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霞
(南京大學 哲學系,江蘇 南京 210000)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1]習近平總書記高度概括和肯定了文化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歷史使命。紅色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堅定信仰、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但當前紅色文化內化面臨諸多挑戰(zhàn),深入分析這些挑戰(zhàn)并探索紅色文化內化的有效路徑,對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發(fā)揮教育感化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學界關于紅色文化的內涵界定歷有爭議,主要爭議點是紅色文化的時間邊界、空間邊界和內容構成。[2]這些邊界是紅色文化研究的基礎,邊界不清導致研究亂象叢生。厘清這些基本問題,對于理解紅色文化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內在邏輯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科學界定紅色文化的內涵應牢牢把握紅色文化的領導者、指導思想、理想目標和踐行主體。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倡導的文化。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少仁人志士立志拯救國難,救亡圖存。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愛國主義運動一定程度上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所打擊,但都沒有帶領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在這內憂外患的歷史域境里,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紅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產生,并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發(fā)展而向前發(fā)展的。中國共產黨是紅色文化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文化。“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入,就沒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更不可能有中國紅色文化的生成。在中國當時的歷史域境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最符合中國實際情況和中國人民美好期待的理論,是中國取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指路明燈和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確定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習近平強調:“我們干事業(yè)不能忘本忘祖,忘記初心。我們共產黨人的本,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們要固的本,就是堅定這份信仰?!盵3]
紅色文化是以實現(xiàn)共產主義為目標的文化。馬克思、恩格斯生活時期的歐洲,“資本主義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4],但是工人卻更加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在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理論背景以及當時歐洲各國社會現(xiàn)實基礎上,探索出共產主義這一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最佳模式。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把實現(xiàn)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綱領,至今一直未變。
紅色文化是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文化。“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質。”[5]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人民始終是踐行主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中,中國人民不怕流血、不怕犧牲,積極奔赴戰(zhàn)場,前赴后繼;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改革創(chuàng)新,一直奮斗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前進道路上?,F(xiàn)在中國國際地位無人可以小覷,這跟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勤勞肯干是分不開的。人民“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6],是紅色文化的開創(chuàng)者和守護人,也是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力量源泉。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共產主義為目標,以人民為主體,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為開端,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影響人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樣式的抽象總和。由此,學術界的一些爭議便迎刃而解,紅色文化與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的關系日益明朗,它們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聯(lián)系主要體現(xiàn)在紅色文化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長期目標指向一致,即實現(xiàn)共產主義。區(qū)別主要是它們創(chuàng)建的歷史階段不一樣,革命文化創(chuàng)建于革命戰(zhàn)爭階段,致力于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chuàng)建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階段,致力于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紅色文化包含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卻不止于此,它還在實現(xiàn)共產主義進程中繼續(xù)延伸。
當前紅色文化熱在中國大地蓬勃發(fā)展,紅色文化學界研究數(shù)量激增、紅色旅游產業(yè)鏈不斷延展、紅色文化宣傳方式更加多元。轟轟烈烈的紅色文化熱對人們了解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但與政府推動紅色文化建構的真正核心目的,即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紅色文化內化遭遇到一些困境,全面認識這些困境并建構有效的紅色文化內化機制,對紅色文化教育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研究視角不夠全面??v觀學界對紅色文化的研究主要有如下視角:一是紅色文化政治合法性視角,二是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fā)視角,三是紅色基因傳承視角。當前研究主要論證了紅色文化對現(xiàn)代人的思維規(guī)制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有正面引導作用,對紅色文化資源商業(yè)開發(fā)有積極推動作用,對紅色基因傳承有規(guī)范指引作用。筆者認為紅色文化的學理論證還需要從比較學的視角將中國紅色文化與國內外其它文化、將紅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各種經驗進行分析比較,通過比較得出紅色文化的優(yōu)越性和歷史必然性。
