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磊 袁曉毅
摘 要:鋼架雪車、雪車是北京冬奧會的比賽大項,2015年我國成立了自己的隊伍并參加了2018年平昌冬奧會,目前來看,兩個項目雖然在短時間內(nèi)取得了突破,但在多個方面與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仍存在差距。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專家訪談、觀察、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分析,以鋼架雪車、雪車運動員的專項體能訓練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并依據(jù)項目特征進行相關體能訓練的研究。結論:(1)雪車和鋼架雪車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主要圍繞強化速度、力量和身體控制能力展開。(2)推車啟動和加速是比賽的關鍵,中國隊主要通過增強運動員下肢力量和RFD來提升運動員在推車加速階段的表現(xiàn)。(3)中國隊的體能訓練以無氧大強度訓練為主要訓練內(nèi)容,通過合理的營養(yǎng)學和訓練學手段增加運動員瘦體重。
關鍵詞:鋼架雪車;雪車;專項體能訓練
中圖分類號:G8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808(2020)01-0027-06
Abstract:The skeleton and bobsleigh are the official competitions of the Winter Olympic Games, which will total of six gold medals. China established own team in 2015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2018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a gap? with the worlds top athletes,although the two projects have made great break through in a short time.This paper base on literature survey expert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research? physical training.Conclusion: (1)physical training of? skeleton and bobsleigh mainly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speed,strength and core control. (2)starting and pushing is the key to the competition. The Chinese team mainly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thletes in the accelerated and push by enhancing the lower limbs power and RFD of the athletes. (3)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the Chinese team takes anaerobic and high-intensity training as the main training content,increases the? lean body weight through reasonable nutrition and training methods.
Key words:Skeleton;Bobsleigh;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體能”是指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diào)、柔韌、靈敏等素質(zhì)表現(xiàn)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1]。專項體能訓練即指根據(jù)各項目的特點和技戰(zhàn)術需要,通過各類身體練習,刺激運動員的機體,使之產(chǎn)生訓練適應,達到提高機體能力,提高專項成績的目的。鋼架雪車、雪車這兩個項目在項目特征、關鍵技術以及訓練內(nèi)容等方面存在諸多共性[2]。在此背景下,我們分析了雪車和鋼架雪車項目的共性特征,并結合中國國家雪車隊參賽訓練的經(jīng)歷以及對現(xiàn)階段科研成果的歸納分析,利用北京冬奧會窗口期,全面提升鋼架雪車、雪車這兩個項目的備戰(zhàn)水平。
