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遼東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1)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設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組織領(lǐng)導體系、課程體系與保障體系,以及以心理咨詢中心為主體的三級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機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從而保證了大學生學業(yè)的順利完成。但是,現(xiàn)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不足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注重的是高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家庭層面的教育力量。家庭是大學生生活的場所之一,父母是大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對大學生的思想、成長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忽略家庭教育的力量,應將心理健康教育帶進家庭,使學校和家庭兩者之間形成合力,從而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目前,國內(nèi)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進家庭的相關(guān)研究寥寥無幾。早在2007年,孫雅萍提出了建立家長學校,通過家長學校使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家庭[1],但由于缺少相應的政策、師資以及資金的支持,沒有取得實質(zhì)性進展;同時,由于主要是針對中小學生,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借鑒意義不大。許平友提出了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五進”模式,包括進課堂、進公寓、進校園、進企業(yè)、進家庭5種模式。其中,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強調(diào)的是建立學生家庭信息庫以及拓寬家校聯(lián)動渠道[2]。它的價值就在于肯定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不足的是仍然停留在學校的層面,盡管采用了電話、短信、QQ、微信等互動手段與家庭建立溝通渠道,但受師資力量不足的影響,很難在所有大學生中實施。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提出的心理援助進家庭教育模式,探討了心理援助進家庭教育模式的內(nèi)涵、意義,論述了心理援助進家庭教育模式的實施操作程序與保障問題,以期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起到促進作用。
高校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是相對于高校的學校層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的,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關(guān)注的是在校園層面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康問題,因而具有教育對象的全面性與教育力量的單一性特點。全面性指的是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所有的在校大學生,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以及校內(nèi)的心理咨詢來提升大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力量的單一性指的是校園內(nèi)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xiàn)依靠的是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學校層面的輔導員以及家庭層面的父母都沒有參與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學校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是單一的。
高校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指的是通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手段對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對于心理健康普查中發(fā)現(xiàn)具有心理健康障礙的大學生,在校內(nèi)心理危機干預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征得大學生本人同意后,由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教師牽頭、學生所在學院輔導員參加的心理援助小組深入學生家庭,了解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以及學生成長經(jīng)歷,在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學院輔導員、學生家長共同配合下對學生進行幫扶、疏導等教育工作。這種模式具有針對性、合力性以及融合性的教育特征。在針對性方面,該模式針對的是心理障礙比較嚴重的,并且大學生本人及家長都具有獲取心理援助的強烈意愿與傾向的大學生。合力性指的是,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學院層面輔導員以及父母的教育形成合力;融合性指的是,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克服了校園內(nèi)單一的純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弊端。
首先,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可以形成合力。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既有來自校園內(nèi)的各種因素的影響,也有來家庭成長環(huán)境以及父母教育因素的影響。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力量,還必須將父母的影響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即心理援助進家庭。在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中,心理援助的主體包括高校的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分院的輔導員以及大學生的其他家庭成員。在上述心理援助主體中,心理健康指導教師與分院的輔導員代表的是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家庭成員代表的是家庭教育力量,兩者之間的有機協(xié)同可以促進學校與家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的形成。
其次,有助于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解決。目前,解決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依靠心理咨詢,其次是在心理健康教師指導下的大學生的自我調(diào)節(jié)。上述兩種途徑的實現(xiàn)都是在校園內(nèi)完成的,鑒于校內(nèi)心理咨詢的局限性,援助主體不可能對導致大學生產(chǎn)生心理障礙問題的家庭原因進行深入的探究。同時,受大學生父母的素質(zhì)、能力以及時空因素的制約,父母對大學生的影響也不可能與學校同步。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解決就受到限制。在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下,通過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師以及負責思想政治教育的輔導員與大學生父母的溝通與引導,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大學生的成長經(jīng)歷、思想品質(zhì)形成、人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基本狀況。同時,根據(jù)父母的情況介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可以分析判斷大學生心理障礙形成根本原因與關(guān)鍵所在,為大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解決尋求最佳的方案與途徑。此外,針對大學生家庭以及父母的實際情況,心理援助小組就與孩子有效溝通、引導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會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建議,以爭取父母最大限度的配合。大學生在心理健康教師、輔導員以及父母的合力引導與作用下,心理障礙問題將會得到顯著改善。
