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寧市中醫(yī)院兒童康復醫(yī)學科 (青海 西寧 810000)
那 熹 王 偉
目前,臨床上對于小兒腸套疊的治療方案主要是在X線的透視下進行鋇劑灌腸或空氣灌腸治療,其臨床治療價值也已被多項研究所證實,具有較高的復位效果,但更為重要的是快速明確診斷[1-2]。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多種檢查方法在小兒腸套疊中被予以應用,當不同檢查方法其診斷價值參差不齊,故找尋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的診斷方法是目前小兒腸套疊的研究熱點[3-4]。為進一步探討胃腸彩超、腹部X線平片、CT平掃與空氣灌腸用于小兒腸套疊診斷及復位效果評估,本文通過對62例小兒腸套疊患兒臨床病例及影像學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具體報道內(nèi)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就診治療的62例小兒腸套疊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12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3.52±0.62)歲,腸套疊直徑為1.0cm~2.4cm,平均直徑為(1.82±0.28)cm。62例患兒中20例患兒表現(xiàn)為嘔吐、腹痛和黑便,腹痛、便血、腹部腫塊及陣發(fā)性哭鬧38例,余4例患兒為腹脹、黑便表現(xiàn)。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入院后均可完成胃腸彩超、腹部X線平片、CT平掃與空氣灌腸檢查;(2)所有患兒入院后均行腸套疊相應復位治療;(3)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腸套疊外其他胃腸道疾病者;(2)存在其他先天性疾病者;(3)存在惡性腫瘤者;(4)對造影劑過敏者;(5)臨床病例及影像學資料不完整或缺乏準確性者。
1.2 檢查方法
1.2.1 胃腸彩超檢查:采用美國GE,VIVID7Pr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超聲檢查,幫助其采取仰臥位,并于患兒腹部涂以耦合劑,先應用頻率為3.5MHz~5.0MHz低頻凸陣探頭行全腹密集掃查(重點掃查回盲部等腸套疊高發(fā)部位),觀察有無腸管擴張、異常包塊及積液等,當發(fā)現(xiàn)異?;芈暫髶Q用頻率為5.0MHz~7.5MHz高頻探頭對懷疑部位進行橫、縱、斜等多方位掃查,觀察并記錄短軸及長軸切面。
1.2.2 腹部X先平片檢查:采用柯達,DR系統(tǒng)腹部平片診斷儀,完善準備后幫助患兒取立位,常規(guī)攝取前位腹部X線平片。
1.2.3 CT平掃檢查:采用GE公司64層螺旋CT掃描機進行平掃檢查,掃描范圍為從膈頂?shù)綈u骨聯(lián)合下緣,且所有患兒均在保持安靜進入睡眠后進行掃描檢查。掃描參數(shù)為:層厚5mm~7.5mm,層間距5mm~7.5mm。所有患兒檢查后將原始圖像數(shù)據(jù)進行薄層重建,將圖像數(shù)據(jù)傳輸?shù)紸DW4.3影像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組(MPR)觀察。
1.2.4 空氣灌腸檢查:所有患兒使用Toshiba 500mA胃腸造影機,上海719型腸套疊的復位器進行空氣灌腸,完善相關準備后幫助患兒采取仰臥位,使用Foley管氣囊充氣以堵 塞肛門,連接好復位器,從最低壓力開始注氣,注意保留診斷攝片,并進行整復,緩慢加壓,最高可達110mmHg。
所有患兒在進行相應檢查后均進行空氣灌腸復位治療。
1.3 研究內(nèi)容 總結分析小兒腸套疊在不同檢查方法中的影像學特征,且經(jīng)手術或空氣灌腸治療均證實[5]為小兒腸套疊,并比較不同檢查方法對小兒腸套疊的檢出率及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上述所有結果均由兩名影像診斷學專家以雙盲法按統(tǒng)一標準進行診斷,意見不一致時共同討論后決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檢查方法對小兒腸套疊檢出率及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比較 