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穎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學前教育學院,福建泉州 362000)
家庭是幼兒早期教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境,是兒童生活和教育的第一場所[1]。在人生最初的這所學校中,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2]。因此,父母雙親共同參與兒童早期教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隨著人們意識到父親參與早期教養(yǎng)有利于兒童的發(fā)展以及家庭的穩(wěn)固,加之社會經濟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變遷,父親角色正由“一家之主”“經濟提供者”“男性”轉向更多的教養(yǎng)參與而逐漸形成“父親”的角色,關注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研究勢頭趨熱。然而,盡管父親參與兒童早期教養(yǎng)的意識和意愿正在逐漸增強,但其參與的程度依然遠遠落后于母親,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2015年中國家庭發(fā)展報告顯示,父親在兒童的生活起居照料和教育的過程當中發(fā)揮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比較有限,且父母雙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只占7.5%,父母雙方共同承擔教育的比例也只占11.7%。父親在兒童教養(yǎng)參與方面還有待于改進和提高[3]。為此,研究者持續(xù)探究可能影響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諸多因素[4],母親因素就是其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一直以來,母親被認定為教養(yǎng)的內行、權威,父親則常被視為教養(yǎng)“門外漢”。因此,研究者普遍認為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往往會受到母親的制約,于是提出了“母親守門(Maternal Gatekeeping)”的概念。母親守門這一概念最早被認為是母親約束或限制父親參與兒童照料及互動的信念和行為[5],偏于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消極反應。然而,隨著母親守門概念的演變,近來的研究者則不再單一的從消極的角度看待母親守門,而認為該概念包括“關門(gate closing)”和“開門(gate opening)”兩層含義[6-8],既要關注母親守門的消極一面,又要識別那些能夠支持、鼓勵和增加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母親態(tài)度和行為。研究表明,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母親守門表現,都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9-10]。同時,研究者也逐漸將母親的守門態(tài)度和守門行為明確區(qū)分開來[7],并認為相比于母親守門態(tài)度,母親守門行為與父親教養(yǎng)參與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9,11-12]。
另外,一方面由于受中國“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男性為一家之主”的男女性別角色態(tài)度不一致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母親在支持或限制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言語和行為上可能存在相對委婉、含蓄、不易覺察的隱性表達方式,尤其是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限制和約束方面。另一方面,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社會經濟能力的不斷提高,母親的家庭地位隨之攀升,無論是母親的“關門”還是“開門”行為,都有越來越多的更為公開、直接的顯性表達。
綜上,筆者采用一對一訪談的方式,重點搜集有關母親守門行為方面的一手資料,通過質的分析挖掘母親各種的顯性或隱性的支持和限制行為,以豐富本土化有關母親守門的研究,也為進一步衡量母親守門行為以及探討母親守門與父親教養(yǎng)參與之間關聯的研究提供支持。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式,選取9對來自完整家庭的學前兒童的父母雙方作為訪談對象(見表1)。所有訪談對象均居住在同一地區(qū),社會文化背景相似。
