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聰?shù)?朱獻貞
沙汀是一名以小說以及報告文學多產(chǎn)著稱的作家,除此以外,在他創(chuàng)作的歷程中,還有一部令我們耳目一新的電影文學劇本——《焊茶壺的人》,但是它常常被人忽略。這部作品于1959年5月完成,刊載于《草地》月刊1959年6月號,并由峨嵋電影制片廠拍成影片,改名為《嘉陵江邊》。
每一部作品都有它所具備的主題,而主題往往是一名作家表達自己立場與觀點的重要途徑,是作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所關注的社會問題反映。電影文學劇本自然也不例外。作為一名左翼作家,那種從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jīng)建構起來的左翼電影意識形態(tài)話語還依舊延續(xù)在沙汀的劇本創(chuàng)作中。20世紀30年代,應時局的要求,左翼電影需要發(fā)揮文藝的戰(zhàn)斗能力。而作為這個時期主要從事電影劇本創(chuàng)作的作家,夏衍、鄭伯奇、阿英、田漢、陽翰笙等人用電影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人民“血與淚”的生活、城市工人以及小市民的悲慘生活,并將這些生活與時代背景相融合,以此來反映左翼文藝的階級性特點和希求民族解放的愿望。在新的社會起點中,沙汀一方面延續(xù)了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藝特征,一方面融合了50年代國家的主流,展現(xiàn)出新時代的新主題。
工農(nóng)大眾翻身是50年代文學主流的一個重要主題,也是繼延安文藝座談會以來,工農(nóng)兵文學的延續(xù)。工農(nóng)兵群體是新中國成立初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主流對象,《焊茶壺的人》站在主流之中,也選擇工農(nóng)大眾翻身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題。
從沙汀建國后所從事的行政工作就可以看到沙汀為什么會轉向這個主題。沙汀從避居地回到安縣,并在黨的號召下就任川西區(qū)文聯(lián)主任,1950年秋,他在重慶籌備西南文聯(lián),任西南文聯(lián)副主任、西南文教委員;1952年,他留北京任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作協(xié)創(chuàng)作委員會主任,并負責其日常工作;1953年,他任四川省文聯(lián)主席。作為四川文學界的領軍人物,沙汀十分重視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也盡自己的努力做到“在其位,謀其事,盡其責”。他認為“西南解放較遲,帝國主義反動思想還有深厚的影響,我們必須通過各種文藝形式,加強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彼?,在新時代創(chuàng)作出了《焊茶壺的人》。早在1952年觀看《四十年來的愿望》話劇時,沙汀就看到了工人階級翻身主題在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這部話劇以修建成渝鐵路為中心,并將辛亥革命的流產(chǎn)與共產(chǎn)黨的領導作以對比,以此“充分說明人民民主制度的優(yōu)越性”。并且通過對西南第一鋼鐵廠的工人和群眾積極生產(chǎn)鋼軌的事件的描述引出一系列工人建設的過程中所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如“工人職員們的團結問題,技術觀點問題,潛伏反革命分子的破壞問題”。所以在《焊茶壺的人》這部電影文學劇本中,沙汀延續(xù)了這部話劇的主題以及所想要探究的問題,再次充分地將工人階級作為創(chuàng)作對象,將工人階級在新社會中的翻身作為主題。首先,沙汀從五個時間節(jié)點對劇本進行時間的分隔。
《焊茶壺的人》的時間結構為:
“1943年左右,一個夏天的早晨?!?/p>
“1949年秋天。在這個偉大的充滿著希望和新生的年月里,人民解放軍正以破竹之勢摧毀著蔣介石匪幫,絕大部分中國人民已經(jīng)站起來了?!?/p>
“冬天。午正時候,太陽忽然陰下去了。”
“初春天氣。四川中部的丘陵地帶。夕陽正在沉落,隨處可以看見隱蔽在土坎和樹叢下面的解放軍戰(zhàn)士。”