腸彩超診斷小兒腸套疊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顯著高于腹部X線、CT平掃和空氣灌腸,而CT平掃和空氣灌腸診斷小兒腸套疊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高于腹部X線平片,比較差異間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CT平掃和空氣灌腸檢查在診斷小兒腸套疊靈敏度和特異性比較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小兒腸套疊在不同檢查中的圖像表現(xiàn) 在胃腸彩超檢查中,腸套疊可表現(xiàn)為腹部可探及低回聲包塊,且以不均勻形式體現(xiàn),包塊輪廓模糊,且周圍可見不規(guī)則液性暗區(qū),橫軸切面為強弱回聲交替排列的靶環(huán)征或同心圓征,其中心可以是暗區(qū),長軸切面呈臘腸樣包塊,可見套筒征(見圖1);在腹部X線平片中,腸套疊主要表現(xiàn)為官腔狹窄,具有較差的擴張性;在CT平掃中,腸套疊患兒可表現(xiàn)出靶征、慧星尾征、套筒征、腎形征及不規(guī)則腫塊征等征象,對于復位不成功患兒,CT可顯示其腸套疊范圍顯著大于12cm,且存在復雜型腸套疊、密度不均,腸管壁明顯腫脹、腸壁分層現(xiàn)象(見圖2-3),在此基礎上病變周圍可出現(xiàn)滲出液體,且梗阻腸道近端腸管明顯擴張。而在空氣灌腸造影檢查中腸套疊病變腸道遠端部可見軟組織影,且顯示杯口征象,在空氣灌腸過程可使空氣通過受阻,且腸套疊復位失敗時,空氣灌腸時可出現(xiàn)少量氣體進入小腸。
有數(shù)據(jù)表明,小兒腸套疊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在嬰幼兒腸梗阻疾病中發(fā)病率最高,對患兒生命安全及生存質(zhì)量均有著較大的影響,故及早明確診斷是治療小兒腸套疊的重要手段[6-7]。
圖1 胃腸彩超檢查示腸套疊包塊呈“同心圓征”,中心位呈不均勻稍強回聲,遠端可見腫脹腸壁;圖2 CT平掃示右側髂窩處可見團狀軟組織密度影,其內(nèi)密度不均勻,可見分層狀略高密度,其中還混有低密度及氣體影;圖3 CT增強示病變區(qū)不均勻環(huán)狀及分層狀強化,中央低密度區(qū)無強化。
目前,隨著影像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多種診斷小兒腸套疊的檢查方法被人們所認識,其中X線、超聲以及CT等最為常用,而空氣灌腸則為治療該疾病的首選有效手段[8-9]。本研究結果顯示,胃腸彩超、腹部X線平片、CT平掃與空氣灌腸造影檢查對小兒腸套疊的檢出率均較高,且無明顯差異,但另一方面,本研究數(shù)據(jù)結果還顯示,胃腸彩超診斷小兒腸套疊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顯著高于腹部X線、CT平掃和空氣灌腸,而CT平掃和空氣灌腸診斷小兒腸套疊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高于腹部X線平片,但CT平掃和空氣灌腸檢查在診斷小兒腸套疊靈敏度和特異性比較上均無差異,由此顯示,CT平掃和空氣灌腸在小兒腸套疊的診斷上無差異,但腹部X線平片診斷價值最低,而彩色超聲檢查對小兒腸套疊診斷價值最高,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結合以往臨床影像學研究[10]可知,腹部X線是目前臨床上診斷小兒腸套疊的有效手段,但該檢查方法對小兒生長發(fā)育可具有一定的影響,故找尋其他科學安全有效的檢查方案尤為重要。超聲檢查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具有無輻射、無痛苦、無創(chuàng)和安全簡便的特點,且在檢查過程中,該檢查方式可較為清晰的顯示患兒病變部位以及其自身結構和周圍組織的關系,并對其圖像具有較好的分辨率,更有利于顯示患兒該疾病的各種征象,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更好的理論依據(jù)[11-12]。而對于復位不成功的患兒來說,CT平掃可顯示其存在復雜型腸套疊、腸管壁明顯腫脹、腸壁分層現(xiàn)象,而在空氣灌腸時可出現(xiàn)少量氣體進入小腸[13],對患兒治療后預后監(jiān)測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胃腸彩超檢查對小兒腸套疊的診斷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而在復位治療后監(jiān)測中,CT平掃和空氣灌腸造影檢查可較為清晰的顯示其圖像,為預后評估提供進一步的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