表1 被訪談者的基本信息
設計兩個版本的半結構性訪談提綱(分為父親版和母親版),并結合對1對父母的預訪談進行訪談提綱的修訂,確定最終的訪談提綱。訪談提綱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開場白和過渡,如訪談對象及兒童的基本情況;2)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直接或間接、公然或委婉的支持性和限制性的言行或事件,既包括父親對母親言行的感知,也包括母親對自身言行的感知。
訪談采用一對一的形式,通過面對面或網絡視頻訪談的途徑進行。訪談員均為接受過培訓的專業(yè)教師或研究生。訪談前,向受訪者強調保密原則,并在其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對訪談進行錄音。訪談中,圍繞訪談提綱進行提問,并根據受訪者的回應進行適當的調整、補充或追問。訪談后,將訪談錄音轉錄為文本資料,并進行核查以確保轉錄的準確性。完成轉錄的原始訪談錄音資料共18個,每次訪談用時32-57分鐘,轉錄的文本資料共計15.52萬余字。
運用歸納總結法對訪談文本資料進行自下而上的整理和分析。
1. 顯性支持
顯性支持指母親直接、公開地促進父親參與兒童的教養(yǎng),包括鼓勵、重視、直接肯定、指導、協(xié)助等。
鼓勵是指母親直接地鼓舞、激勵父親參與兒童的教養(yǎng)。母親會以父親參與兒童教養(yǎng)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來鼓勵父親參與兒童的教養(yǎng)?!埃ê⒆樱┻€沒出生我就會跟他說,有些是母親做不到的……我覺得父親的榜樣,會讓孩子更自主、勇敢,更果斷,不會那么軟弱吧”。也有母親會鼓勵父親發(fā)揮其某些方面的教養(yǎng)能力來支持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我會鼓勵他帶孩子去接觸更多的東西,培養(yǎng)他的興趣,這些他更在乎,懂得多”。而從父親的訪談中也可以看出,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價值和能力的肯定是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鼓勵?!八敲凑f,讓我覺得自己能起到大作用,就會更愿意去做,哪怕難也要試試”?!八f過,‘你帶孩子去冒險,去做些奇怪的事,雖然會擔心,但我忍住,因為對孩子好,那些我做不來的’”。
重視是指母親在教養(yǎng)問題上會向父親征求意見、尋求幫助,尊重父親角色,以此促進父親教養(yǎng)參與。在兒童教育的問題上母親會征求父親的意見并積極采納?!昂芏鄦栴},老輩也沒碰過,我就得和爸爸探討商量,他肯定也有好辦法”。“養(yǎng)孩子,她有時候還是會尊重我的,問我看法,也會爭執(zhí),有的她也會接受”。另外,在教養(yǎng)過程中,母親也會尋求父親的幫助,亦是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支持?!拔覜]想到,她會需要我。她手忙腳亂了,我覺得我還是重要的”。
直接肯定是指母親對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表現公開地表達認可、贊成或是稱贊。從訪談中可以看出,多數母親表示,其對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會直接表達肯定。如“他教育孩子的時候,我是會跟他說,‘我覺得你這樣做很對’,支持他嘛”?!盀榱俗屗鄥⑴c,就得捧著他,夸他做得很棒,比我做得好,他很愿意聽了”。相反地,多數父親則表示,母親的直接肯定較少。“其實我覺得我做得挺多的,但想聽她一句夸贊,很難,不數落你,就很好了”。
指導是指母親在父親參與兒童教養(yǎng)過程中會起到指點、引導、示范的支持作用。在兒童教養(yǎng)過程中母親會提供一定的建議以促進父親更好的參與?!拔視嬖V他該怎么做,如果他做得不是很好,我也會想辦法讓他做得好一點”?!八薪涷?,我碰到難題,她會告訴我怎么做更好”。母親支持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指導方式還表現在對一些兒童照料的示范上,“給孩子換尿布,笨手笨腳的,我就做給他看,慢慢就會了。后來給孩子洗澡也是,孩子都不愿意,也是我示范了幾次,現在都是他洗,他倒是樂意”。“她倒不嫌煩,很有耐心,一步步教,調教我做幫手嘛”。
協(xié)助是指母親從旁協(xié)同輔助父親以支持其教養(yǎng)參與。母親一般在兒童教育方面會起到協(xié)同輔助的作用?!八虒У臅r候,不會向著孩子,跟他保持一致”?!八麜胫囵B(yǎng)孩子興趣,也會指導完成(幼兒園)任務,我也會一起參與”。從父親的表述也可以看出,母親適當的協(xié)助能調動其參與教養(yǎng)的積極性?!八灰皇撬樗槟睢⒅甘之嬆_的,一起做,我都可以,換尿布、洗澡都沒問題”。
2. 隱性支持
隱性支持指母親促進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表現較為間接、委婉,包括間接肯定、避免批評、掩飾、支持性的肢體信息等。