“時間飛奔過去,崇高的勞動在人間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功績,不斷改變著祖國的面貌?!?/p>
圖1.電影《嘉陵江邊》海報
通過這五個時間節(jié)點來展現(xiàn)整體時間、空間跨越之長,以此來凸顯四川在不同政黨的領導下所發(fā)生的變化以及工人階級是如何在時代的轉變中翻身的過程。在第一個時間節(jié)點中,作為主人公的紀大明是以一名熟練技工的身份出場的,這個出場是建立在他不愿意與世俗同流合污,不愿意在頤指氣使的汽車輪渡管理員胡子的手下干事,從而甘愿辭職,甘愿去挑著擔子以焊茶壺謀生之上;在第二個時間節(jié)點中,應隱藏身份的共產(chǎn)黨員老朱的邀請,紀大明成為石油運輸隊中的一員;在第三個時間節(jié)點,受老朱的影響,紀大明團結工人群眾,走上了反抗反動派的道路,攜手工人們破壞反動派的車輛;在第四個節(jié)點中,紀大明與解放軍一起戰(zhàn)斗,繼而引出戰(zhàn)爭結束后他所要從事的柴油機生產(chǎn)活動;在第五個節(jié)點中,紀大明成為我黨的一名工人,一直在研究試驗自己的柴油機,并最終獲得成功。簡要對這幾個時間線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第一個時間節(jié)點,紀大明從南京敵偽統(tǒng)治來到山城重慶,本想在大后方為自己尋找一條活路,卻“經(jīng)常失業(yè)、經(jīng)常在饑餓線上掙扎”。作者以工人階級的空間跨越說明了不管是敵偽政府,還是國民黨政府都不能為人民提供一條活路的問題。直到第二個時間節(jié)點至第五個節(jié)點,作為一名熟練的工人技師,紀大明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即老朱以及政委的引領下獲得了生存的生路,并充分發(fā)光發(fā)熱,在反抗反動統(tǒng)治以及為祖國建設的過程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是在第五個節(jié)點,當知識分子莊學儒、張朝中與工人紀大明因試驗意見不和的時候,作為黨的代表政委給出了讓工人階級向知識分子學習的意見。在未能達到協(xié)調的時候,又通過老朱這個共產(chǎn)黨作為中間人協(xié)調關系,并召開了會議,從而促使工人階級擁有“知錯就改”以及向知識分子學習的良好品質。
整體看來,在時間的順承中,工人階級在不斷成長,并從舊社會受壓迫的境況中走了出來。他們一方面與反動派作斗爭,為解放做出貢獻;一方面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為新中國的成立以及發(fā)展作出貢獻??偠灾?,在這種不同的境況下,他們不畏懼反動派,堅守自己的信念,聽從時代召喚,發(fā)揮先鋒模范作用,從而贏得了自我的翻身。
作為一名左翼鄉(xiāng)土作家,沙汀在建國前的關注對象主要以川西北鎮(zhèn)的農(nóng)民、袍哥、基層官僚組織為主,以批判國民性的弱點為核心。而在《焊茶壺的人》中,他把自己的目光轉向了在建設祖國的過程中發(fā)光發(fā)亮的工人階級,以此鞏固工人階級在新時代中的重要地位,從而響應毛澤東發(fā)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即“人民民主專政需要工人階級的領導。因為只有工人階級最有遠見,大公無私,最富于革命的徹底性。整個革命歷史證明,沒有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要失敗,有了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勝利了?!痹谶@里,沙汀采取了“十七年”主流中通過比較工人階級與知識分子形象對比的時代主題來強化工人階級的形象。這種主題是通過對劇本時間節(jié)點的把握,而一步一步凸顯出來的,尤其是在最后一個時間節(jié)點。
首先,紀大明作為一名熟練的技工,他的形象需要在時代的變換中對大眾起著引導作用,因為“一個光輝的形象往往成為千百萬群眾的鼓舞力量”。而且這個人物需要在成長的歷程中,受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并且隨時接近黨、靠近黨。老朱帶領他走上“活”的道路,為他指明了道路。這種形象的塑造讓我們充分看到了工人階級的成長迅速以及工人階級面對反動派的大無畏精神。其次,“再造敵人,一直是50-70年代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因為沒有敵人這個他者,新的歷史主體就無法建構起來?!