1 中國鋼架雪車、雪車隊體能訓練要求
2019年4月,中國雪車隊與鋼架雪車隊分赴杭州、上海兩地進行體能訓練,整體思路為“全面固點,強化體能”。雪車和鋼架雪車為同一類型的冬季項目,它們共用1條賽道,其技術可分解為推車啟動、躍上雪車、賽道滑行、剎車減速4個部分。鋼架雪車和雪車要求運動員必須具備的兩個能力:其一,獲得最大初始速度的能力;其二,在高速滑行狀態(tài)下,靈活控制肢體維持身體或器械的能力。中國雪車隊、鋼架雪車隊夏季體能訓練計劃主要圍繞發(fā)展力量、速度,加強核心穩(wěn)定性和增加瘦體重展開(見表1)。
2 中國鋼架雪車、雪車隊體能訓練方法與手段
2.1 速度訓練
雪車和鋼架雪車在啟動時,運動員需推動車輛完成30m左右的爆發(fā)啟動,力求進入滑行狀態(tài)時獲得最大初速度,因此,加強速度和下肢爆發(fā)力訓練是雪車和鋼架雪車的重要體能訓練內(nèi)容。有研究表明車輛的前15m加速過程中,人—車系統(tǒng)加速度的大小對到達坡面處時速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賽道前三分之一用時長短的關鍵因素[3]。運動員短距離的抗阻加速能力對于推車啟動階段的表現(xiàn)顯得尤為重要。
2.1.1 鋼架雪車的速度
鋼架雪車是一項單人冬季滑行項目,它要求運動員具備力量、爆發(fā)力、速度、無氧耐力和良好身體控制能力。出發(fā)時運動員彎腰手扶鋼架雪車,經(jīng)短距離加速后迅速躍上車后開始“駕駛”車輛沿賽道滑行。
Zanoletti等學者的研究中指出運動員的啟動時間分別占男女鋼架雪車運動員總成績影響程度的23%和40%[4]。此外,LeBlanc的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在鋼架雪車加速過程中運動員軀干的角度與抗阻力跑時的軀干角度近似[5],而抗阻力跑則是通過增強神經(jīng)激活和肌肉功率,進而提高運動員速度的有效手段[6]。由于這種相似性的存在,在體能訓練計劃中,中國鋼架雪車隊將田徑中的抗阻跑移植到鋼架雪車的訓練中用來發(fā)展運動員的推車啟動能力。中國隊把這種練習作為專項速度能力增長的訓練手段,一般采用上坡跑、拖重物跑和踝系重物跑等方法,運動員通過進行合理的抗阻力跑訓練,能夠促進蹬伸與擺動力量的發(fā)展,使速度能力得到有效提高[7]。此外,抗阻跑的引入也解決了部分運動員不會“彎腰”跑的問題,中國隊還利用下坡拖重物跑,使運動員奔跑時的軀干角度更加接近推車時的軀干角。中國鋼架雪車隊也會采用模擬推車的方式來加強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在跑道上利用旱地鋼架雪車進行推車訓練,并舉辦推車比賽激發(fā)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鋼架雪車的速度訓練以高強度訓練為主,強度一般在控制在90%以上。
2.1.2 雪車的速度
雪車也稱“有舵雪橇”,是乘坐可操縱方向的雪橇在冰道上滑行的運動項目。與鋼架雪車類似,雪車在啟動時運動員協(xié)同發(fā)力推動雪橇快速前進,使雪車獲得盡可能快的初始速度。男子2人座雪車人車總重量不得超過375kg,4人座總重量不得超過630kg,雪車項目的特征決定運動員要具備抗阻狀態(tài)下快速奔跑的能力[8]。在雪車項目中,理想的助跑應該是運動員以等于或大于雪車的速度躍上雪車。在平昌冬奧會上,我國雪車隊共有兩支隊伍參加第1輪比賽,其中金某、史某組合正是由于剎車手在登車時遲疑,導致速度降低進而影響了啟動階段的整體表現(xiàn)。對于雪車運動員來說,增強加速能力的練習是不可或缺的,但也不能忽視在完成加速后與登車之間銜接的順暢性。因此要進行相關的專項速度練習,中國隊采用完成30m阻力傘跑后撤銷阻力立即進行跳箱練習,以此來模擬加速后躍入雪車的環(huán)節(jié)。雪車項目不僅要求運動員具備良好的啟動能力,同時也要求出色的爆發(fā)力。Dmitry Kozlov研究表明負重背心能提高力量的輸出功率[9]。因此,在訓練中可以通過穿沙背心跑來增強肌肉離心負荷的能力,在肌肉中儲存更多的彈性能量,進行快速伸縮負荷訓練,從而加強肌肉的爆發(fā)力。中國雪車隊的訓練內(nèi)容會根據(jù)個人的技術狀況而定,做到區(qū)別對待,因人而異,同時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漸增加負荷量和強度。
2.2 力量訓練
相較于其他冬季運動項目,雪車和鋼架雪車這兩個運動項目存在著極大特殊性,雪車與賽車運動相似,由運動員通過方向舵駕駛雪車借助重力和慣性滑行。鋼架雪車則要求運動員直接俯臥在鋼架雪車上滑行,這對運動員的頸部力量和耐力是一項巨大的挑戰(zhàn)。除此之外,運動員還要加強上下肢的力量以求在啟動時占據(jù)更大的優(yōu)勢。因此,上下肢、頸部力量和保持軀干穩(wěn)定性的核心力量訓練是鋼架雪車和雪車運動力量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
2.2.1 頸部力量