間接肯定是指母親未直接地表達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認可或稱贊,轉而以向他人陳述的間接方式表達。有母親會在私下跟兒童表達對父親教養(yǎng)的認可。“我會跟孩子說,爸爸把你照顧得很好,他很愛你”。部分母親表示,在與他人交流兒童教養(yǎng)時,會認可或稱贊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表現。“我其實覺得他有些時候比我還細心,逢人都說他好,就是很少直接對他說”?!拔覌寙栁?,我實事求是,他不錯了,給孩子換尿布、洗澡、喂飯都有”。部分父親也表示,母親較少當面認可或稱贊的表達,一般是由他人轉達,或者母親向他人表達肯定的時候才獲悉母親的態(tài)度。“她很少當面夸我的,不過從別人那能知道點,(覺得我)做得可以吧,心里也舒服,有人肯定啊”。
避免批評是指母親避免對父親不當的教養(yǎng)參與行為作消極評價,減少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積極性的打擊。從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母親認為,過多的消極評價會削弱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意愿。因此,會減少或者避免對父親表現的批評,以希望促進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皠e老說他不好,換你樂意?有時候就算做得糟糕,也要避免說他,會泄氣的”。另外,訪談中未有父親提及母親此類隱性支持表現。
掩飾是指母親在兒童或其他人面前會試圖掩蓋或粉飾父親不恰當的教養(yǎng)行為,以達到間接的支持作用。在訪談中,有母親提及當兒童或他人對父親的教養(yǎng)行為有消極評價時,自己會為父親的表現作積極的解釋?!拔野謰屪o著我嘛,難免會抱怨他做得少,我會替他說話,免得他們嘮叨,他也不舒服”。還有母親提及曾采取一定方式避免父親的不當教養(yǎng)行為獲得消極評價?!罢疹櫍ê⒆樱?,男人會弱一些,又要面子,有時候搞得一團糟,我得打圓場,不然孩子都會笑話他”。亦有父親提及母親在他人面前對自己的維護,會提升自己的教養(yǎng)參與積極性?!八龝诤⒆用媲熬S護我,我心里挺開心的,做事更上心了”。
支持性肢體信息是指能傳遞出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表現持積極態(tài)度的表情、動作等非言語信息。小部分母親在訪談中提及肢體信息也能傳遞支持的信息。“他在說些教育方法的時候,我點頭,他肯定能看到,那就是贊同啊”。也有個別父親表示,能感受到母親非言語的支持?!按蠹叶家习啵疹櫤⒆游乙灿蟹?,她很高興,能看得出來,其實不說也懂”。
1. 顯性限制
顯性限制指母親直接、明顯地表現出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約束,包括直接否定、介入、阻止、破壞等。直接否定是指母親會直接、公開地表達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行為的批評或不滿。盡管知道會削弱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積極性,但母親都表示,對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有過直接的批評,主要是因為父親的不當教養(yǎng)表現?!坝瞄_水沖奶粉,都沒化開,還那么燙,就要給孩子喝,而且不止一次,(孩子)大哭啊,氣死了,一直罵(他)”。母親的消極評價還因為對父親不作為的不滿。“除了玩,其它基本不做,人累得要死,看他在那玩手機,氣不打一處來,能不說他嘛”。父親在訪談中也都提及母親的否定,也表示這種態(tài)度的影響往往是消極的?!拔也豢赡芄室飧阍业?,跟訓孩子似的,有時覺得就是挑剔,我也受不了,索性讓她弄好了”。“人都有惰性,尤其是自己不擅長的,她一直碎碎念,更被動了”。
介入是指母親直接、公開的插手父親參與兒童教養(yǎng)的過程中,約束了父親的行為。母親的介入往往因為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表現的不滿。“看他給孩子洗澡,搞得孩子哇哇叫,穿衣服也得好久,我就忍不?。ú迨郑┝?,其實也不好”。父親表示,母親的插手往往會限制自己的教養(yǎng)參與?!八孟駴]耐心,也懶得教我,直接自己做了,我想做,沒機會啊”。也有父親表示,母親介入意味著否定和不信任,容易造成自己消極應對?!霸趺此疾粷M意,都要干涉,或者干脆不讓我做了,我又何必自討沒趣呢”。
阻止是指母親阻攔、制止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行為,中斷父親與子女的互動。通常當判斷父親與子女的互動存在不安全隱患的時候,母親會阻攔?!霸谒鄻翘萆虾秃⒆油妫⒆哟┲_襠褲,直接坐上面,很臟的,我沒法接受,把孩子抱走了”。父親則認為,母親過分擔憂,不利于孩子成長,也會約束父親與孩子的互動?!梆B(yǎng)得那么小心,孩子怎么鍛煉,可她就是不放心。帶孩子踢球,她都要阻止,怕孩子磕著碰著,你說我想參與難啊”。
