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暢
摘 要: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漢代壁畫墓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出土最多,文章以洛陽地區(qū)為代表,分別選取西漢、新莽、東漢三個時期形制相同的壁畫墓進行研究,比較不同時期壁畫內容的轉變,探討發(fā)生轉變的影響因素,進而試分析當時社會觀念和思想層面的變化。
關鍵詞:洛陽地區(qū);漢代;墓室壁畫
自20世紀初壁畫墓首次被發(fā)現(xiàn)以來,就吸引了各個領域學者的關注。墓葬體現(xiàn)了漢代人的生死觀念,不同于普通墓葬,壁畫墓除了是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漢代藝術的體現(xiàn),是漢代美術資料的補充。因此,除考古學家外,墓室壁畫也是藝術史家的關注對象。
對于漢代墓室壁畫內容的研究,賀西林在《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中探討了20世紀以來漢代墓室壁畫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①,按照兩漢壁畫藝術發(fā)展脈絡,將全國漢墓壁畫分為四個階段。開創(chuàng)與借鑒—西漢前期,整飭與定型—西漢后期,延續(xù)與滋衍—新莽至東漢前期,拓展與刷新—東漢后期至漢魏之際。書中還對當時的思想背景與觀念形態(tài)進行分析,并對一些圖像進行了重新考釋。黃佩賢在《漢代墓室壁畫研究》中介紹了漢代墓室壁畫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概況,將漢墓畫分為西漢前期、西漢后期、新莽至東漢前期和東漢后期四個階段,探討了漢代壁畫墓的形制與內容變化以及漢代墓室壁畫和漢代喪葬文化。②韋娜在《洛陽漢墓壁畫藝術》中對歷年來洛陽出土的漢代墓葬壁畫進行綜合研究,比較系統(tǒng)地探索研究了洛陽地區(qū)漢墓壁畫所反映的題材內容。③劉祥輝在《洛陽地區(qū)漢代墓葬壁畫研究》中對洛陽地區(qū)漢代墓葬壁畫進行了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研究,探索整體墓葬文化下的形制布局、題材圖像以及主體之間與墓葬文化的關系,考察一般知識、思想、宗教等因素對壁畫的影響,進一步揭示漢代墓葬壁畫在喪葬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④
目前共有60余座漢代壁畫墓被發(fā)掘,這些墓葬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江蘇等地,大部分在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其中河南壁畫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洛陽地區(qū)。洛陽地區(qū)的墓室壁畫保存最好且年代序列最完整,所以本文以洛陽地區(qū)漢代墓室壁畫為研究對象,將洛陽地區(qū)的漢墓壁畫分為三期,即西漢時期、新莽時期、東漢時期。分別在三個時期選取形制相同的墓葬進行研究,比較不同時期壁畫內容的轉變,探討發(fā)生轉變的影響因素,進而試分析當時社會觀念和思想層面的變化。
1 洛陽燒溝61號漢墓——西漢時期
洛陽燒溝61號西漢壁畫墓由墓道、墓門、主室、南北耳室組成,以墓道、前后室為中軸線,兩邊墓室左右對稱。壁畫分別畫在墓頂、門額、隔墻和后壁上。繪畫的內容題材有天漢圖、神話和歷史故事。⑤
墓頂是用空心磚連成的一條長方形平頂,在前室的頂脊上繪有十二幅日月星云圖案,自門口頂端向后依次排列,第一幅為太陽圖,第七幅為太陰圖,即月亮圖,其余十幅分別為各種星座圖,包括“小熊”星座、“小馬”星、“三角”星、“天兔”星等。這些星座象征白晝與黑夜的交替,表現(xiàn)了古人對于天象變化的認識,這種認識與升仙意識結合在一起,繪于墓室頂脊這個特殊位置,表達了當時的人們對于升仙的追求和對于天界的向往。⑥