痹凇逗覆鑹氐娜恕分?,誰充當了“敵人”?是一直在時局中有著一副諂媚嘴臉的張朝中,還是在新時代中處在技術前沿帶有小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莊學儒?從政治身份來看,這兩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敵人”,但是,沙汀并未讓他們淪為徹底的“敵人”,而是用他們來襯托出身為工人階級的紀大明的高大形象。在最后一個時間節(jié)點中,沙汀將主題的凸顯放在面對新技術的試驗與應用的問題中,運用這種矛盾沖突將工人階級的形象樹立成一種“高干大”的形象,從而弱化了知識分子的形象,促使其邊緣化。為祖國建設的征途中,有一個關于燒油燒氣以及半燒油半燒氣的技術問題。莊學儒作為一名知識分子認為全燒氣是不現(xiàn)實的,張朝中也持有同樣的看法。在莊學儒與張朝中因為與紀大明意見不和而來找紀大明茬的時候,紀大明喊出“我去找黨!……”的話語,選擇黨作為他的守護者。政委給出的意見是讓他去鉆研一下莊學儒提出的問題,這讓紀大明的神色發(fā)生了變化,由震驚到失望再到痛苦而委屈。最終喊出了:“現(xiàn)在我才知道自己把書翻夾頁了:你一個工人,大字都認不到幾籮筐,搞什么創(chuàng)造呀?這些事情只有他們知識分子才有資格”的委屈。
圖2.沙汀
但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才讓紀大明的形象再次得到升華。因為黨委重新專門研討關于避免爆炸的問題,而紀大明翻出了書堆中他所畫的草圖,在研討會上依照黨委的指示,用知識證明自己的研究“我就先來談談壓縮比吧!……”
最終實現(xiàn)了試驗的可操作性。這種描寫促使我們看到了工人階級虛心的一面以及黨員的領導作用。在這場成功的試驗后,作者又以張朝中與莊學儒的動作言語反襯除了作為工人階級的紀大明形象是極其高大的,即:
“張朝中忽然陰悄悄從門邊溜走了”
“莊(有點尷尬):‘看來是成功了’?!?/p>
圖3.《沙汀選集》
《焊茶壺的人》是電影文學劇本,在它的創(chuàng)作中,沙汀對于場景的把控有著極佳的表現(xiàn)力。在這里,從場景及場景意圖談起,“場景塑造了角色向其最終生命奮斗的每一個時刻?!畧鼍耙鈭D’是指角色眼下之需要,作為他為‘超意圖’長期努力的其中一步?!痹谶@部電影文學劇本中,沙汀照例將他的民間文化——茶館,作為電影中的重要場景展現(xiàn)的舞臺。“小販們用鋪板和門扇在搭攤子。隨處都是茶館,每家茶館里都有賭早錢的?!睒穲@茶社是工人群眾開會聚集的場所。在這個工人聚集的茶館場景中,老朱和紀大明都向工人群眾傳達出一個共同的目標,即“不讓一輛汽車落在敵人手里”。因此他們不能從石油運輸隊離開,只要不離開,敵人就無法帶走卡車。這個場景意圖引出了背景欲望,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快迫近四川了”。于是背景欲望干預了石油運輸隊工人的行動,讓他們集體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在這里以紀大明帶著工人們一起去卸卡車零件的場景為例說明:
當走進一間車棚的時候,因為一不當心,撞著了一件鐵器,立刻有人低聲問道:“哪個?”所有的手電筒接著都熄滅了。
紀:“這么緊張做什么哇?”
曾:“紀師傅哩!……”
紀大明尋聲走過去了。車棚里面的電筒又閃爍起來。從電筒的光亮中,可以看見好多莊嚴而又愉快的面容:工人們正在拆卸汽車上的分電盤、離合器,用抹布包好,往荷包里藏……
這場卸卡車零件的場景表明了兩方對抗的氛圍之緊張,即使沒有一個反動派的出現(xiàn),但是也突出了工人階級為了對抗反動派所做出的努力,從而再次點明場景意圖以及背景欲望。
沙汀在創(chuàng)作這部電影文學劇本的時候,他的語言敘述依舊有著四川風味以及個性化特征。在人物的語言對話中,充滿了四川地域特色;在人物的塑造中,利用語言將人物的個性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這主要也因為電影文學劇本是為影片的拍攝服務的,所以語言需要有足夠的魅力才能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以主人公紀大明與他人的對話來說,明紀大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其中蘊藏的四川特色。
當胡子以自己的威嚴氣勢面對紀大明:
胡子:“老紀!你像不想吃這碗飯啦?”
紀(冷靜地望著對方):“你怎么知道呢?”
胡子惱羞成怒地叫喊起來。
胡子:“不想干了,你馬上就給我擱下來吧!”
紀(調皮地):“慌什么呀?等主意打定了,我會告訴你的!”