相關研究表明,運動員在賽道高速滑行時需要對抗約6個G的重力[10],由于頸部的生理特點,運動員在鋼架雪車上保持頭部的穩(wěn)定變得異常艱難。頸部肌群是保證滑行過程中頭部相對穩(wěn)定的基礎,頭部的穩(wěn)定是保證視覺和前庭器官功能穩(wěn)定的先決條件[11]。雪車在高速過彎時人車系統(tǒng)會受到巨大的離心力,運動員需要一邊駕駛雪車,一邊對抗過彎帶來的身體傾斜,這種狀態(tài)類似于戰(zhàn)斗機飛行員轉(zhuǎn)向和翻滾[12]。在Alricsson等人的研究中,他們通過指定的頸部強化項目與其他練習結合在一起進行訓練,結果發(fā)現(xiàn)飛行員的頸部力量和耐力均得到大幅提升[13],這對兩個項目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參考。
人體的每塊肌肉通過肌腱附著在骨骼上,構成了一個有機的人體肌肉鏈。我們可以通過加強髂腰肌、肩胛提肌、豎脊肌和斜方肌,來提高頸部力量和耐力。
在訓練中中國隊通常借助一些輕便的器材進行訓練,如瑞士球仰臥姿穩(wěn)定性練習(見圖1)。
運動員將瑞士球放在桌上,用頭部抵住瑞士球,與地面保持45度角,抬起臀部,這樣就能在肩膀和膝蓋之間形成一條直線,通過微妙的平衡動作來控制球的運動。訓練中可以通過增加球和墻之間的距離增加練習的難度。頭部系彈力帶負重練習(見圖2)。
要求運動員在頭部系一條彈力帶,并保持頭部正直狀態(tài)。杠鈴片為彈力帶提供了一個固定點,通杠鈴片的重力模擬滑行過程中頸部受到的離心力。
2.2.2 上下肢力量
縱觀兩個項目啟動過程,依據(jù)其速度變化特點,可將啟動過程分成加速段和速度保持段。Frick等人發(fā)現(xiàn)這兩個階段的肌肉參與程度并不相同[14-15]。依據(jù)加速和最大速度階段之間的差異,結合負荷變化的超等長練習,在力—速度的不同范圍內(nèi),來提高力量與加速能力的關聯(lián)性—力的發(fā)展速率(RFD)。RFD是加速和推車啟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它說明了運動員整體產(chǎn)生力量的能力和產(chǎn)生力的速度??梢酝ㄟ^低負荷、爆發(fā)性、高速度的練習來增加力的發(fā)展RFD,通過大負荷、慢速型練習來降低RFD。中國隊也會根據(jù)RFD在不同階段的肌肉參與程度(見表2)進行訓練,抗阻訓練將會發(fā)展運動員的爆發(fā)力和RFD并提高他們的反應力量。國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小于30% 1RM負荷進行快速練習可以有效改善高速度、爆發(fā)力和RFD[16],但目前看來,研究人員以及教練員并沒有在提高啟動的反應力量的最佳負荷是多少上達成共識。在計劃鋼架雪車和雪車運動員的力量訓練時,中國隊參考了國外鋼架雪車和雪車年度訓練計劃采用混合的抗阻訓練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鋼架雪車、雪車力量訓練手段的選擇要注重與專項特征切合,滿足運動員肌肉用力方式,突出專項特點。在2018—2019賽季中,雪車隊運動員懷某等因彌補體重不足,訓練中出現(xiàn)了肌力增長而反應力量下降的情況,主教練及時調(diào)整了訓練方案,將量訓練分為大負荷周與小負荷周進行,從而達到提高RFD的目的。中國隊的力量訓練主要在專門的力量房中進行,主要的訓練手段是固定負荷和克服自重的推、拉、舉、蹲等。吸取此前運動員肌力增長而反應力量下降的教訓,相對于追求最大力量的提升,中國隊更加注重提升上下肢肌肉用力的時機感和協(xié)同能力。
2.2.3 軀干核心力量
根據(jù)兩個項目的特點,保持軀干的穩(wěn)定性是控制車輛的關鍵,加強核心力量也是運動員體能訓練的重要內(nèi)容。核心穩(wěn)定性(見圖3)由核心肌群發(fā)力維持,肌群力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核心穩(wěn)定性的優(yōu)劣。國內(nèi)學者陳小平等人提出,核心穩(wěn)定性是動態(tài)的,它依賴于肌肉力量、感覺傳入以及身體和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它是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主導下,核心肌群力量、耐力、爆發(fā)力和柔韌等要素在內(nèi)的綜合體現(xiàn)[17]。
為了模擬滑行中的不穩(wěn)定環(huán)境,中國隊采用高重心俯臥位穩(wěn)定性技術的練習,如俯臥瑞士球穩(wěn)定性訓練(見圖4),訓練中運動員通過核心肌肉來平衡兩個瑞士球保持其穩(wěn)定,可通過對瑞士球施加外力因素提高訓練難度。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扭轉(zhuǎn)購物車(見圖5)來發(fā)展運動員核心抗扭轉(zhuǎn)能力和腹外斜肌力量,練習中要保證雙腿直立,從而加大腹部的鍛煉強度。由于購物車的4個自由旋轉(zhuǎn)的輪子會在在旋轉(zhuǎn)途中產(chǎn)生方向變化,無形之中給運動員加大了難度,也可以在購物車內(nèi)添加重物增加訓練強度。