隔墻在橫額上部,由一塊長方形磚和兩塊三角磚組成,隔墻前后兩側繪有不同的圖案,前后各三幅。隔墻后側長方形空心磚頂部繪有五個淺綠色璧環(huán),上用灰色點出谷紋。玉璧下方為菱形鏤孔窗楹。最下設一門,上繪門楣,左右繪門框,南側門半啟,此門應該象征天門。兩塊三角磚上壁畫題材相同,且左右對稱,分別繪有一羽人乘龍升仙圖。此處的半啟門和乘龍升仙圖同樣表現(xiàn)了墓主人對于死后靈魂升天得以永生的愿望。
隔墻前側長方形磚繪有蟾蜍、白龍、虎、鳳凰、熊等動物,中間偏右有一人,其下繪一似虎巨獸,獸的兩臂各繪一人,手中分別持有一鼓狀物。此圖內容應為儺戲圖。兩側三角形磚分別繪有一回首張望的鹿,鹿下有一環(huán)連接一玉璧,下有一黑熊和一狼做人姿態(tài)分別握住玉璧。最下方繪一匹飛奔狀天馬,其后似為一猿,亦為人形,左手前伸至天馬尾,右手屈于胸前。在漢代人的觀念中,升仙之前必須先除鬼怪,所以在此處繪制的儺戲圖正是他們鬼神觀念的反映,對神仙前準備工作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于升仙的重視。
后墻壁畫描繪野宴場面,背景為連綿起伏的山巒,畫面共繪有八人和一怪物,畫面上部用白粉書寫“恐、恐、恐”三字。郭沫若先生考其為“鴻門宴”,并認為該怪物為畫在城門上的虎像。①孫作云先生認為瓷土描繪的是打鬼前的飧事,虎頭怪物為方相氏②,目前學者對此還沒有定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墓室內部門額上方浮雕一公綿羊頭,左側繪一大樹,樹端有三只黑色飛鳥,其下有一裸身女子,樹下方有一翼虎作吞噬女子狀。③學者普遍認為這幅畫表現(xiàn)的是“虎吃旱魃”,對于它所表達的意義,有人認為是地神崇拜和除魃消旱觀念的體現(xiàn)④,也有人認為羊頭和虎吃女魃的組合表達了“逢兇化吉”的寓意。
隔梁橫額由兩塊長條空心磚組成,其上繪有十三個人物,可分為兩個部分:右側八人為“二桃殺三士”;左側五人則有一些不同說法,或為“孔子見老子”,或為“周公輔成王”④。歷史故事畫在此處的目的可能不是用來宣傳儒家思想,而是要通過故事人物的勇敢機智來起到驅鬼升仙的作用。⑤
該壁畫墓中的題材主要由天漢圖、神仙祥瑞、鬼怪題材和歷史故事組成,對升仙的具體過程有十分詳細的描繪,包括對于仙界的向往、升仙之前的準備工作、對于鬼怪的驅除以及馭龍升仙到達天門的過程,這些題材反映出繪制壁畫主要是出于升仙的目的。同時期的其他壁畫的題材也與之相近,對于仙界或升仙過程的具體描繪都是這一時期表達的重點,如卜千秋墓就用了一個長卷來表達墓主夫婦的升仙。
西漢時期為了休養(yǎng)生息,統(tǒng)治階級實行無為而治,社會相對穩(wěn)定,此時神仙思想盛行,種種原因結合起來導致了神鬼升仙題材在墓室壁畫中占據(jù)了絕對的主導地位。
2 洛陽偃師縣新莽壁畫墓——新莽時期
洛陽偃師新莽壁畫墓由豎井墓道、墓門、墓室、耳室四部分組成,墓室由勾欄門和橫梁分為前室、中室、后室三部分。壁畫主要分布在兩耳室門外北側、前室勾欄門上橫額、中室東西壁以及中后室中間的橫額。⑥
前隔梁正中繪一怪物蹲坐,怪物兩側各繪一人首蛇身形象,左側為一男子雙手托月,月中生有桂樹,右側為一女子,雙手托日,日中有金烏。中間怪物為方相氏沒有爭議,兩側人物原發(fā)掘報告中記錄為羲和、常儀⑥,賀西林認為并非羲和、常儀,而是陽神伏羲和陰神女媧③。方相氏為驅疫辟邪的鎮(zhèn)墓之物,在這里和伏羲女媧一起表達了陰陽和諧、吉祥平安之意。
主室后隔梁由多塊不同形狀的空心磚構成,下部兩塊模印有立柱、青龍、白虎、幾何紋以及“富貴宜子孫”五字。上部正中由一豎方磚和兩塊豎條磚構成,左右兩塊豎條磚分別繪瑞獸和一男子,兩磚構成門闕,象征天門,兩男子為天門守護者。③門闕內為一幅表現(xiàn)天界眾仙靈的圖像,畫面上方繪帷幔,兩邊繪有兩朵柱狀云,西王母端坐于左側云端,右側有一玉兔搗藥,兩云柱之間有一蟾蜍作舞蹈狀,其左側有一九尾狐。兩側空心磚上分別繪有口銜寶珠的鳳和凰。西王母具有引導死者魂魄升天的功能,還掌握著不死之藥,畫中玉兔所搗之藥也為不死藥,象征著墓主人對于靈魂永生、長生不死的追求。鳳凰作為神鳥,是祥瑞之兆的表現(xiàn),此處對于墓主人想象中天界景象的描繪體現(xiàn)了墓主人的升仙愿望。
