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蘇省泰興市第三人民醫(yī)院CT室(江蘇 泰興 225400)
2.江蘇省泰興市人民醫(yī)院CT室(江蘇 泰興 225400)
肖日國1 許曉杰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1],以中老年人、吸煙者、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多發(fā),臨床表現為突發(fā)心前區(qū)疼痛,多為發(fā)作性絞痛或壓榨痛,近年來,其發(fā)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且部分患者無明顯癥狀,極易錯過治療最佳時期,從而導致不良后果。因此,早發(fā)現、早診斷對預后至關重要[2]。研究證實[3],心周脂肪會分泌多種促炎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有著密切聯系;另外,Geltler提出UA與CDH關系密切,今年來相關研究表明[4],血清HCY、UA水平呈高表達可增強炎癥反應,從而促進血栓形成,是CHD的獨立危險因素。然而目前關于者三者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綜合性報道罕見,本研究主要探討雙源CT測量PAT聯合UA、HCY監(jiān)測對冠心病CHD早期診斷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的60例CHD患者為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另選取60例于我院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冠心病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診斷標準;(2)具備基本溝通、理解能力;(3)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心、肝、腎等實質性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2)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者;(3)合并精神系統疾病,存在認知障礙者;(4)不愿參與本研究者。本次研究獲得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年齡50~75歲,平均(62.46±4.75)歲;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BMI(16.55~33.96),平均BMI(24.56±5.63);腰圍(85.36±8.71)cm;FPG(5.44±1.45)mmol/L;TC(4.23±1.05)mmol/L;LDLC(2.49±0.67)mmol/L;HDLC(1.13±0.25)mmol/L;對照組:齡51~74歲,平均(62.50±4.70)歲;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測量PAT體積:采用64排雙源CT(德國西門子)測量PAT。設置管電壓為120kV,電流為90-160mAs,層厚0.6-1.25 mm,重建層厚、間隔均為5mm。掃描完成后采用Volume測量。設定Lower和Upper選擇-250、-30,層厚3mm,測出的脂肪體積單位cm3。使用切割法勾畫出心周脂肪邊界并用閾值法濾掉心臟周圍脂肪密度差別大的結構,點擊測量按鈕得出PAT。測定3次取平均值后錄入數據庫。
1.2.2 血清HCY、UA水平:空腹采集5.0mL患者及健康者外周靜脈血,注入裝有枸櫞酸鈉的真空抗凝試管中混勻,經3000r/min速度離心10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血清UA水平進行測定;采用免疫分析儀熒光偏振免疫法測定HCY水平。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年齡、性別、BMI、腰圍、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蛋白膽固醇(HDL-C)、血清HCY、UA水平及PAT體積。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統計學差異設為雙側P<0.05。連續(xù)性變量符合正態(tài)分布采用(±s)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各變量間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以相關系數r表示兩資料間的相關性;當P值<0.05時被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比較 觀察組血清UA、HCY水平及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AT體積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與臨床指標相關性分析 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與年齡(r=0.356,P=0.025)、性別(r=0.344,P=0.030)、BMI(r=0.412,P=0.003)、腰圍(r=0.375,P=0.01)、FPG(r=0.319,P=0.015)、TC(r=0.332,P=0.021)及LDLC(r=0.275,P=0.020)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r=-0.201,P=0.040)。
2.3 Logistic回歸分析與CHD發(fā)生相關臨床指標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UA(OR=1.38,95%CI:1.01-1.88)、HCY(OR=1.39,95%CI:1.10-1.74)、PAT體積(OR=1.3,95%CI:1.09-1.69)、是影響CHD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而年齡、性別、BMI、腰圍、FPG、TC及LDL-C與CHD發(fā)生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 UA、HCY水平及PAT體積單獨及聯合應用對CHD診斷結果UA對CHD的陽性診斷率為81.67,HCY對CHD的陽性診斷率為85.0,PAT體積對CHD的陽性診斷率為75.0,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聯合檢測對CHD的陽性診斷率為93.33,顯著高于單獨檢測陽性診斷率(P<0.05)。見表2。
2.5 UA、HCY及PAT各指標的ROC曲線及曲線下面積分析 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聯合檢測CHD的曲線下面積高于單獨檢測,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CHD是一種威脅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也是導致我國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尋找預測和診斷CHD的指標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5]。UA是人體內嘌呤物質的代謝終產物,主要由血管壁內皮細胞產生,研究證實[6],UA水平呈高表達,可增加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性,與動脈硬化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其原因為高表達的UA可促進LDL-C、脂質的氧化和過氧化,是氧自由基的數量并參與炎癥反應,導致冠脈血管損傷,進一步增加了動脈粥樣硬化。HCY是人體內含硫氨基酸代謝過程中的產物,其水平呈高表達首先可促進氧自由基形成,損傷血管內皮因子并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炎性細胞,釋放炎癥因子;其次,還能夠促進機體血小板凝聚,從而影響機體凝血功能,導致血管栓塞的風險。此外,HCY可促進脂質過氧化并加速LDL-C氧化,從而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7]。研究表明[8],高血脂、高血壓是CHD的危險因素,且HCY與高血脂、血壓等基礎代謝病情進展有關,因此對伴基礎疾病的CHD診斷更有利。PAT可釋放炎性因子、病理性脂肪及細胞因子,強化粥樣硬化效應,促進冠狀粥樣硬化的發(fā)生。
表1 兩組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比較
表2 UA、HCY水平及PAT體積單獨及聯合應用對CHD診斷結果
圖1 UA、HCY及PAT相應ROC曲線
彭艷、鄭浩研究證實[9],PAT體積與心血管危險因素數有關,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結果顯示,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與年齡、性別、BMI、腰圍、FPG、TC及LDL-C呈正相關,與HDL-C呈負相關,提示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可反映危險因素的聚類效應,可作為預示危險較好的指標;劉思宏[10]研究表明,CHD患者PAT體積明顯高于健康者,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UA、HCY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AT體積大于對照組,這與本研究結果相符,與各病理生理因素導致氨基酸代謝和HCY降解異常有關,提示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與CHD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UA、HCY、PAT體積是預測CHD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血清UA、HCY水平升高及PAT體積增大是導致CHD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通過ROC曲線分析顯示,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聯合檢測CHD的曲線下面積高于單獨檢測,提示血清UA、HCY水平聯合雙源CT測量PAT體積對CHD的診斷價值優(yōu)于單獨檢測,具有較好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綜上所述,血清UA、HCY水平及PAT體積可CHD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可作為預測對CHD的早期診斷有效指標。窄的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9,17(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