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 蓓
(淮陰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1967年,??略谝淮谓ㄖ芯繒习l(fā)表了題為《不同的空間》的演講,坦言道:“當今時代也許是一個空間的時代?!盵1]19這篇演講并不長,與??碌钠渌匾芯砍晒啾龋诋敃r不太引起研究者的重視。但是,福柯的斷言代表了當代思想界的一個重要轉向:空間轉向(spatial turn)。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西方學界開始關注空間,并從社會、政治、文學、歷史、性別等各種層面對空間進行反思和研究。
與此同時,??聰嘌裕骸皬目档乱詠恚軐W家們思考的是時間,黑格爾、柏格森、海德格爾。與此相應,空間遭到貶值,因為它站在闡釋、分析、概念、死亡、固定還有惰性的一邊?!盵2]不少學者將福柯的這句話看成是對時間的貶抑、對空間的尊崇,由此,在此后的空間轉向潮流中,不少學者在關注空間的同時對時間一片聲討。筆者認為時間和空間并非孰輕孰重的問題。回顧西方傳統(tǒng)觀念中的時間和空間,我們發(fā)現(xiàn)二者處于某種相似的封閉結構之中。在古代希臘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中,空間和時間同被視為靜止永恒的存在。在近代牛頓機械論的物理世界中,空間和時間同被視為是穩(wěn)定、均勻、連續(xù)的絕對存在。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將空間和時間視為對彼此的否定,最終統(tǒng)一于物質運動之中。這樣的空間雖然不同于牛頓的絕對空間,但它依然是無差別的永恒存在。由此看出,西方傳統(tǒng)觀念中的時間和空間均帶有同質性和無差異性等特點。20世紀哲學所反思的正是這種漠視生命特異性和豐富性的時間與空間。反思最初從時間開始,延伸到空間領域。早期的哲學家如柏格森,提出具有質的差異的“綿延”時間概念,可是他卻忽略了空間的多樣性。海德格爾最初也將人的個體存在問題與時間相連,但后期他提出的“棲居”則轉而從空間性上探究人與存在之間豐富的詩性關系。
更多當代思想家轉向對空間的關注。但是,我們不應該將20世紀的空間轉向看成是對時間的拋棄——如果有所拋棄的話,那是對傳統(tǒng)同質時間的拋棄。筆者認為??略凇恫煌目臻g》中提出“異托邦”(heterotopia,又譯為“異質空間”)概念亦是針對傳統(tǒng)的同質時間和空間而提出的想法,同時福柯也在構建一種新的異質空間理論。如若探尋該理論的始源,我們則要從??伦匪莸侥岵伞D岵烧軐W中孕育著異質時間和空間的雛形。此外,巴塔耶思想也是??庐愘|空間理論另一重要來源。巴塔耶本人也是尼采的早期繼承者。他首次提出“異質”(heterogeneity)概念。??聦愘|與空間聯(lián)系起來,提出“異托邦”理論。受??碌摹爱愅邪睢崩碚撚绊?,愛德華·索亞(Edward Soja)提出了充滿差異的“第三空間”(thirdspace)概念。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國內學界有關當代空間理論的研究著作和論文中,鮮有人提及與福柯同時代的德勒茲。德勒茲創(chuàng)造的很多概念都帶有異質空間的特性,“塊莖”(rhizome)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在20世紀的空間轉向浪潮中,不同的理論家創(chuàng)造出了不同的有關“空間”的概念,表達出構建開放的、包容的、充滿差異的異質空間的愿景和努力。
毋庸置疑,尼采催生了20世紀的諸多新思想。海德格爾、巴塔耶、???、德里達、德勒茲等20世紀的思想巨匠都深受尼采的影響。本文所談異質空間最初也可從尼采哲學中窺見一斑。
尼采思想可謂一把錘子,他的“超人”和“永恒輪回”學說在破除僵化的本質與自我的同時,也擊碎封閉的同質時間與空間結構,從而讓生命恢復本有的豐富性和差異性,也讓生命的每個瞬間獲得尊重并綻放光芒。首先來看超人。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我教你們何為超人:人是應該被克服的東西?!盵3]5超人,是對自我的不斷克服,是自我的不斷斷裂——這在超人誕生的三次變形(駱駝、獅子和小孩)中充分體現(xiàn)。超人的誕生需要不斷打碎同一的自我,不斷向“他者”生成。超人身體的分裂與重新聚合體現(xiàn)了異質的連接與共存。這種異質性不僅是時間上的,而且是空間上的。超人的三次變形,不僅生成未來,而且生成身體的他者?!拔磥砑仁乾F(xiàn)在的他者時間,也是現(xiàn)在的他者空間。”[4]