他滿不在乎地把煙蒂順手拋在江里,毅然地走向船頭去了。
從胡子與紀大明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在塑造紀大明這個人物的時候,將他的語言打造出帶有一絲俏皮而又冷靜的特點,把這個具有個性、面對權勢不屈服的人物形象在言語的表達過程中展現(xiàn)出來。
當紀大明針對胡子的所作所為時,他以俚語展現(xiàn)出胡子的阿諛奉承,并運用語言給予讀者一種可供想象的畫面。
紀針對胡子:“見錢就吃,見人就吼??墒桥鲆娔切┳∞I車的,你的尾巴又甩圓了!”
當老朱引導紀大明面對敵人的時候,紀大明用逞口舌之勇的四川口語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
紀:“你放心吧,以后不會點大炮了?!?/p>
朱:“大炮當然要點了,只是不能對準自己人放!”
這種“點大炮”的口語化語言,無論是建國前還是建國后,沙汀都喜歡用這種四川人民火辣辣的說話方式,以此表明人物在耍嘴皮子,在嘴上占上風。
當張朝中想要用汽車運輸隊的汽車為自己運送機器,紀大明表示拒絕,并表明:“不要趁渾水打蝦笆啊!公家的東西……”
這句話就屬于四川地區(qū)的俚語,就是渾水摸魚的意思。
以上的語言表達也都說明了沙汀筆下的紀大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處于四川地區(qū),自然會沾染上“火辣辣”的氣勢,說話必然梗直,為人必然倔強。
作為一名以現(xiàn)實主義著稱的作家,沙汀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作并未再次延展自己客觀、冷靜的敘事手段。沙汀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正值國家處于特殊時期,文化部也于1958年向人民提出“人人能讀書,人人能寫會算,人人看電影,人人會唱歌,人人能繪畫,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創(chuàng)作”的要求。所以處在此種境況下,沙汀需要創(chuàng)作者人能看懂的作品,符合人民正面形象的作品,所以就會失去自我個性,漸漸走向趨合大眾的路線,如此就會生出藝術缺陷。
關于人物形象的刻畫,沙汀一味地向時代靠攏,描寫出來的人物形象過于單一化、臉譜化。較建國前的創(chuàng)作,《焊茶壺的人》中的人物形象沒有之前的立體。在沙汀的筆下,紀大明是一個具有極強的理想信念的人,不屈服與強權及反動派的人。他的形象過于完美,沒有缺陷?!叭藷o完人”,何況是處在生存邊緣的紀大明,而沙汀卻展現(xiàn)出一個倔強、梗直,有著堅強意志、堅持自我的個人形象。即使紀大明一家即將沒有米可以下鍋,他依然堅持自我,毅然決然的辭職。試問人都無法生存還怎么考慮生活?但在劇本中,卻因為這樣的艱難,他的思想有一個大的急轉彎,他快速靠近黨,并接受黨的領導,并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關于紀大明思想的急轉彎變化,作者并未給讀者一個清晰的交代,只是通過老朱這個人物的出現(xiàn)來簡單的說明紀大明的轉變,好像這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結果。也沒有展現(xiàn)出老朱如何教育與引導紀大明,如何讓他走上抗爭的道路又是如何讓他是抗爭、進取。尤其是在老朱被抓走之后,紀大明能迅速組織工人們走上反抗的道路,并取得了成功這一事件更是體現(xiàn)出作者敘述的倉促,并未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電影文學劇本《焊茶壺的人》在沙汀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是獨樹一幟的,它豐富了沙汀的創(chuàng)作體裁。這部劇本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它所處的時代主流,闡釋了新時代與舊時代工人階級的生存空間。既有關乎歷史潮流的一面,又有關乎工人階級成長的一面??梢哉f這部電影文學劇本算得上一部合乎50年代末期歷史潮流發(fā)展的電影文學劇本。
【注釋】
1 沙汀.沙汀文集·第七卷[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271.
2 同1,163.
3 同1,163.
4 沙汀著.沙汀文集·第六卷[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479.
5 同4,496.
6 同4,502.
7 同4,515.
8 同4,516.
9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9.
10 同1,174.
11 李楊.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jīng)典再解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46.
12 同4,529.
13 同4,532.
14 同4,536.
15 同4,538.
16 羅伯特·麥基.對白:文字、舞臺、銀幕的言語行為藝術[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293.
17 同4,495.
18 同4,499.
19 同4,508.
20 同4,480.
21 同4,487.
22 同4,499.
23 同4,500.
24 江澤林.試析“大躍進”運動中浮夸風的表現(xiàn)與影響[J].黑龍江史志,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