破壞是指母親有意擾亂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損害父親與子女的互動或關系。訪談中,母親皆未提及曾有意破壞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但有個別父親提到,當母親對父親有消極情緒時,會有意擾亂父親與子女的互動?!八鞘菍ξ野l(fā)脾氣,正跟孩子說話呢,跑過來說,‘別聽你爸的,他什么都不懂’。很不好的,孩子懂什么,搞破壞嘛”。
2. 隱性限制
隱性限制指母親的行為隱含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限制和約束,包括間接否定、忽視、重做、限制性的肢體信息等。
間接否定是指母親私下向兒童或他人表達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批評或不滿。從母親訪談資料中發(fā)現,私下否定父親的教養(yǎng)行為現象普遍存在,且大部分認為可能帶來一定不良影響?!按_實有在孩子面前說過,他爸什么都不會之類的話,其實可能讓孩子有不好印象”?!伴|蜜之間數落老公好平常。老公其實也知道,心里多少有點別扭吧”。大多數父親在訪談中也表示,知曉母親在私下或多或少會表達對其教養(yǎng)參與的不滿?!八较聲г拱?,沒有我都奇怪,我會跟她說不要這樣,會打擊積極性,本來挺努力做的”。
重做是指母親認為父親的教養(yǎng)表現不甚令人滿意而私下做出修正或重新完成。部分母親表示,會私下替代父親彌補教養(yǎng)中的不足,認為這樣可以避免直接打擊父親?!坝袝r候會偷偷再弄一遍,不當著他面,這樣也不會打擊他”。但亦有少數母親表示,當父親覺察到母親過多的“重做”行為時,依然會挫傷父親的參與積極性。父親則表示,母親或多或少的“重做”行為會傳遞出對父親教養(yǎng)工作的否定或不滿,制約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拔乙矔倪M,可老是這樣(重做),和批評你有什么區(qū)別”?!八僮鲆槐?,還是覺得你做得不好,那我不如不做,省得麻煩”。
忽視是指母親在教養(yǎng)上甚少征求父親的意見或建議,忽視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重要性,間接限制了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個別母親表示,在兒童生活照料上較少跟父親商量,認為父親這方面的能力欠缺或重要性不及母親?!八惶珪疹櫤⒆樱院苌賳査庖?,估計也不懂”。部分父親也表示,母親較少與之探討教養(yǎng)問題,而更多表達她們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八洺8嬖V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其實很少問我的建議”。還有父親表示,即使母親與之協(xié)商,也容易忽略他的想法?!坝袝r候會問我想法,不過被否定的概率太高了,基本可以忽略了”。
限制性肢體信息是指母親的表情、動作等非言語信息會傳遞出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消極態(tài)度,可能約束父親的行為。父親普遍表示,感受過母親的無聲的否定、不滿或不信任?!耙婚_始她可不放心了,就是一直看著,好像隨時要提醒你怎么做,讓人束手束腳的”?!八洺G撇簧衔医o孩子洗澡、換衣服,最早是數落,后面就是那眼神,很鄙視的樣子”。
整體上,對母親各種守門行為被提及的人數和頻次進行統(tǒng)計(見表2)。結果顯示:鼓勵、重視是被提及最多的支持性行為,直接肯定、間接肯定、指導其次;直接否定、間接否定是被提及較多的限制性守門行為,介入、重做、限制性肢體信息其次。另外,從分析中還可以發(fā)現,母親不存在單純的支持或限制,而是同時存在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支持和限制,區(qū)別僅在于支持和限制的比重。
表2 母親各守門行為被提及人數、比例及頻次
本研究主要關注母親在父親參與兒童早期教養(yǎng)過程中的守門行為。研究中發(fā)現,學前兒童家庭中的母親普遍具有守門行為。母親守門并非單維的概念,支持和限制不是一個維度的兩端,而是兩個獨立的維度,母親可以同時存在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支持和限制。
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支持以鼓勵、重視為主,直接肯定、間接肯定、指導其次,同時伴隨協(xié)助、避免批評、掩飾及支持性肢體信息等“開門”行為。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母親認可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重要性,相信父親適合并且能夠勝任兒童的生活照料及教育,期待父親參與到兒童早期教養(yǎng)中,協(xié)調促進兒童更好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母親逐漸跳出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希望家庭的性別角色應趨向平等,需要父親協(xié)同參與教養(yǎng)并有機會在職場實現母親的價值。