異質時間和空間也體現(xiàn)在尼采的“永恒輪回”學說中。對于“永恒輪回”這個時間概念,尼采用空間的方式將它表現(xiàn)出來:“身后的長路,通向永恒。面前的長路,通往另一個永恒。兩條路背道而馳,在此碰頭——門就是它們相會之處。門的上面寫著:‘瞬間’?!盵5]時間之力在空間相遇,撞擊出“瞬間”的重量。在碰撞中,“瞬間”打破了同質的時間和空間結構,每一個瞬間都充滿質的差異,都代表著時間與空間的多維度的異質綜合。同樣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永恒輪回如同發(fā)生在天空和大地之間的游戲:時間就像骰子不斷被拋入空中,然后回落到大地。每一次投擲都是新的行為和結果,所以,永恒輪回不是在因果規(guī)律中進行,也不是在預定的閉合空間中完成,相反,它始終是一種開放的過程,甚至是一種逾越的結果——“星群與其說是擲骰子的結果,毋寧說是逾越界限或者進入另一個世界的結果”[6]。每一次骰子的回落帶來輪回的變化,顯示出質的差異。在這里,異質并不意味著相互排斥,一方否定或吞并另一方,相反,異質可以是連接與共存,就像大地與天空、碎片與星群,它們相互肯定、相互接納。
巴塔耶是尼采思想的重要追隨者和繼承者。巴塔耶繼承了尼采對西方理性主體的批判,并首次提出“異質”這個概念。巴塔耶將主體放入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同質社會中考察。“同質”在巴塔耶這里指的是“可通約性和對這種可通約性的意識”,而“同質化的社會是生產(chǎn)的社會,即有用的社會”[7]。同質的可通約性意味著主體遵循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彼此擁有同一的觀念和意識。同質的社會將一切不安定的因素清除掉,或者將它們置于秩序的有效控制之下。同時,同質的社會還是圍繞資本主義生產(chǎn)建立起來的有用的社會,主體成為資本主義生產(chǎn)鏈條中的一個部件,服務于機器的有效運轉。所以,同質的社會是充滿排斥與壓制的秩序社會,也是充滿理性謀劃的功利社會。與同質相反,異質則代表另類、不可通約性,代表一種無法被社會規(guī)范同化的未知性。異質的主體不同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理性主體,他們是異質的諸眾,是社會的邊緣群落。他們以暴力和瘋狂來挑戰(zhàn)社會秩序,耗費社會有用生產(chǎn),逾越不可逾越的禁忌,從而獲得真正的自主解放。雖然巴塔耶的“異質”概念并不是專門針對空間而提出的,但是,異質在巴塔耶這里意味著一種危險的不確定性,意味著逾越所有界限,意味著向所有不可能敞開——這些正是新的異質空間所要構建的特質。??乱彩茄刂退摹爱愘|”思想,將目光投向了禁閉所、監(jiān)獄、精神病院這些被同質社會所排斥的異質空間。
??滤鶆?chuàng)“異托邦”一詞,由hetero(異質的)與utopia(烏托邦)這兩個詞合并而成。烏托邦的本意是“沒有的地方”,它在時間上屬于無法來臨的未來,在空間上屬于無法到達的彼岸。福柯在創(chuàng)造“異托邦”一詞的時候特別指出了烏托邦的性質——非真實的場所。這一性質揭示了烏托邦世界的虛假性和欺騙性,比如,基督教宣揚的天國,或啟蒙思想家們所構想出的平等自由的現(xiàn)代社會。??轮赋?,烏托邦具有連接其他所有場所的特性——它懸置、中立或顛倒其他場所,它命名、反映或呈現(xiàn)其他的場所。如此,烏托邦與其他空間相較具有某種總體性與終極性。宏大的烏托邦空間用同一的總體性排斥個體的差異性,用沒有內容的空洞性掩蓋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性。虛幻的烏托邦無法在現(xiàn)實中存在,它只能由知識話語編織,并通過權力作用于個體。個體在其中逐漸喪失其自主的主體性。
