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凌 張靜 曹陽春
(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隨著年齡的增長,空巢老人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對他人幫助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心理上也就越來越脆弱,空巢老人需求問題的解決也日益迫切〔1~5〕。本文根據(jù)研究的視角和需要,將空槽老人定義為:無子女或雖有子女但與子女分開居住的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關于老年人群的研究視角,主要有日常生活方面〔6〕、經濟供養(yǎng)方面〔7〕、社會適應方面〔8〕。其中社會適應問題是老年人群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關于這個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特別是對于空巢老人社會適應問題的研究更是較為缺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農村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很多地區(qū)開始了把土地集體外包出去的做法,對于空巢老人而言,這使得他們從原先賴以生存的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領域退出來,他們的經濟關系、生活規(guī)律、社會活動等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從忙碌的農業(yè)生產到賦閑在家、外出務工及其他經濟活動,農村空巢老人能否適應這一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角色變化,不僅關系到他們晚年的生活質量,也是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要著重解決的問題〔9〕。本文分析安徽省太湖縣農村空巢老人社會適應情況進行研究。
1.1研究對象 為了調查空巢老人社會適應的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在查閱和分析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設計了關于農村空巢老人社會適應問題的調查問卷,針對安徽省太湖縣農村地區(qū)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共計調查了300名空巢老人,內容涉及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經濟生活、代際互助、養(yǎng)老保障、精神供給等方面。
1.2調查方法 調查對象的標準:空巢老人;年齡≥60歲;頭腦清晰、有識字能力或言語表達能力;與調查人員溝通無障礙;了解調研情況后,愿意配合研究者;排除認知障礙、精神障礙、重癥和終末疾病者〔10〕。調查問卷由調查員對空巢老人進行一對一的現(xiàn)場發(fā)放,不識字的老人由調查員協(xié)助填寫問卷,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對每一條目進行解釋說明,根據(jù)老人的回答據(jù)實逐條填寫。
1.3分析方法 文章首先對農村空巢老人社會適應基本狀況進行描述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農村空巢老人社會適應情況采取多因素分析,探討他們社會適應水平的影響因素。因為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農村空巢老人“是否適應社會發(fā)展”問題,為二分類變量,我們采用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該模型為Logit(p)=β0+β1X1+β2X2…βpXp,其中 p 表示不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概率,β0為常數(shù)項,βp為第p個變量Xp的偏回歸系數(shù)〔11〕。
2.1農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況 空巢老人中,男159例(53.00%),女141例(47.00%)??粘怖先说男詣e比例較為均衡,男女比例大致相當;年齡多數(shù)以“60~65歲”和“66~70歲”為主,高齡的空巢老人比例較?。晃幕潭纫浴皼]上過學”為主,表明農村空巢老人的總體文化水平比較低。見表1。
2.2農村空巢老人社會適應狀況 總體上,農村空巢老人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比例比較高。農村空巢老人不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為174例(58%),能夠適應的僅為126例(42%)。農村空巢老人社會發(fā)展適應情況在其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月贍養(yǎng)費、看望頻率、朋友數(shù)量、婚姻狀況等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農村空巢老人社會適應的回歸分析 以農村空巢老人是否適應社會發(fā)展為因變量,以年齡、文化程度、月收入、月贍養(yǎng)費、看望頻率、朋友數(shù)量、婚姻狀況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分析。結果文化程度、月收入、看望頻率、朋友數(shù)量、婚姻狀況等均為農村空巢老人的顯著影響因素。見表2。
表1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發(fā)展不適應的情況〔n(%)〕
表2 農村空巢老人社會發(fā)展不適應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方面,不同年齡段的空巢老人由于身體狀況等內在條件差異,其主要活動的形式跟范圍不同,與外界的社交網絡及社會資本存在著差距,所帶來的社會適應程度受到影響。文化程度方面,通過調查了解到,不同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業(yè)余活動內容和形式豐富程度不一樣,所帶來的社會適應水平也有所差距,不識字的空巢老人多以電視、老年活動場所為主,有一定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還會通過報刊、書本、手機獲取信息充實生活。月收入和贍養(yǎng)費是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物質保障,看望頻率和朋友數(shù)量是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精神滿足,物質保障的實現(xiàn)可以使得空巢老人在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情況下,有條件去追求生活質量的優(yōu)化,精神需求的實現(xiàn)可以使空巢老人得到心理慰藉的滿足,提高老年生活的幸福感,促進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橐錾?,喪偶老人的社會發(fā)展適應低于有配偶的老人。農村地區(qū)的社會保障條件較為落后,配偶在老人老年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是重要的交流和依賴對象〔12〕,對于有配偶老人來講,夫妻之間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相互慰藉,促進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積極、主動的應對策略,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
