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鵬 王小平
舌痛癥(Glossodynia)又稱灼口綜合征,是以舌部為主要發(fā)病部位,以燒灼樣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不伴有明顯的臨床損害體征及組織病理變化的一組綜合征,又稱舌感覺異常、舌異感癥等[1]。關于舌痛發(fā)病的原因,主要有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據(jù)統(tǒng)計,舌痛的發(fā)生率男性大于女性,在局部因素中,灼口綜合征(Burning mouth syndrome, BMS)占第一位,在全身因素中,吸煙與胃腸道疾病占主要地位[2],并且與心理因素有關[3]。目前, 國內期刊報道的灼口綜合征治療方法有多種,但至今尚無公認的治療灼口綜合征的最佳方法。
由于舌痛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因此在治療中多局限于局部的處理。然而在臨床中,有很多不能確定的特異性病因,因而在治療上也就比較困難[4]。據(jù)報道,此燒灼感的強烈程度由中度到重度不等,并且在一天中可能發(fā)生變化。由于灼口綜合征的病因學缺乏統(tǒng)一的觀點,所以為患者建立統(tǒng)一的治療方案極其困難。已經顯示灼口綜合征對個人的生活質量有消極的影響[5]。有文章表明中醫(yī)對于舌痛治療效果較好[6],因而有必要探索舌痛發(fā)生的具體病機及治療方案。
舌痛的病名在中醫(yī)學中并無明確的記載,而歷代古籍醫(yī)案中的舌本痛、木舌、重舌、舌瘡、舌生刺、舌爛等均相當于現(xiàn)代的舌痛。古人對舌的認識,早在《黃帝內經》時,就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歷代醫(yī)家對于舌痛的論述也多有涉及,想要分析舌痛在中醫(yī)中的病機,則首先需要了解與舌有關的臟腑。
1.1 舌與心的關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竅為舌?!辈⑶摇鹅`樞·五閱五使》中也認為:“舌者,心之官也?!奔啊鹅`樞·經脈》中所言:“手少陰之別……系舌本?!笨梢钥闯錾酁樾闹夂?,心病可以表現(xiàn)出與舌相關的癥狀。也正如《素問·風論》所說:“心風之狀……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币驗樾闹魃?,病情嚴重則舌本強而言不快,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故診在口。以及《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提出:“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毙拿}搏堅而長為太過之脈,太過則表示心火旺盛,火盛則病舌卷。故而看以看出,心與舌的生理病理關系極為密切。唐代醫(y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小腸腑方·舌論》中也提出:“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若臟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闭J為舌與心的關系最為密切,同時臟腑寒熱也會影響到舌的病理變化。金代醫(yī)家竇漢卿在《瘡瘍經驗全書》中記錄有:木舌、重舌、重齶、生瘡和蓮花舌5種舌的病理變化,其病因均和心火有關系。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生瘡》中提出:“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而上焦主要包括心肺,可以看出舌上生瘡與心肺熱盛也有關。清代醫(yī)家陳士鐸在《石室秘錄·生瘡》中提出:“口舌生瘡乃心火郁熱,而舌乃心苗,故先見此癥?!笨芍愂胯I也認為舌與心的關系最為密切。
1.2 舌與脾的關系《素問·金匱真言論》中提出:“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睆倪@句可以知道:脾開竅于口,病在舌本。另外在《靈樞·經脈》中:“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及“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是動則舌本強”。還有《靈樞·經別》:“足太陰之正貫舌中”?!鹅`樞·經水》:“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別俱行上結于咽,貫舌中?!睆囊陨峡梢钥闯銎⑼ㄟ^經脈與舌本聯(lián)系密切,脾病則舌本強、舌本痛?!鹅`樞·脈度》中描述的:“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口、齒、唇、舌在生理功能上,是與脾胃共同配合,以完成消化、吸收與輸布水谷精微的一個綜合器官,脾胃的病變,也常累及口齒唇舌,使之發(fā)??;明代醫(yī)家樓英在《醫(yī)學綱目·舌屬心脾》中的觀點也為“舌屬心脾”。可以看出舌與脾通過經脈相互聯(lián)系,脾主要與舌本直接相關,脾病則有舌本痛、舌本強的表現(xiàn)。這也與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脾主運化,脾氣主升,脾開竅于口,若脾胃健運,則氣血津液則能上乘于口,若脾胃虛弱,則運化功能失常,飲食水谷無以轉化為精微物質,津液無以上乘,則舌體失養(yǎng)而發(fā)生疼痛。