另一個與其他所有場所相連的空間是異托邦。不過,異托邦在社會之中卻是作為某種反場所構建形成。因此,異托邦是所有場所的外界,但同時它又真實存在。福柯創(chuàng)造的“異托邦”概念無疑是對宏大虛假的烏托邦的拆解和顛倒。如果說烏托邦是一個社會所要達成的想象共同體,那么異托邦就是游離在這個社會之外,被社會所拒絕,甚至是生產(chǎn)出來的邊緣體。作為反場所,異托邦與社會密不可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正是通過對它的生產(chǎn)而建立自身。這就如同理性的構建依賴于有關瘋癲的知識生產(chǎn),或者主權的確立要基于將更多的人推向赤裸生命。烏托邦是一個社會永恒的理想法則,是個體所要遵循的同一超我;異托邦則是法則之外行蹤不定的逃逸,是隱匿在個體意識深處的黑暗之所。
??碌摹爱愅邪睢庇谩癶etero(異)”拆解烏托邦的總體性,但是異托邦并非與烏托邦絕對對立。異托邦相對于烏托邦而言是真實的場所,但是它又兼具烏托邦的非真實性。異托邦跨越了虛擬與現(xiàn)實的兩種空間。福柯用鏡子來解釋異托邦的這種虛擬與現(xiàn)實兼有的特性。鏡中的空間是非真實的,但是鏡子本身卻是真實的存在。福柯認為,異托邦這樣鏡式場所的存在,讓“我”看到了自己。吊詭的是,“我”看到的卻是“我”“不在我所在”,相反,“我”其實是“在我所不在”。[1]22這樣的觀察迥異于以往對“我”這個主體的構建?!拔摇边@個自笛卡爾以來開創(chuàng)的現(xiàn)代理性主體,一直以自身的意識(“我思”)來確立自己的存在(“我在”)。在黑格爾那里,“我”要通過對他人的征服獲得自我意識——這就是黑格爾著名的“主奴辯證法”。受黑格爾影響,拉康著名的鏡像理論也將自我的確立構建在他者之上,不過,這個鏡中他者不是黑格爾主奴辯證法中的另一個真實的人或意識。拉康鏡像理論中的他者是外在于“我”的他者幻象,通過鏡子的反射,被“我”誤認為是自己。所以,拉康的鏡像其實是一種社會對自我的扭曲和異化。通過鏡像,“我”反而迷失自己。??碌溺R式異托邦卻讓“我”看見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在現(xiàn)實中的真實處境——“我”在現(xiàn)實中的缺席,而隱匿的真實的“我”就呈現(xiàn)在異托邦鏡子中。比如,??绿岬降?9世紀的兵營和寄宿學校是相對于家庭的異托邦,在這里男子會有首次性活動。在兵營和寄宿學校這樣的異托邦鏡式空間,“我”顯露出自己隱匿的同性性取向,而在日常的現(xiàn)實社會中,它被家庭這個公認的異性戀合法場所遮蔽。同樣,精神病院的異質空間也彰顯出被理性壓制的非理性的真實存在——那個理性認為“不正?!钡摹拔摇钡恼4嬖?。異托邦鏡子給了“我”凝視自己、思考自己的機會,異托邦鏡子讓我得以觀看自己、重構自己。那個在現(xiàn)實中被權力塑造出來的“我”,在鏡子這個異質空間的反射中變得虛假,而對現(xiàn)實和真實自我的真正感知恰恰需要通過鏡子這個虛擬空間完成。這就是異托邦之重要意義。
到底何為“異托邦”?福柯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清晰的定義,他只是在《不同的空間》中嘗試著對“異托邦”作了一番描述:1.異托邦雖然在不同文化和社會中都普遍存在,但是,其具體形式卻是多種多樣的,絕無統(tǒng)一模式。它可能是某種神圣的或禁忌的場所,也可能是療養(yǎng)院、精神病院、監(jiān)獄等。2.同一個社會中的異托邦在不同歷史時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歷史樣態(tài),從而折射出隱匿的社會文化系譜結構。例如墓地就是這樣的異托邦場所——墓地外在于城市、國家或鄉(xiāng)村,同時又與其他場所相關聯(lián)。歐洲墓地從曾經(jīng)的城市中心搬移到城市邊緣,從普通人的匿名到留名,折射出傳統(tǒng)城市神圣空間的衰落、資本主義城市擴張、現(xiàn)代醫(yī)學及個體空間的興起。3.異托邦可以在一個真實的場所同時容納數(shù)個彼此相異的空間。比如,傳統(tǒng)波斯花園、巴黎拱廊、世界博覽會等。4.“異托邦”的異質空間帶來傳統(tǒng)同質時間的斷裂,從而向異質時間(heterochronias)敞開。例如在空間中無限堆積時間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它們在空間中聚集了所有時間,物與知識。再例如具有短暫時間性的空間,比如狂歡節(jié)、度假村——它們代表著與時間積累相對的另一種現(xiàn)代性:偶然、短暫、不確定。5.異托邦具有自身獨特的打開和閉合方式。比如要特別許可才能進入的軍營或監(jiān)獄。這樣的異托邦揭示出不同邊界的存在,而邊界區(qū)分的背后隱含著權力的無形運作。6.異托邦創(chuàng)造的另類空間令其他真實空間變得虛幻——比如,妓院的幻覺空間使得現(xiàn)實倫理禁忌好像不復存在。
