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山丹
(綏化學院教育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一)具身認知。心身關系理論主要有離身認知和具身認知兩種。尤其是近些年,在哲學和心理學領域對于具身認知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受到了專家和學者們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為我們理解身心關系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所謂具身認知指的是生理體驗和心理狀態(tài)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不僅腦神經水平影響認知,身體的結構等很多方面也影響著人的認知。認知影響著心理,同時心理也反作用于認知。具身認知把身體放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位置,認為認知活動不是抽象符號,是同經驗密切相連的,強調認知是實踐的,體知的。具身認知觀針對離身認知理論的不足,強調人的認知過程建立在身體及身體與情境互動的基礎上,人通過“體認”的方式了解世界。長期以來,特殊教育(不包括特殊教育師資培養(yǎng))與普通教育秉承相同的認知范式,尤其在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多側重知識教育,說教多,實踐少,使得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具身德育。受到西方具身認知理論的影響,產生了德育的具身概念,心理學方面主要有布倫塔諾、詹姆斯、皮亞杰等。梅洛龐蒂的知覺現(xiàn)象學通常被視為具身認知理論最主要的哲學基礎[l]?!熬呱淼掠笔墙逃龑W習之間的改變,由“我思”變?yōu)椤拔覅⑴c”,身體在實踐,心智也跟隨實踐,德育的過程就是身體道德修養(yǎng)的過程,身心不離,二者統(tǒng)一?!熬呱淼掠笔窃诿仿妪嫷俚闹X現(xiàn)象學基礎上產生的,認為道德產生于身體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并受腦、神經、身體等的控制?!熬呱淼掠敝猩眢w不是作為概念化的動作符號,而是一種主體性的身體主動參與感知世界,發(fā)揮主體間性的作用,將主客觀的相互依賴作用充分結合,彌補了傳統(tǒng)離身型教育的“先天”不足,將德育的“教”化,轉化為“做”化。
(一)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1.聾人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1)認知特征。聾人學生由于聽力障礙原因,使他們無法更好地了解世界,他們只能動用自己的其他器官去感知世界的豐富多彩,主要使用的器官是眼睛,他們用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但是用眼睛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全面和完全真實的,這就使得他們無法良好的與健聽人進行溝通,對他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2)人格特征。良好的人格因素對大學生成才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包括自律、情緒穩(wěn)定、謹慎、聰明等人格因素,但是聾人大學生在這方面就比較吃虧,他們的個性心理往往比不上健聽生,一般都比較自卑、沖動、不合群等,這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
(3)應對方式。如何應對對應激反應有著很大的影響,這也就對人的身心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聾人大學生的應對行為不是完全成熟的,他們還有很多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在應對行為上表現(xiàn)的非常矛盾,使他們成為了有兩面人格的人。
2.家庭因素。家庭對人的教育是初始的,也是時間最長的,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對聾人大學生的成長和心理健康影響也是不同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就會容易使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很多聾人大學生家長沒有對他們進行科學的教育,也有一部分家長根本就不具備教育能力,聾人學生家庭教育一般表現(xiàn)出兩極,一個是對聾人大學生過度包容和溺愛,一個是對聾人大學生不管不問。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都對聾人大學生的成長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容易使他們產生任性、敏感等不良行為,嚴重阻礙著他們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3.社會因素。社會魚龍混雜,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社會上的很多問題都傷害著聾人大學生的感情,比如歧視、不好找工作、待遇不合理等,遇到這些問題,會使他們更加自卑和敏感,認為社會是丑惡的。而聾人大學生的這種心理又使得社會上的一部分人更加討厭他們,使得矛盾愈演愈烈。
(二)我國聾人大學生德育存在的問題。高等教育階段對聾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育中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和堅強意志;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樹立他們良好的品格,如誠實、自信、寬容、友愛等,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的聾人大學生的德育工作還屬于傳統(tǒng)的離身型教育,重說教,少實踐。
1.學生主體地位缺失。從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情況來看,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xiàn)為:采用傳統(tǒng)單向教學模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即教師以講授為主,學生單純的聽,不注重雙方的溝通和交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這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的常態(tài),這種教學方式起到的教育效果非常不理想,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學生知識被動的學習,沒有主動加入到認知中去。尤其在一些教師心中,還并未樹立起真正的平等意識,把聾人大學生當做弱勢群體進行強勢灌輸。
2.教育方法陳舊。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沒有從聾人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沒有充分重視他們的心理特征和內在需求,因此,取得的德育教育效果很不理想。教師一般以講授為主,沒有注重學生的實際需求,也沒能充分調動他們的聽課興趣,這就導致很多學生都不愿意主動參與到思想道德教學中去。這樣的教學效果只可能是使教學變得毫無意義,師生之間沒有充分的進行互動和交流,教師不了解學生需求,學生不喜歡教師講授。此外,這種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際,使學生無法將所學知識充分聯(lián)系實際,大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也就喪失了主動學習的興趣。
3.教育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特別是對聾人大學生的德育教育,但改進的大都是德育教育的方法,很少對教育內容進行完善,這就導致聾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無法提高教學質量,取得不了所期望的效果。
在聾人大學生德育教育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學內容都偏離實際,無法使學生在現(xiàn)實中得到更好地應用,沒有生活根基的教學內容是無法滿足當代聾人大學生學習需求的,也不能使他們很好地正面看待新聞熱點問題,同時無法對社會關心的問題作出科學解釋,尤其對聾人大學生需要解決的學習、就業(yè)、生活壓力等問題涉及不深。