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限制以直接否定和間接否定為主,介入、重做、限制性肢體信息其次,伴隨阻止、破壞、忽視等“關門”行為。母親約束父親教養(yǎng)參與和諸多因素有關。從訪談分析的結果看,父親教養(yǎng)行為不當,父親教養(yǎng)參與動機和能力不足,父親對自身教養(yǎng)角色的定位不清,可能是導致母親“關門”的直接原因。然而,有研究者認為,母親自身的因素也是“關門”行為的重要誘因。如Allen和Hawkins認為,母親是傳統(tǒng)意義上教養(yǎng)的權威。教養(yǎng)能讓母親獲得身份認同和家庭影響力。而當父親協(xié)同參與教養(yǎng)時,母親產生了地位危機,因而可能對父親參與教養(yǎng)提出高標準或高期待,從而產生限制性[5]。
無論是支持性還是限制性守門行為,母親守門行為以顯性的方式為主,從側面折射出母親是兒童早期教養(yǎng)方面的代言人,且隨著社會觀念的更迭,女性的社會及家庭地位也越來越得到認可。另外,母親也采用了一些更為隱性的守門方式。有研究者認為,這與母親缺乏對家庭教養(yǎng)的控制性,影響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能力有限有關[7]。而有趣的是,父親在教養(yǎng)過程中對母親間接肯定、避免批評、粉飾等隱性支持的感受不明顯,這與母親間接、委婉的表達方式有關。但父親卻對母親隱性的限制行為覺察頗多,甚至把母親的支持解讀為一種隱性的限制??赡艿慕忉屖牵赣H對自身教養(yǎng)天性、教養(yǎng)能力的評價不高[13],這種低水平的自我效能容易讓父親對重要他人的反應做出消極的解釋。
前面提到,母親守門的支持和限制同時并存,且是兩個獨立的維度。訪談中發(fā)現,母親守門支持和限制程度不同,可以推測部分母親的守門以“開門”或“關門”為主,即表現為“高支持,低限制”或“低支持,高限制”;而也有個別家庭存在矛盾的現象,即“高支持,高限制”或“低支持,低限制”。其中原因是值得探討的。Puhlman和Pasley就提出了母親守門的模型[7],認為“高支持-低限制”或“低支持-高限制”的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的態(tài)度是穩(wěn)定的,她們認為父親參與子女的教養(yǎng)或者很重要或者不必要?!案咧С?高限制”傳遞了沖突的信息,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行為的期待不明確,可能具有情景特殊性而變得難以預估,既會因為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重要性而鼓勵父親,也可能因為對母親角色的社會期待而限制父親?!暗椭С?低限制”則反映出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冷漠、無望或者因為家庭地位低而缺乏影響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能力,更愿意獨立完成教養(yǎng)任務而不是讓旁觀的父親參與。母親守門的類型還可能因為不同的個體或家庭特征表現出更多的類型,值得進一步的挖掘。
本研究聚焦于母親的守門行為,側重于關注母親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支持性和限制性表現,但從訪談信息中依然可以發(fā)現,母親守門行為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影響。母親守門類型及守門行為的多樣性,決定了其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復雜性和情景性。進一步的研究可以從實證的角度,關注不同守門行為,不同守門類型背后的原因以及它們對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影響力。
另外,從家庭系統(tǒng)理論的角度看,家庭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父親在兒童早期教養(yǎng)過程中不可能僅處在被動回應的狀態(tài),父親在教養(yǎng)上是具備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母親守門與父親教養(yǎng)參與之間可能存在雙向的關系,即母親守門會影響父親的教養(yǎng)參與,反過來父親參與的意圖、勝任力以及實際的參與情況也會影響母親的守門表現。有研究者認為,決定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關鍵還在于父親自身,母親守門可能起到一定的中間作用。這其中的動態(tài)交互過程及作用機制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再有,本研究從定性的角度挖掘了母親守門行為的內涵,而母親守門的程度,母親守門與父親教養(yǎng)參與的關聯等進一步的量化研究,則有待在本研究基礎上,開發(fā)衡量母親守門行為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