真實也好,想象也好,除了像一面鏡子之外,??略凇恫煌目臻g》的結尾處還提到異托邦如同一只被放逐的船——沒有定所,自我封閉,卻始終漂浮在無垠的海上。然而,正是因為有了異托邦之船,人類才有冒險的可能,才有夢想的可能,才有回歸真實自我的可能。
??碌漠愅邪罴扔袨跬邪畹南胂笊剩瑫r又是真實的地方——這也是愛德華·索亞所說的第三空間,一個“真實—和—想象”(real-and-imagined)的地方。其實,??掠嘘P異托邦的專門論述并不多,他對于空間的討論更多地貫穿于對權力的研究之中。與??峦瑫r代的列斐伏爾對空間倒是專門進行了研究,著有《空間的生產(chǎn)》。列斐伏爾主張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引入空間研究,從而形成具有社會性—歷史性—空間性的批判理論。作為??庐愘|空間理論的延伸,索亞吸收了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批判和女權主義及后殖民空間批判理論,提出了“第三空間”學說。
先看一下索亞所說的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第一空間指的是一種真實的物質空間。它既是社會生產(chǎn)所發(fā)生的具體地點,也是社會活動的結果。這種具體的空間與日常生活相連,與城市街道,與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場所相連。它可以直接被感知到,被經(jīng)驗到,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可以測量與描繪?!暗诙臻g”則指向一種想象的精神空間,也是??滤f的“烏托邦”世界。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上來理解第二空間:首先,第二空間是人類精神或認知中有關空間的觀念再現(xiàn),是一種主體的、哲學的、概念性的空間。其次,第二空間與空間的知識生產(chǎn)與控制相連,因而也是權力與話語運作的統(tǒng)治空間。再次,第二空間同時也可以是藝術家和詩人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純粹的想象空間。
索亞的第三空間既是對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的有意拆解,又是對二者的積極重構。第三空間指向的一種真實和想象、精神與物質、主體和客體并存的實際空間,一個類似于??滤f的“異托邦”空間。這個空間是通過引入作為他者的第三項(Thirding-as-othering)完成的?!白鳛樗叩牡谌棥笔撬鱽喌谌臻g采用的批判策略。索亞透過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理論——在傳統(tǒng)的社會、歷史批判中注入空間批判——看到了能打破傳統(tǒng)二元對立的三元辯證法。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區(qū)分出主體/客體、能指/所指、理性/瘋癲、中心/邊緣等二元項,并在它們之間建立起封閉而僵化的等級結構。三元辯證法就是要破除封閉的二元結構,引入作為他者的第三項。這個第三項不是傳統(tǒng)辯證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也不是簡單的非此非彼,而是遵循“亦此亦彼并且……”的開放邏輯?!斑@個他者包含了之前對立的兩個部分,但是又不是這兩個部分簡單相加”[8]31。
