置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動手操作,充分理解知識是“怎么樣”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有部分教師覺得這很麻煩,于是進行了簡單化處理。
例如,教學“認識千克”時,需要讓學生親自去掂一掂、稱一稱,從而對質(zhì)量單位有切身的認識和理解,對千克形成清晰的概念。但有些教師覺得要準備諸多器材、物品很麻煩,于是把動手操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省略,只是讓學生看一看,導致學生對于千克的認識是模糊的。
又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折一折,然后根據(jù)對折后能否完全重合來判斷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而有些教師嫌麻煩,就用動畫演示代替,或者在黑板上畫一畫、說一說,學生根本無法真正理解,從而誤將平行四邊形也認為是軸對稱圖形。
以上兩個案例說明,如果教師在教學時為了省事,剝奪了學生親身體驗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就會導致學生不知道知識到底是怎么樣的,也就無法真正理解知識。
2.抓不住知識的根源,探究局限
在教學中,還有一些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把握知識的內(nèi)核,知道“為什么”。而有些教師為了不麻煩,忽視這一安排,造成學生只知其表,不明其里。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學生需要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長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體會把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轉(zhuǎn)化成計算長方形面積的思想,進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稍趯嶋H教學中,教師對這一過程并不重視,往往把本節(jié)課的目標局限為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誠然,學生只需記住公式,就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但我們不僅要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公式,而且要讓學生知道這個公式是如何來的、知識是如何形成的。
又如,教學“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時,看到算式30×5,學生都知道要先算3×5=15,再在后面添一個0。方法很簡單,但道理也要讓學生理解——3乘5等于15,在此處代表著3個十乘5等于15個十,15個十即為150。只是一個簡單的口算,尚且有其內(nèi)在的知識含義,更何況比較復雜的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的各種運算。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我們認識到:“嫌麻煩”讓學生難以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剝奪了學生思考、探究、深入的機會,這是萬萬要不得的。
二、“幫倒忙”不應該
一部分教師十分盡職盡責,但往往是好心辦壞事。我們經(jīng)??梢钥吹接械慕處熢谡n堂上講得口干舌燥、手舞足蹈,甚至筋疲力盡,可學生卻沒反應。這時就要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幫了倒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幫說”。
“課堂上說話最多的是教師”的說法是不科學的,它侵占了學生的話語空間。在課堂上,學生本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互動等形式參與學習,可這些機會總是在教師的“好意”下被壓制甚至剝奪了。
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時,有教師這樣設計課堂教學。
師:“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這句話怎么理解?
生1:就是第2天比第1天……
(學生還沒說完,教師便補充)
師:就是第2天比第1天多摘5個。好!請坐。
師:誰能像生1這樣說一說?
生2:第3天比第2天多摘5個,第4天比……
(學生停頓下來,有些猶豫)
師:應該是第4天比第3天多摘5個,第5天比第4天多摘5個。
又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shù)比較大小”時,一位教師的教學過程如下:
師:同一本書,小芳看了這本書的3/5,小明看了這本書的4/9,怎么比較誰看的頁數(shù)多?
生1:可以用畫圖的方法。
生2:可以把它們化成小數(shù)再比較。
生3:可以通分。
師:還可以把它們和1/2比較。
師:你覺得哪種方法最好?
生4:畫圖的方法好,一看就知道了。
師:所有的分數(shù)都能這樣畫圖表示嗎?
師:你們看,畫圖的方法只能用來比較相對簡單的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的方法要計算除法,而且有時除不盡,比較麻煩;和1/2比只適用于一些分數(shù);通分的方法都適用。因此,用通分的方法來比較異分母分數(shù)的大小最方便。
第一個案例中,教師不等學生說出來,或怕學生說不好,就幫學生說,剝奪了學生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加深思考的機會。第二個案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思考和小組合作的方式來研究異分母分數(shù)比較大小的方法,而不是請幾個已經(jīng)懂了的學生說一說,而讓其他學生只是聽一聽,以至于大部分學生被置于學習的邊緣地帶,沒有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方法優(yōu)化的過程,更需要學生的親身體驗,如果缺少了這個過程,學生就會與知識脫離,這樣的教學剝奪了學生思考、探究、表達的真實需要,造成課堂低效。
三、不要“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