(三)聾人大學生“具身德育”理念提出的意義。近年來,具身認知思想越來越備受關注,而且這種關注跨越了國界,它的出現(xiàn)在認知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一種符合時代發(fā)展的新認知理論,這種認知方式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對未來認知科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促進重要。拿國內來舉例,現(xiàn)在具身認知這個學術選題受到了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及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等國家級相關重大項目的重視親睞。
在認知活動中,德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認知,其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化的理論成果開展的認知活動,因此,德育教育可以充分借鑒具身認知理論內容,從而使德育教育不斷與時俱進。邱柏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情況進行了相關研究,得出研究領域已經沒有什么大的突破了,結構未能發(fā)生大的改變,只是增加了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而已,對社會新問題和新精神現(xiàn)象沒有足夠的研究。現(xiàn)在很多學者等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時,也是局限在某一方面的研究,比如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怎么做等,或是根據(jù)一定的社會情況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分析。如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更廣闊的研究,采用更多的新方法,在這些方面做得還差很多。將具身認知研究納入德育教育中對德育教育會有著非常積極地作用。
“具身德育”的理念則是中國科學院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始人孟萬金教授率先提出的。他綜合國內外德育經驗,吸收了新興的具身認知理論,主張“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勞,二者結合起來即是立德樹人的根本”[2]。強調正心和勞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jù)著核心位置,將心理、體力、腦力等進行有機結合,讓心理和身體都充滿道德,變成身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心理道德高尚,行為同樣高尚,使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和諧發(fā)展,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運用具身認知科學理論,從具身認知的角度出發(fā),結合殘疾人高等教育的特點,特別是高校聾人大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學習方式優(yōu)劣勢對比,“具身德育”正是高校聾生所擅長及易接受和學習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其優(yōu)點不僅僅是能夠更有效培養(yǎng)高校聾人大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同時對于發(fā)展學生的心智,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素養(yǎng),效果更明顯。
“具身化德育”從聾人大學生的身心實際情況出發(fā),按照社會的實際需求培養(yǎng)大學生的所需品格,提高他們的責任心;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出動參與到學習中去,培養(yǎng)他們自強、友愛、誠實等良好品格,促進聾人大學生身心不斷健康發(fā)展。光靠理論講授是無法使聾人大學生理解的,將這些理論變成鮮活的實例展現(xiàn)出來,會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他們親自進行了體驗,可以使他們更多地接觸社會,從而使生活圈變得豐富多彩起來?!熬呱砘掠惫膭蠲@人大學生走出去,和外面的世界進行接觸,他們在接觸過程中會慢慢學會社會交往規(guī)范,并懂得在社會生存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德,感受我國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在實踐中接觸的越多,越能理解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從而知道思想道德教育對于自身未來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這就改變了以往聾人大學生無法充分理解思想道德教育內容的情況,提高了高校聾人大學生德育教育質量。
1.“聲”生不息,聾人大學生特色社會實踐。以綏化學院“實踐性、關愛型”的五愛校園文化活動品牌為載體,我們開展了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他們的學習需求,有重點、有針對性的開展這些活動,讓聾人大學生走出課堂,參與社會實踐,體驗式學習,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探索、試驗、想象、思考,塑造自己的社會身份,學會與他人相處,懂感恩,知回報。既豐富了德育內容,提高了聾人大學生的興趣,較之傳統(tǒng)的知識型的德育教育,學生也更易接受,同時又使得德育形式靈活多樣,更好的發(fā)揮了加強聾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具身德育”使聾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實效。
2.校園文化活動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以綏化學院為例,利用學?!瓣P愛型校園文化”的傳統(tǒng)教育資源優(yōu)勢,開展龍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思想正式教育類校園文化活動。讓聾人大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組建聾人大學生社會實踐小分隊和志愿者團隊分赴敬老院、自閉癥康復中心等機構參與公益愛心活動。他們本來就是弱勢群體,但他們還是積極地去幫助別人,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會讓所有人感到動容。這樣的活動,可以很好地讓聾人學生接受教育、懂感恩,同時鼓舞更多的青年學生熱心參與公益實踐,增加了聾人大學生德育的深度和廣度,取得較為實際的效果。
1.聾健融合,鼓勵聾人大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社團活動。聾人大學生和健聽學生往往交往較少,很多聾人大學生不愿意和健聽學生共同參加社團活動,他們怕受到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學校可以組織聾人大學生和健聽學生共同舉辦活動,還可以組建“愛心手語社團”,使聾人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加強他們與健聽學生間的溝通和交流,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培養(yǎng)選拔優(yōu)秀聾人大學生參加藝術團,讓藝術文化浸潤學生心靈,提高聾人大學生藝術審美能力,促進他們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體現(xiàn)出他們的價值,從而使他們更好地發(fā)展自身。
2.黨團組織開展團課、團日活動開展思想引領。在聾人大學生的教育引導上,重視思想上強化,學習上輔導,更注重行為上監(jiān)督。聾人大學生相比健聽學生對外界理解更為狹隘、片面,更傾向于把利益作為衡量標準,對事物的判斷低于健全學生。學校充分利用黨團組織發(fā)揮教育引領作用,加入一些務實內容和新穎觀點,使他們更好地了解社會新問題、新思想動態(tài),開展更多更豐富精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讓聾人大學生更多的置身于真事情景中,增加了對社會的感性認識,挖掘了自身潛力,真切理解平等參與社會的意義,聾人大學生的心智發(fā)展和實踐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