除去上述兩個專項練習以外也可以采用一般核心練習。中國隊的訓練借鑒了很多雪車強國的理念:強調(diào)核心肌群的肌肉控制應該是穩(wěn)定性訓練計劃的首要目標[18];強調(diào)腹部練習的基礎地位,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計劃應圍繞腹部肌群的訓練來進行[19]。一般核心訓練采用懸垂拋球、轉(zhuǎn)體拋球、俄羅斯轉(zhuǎn)體拋球等球類練習以及單杠挺髖和杠鈴挺髖等練習。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既要注重核心深層局部性肌群的發(fā)展,也要對專項肌群進行訓練,如腹內(nèi)外斜肌等[20],兼顧淺表整體性肌群的鍛煉。
2.3 增肌增重
分析鋼架雪車、雪車的項目特點,運動員由靜止推動車輛啟動,經(jīng)過加速、滑行等階段向終點沖刺。這個過程中運動員需要達到最大奔跑速度,并在滑行中保持科學穩(wěn)定的身體姿態(tài)完成比賽。運動員爆發(fā)力的優(yōu)劣和體重的大小在這兩個項目中顯得尤為重要。相較國際雪車聯(lián)合會積分排名靠前的優(yōu)秀運動員,中國運動員普遍存在體重偏小的情況,并且已經(jīng)成為了提高成績的桎梏,國際雪車聯(lián)合會規(guī)則對運動員和雪車的重量做出嚴格限制,中國運動員不得不通過增加雪車的配重來提升總重量,而這一舉措會造成“小人推大車”,影響運動員在啟動階段的表現(xiàn)?,F(xiàn)階段提升運動員的啟動速度和瘦體重依然是體能訓練重點內(nèi)容。針對體重問題,中國隊在體能訓練時期通過大強度的力量訓練以及高蛋白食物的攝取,促進肌纖維的再合成,以達到增肌增重的目的。此外,中國隊還聘請外籍營養(yǎng)師通過科學的營養(yǎng)學飲食和適宜強度的訓練力求在賽季到來之前將運動員的體重提升到更高水平。
2.4 訓練負荷與效果評價
冬季項目與夏季項目賽季時間相反,非賽季一般為4—9月,這期間會集中安排體能訓練,一是為賽季做好充足的體能儲備,二是抓住體能訓練的時期增加運動員體重。雪車和鋼架雪車主要是在國內(nèi)進行體能訓練,通常周一至周六為訓練日,周日為調(diào)整休息日。鋼架雪車和雪橇的體能訓練主要以力量和速度訓練為主,有氧練習和混合訓練為輔,每周進行3次以上的高強度力量訓練,同時注重發(fā)展運動員的爆發(fā)力,強度一般控制在85%~95%。此外,每周也會安排至少兩次核心穩(wěn)定性練習,負荷強度在75%以上。體能訓練時期的訓練效果主要依靠運動學測試,生理生化指標監(jiān)控,疲勞量表和教練員的經(jīng)驗。每天訓練結束后,會例行開訓練會,討論一天訓練中的問題;每1~2周會進行推車分段測試、30m跑、立定跳遠等項目的比賽。此外,中國隊還會定期進行體能測試和比武,以檢測運動員體能訓練效果。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 論
(1)雪車和鋼架雪車的體能訓練主要圍繞強化速度、力量和身體控制能力展開,速度和力量訓練注重結合專項特點,貼合項目發(fā)力特征。
(2)推車啟動和加速的快慢是比賽的關鍵,速度和爆發(fā)力是推車啟動和加速的主要影響因素,我們通過針對性訓練對運動員下肢力量和爆發(fā)力進行強化,從而提升中國隊運動員在推車加速階段的表現(xiàn)。
(3)雪車和鋼架雪車的體能訓練主要以無氧大強度訓練為主,有氧混合訓練為輔,針對運動員體重不達標的現(xiàn)狀,中國隊在夏季體能訓練時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和增重訓練提升運動員體重。
3.2 建 議
(1)體能訓練需更加注重為專項服務,采取與專項貼合的訓練手段,注重運動員本體感覺的保持。
(2)增肌增重過程中注意運動員專項能力的保持,避免造成“大塊頭、死肌肉”狀況出現(xiàn)。
(3)增強科學訓練意識,應用科技手段整合訓練評價、生理監(jiān)控、疲勞預防一體化。
參考文獻:
[1] 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8.
[2] 袁曉毅,徐歡騰,韓淼宇,等.鋼架雪車、雪橇訓練的共軛與序列[J].青少年體育,2019(2):128-131.
[3] Bullock N, Martin DT, Ross A, et al.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rt in womens World Cup skeleton[J].Sports Biomech,2008(7):351-360.
[4] Zanoletti,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ush phase and final race time in skeleton performance[J]. J Strength Cond Res,2006(20): 579-583.