中室東西兩壁分別繪有兩幅表現(xiàn)生活場景的壁畫,西壁北幅為六博宴飲圖,上部為帷幔,帷帳下右邊二人相對而坐,分別伸出左右手,似在猜拳,身邊放置一酒樽一耳杯。左邊二人一前一后,前為老者,彎腰張口作欲吐狀,看起來是飲酒過量,后為侍者,兩手挽著老者。畫面下部繪兩老者六博的場面,二人身邊放置耳杯,左邊有一懷抱樂器的侍者跪坐。畫面正中繪一酒樽。南幅為庖廚圖,庖丁居中,前有案,左手按物于案上,右手執(zhí)刀,做切割狀。左右放置盛器和托板,庖丁左側有一女侍,后面的墻壁懸掛著魚、牲類的大腿。在庖丁前方有一甕,兩側各有一男侍,把食物端向墓主或賓客。
中室東壁北幅為宴飲圖,畫面中間繪一羊尊,上部4人分二組對飲,身邊有各種用具,畫面左下方繪三女子,右下角有一酒翁,酒甕上部繪二人,左邊女性應為女墓主人,從人物形象上看,畫面中表現(xiàn)的均為女性。①南幅為宴飲對舞圖,中間繪一男一女對舞,左右各繪三樂伎,席地而坐,下部置一盛酒陶甕,畫面左下角為一老者席地而坐,觀看舞蹈,前有一食器,有一女侍跪姿遞上耳杯,老者應為男墓主人。右下角也有一老者,前置一耳杯,右手舉高,可能是墓主人的親朋。
中室兩壁的宴飲圖既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反映,也是對于死后生活的向往。從這一時期開始,墓室壁畫的內容除了西漢時期流行的神仙祥瑞、鬼怪題材外,開始普遍出現(xiàn)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場景,來表達墓主人生前的權力地位,而神仙祥瑞圖開始減少,并逐漸向墓室上部移動。
3 洛陽偃師杏園村壁畫墓——東漢時期
洛陽偃師杏園村壁畫墓由墓道、墓門、前甬道、前堂、后甬道、后室六部分組成,壁畫主要分布在橫前堂的南壁、西壁、北壁。②
前室壁畫從南壁甬道口開始,向西連接整個西壁,然后連接北壁,組成一幅連續(xù)的車馬出行圖,畫面中繪有九乘安車、七十余個人物和五十余匹奔馬。依壁畫內容可分為導騎、主乘、隨從三部分。另外在北壁東段出行圖之下還發(fā)現(xiàn)一幅宴飲圖。
在這座墓葬中,天象、神仙、祥瑞、鬼怪等題材均未被發(fā)現(xiàn),只繪有車馬出行圖和宴飲圖用來表現(xiàn)墓主人的權力和地位。雖然同時期的其他墓葬中仍有神仙祥瑞圖的出現(xiàn),但是明顯地減少了很多,并且分布在墓頂、橫梁等上部位置。歷史故事題材則完全消失,生活題材逐漸增多并分布在墓室各壁,占據(jù)了主要位置。到了東漢時期墓室中繪制的壁畫空間增大,人們卻將表達升仙的圖像置于頂部,將能表現(xiàn)自己權力與地位的生活圖像置于主壁,一方面是因為天在上方,另一方面也是對于世俗權力重視的體現(xiàn)。這種圖像內容的變化可能也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新莽及東漢時期社會開始動蕩,人們更注重世俗生活的享受,同時也希望生前所享受的榮華富貴在死后仍然可以享有。所以在墓室壁畫中出現(xiàn)的宴飲圖、出行圖,正是中上層貴族行為的表現(xiàn),也是這種觀念的體現(xiàn)。
4 結論
可以看出,洛陽地區(qū)漢代壁畫墓流行的內容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主體內容從西漢時期對神仙鬼怪的描繪到東漢時期轉向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說明墓主人在升仙之外對世俗的權力有了更高的追求,通過在墓葬中繪制宴飲圖、出行圖、侍女圖等題材的圖像,既體現(xiàn)了墓主人生前的權力地位,也是墓主希望死后仍然可以享有這些權力地位的表現(xiàn)。神鬼圖像的減少也體現(xiàn)出了神權在墓葬中的減弱,省略了升仙的過程,僅以一些圖像作象征表現(xiàn),并且畫在墓頂或門額,主壁主要繪制的是世俗生活,反而是對世俗權力的追求占據(jù)了主要地位,對于生前各種活動的表達體現(xiàn)了喪葬觀念的一個變化,對生前權力的表現(xiàn)以及保留也更能表現(xiàn)漢代人“事死如生”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