1.3 舌與肝的關系《素問·診要經終論》中指出:“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币约啊鹅`樞·經脈》中描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氣,而脈絡于舌本也。”由于肝主筋,筋聚陰氣,故而肝病則表現(xiàn)為舌卷卵縮。
1.4 舌與腎的關系《靈樞·經脈》指出:“腎足少陽之脈……其直者……挾舌本。”“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以及《靈樞·經別》中指出:“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可以看出腎經在舌的病理變化是舌干;考《靈樞·衛(wèi)氣》中足太陰“標在背腧與舌本也。”“足少陰之標在背輸與舌下兩脈也?!苯浢}之“標”所在的部位,往往是該經循行所過的重點部位,與其主治病證的關系亦十分密切[7]。腎主藏精,若腎病則津液不能上滋則為口熱舌干、咽痛、煩心等,正是由于水不上濟,火盛于上所致。
1.5 舌與肺的關系《靈樞·經脈》指出:“手太陰之別……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奔啊端貑枴ご虩帷分兄赋觯骸跋蠕廊回势鸷撩?,惡風寒,舌上黃身熱?!笨梢钥闯龇闻c舌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肺病則舌苔會相應地有所反應。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中用絡、散、挾、結、連等概括了經脈與舌的不同的聯(lián)系方式;以舌、舌本、舌下概括了不同經脈在舌上所聯(lián)系的不同部位[8]。其中,心經、脾經、腎經與舌本直接相關,而肝經主要與舌根有關系,肺經主要是通過經別與舌相聯(lián)系。從而可以看出,舌與五臟相關,而主要與心肝脾腎相關。也正如元代醫(yī)家危亦林在《世醫(yī)得效方·舌之病能》中所論述的一樣:“舌為心之官,主嘗五味,以布五臟焉。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旁,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笨梢钥闯鲂臑樯嗟闹鞑≈K,且與肝脾腎有關系。相對而言,舌與肺的關系更多是反應在舌質舌苔上面,表現(xiàn)為疼痛者較少見。
對于舌痛,現(xiàn)代醫(yī)家多從個人經驗角度論治,多從心脾角度出發(fā)。如張鳳琴[9]認為舌痛多由脾胃虛弱所致,臨床應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療效較好。馬偉明[10]以“脾主口”“舌為脾胃之外候”等理論為基礎,通過調理脾胃治療舌痛,常獲良效。李魯楊等[11]應用益脾滋陰降火治療,亦收效良好。梁色蘭[12]認為舌尖灼痛多由心火上炎所致,應用導赤散加減治療,療效較好。而王新志[13]治療舌痛,認為治療宜心脾共調。亦有從肝腎角度論治舌痛,如宋強勝[14]應用知柏地黃湯治療因虛火上炎所致的舌痛,臨床收效。朱文浩[15]應用滋補肝腎法治療舌痛,亦有療效。
對于舌痛的治療,有專家提出從虛實論治,如何偉[16]認為:舌瘡當責之于火,但需分虛實,實火多以胃火、心火居多,治宜清熱瀉火為主。虛火多因陰血不足、虛熱上擾所致,治宜滋補陰血、兼降虛火。王秀蓮[17]也認為,治療舌痛辨明虛實是關鍵。亦有專家認為應從多臟腑論治,如楊兵[18]認為舌痛病位多涉及心、肝、胃、腎,按病勢緩急以急、緩類證分期辨證施治,針對病情配合活血、解郁、養(yǎng)陰等治法。高體三認為頑固性“口瘡”標在心肝火旺,本在脾腎虛寒,總屬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19]。蔡春江[20]從心、肝、肺論治舌痛,認為其證屬濕熱偏盛者,當以瀉火為主,兼清濕熱,選用翹荷湯合化肝煎加減治療,每每獲效。張冬梅等[21]認為舌痛與心脾腎之間關系密切,在舌病的證型中,以熱盛或夾濕者最為多見,亦有伴見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者。
綜上所述,對于舌痛,現(xiàn)代醫(yī)家多從個人經驗角度論治,有從心脾角度出發(fā),亦有從肝腎論治者,亦有學者提出應從多臟腑論治的觀點,論述諸多,但很少有較為系統(tǒng)整理,故本文對之進行了整理。