第三,豐富與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在學校層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心理咨詢以及心理危機干預。對于具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還有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在高校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下,心理援助走進家庭將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路徑由校園推向家庭,這不僅是一種空間與時間路徑的延伸,更是一種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延伸。
心理援助進家庭是一項專業(yè)很強的工作,它的操作必須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與要求,這些規(guī)則與要求就是工作原則,包括程序性、自愿性、保密性、專業(yè)性、人性化以及全程性等原則。
在實施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時,必須按照已構(gòu)建的標準程序進行,不能更改各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先后順序,即遵循程序性原則;心理援助進家庭的對象必須是學生以及學生家庭自愿的,不能帶有任何違背大學生以及其家庭意志的行為,即遵循自愿性原則。在我國,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人們對心理疾患還帶有認知上的偏見,認為心理疾患是一種丟人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心理援助進家庭要做好保密工作,不能因為心理援助進家庭給大學生及其家庭帶來額外的精神壓力與負擔,即遵循保密性原則。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的操作要建立在心理咨詢與疏導技術(shù)的基礎(chǔ)上,與大學生父母溝通的內(nèi)容、技巧事先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考慮到各種可能變化的因素以及應對策略,即遵循專業(yè)性原則。心理援助進家庭援助的對象是具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以及大學生的父母,在溝通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大學生及大學生父母的人格,體現(xiàn)出心理援助過程的人性化,即以平等的、真誠的、民主的方式與大學生及大學生父母進行溝通,即遵循人性化原則。最后,心理援助進家庭不是一次就終結(jié)的,而是全程性的,即從第一次心理援助進家庭開始,直到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完全解除并順利完成學業(yè)畢業(yè)離校。
高校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操作程序分為5個大環(huán)節(jié)、9個小環(huán)節(jié):即普查與分類、談話與確認、危機干預、征求與援助、跟蹤與歸檔。普查與分類是心理援助進家庭教育模式的起始環(huán)節(jié),由各分院心理健康指導老師負責對本院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根據(jù)普查結(jié)果對大學生進行分類。分類以后,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對第一類(具有心理障礙或具有自殺傾向的大學生)進行預約談話,預約談話的目的則是對具有心理障礙或具有自殺傾向的大學生進行確認,以防止大學生弄虛作假以及態(tài)度不認真。危機干預指的是校園內(nèi)的危機干預,主要由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完成。對于通過談話與確認后的具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進行校園內(nèi)危機干預,如果干預效果明顯,則該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全部在校園內(nèi)完成,否則進入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心理援助進家庭之前,必須征得大學生本人以及父母的同意,只有獲得大學生及父母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援助效果。心理援助是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是該模式實施的關(guān)鍵。為此,心理援助的主體應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與大學生父母的溝通工作,以獲取大學生以及大學生家庭的各種信息資料,為心理援助方案的制定提供前提基礎(chǔ);二是與大學生以及大學生父母共同商討制定心理援助方案,并付諸實施;三是檢查與落實心理援助方案的實施情況。在心理援助環(huán)節(jié),心理援助的主體態(tài)度要誠懇、友善,體現(xiàn)出良好的心理援助動機,體現(xiàn)出心理援助人性化的基本準則。跟蹤與歸檔是心理援助進家庭教育模式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跟蹤指的心理健康指導教師、輔導員、大學生父母對大學生心理援助的全程跟蹤,直至大學生心理障礙得到全部解決,歸檔是指心理健康指導教師與輔導員對獲得心理援助大學生的材料進行整理與歸檔。
心理援助進家庭教育是校內(nèi)心理危機干預的進一步拓展,而不是代替。早在2012年,遼東學院就開展了心理危機主動干預模式的實踐活動[3],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校內(nèi)心理危機干預所針對的是大學生群體中的高危個體,限于校園內(nèi)實施。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校內(nèi)心理危機干預也表現(xiàn)出其存在著干預力量不足的問題,它沒有利用各分院輔導員的教育引導力量,也沒有利用大學生家庭的教育力量。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是在校內(nèi)心理危機干預的前提下進行的,是校內(nèi)心理危機干預的空間延伸以及干預力量的擴展。所以,要處理好校內(nèi)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援助進家庭之間的關(guān)系。
心理援助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與大學生父母的溝通能力、協(xié)同心理援助各種教育力量的能力、制定心理援助方案的能力、心理援助方案的執(zhí)行能力等方面。心理健康指導教師以及各分院輔導員心理援助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心理援助的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指導教師以及各分院輔導員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渠道提升自己的心理援助能力。
在心理援助過程中,心理健康指導教師、各分院輔導員、大學生以及大學生父母4者之間的協(xié)同程度對心理援助的效果有著巨大的影響。4者之間只有高度協(xié)同,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才能取得最大的心理援助效果。為此,心理援助參與的各方要根據(jù)自己在心理援助中所承擔的職責積極開展工作,自覺地朝著既定的心理援助目標行進。
高校的大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有的居住地離學校較近,有的則較遠。心理援助主體需要通過一定的交通工具,才能達到大學生所居住的區(qū)域,因而出差的花銷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心理援助主體無法個人承擔。因此,高校要為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的實施提供足夠的經(jīng)費。只有這樣,心理援助進家庭教育模式才能順利實施。
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創(chuàng)新,它將大學校園的心理危機干預拓展至大學生的家庭,并將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整合為高度協(xié)同的綜合教育力量,對提升心理危機干預的效果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由于心理援助進家庭模式正處于實踐摸索之中,心理援助進家庭教育模式的實施程序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高校的相關(guān)制度與經(jīng)費保障也同樣需要建立與完善,因此,心理援助的主體還應加強對此的相關(guān)研究,使其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