紅色文化研究問題不夠深入。縱觀中國近百年的革命發(fā)展史,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也曾遇到過不可回避的矛盾和問題,學界應該客觀闡述,正面回應。正確認識紅色歷史和紅色文化的關系,科學分析其對紅色文化形成起到的作用。從而深刻認識紅色文化當代形態(tài)是經過歷史的沉淀和辯證反思與時代融合后呈現(xiàn)的新樣態(tài),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文化形態(tài)。
紅色文化研究論證不夠嚴密。中國紅色文化起源于特定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對于親身經歷革命戰(zhàn)爭的國人來說,那段歷史是深刻而不可磨滅的,也是飽含深情的。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和經歷,對于前一代人不證自明的真理,對于這代人也許就需要確鑿的證據(jù)、詳細的史料、比較學的研究方法去解釋和證明?,F(xiàn)代國人很少有人親身經歷革命戰(zhàn)爭,他們對紅色文化的認知主要是基于紅色文化教育、現(xiàn)代生活體驗和全球信息平臺。他們在體驗中國紅色文化的同時也能接觸到其它文化,會去比較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他們還會理性思考中國紅色文化有無進一步完善的空間和可能性。當前紅色文化研究未能針對現(xiàn)代國人的實踐體驗和內心疑惑提出有效的論證邏輯,也未能全面論證在中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紅色文化相對于其它國際國內文化而言具有的理論和實踐優(yōu)勢。
市場經濟實用主義思維影響民眾對紅色文化進行正確認知。市場經濟條件下,日?;氖袌鲞\營模式對民眾生活方式、工作形式和思維模式產生一定的無意識影響。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本質區(qū)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公有制經濟的利潤是用來為全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務的,這與紅色文化倡導家國情懷和共同富裕目標指向一致即實現(xiàn)共產主義。但是民眾對兩者深層機理的把握目前還有待深入,日常的經驗感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眾對紅色文化的正確認知。
紅色文化現(xiàn)處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市場和資本對歷史文化的滲透和參與,導致紅色文化傳播效果與政府倡導紅色文化傳播的初衷有一定的差距,出現(xiàn)紅色文化宣傳膚淺化、娛樂化等現(xiàn)象。紅紅火火的紅色旅游,有的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重形式輕內容,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紅色旅游的真正目的。盡管政府已經通過采取各項措施匡正市場經濟中出現(xiàn)的急功近利等現(xiàn)象,但這些現(xiàn)象依然存在并嚴重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嚴肅性,進而影響了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
紅色文化教育具有實踐性。紅色文化教育的實踐性意味著紅色文化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在場性。當前紅色文化既是在場的又是不在場的。“在場”指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物質符號等紅色文化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存在,“不在場”是指紅色文化觀念、意義未能完全內化于民眾內心,成為影響民眾日常行為的準則。
紅色文化內涵教育不夠深入。紅色文化教育由外在灌輸轉變?yōu)槊癖妰仍谝饽钚枰趦群斫夂头绞椒椒ㄉ舷鹿し?。認同基于理解,理解需要傳輸,傳輸需要方法,方法得當?shù)膫鬏斖鸬绞掳牍Ρ兜男Ч<t色文化教育方式主要有“舉辦紅歌比賽、紅色話劇演出、紅色文化紀錄片展播等”[7]。這些形式豐富多彩,對被教育者起到了一定的渲染氛圍、感化教育的作用。但紅色文化內涵教育還不夠深入,教育效果更多停留在民眾對紅色故事有一定的基本了解,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跡有短暫的感動這一表層。當前少數(shù)民眾對紅色文化理解片面化。
紅色文化教育未能很好地融入民眾日常生活。紅色文化內化效果的考量以價值觀的認同程度和對自身行為的影響程度為指標。當前紅色文化教育雖然形式多樣,但缺乏常態(tài)化。短暫的觸動容易消解在日常的消費行為中。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強制灌輸,而是因勢利導激發(fā)公眾的內生求知渴求和認同,并踐行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惟有把紅色文化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消除教育生活二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用教育理念影響生活,用生活理念影響教育,紅色文化教育才能避免難以與日常生活融入的困局。
習近平反復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盵8]這是對紅色文化當代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向全國人民發(fā)出把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鄭重倡議。筆者認為提升紅色文化內化效果的路徑可以從科學把握紅色文化本質、與時俱進守正紅色基因和深層解讀紅色符號精神內涵這三個方面來探討。
從紅色文化的核心要素及共時態(tài)和歷時態(tài)維度科學把握紅色文化本質。紅色文化科學內涵包含四大核心要素即中國共產黨領導、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共產主義目標和人民主體性。這四大核心要素是我國紅色文化自信的根本。紅色文化的科學性還體現(xiàn)在:跨越空間維度,紅色文化既堅持中國特色又與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的世界優(yōu)秀文化相融合,是包容性極強的文化;跨越時間維度,紅色文化既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又是對其豐富和發(fā)展,是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結合的當代闡釋。
從歷史事實維度科學把握紅色文化本質。在紅色文化宣傳中,健全的信息公開平臺和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與民眾監(jiān)督環(huán)境對于紅色文化客觀本質的全面呈現(xiàn)更加有益。公眾參與越廣泛、學術研究越深入,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就越透徹,說理也就更有力,對紅色文化的認同也就更自覺。
從多學科綜合維度科學把握紅色文化本質。新時代紅色文化具有新的特質,紅色文化研究需要更多專業(yè)知識分子的加入,在更加全面的歷史事實基礎上從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領域綜合解析、科學論證、整體建構。多學科綜合論證紅色文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對提升紅色文化自信和增強紅色文化自覺具有重要的價值。
“文化基因”與“生物基因”有著某種相似之處,都關乎生命興亡,可復制,也可能變異。生物基因關乎生物生命,文化基因則關乎政治生命而且直接影響生物生命。因此,堅定守正紅色基因,防止基因異化,建構紅色文化現(xiàn)代話語,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當代影響力,是紅色文化內化的重要旨歸。