3.1 舌痛的病機探討根據(jù)上述資料可總結為:舌痛的主病臟腑責之于心脾,并與肝腎相關。因而,我們根據(jù)臟腑的生理特性,歸納舌痛的病機為:臟腑功能異常,火熱循經上擾,發(fā)作于舌而作痛。而對于舌痛的辨證,首先要辨清虛實;屬于實證者:如心火亢盛,火熱上炎,則會循經上擾于舌,導致舌痛;長期情志抑郁,肝氣不舒,郁而化火,亦會循經上擾而舌痛;屬于虛證者:如脾胃虛弱,則水谷不能轉化為精微,氣血津液無以上乘,則舌體失養(yǎng)而作痛;肝主筋,肝體失養(yǎng),亦會導致舌體失養(yǎng)而舌卷卵縮、舌痛;若腎水虧虛,無以制火,陰火上乘,亦作舌痛。此外,雖有“舌上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的說法,但是臨床所見,多因心火所致,舌痛因于肺者比較少見,如因肺熱所致舌痛,可同樣采取清熱瀉火的方法來治療。
3.2 舌痛的臨床治療由于五臟與舌密切相關,舌痛雖然表現(xiàn)在局部,但其病機則責之于五臟,常見證型如下。
3.2.1 心火亢盛證舌痛屬于心火亢盛者,一般多為舌質紅,舌尖生瘡,疼痛較甚,同時伴有心情急躁,大便干結,小便黃,治療以清心火,利小便為主。以下是常見證型舉例:清代醫(yī)家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記載:“口舌生瘡,乃心火郁熱,而舌乃心苗,故先見此證。法用黃連二錢,菖蒲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愈,神方也?!贝蓑灧剑S連與菖蒲合用,黃連入心經而清心火,但考慮黃連有入肝脾經之患,故加單入心經之菖蒲,不雜之以各經之品,孤軍深入,則效果立驗,故而稱之為“神方”。郭利平認為:從心論治舌疾的理論依據(jù)充分,并通過臨床驗案證明從心治療舌痛,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借鑒和推廣[22]。
3.2.2 肝膽火盛證舌痛因于肝膽火盛者,舌痛亦較劇烈,或可舌兩邊生瘡,同時伴有情緒急躁易怒、胸脅脹痛等肝火癥狀,治療以清肝瀉火為主。以下是常見證型舉例。明代醫(yī)家薛己的《口齒類要》中記載:“一婦人善怒,舌痛煩熱。用降火化痰等藥,前癥益甚,兩脅作脹,服流氣飲,肚腹亦脹,經行不止。此肝虛不能藏血,脾虛不能統(tǒng)血。用加味歸脾湯加麥門、五味而愈。若因暴怒而患前證,用小柴胡加丹皮、山梔。血虛者,用八珍,加參、術、柴胡、山梔、丹皮。虛甚,須加炮姜?!贝死“赶纫愿位鹱C出現(xiàn),然而治療不當,導致肝脾血虛。從此例可以看出,肝脾血虛,肝火都會導致舌痛,臨床辨證要仔細辨別。
3.2.3 脾虛失養(yǎng)證舌痛因于脾虛者,舌痛多不甚,或表現(xiàn)為麻木、腫脹、舌質較淡,同時伴有納食減少、腹脹、便溏等脾虛癥狀,治療以健脾益氣養(yǎng)血為主。以下是常見證型舉例?!犊邶X類要》還記載一病案:“仲侍御多思慮,舌作痛。用苦寒降火藥,發(fā)熱便血,盜汗口干,肢體日瘦。此脾氣虧虛而血虛有熱。用加味歸脾湯而愈?!贝死颊咭蛩紤]太過而傷脾,此種舌痛發(fā)作需仔細鑒別,不可一見舌痛便清熱降火,須知脾虛亦可導致舌痛。胡佑志[23]臨床應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舌痛,也取得良好效果。
3.2.4 腎陰虛證舌痛因于腎陰虛者,多為隱痛,痛勢不劇,同時伴有腰膝酸軟、盜汗、兩顴潮紅等腎陰虛癥狀,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以下是常見證型舉例。《口齒類要》有一病案為:“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飲冷,舌作痛,小便頻數(shù),舌裂痰盛,此腎水枯竭,陰火無制,名下消,用加減八味丸而愈。若寸脈洪數(shù)有力,多飲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瘡,大渴引飲者,名上消,是心移熱于肺,用白虎湯加人參湯治之?!贝蓑灠甘蔷粕珎I,腎水枯竭,陰火上乘于舌,故而用八味丸滋陰補腎,腎水得以滋養(yǎng),虛火得以下行,火熱去則愈。另外,王邦才[24]也認為舌痛是內在臟腑諸多疾病的外在表現(xiàn),臨床應用三才封髓丹,采用益氣養(yǎng)陰、清熱化痰的方法治療舌痛取得良好效果;彭于治等[25]臨床試驗研究證明左歸丸治療灼口綜合征具有較好的效果。
舌痛的病位在舌,而主病之臟腑為心脾,并與肝腎相關。當然,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舌痛僅僅是內在臟腑疾病的一個外在征象,我們應當運用中醫(yī)的辨證思維司外揣內,再結合四診的情況來綜合考慮。
在舌痛的治療中,中醫(yī)更看重的是整體,根據(jù)舌痛的特點及相關癥狀,辨證分析其相關臟腑虛實,故而在效果上,相比于西醫(yī)的單純局部治療會更有效。
心理因素對舌痛確有影響[26],最常見的因素包括有焦慮、抑郁、恐癌和癔癥。情緒心理因素在舌痛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視,如黃志權[27]認為灼口綜合征更重在心理治療。然而在中醫(yī)領域,情志問題也是我們臨床中比較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故而在臨床治療中,遇到有情志方面問題的舌痛患者,酌情使用香附、郁金、佛手、紫蘇梗等疏肝解郁之藥,想必效果也會很理想,而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