[5] LeBlanc JS,Gervais PL. Kinematics of assisted and resisted sprinting as compared to normal free sprinting in trained athletes[J].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2004(22): 536.
[6] Paradisis GP,Cooke CB. Kinematic and pos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t running on sloping surfaces[J]. J Sports Sci,2001(19): 149-159.
[7] 張仲景,盧曉燕.短跑運動員速度性抗阻力跑訓練方法的選擇[J].田徑,2004(6):41-42.
[8] 袁曉毅.中國國家雪車隊賽季訓練安排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2):114-120.
[9] 科孜洛夫.短跑與專項練習肌肉活動的對比[J].武漢體院譯報, 1993(1): 36-40.
[10] Larman R,Turnock S,Hart J. Mechanics of the bob skeleton and analysis of the variation in performance at the St Moritz world championship of 2007[J]. Engin Sport,2008(7): 117-125.
[11] 于瀅,巨雷,孫智博,等.雪車項目運動損傷的原因及預防[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8,36(4):23-27.
[12] Yoganandan,et al.Inertial loading of the human cervical spine[J]. Journal of Biomechanical Engineering,1997,119: 237-40.
[13] Alricsson M,et al. Neck muscl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in fighter pilots: Efefcts of a supervised training program[J].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2004(75): 23-28.
[14] Frick U, Schmidtbleicher D, Stutz R.Muscle activation during acceleration phase of sprint runn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starting posture[M].Finland Jyvaskyla : Abstracts of the XV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1995:286-287.
[15] Young W. Speed, strength and power training[M].Illinois Champaign: Human Kinetics,2001:123-136.
[16] Wanson S.C,Caldwell G.E. An integrated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high speed incline and level treadmill running[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00, 32(6): 1146-1155.
[17] 陳小平,葛春林,等.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及其在競技體育中應用的熱點問題探討[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25(2):159-163.
[18] Robinson R.The new back school prescription:stabilization training part Ⅰ[J].Occup Med,1992(8):304-321.
[19] Sall J A.The new back school prescription:stabilization training part Ⅱ[J].Occup Med,1992,7:33-42.
[20] 巨雷,于瀅,孫智博,等.我國雪車項目運動損傷特點及防治[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8,36(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