高度凝練紅色基因,牢牢掌握紅色文化的內核因子。紅色基因即紅色文化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精神內核,是紅色文化的精髓和內核因子,是中華民族共存共榮的精神族譜和中國共產黨能夠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具有穿越時空的影響力。紅色基因可以高度凝練成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歷史唯物主義的工作方法及實干精神。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第一次使用“共產主義”這個概念,他們認為“我們稱之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xiàn)存狀況的現(xiàn)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xiàn)有的前提產生的?!盵9]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始終堅守著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并將其轉化為現(xiàn)實的運動,共產主義事業(yè)才在時代的發(fā)展中不斷向前推進。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是共產主義實踐的根本方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這本歷史巨著中,馬克思、恩格斯否定了青年黑格爾派極度抽象的唯心主義觀點,確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是“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的“現(xiàn)實的人”[10],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終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方法論指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法。實干精神是共產主義事業(yè)持續(xù)推進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成立近百年來巨大成績的取得,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流血犧牲,攻堅克難,艱苦奮斗得來的,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里指出:“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11],這個成績的取得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發(fā)揚實干精神的真實寫照。
堅定守正紅色基因,使紅色基因融入時代特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全球化及社會信息化使人類生產、生活模式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如何在新的歷史階段守正紅色基因,使紅色文化沿著原有的道路繼續(xù)前行,需要在各種挑戰(zhàn)中牢牢把握紅色基因的核心要義,堅定紅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守正紅色基因不是簡單的基因復制,而是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回避國內外任何力量博弈的挑戰(zhàn),融合時代特色創(chuàng)生和重建,在時代中與時俱進、進化發(fā)展。在各種力量博弈中,紅色基因只有守正“初心”,堅持共產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實干精神基因本質,吸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面養(yǎng)分,建構現(xiàn)代話語,才能克服和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中的各種挑戰(zhàn),永葆新的活力。
從實踐論視角來看,紅色文化的具象化是通過紅色符號來呈現(xiàn)的?!耙饬x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盵12]符號是直觀的、感性的,表象的,符號所承載的意義是抽象的、理性的、可遺傳和復制的。紅色文化教育要使人們通過對符號的感覺直觀通達符號背后的深層次意義。
具象解構紅色符號構成要素,科學解讀紅色文化處境化經驗表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可以從“表層、中層和深層”三個層次認識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3]據(jù)此可以將紅色文化思想承載和傳播的符號載體分成物質符號載體、制度符號載體和精神符號載體。物質符號載體是紅色文化器物,它是紅色文化的外在物質表現(xiàn)形式,是依靠其實體形狀、結構形態(tài)的樣式呈現(xiàn)的,包括革命烈士用過的遺物、革命戰(zhàn)爭遺址等。制度符號載體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理論、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制度等。精神符號載體即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紅色精神,如紅船精神、紅旗渠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物質載體、制度載體和精神載體這三個層次的紅色符號由表入里,由淺入深,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物質符號載體簡單直觀易被參觀,制度符號載體直接與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精神符號載體抽象、內在和無形,教育效果難以衡量和把控,但卻最富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抽象整合紅色文化精神內涵,使雜多符號表象統(tǒng)一至精神內涵融入到日常生活。紅色符號作為承載紅色文化的介體,首先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感性的堆積,如何使這些感性堆積凝結成一個整體,需要紅色精神在符號中開啟。符號意義的有效傳達需要經歷感知、接收、接受到解釋的過程。符號發(fā)送者的意圖、解釋的情境和接收者的理解都關系符號意義的實現(xiàn)?!肮伯a主義”這個紅色符號,只有被接收者接受,并踐行到“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中去時才有意義。當前,日常生活中紅色符號經濟意義凸顯,深含的政治意義有時會被遮蔽,導致民眾對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理解欠深入。現(xiàn)代人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時又呼喚著紅色文化精神內涵的回歸,紅色符號精神內涵對消解資本邏輯的負面作用,讓其為共產主義偉大目標服務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紅色文化教育中,紅色符號的深層次有效傳達,凸顯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并使其融到到日常生活顯得尤為重要?!爸腥A文化既是歷史的,又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盵14]紅色符號通過精神意義與時代相融合,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的不斷重復和潛移默化中才能內化到民眾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中。
“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一個拋棄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fā)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15]我們始終需要堅守紅色文化的理想信念,守正紅色基因的核心要義。面對歷史話語和現(xiàn)實話語的復雜碰撞,紅色文化需“因時而興,因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16]加強紅色文化學理研究,使紅色文化融入時代特色,建立紅色文化傳輸和接受互動機制,深入民眾內心,清除干擾因素,能夠提升紅色文化自信,增強紅色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17]紅色文化是中國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