作為他者的第三空間沒有止步于簡單合并真實物質世界的第一空間和想象精神世界的第二空間,也沒有止步于“三”。第三空間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重構,是向他者徹底開放的異質空間,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博爾赫斯的小說《阿萊夫》向我們展現(xiàn)了這樣的可能。小說中,“阿萊夫”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球,“一切空間盡在其中,……我在宇宙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清晰地看到它。我看到浩瀚的大海、黎明和黃昏;看到美洲的人群和黑色金字塔中央閃爍著銀光的蜘蛛網(wǎng);我看到一座破碎的迷宮(那是倫敦)”[8]56。透過無限復雜的謎一樣存在的“阿萊夫”,我們看到第三空間的包容性、開放性和差異性。
從政治實踐角度來看,第三空間的開放性意味著它具有各種可能性,其中也包含著各種危險的存在。第三空間不是虛幻的烏托邦世界,而是實際的社會空間,其中充滿了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充滿了各種矛盾的政治實踐活動。因此,第三空間一方面是被統(tǒng)治的空間,是各種權力試圖控制、各種話語試圖編碼的空間。但在另一方面,權力在生產(chǎn)的過程中既消滅差異的主體和空間,又生產(chǎn)出差異的主體和空間——比如因種族隔離而生產(chǎn)出來的黑人居住區(qū)、猶太居住區(qū)、印第安人保留地等等。差異化和邊緣化產(chǎn)生了多樣的、激進的后現(xiàn)代主體(黑人族裔、女性、第三世界等),從而開辟出反抗的第三空間。激進的后現(xiàn)代主體建立起復雜多元的反抗社會,打破階級、種族和性別之間的界限,創(chuàng)造出既中心又邊緣(抑或二者都不是)的異質空間,使之充滿矛盾與含混、危險與可能。
同樣受到尼采影響的另一位法國重要思想家吉爾·德勒茲和福柯是同時代人。德勒茲和福柯一樣,也關注到空間的重要性。德勒茲在《什么是哲學》中專設一章講述“地理哲學”。德勒茲和合作者加塔利的哲學代表作《千高原》書名和寫作方式都帶有很強的地理特征。該書創(chuàng)造了很多德勒茲式的空間概念:塊莖、解域、游牧、平滑空間等等。通過這些概念的創(chuàng)造,德勒茲和加塔利繪制出一種開放的、運動的,同時又體現(xiàn)出異質連接與多樣聚合的空間形態(tài)。不僅如此,通過這種空間的生成,德勒茲展示出思維的運動、哲學的運動以及政治的運動。因此,這些異質生成的空間也成為一種思想創(chuàng)造的藝術和實驗。然而,德勒茲的空間概念似乎只在德勒茲研究者中受到關注,在國內有關空間轉向的論文中鮮有人提及,不能不令人覺得遺憾。
基于篇幅原因,本文無法一一詳述德勒茲創(chuàng)造的諸多空間概念,這里僅以“塊莖”為例,闡述德勒茲的異質生成空間思想。作為《千高原》的導論,《塊莖》一章無疑體現(xiàn)了這本哲學巨著的總體思想和整體風格?!皦K莖”概念的創(chuàng)造非常具有代表性,展現(xiàn)出帶有強烈異質特征的空間模型和空間運動形態(tài)?!皦K莖”本是無主根的植物地下莖,其生長呈現(xiàn)出一種無中心的發(fā)散形態(tài)。德勒茲和加塔利的“塊莖”概念,跨越了其原本的植物學界域,進入語言學、政治學、哲學等領域。
具體來說,“塊莖”具有如下特征:第一,任意連接性?!皦K莖中的任意兩點皆可連接,而且必須連接?!盵9]7在塊莖的連接中,不存在等級和科層的種種障礙。當今的賽博空間就體現(xiàn)著這樣的連接性。在德勒茲和加塔利寫就《千高原》的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尚未得到飛速發(fā)展。但是,他們構想的任意連接的塊莖不正昭示著當今無處不在的網(wǎng)絡空間的設計思路嗎?當今網(wǎng)絡上的各種論壇、facebook、微博等不僅提供了任意兩點的連接,而且提供任意點的交流。人們可以在網(wǎng)絡空間任意聚集、連接,就感興趣的任何話題自由討論。
第二,異質性。既然塊莖的任意兩點可以連接,那么這種連接必然具有異質性。任意連接說明塊莖的連接不局囿在某個統(tǒng)一體之中。塊莖本身必向外部開放,并朝向外部發(fā)展。任意兩點連接就是要打破空間的封閉性和同質性。“塊莖不停地在符號鏈、權力組織,以及與藝術、科學和社會斗爭相關的各種情況之間建立連接。一個符號鏈就像是一個凝聚了多種行為的塊莖?!盵9]7比如網(wǎng)絡,它并不是虛擬空間,或者說從一開始就不是。它不僅連接著文字、聲音、圖像、影像,還連接著儲存卡、手機、電視等等;它不僅連接著個人、家庭,還連接著銀行、商場、政府、軍事機構等。塊莖總是在向異質空間展開。