文化程度方面,總體而言,隨著農村空巢老人文化程度的提升,他們社會不適應的可能性呈現(xiàn)大體上呈現(xiàn)出不斷下降的趨勢,如文化程度為高中的老人社會不適應的可能性是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1.432倍,文化程度為初中的老人社會不適應的可能性是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的1.631倍,沒上過學的老人社會不適應性可能性最大。原因在于文化程度較高的老人,有更多的能力和渠道去獲得社會上的信息資源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同時他們本身的物質條件相對較好,從而得到更多的滿足感來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其中一個特殊點是文化程度為小學的老人,其社會不適應的可能性最低。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和深度訪談了解到,在有文化的空巢老人群體中,文化程度為小學的老人是最大的群體。他們擁有著最基本的文化基礎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時相對于更高的文化層次人群,他們的社會滿足度略低,更容易實現(xiàn)社會期望,從而社會適應水平較高〔13〕。
月收入反映了空巢老人的經濟生活基礎,充足的物質保障是社會適應的基礎。月收入300~500元的群體大多數(shù)是年齡相對低一些的空巢老人,這部分老人仍在發(fā)揮著余熱,通過農作等勞動方式獲得經濟收入補貼家用,雖然收入不是很多,但是他們從中獲得生活存在感,對自我價值更加肯定,又容易得到滿足,生活的積極性更高。
子女的看望頻率和朋友數(shù)量是空巢老人心理寄托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子女的看望頻率反映著空巢老人的親情慰藉程度,朋友數(shù)量反映著空巢老人的社交網絡寬度。從分析結果可以得到,看望頻率越高和朋友數(shù)量越多,空巢老人的社會不適應的風險越低。
婚姻狀況對空巢老人的社會適應程度影響也至關重要。喪偶的空巢老人社會不適應的風險是對偶空巢老人的2.985倍。對于空巢老人而言,另一半是他們生活上的互助對象和精神上的依賴之所,無論是在物質生活上還是精神世界中,另一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社會適應程度影響重大。
在我國農村地區(qū),關于空巢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關注力度較小,許多空巢老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受到自身和外在條件限制被孤立或者自我隔絕,這跟國際社會中《聯(lián)合國老年人原則》強調“老年人應始終融合于社會”,建立一個“不分年齡的共享社會”的原則是有所背離的〔14〕。另外,農村空巢老人群體自身對社會適應方面也呈現(xiàn)出較大的差異性,如文化程度的高低,經濟狀況的不同、精神生活的差異等等??粘怖先松鐣m應水平的差異,更多的是在于他們的社會特征(如文化程度、經濟情況、精神生活、婚姻等),而跟他們的自然特征(如性別、年齡)的關較小。因此,對于空巢老人社會適應的問題,應該更有針對性的從他們的社會特征上予以入手,進行社會特征的增權。
首先,改善空巢老人經濟狀況??粘怖先俗鳛樘厥馊后w,很容易產生“老無所用”的意識,且隨著身體素質降低,覺得自己是家庭的負擔〔15〕。針對農村老人的經濟狀況,政府已經在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政策,太湖縣農村地區(qū)老年人每月現(xiàn)在可以領到80多元保險金,政府應該繼續(xù)增加對這方面的補助投入。面對空巢老人留守,青壯勞力外出,農作壓力相對較大的情況,可以以鄉(xiāng)鎮(zhèn)、村莊為單位,把農村土地承包給生產大戶或企業(yè),通過提高生產技術、創(chuàng)新生產方式、改善生產作物等手段,提高農業(yè)生產水平,從而為空巢老人征得更多的承包費用,還可以給經濟狀況較差但身體狀況較好的空巢老人提供一些輕松的崗位,改善經濟收入。
其次,提升空巢老人生活質量。農村空巢老人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根源是農村經濟發(fā)展落后,大量青壯年為提高收入水平進城務工。調查顯示,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遇到困難時90%會向鄰里及村干部尋求幫助。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號召,可以建立村干部、村內青壯年與空巢老人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幫扶小組及較年輕空巢老人與較年長空巢老人的互助小隊,且給予一定的補貼。還可以以村或者鄉(xiāng)、縣為單位,評選優(yōu)秀幫扶小組與標桿互助小隊,并給予先進個人物質獎勵和精神榮譽。通過幫扶小組和互助小隊,既可以滿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所需,也可以加強他們跟外界的交流和互動,滿足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需要。另一方面,當?shù)卣畱e極整合地方資源,挖掘地域特色,利用稅收優(yōu)惠等政策來吸引企業(yè)進入農村地區(qū),同時通過貸款優(yōu)惠政策鼓勵當?shù)赝獬銮嗄昊剜l(xiāng)創(chuàng)業(yè),從源頭改善空巢老人問題。
再次,保障空巢老人醫(yī)療健康。農村地區(qū)的疾病和健康宣傳是相對落后的,很多喪偶老人的另一半是因為突發(fā)性疾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去世的,如腦卒中、腦出血等。本文結果顯示,空巢老人缺少醫(yī)療體檢的條件和意識。政府應該為村衛(wèi)生站安排專職人員負責空巢老人的定期基本體檢工作,尤其是血壓、血脂、血糖等老年人比較容易犯的身體問題,引導空巢老人按期進行身體檢查,并登記在冊,追蹤記錄。此外,多舉辦一些疾病常識的講座,讓老人們了解一些突發(fā)疾病的征兆、預防和處理措施等,并開通村內應急熱線,提升村內突發(fā)疾病的應急處理能力,保障空巢老人的健康水平〔16〕。最后,增強空巢老人社交網路。就對所研究的區(qū)域安徽省太湖縣調查而言,農村老人的交流平臺多以茶館、棋牌室為主,設施簡陋,形式單一,而且基本以男性老人為主,受眾面狹窄。另一方面,空巢老人對集體文化活動報以強有力的興趣,對于戲劇下鄉(xiāng)、電影放映等文化活動,幾乎座無虛席??梢酝ㄟ^政府政策主導、企業(yè)參與投資、村民集體自籌等多渠道融合資本,建立完善村內戶外文化廣場與室內交流中心,同時多舉辦空巢老人喜聞樂見的村內活動,并引導他們參與進來,豐富空巢老人的業(yè)余生活,滿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提高空巢老人的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