第三,多元體(multiplicity)。塊莖既然充滿異質性,那么塊莖就必然是差異聚集的多元體?!岸嘣w既無主體,也不無客體,它只有規(guī)定性、數(shù)量、維度——如果多元體不改變自身性質,它無法在數(shù)量上增長?!盵9]8這說明塊莖多元體只有自身發(fā)生質的變化的時候,才能有量和維度的變化。度量單位不能用來測量塊莖多元體,因為它不是量的差別,而是質的差別?!皦K莖之中沒有點或位置,只有線?!盵9]7這種塊莖多元體的性質與柏格森所言之“綿延”何其相似。時間也不可分割為點。只不過柏格森的局限在于,他只認為時間才具備多元體的特性,而空間卻是靜止的,可分割的。德勒茲無疑突破了柏格森。這里,塊莖多元體不僅可以是時間,而且可以是空間。
第四,斷裂性。斷裂與連接并不矛盾。對于異質連接來說,連接本身就意味著對舊有界域的解域,同時與新的領域發(fā)生關聯(lián)。斷裂,才說明塊莖的運動并不發(fā)生在同質的平面。塊莖的斷裂與單一結構中的間斷不同。單一結構中的間斷并不打破結構的同一性,就像被編碼的軍隊,即便少了一個班長,或者排長,然而軍隊的紀律、指令還會照樣得到執(zhí)行。可是,塊莖的斷裂就會改變結構、功能和指令。塊莖的斷裂也與不同結構的分裂不同。按照二元法則造成的分裂與對立,只是劃分出對立的陣營、森嚴的等級或者不可逾越的鴻溝。這種分裂是固定的、僵化的。但是,塊莖可以在任意部分斷裂,不必遵循二分路線。然后,它會沿著自身的某條路線或者全新的路線重新開始。塊莖的斷裂與連接相互通達,就像解域和再結域的運動彼此聯(lián)通。塊莖可以在任意處脫離原來的界域,向外部伸展。因此,塊莖的斷裂意味著解域,意味著衍生,意味著異質的生成。
第五,塊莖是繪圖,而非再現(xiàn)與模仿。繪制不是為了復制原有的畫面,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和呈現(xiàn)出新的畫面。從蘭花和黃蜂的生物學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繪圖與模仿的不同。蘭花繪制黃蜂的圖樣,形成黃蜂的仿圖;同時,黃蜂變?yōu)樘m花的繁殖器官的一部分,傳播蘭花的花粉。但是,蘭花還是蘭花,黃蜂還是黃蜂。蘭花與黃蜂只是發(fā)生異質連接。模仿則是在封閉結構中無限復制,因此,模仿在復現(xiàn)他物的時候,總是在復現(xiàn)其自身。精神分析就將無意識限制在俄狄浦斯結構中。無意識欲望總是俄狄浦斯的復現(xiàn)。與精神分析相反,德勒茲開創(chuàng)的精神分裂分析則拒絕模仿。精神分裂分析只是繪制欲望的圖樣,呈現(xiàn)欲望的各種姿態(tài),讓欲望與各種客體發(fā)生連接。
以“塊莖”為代表的概念展示出德勒茲的異質生成空間的獨特之處:第一,它們來自真實的現(xiàn)實空間,而非想象中的虛擬空間。這些空間概念皆可在現(xiàn)實中找到“原型”。比如,“塊莖”既是草和塊莖類植物的生長形態(tài),也是某些穴居動物的居住形態(tài)。第二,這些概念表現(xiàn)出的空間形態(tài)不是相對靜止的某個建筑或某些區(qū)域,而是永遠處于開放之中、生成之中、創(chuàng)建之中。第三,他們將空間概念與其哲學理論組裝在一起,形成新的思想裝置。他們將空間橫切到哲學之中,或者也可以說,將哲學橫切到空間中。空間呈現(xiàn)出哲學化,哲學也呈現(xiàn)出空間化。所以,在德勒茲這里,空間及其概念不是僅僅作為物質的空間或純粹幻想的空間,也未只停留在現(xiàn)實空間或政治空間之上,而更多地成為一種哲學創(chuàng)造和思想藝術的空間,并且這種空間具有鮮明的實驗性和強烈的政治先鋒色彩。
在20世紀的空間轉向中,眾多當代重要思想家都在積極參與構建異質空間的理論。空間漸漸擺脫??滤浴八劳觥⒐潭ㄟ€有惰性”,逐漸向更多的可能性敞開。雖然當代空間轉向中理論家積極構建異質空間,但是空間本身的復雜性,如現(xiàn)代理性對空間的分割與計算,權力對空間的監(jiān)視與控制,消費社會對空間的景觀化、商業(yè)化,等等,這些都會使得空間有再度鎖閉于封閉的同質結構的危險,失去其應有的豐富性和異質性??墒?,也正是危險的同時存在,異質空間才總是處于不斷的構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