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赫 黃曉強 王宣權 黃為鈞 趙進喜
糖尿病腎病作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并發(fā)癥,目前已成為慢性腎臟病和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中醫(y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的新思路、新方法,從而提高中醫(yī)臨床療效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團隊長期從事中醫(y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臨床及科研工作,在繼承施今墨學術流派醫(yī)家施今墨、祝諶予、呂仁和等前人的學術思想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并結合現代研究成果,提出了糖尿病腎病“腎絡伏風”病機學說,以及“從風論治”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思路。本文將論述“腎絡伏風”病機學說的中醫(yī)理論基礎及其內涵,在此基礎上介紹“從風論治”糖尿病腎病以及糖尿病其他并發(fā)癥的治療思路,現簡述如下。
早在《內經》時期,古人就認識到了風邪與腎臟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端貑枴わL論篇》曰:“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頤上,其色黑”。《素問·奇病論篇》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酷唬翰∩谀I,名為腎風”。此外《內經》中還有對腎風病因病機的分析,如“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1-2]。從這里所描述的臨床表現上來看,“惡風,面痝然浮腫”“其色黑”“不能食,食少”等,類似于現在的慢性腎功能不全因外感而急性加重,或者急性腎損傷。
《金匱要略》將水氣病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等五類。對于“風水”的病機,仲景提出“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梢?,仲景認為“風水”與風邪有著密切的聯系。風水的臨床表現特點為身體浮腫,伴有皮疹,皮膚瘙癢,脈浮而洪。治療上提出應該以汗法為主,并進一步提出具體方藥,如“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以及“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可見,古人針對腎臟疾病與風邪的密切聯系已經有了非常詳細的論述,并且提出“風水”的病名。近年來中醫(yī)學者們認為西醫(yī)學的腎小球腎炎屬于中醫(yī)“腎風”的范疇,因為認識到風邪在腎臟病尤其是腎小球腎炎的發(fā)生、發(fā)展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臨床實踐發(fā)現,從風論治腎小球腎炎確實能夠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隨著對腎臟疾病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除了原發(fā)性腎炎之外,糖尿病腎病、紫癜腎等都與風邪密切相關,可以通過應用風藥來提高臨床療效[3-5]。
糖尿病腎病與風邪密切相關的論述早在《內經》中就已存在?!鹅`樞·五變》指出“余聞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風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復還,或留止,或為風腫汗出,或為消癉”,指出消癉發(fā)生與風邪相關。本研究團隊認為,消癉相當于現代醫(yī)學的糖尿病并發(fā)癥期[6]。風為百病之長,其善行而數變的特性與糖尿病并發(fā)癥期的病情較嚴重階段、疾病發(fā)展變化迅速的特點相一致。其中,糖尿病腎病在較嚴重階段,疾病發(fā)展變化迅速,容易出現各類嚴重的急慢性并發(fā)癥,符合風邪致病的特點。
國醫(yī)大師呂仁和教授提出了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微型癥瘕”形成理論,認為消渴病日久,熱傷氣陰,血行瘀滯,久病入絡,在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的基礎上,內熱、痰濕、氣滯、血瘀互相膠結,在絡脈形成“微型癥瘕”。而絡脈遍布全身,內絡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因此出現了消渴病的各類并發(fā)癥。
本團隊在繼承這一學術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糖尿病腎病“腎絡伏風”病機學說,認為在絡脈“微型癥瘕”形成的過程中,除了上述的內熱、痰濕、氣滯、血瘀等因素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就是“風邪”。消渴病日久,熱傷氣陰,久病及腎,腎絡虧虛,風邪乘虛侵襲人體,伏于腎之絡脈。此外,消渴病日久,熱蘊成毒,熱盛生風;肝腎氣陰兩虛,陰虛可以生風;久病入絡,腎絡“微型癥瘕”形成,絡脈不通,失于氣血的濡養(yǎng),血虛生風。以上諸多因素均可導致風邪內擾,伏于腎絡,形成“腎絡伏風”。
施今墨學術流派醫(yī)家祝諶予教授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發(fā)現,糖尿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合并有慢性血管、神經病變或者長期使用胰島素治療者常伴有中醫(yī)血瘀證的臨床表現?;诖苏J識,祝諶予教授首次提出了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思路。呂仁和教授繼承祝諶予教授的學術思想,并結合自身的臨床經驗提出了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絡脈“微型癥瘕”病機理論,治療上強調活血化瘀、通絡散結法的應用。
本團隊繼承前人的學術思想,并通過臨床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在繼承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最終提出“從風論治”糖尿病腎病的治療思路?,F代醫(yī)學的腎炎屬于中醫(yī)“腎風”范疇,在治療過程中常用到各類風藥,例如荊芥、防風、金銀花、連翹等疏風解表類藥,雷公藤、青風藤等祛風通絡類藥,全蝎、蜈蚣等搜風通絡類藥,這些都是治療腎炎的常用中藥,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其療效得到普遍認可。風藥之所以在治療腎炎方面療效顯著,其可能的原因就是在于這類藥物普遍存在調節(jié)免疫炎癥反應的作用,而免疫炎癥機制在腎炎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近年來研究發(fā)現,糖尿病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免疫炎癥機制[7-8],因此本研究團隊認為,治療“腎風”的思路可以應用到糖尿病腎病的臨床實踐當中,并通過臨床實踐取得了滿意的療效,通過實驗研究闡明了其作用機制[9-11]。
本研究團隊治療糖尿病腎病常用的“風藥”有蟬蛻、僵蠶、川芎、牛蒡子、穿山龍、鬼箭羽等。糖尿病腎病腎功能不全時,其中醫(yī)核心病機為腎絡微型癥瘕形成,腎體受損,腎用失司,氣化失常,濕濁邪毒內蘊,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因此治療上可以用升降散(蟬蛻、僵蠶、姜黃、大黃)升清降濁以恢復中焦氣機升降,其中蟬蛻、僵蠶除能夠疏利升降氣機之外,兼有祛風的功效,有利于腎絡伏風的祛除。針對糖尿病腎病腎絡微型癥瘕的病機,應該重視活血化瘀、通絡散結治法的應用,因此臨床上可以用黃芪、當歸、川芎、丹參、牛蒡子、穿山龍、鬼箭羽等藥物組合,其中川芎、牛蒡子、穿山龍、鬼箭羽等藥物既能活血通絡又能祛風,能夠祛除內伏于腎絡之風邪。
本研究團隊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PI3/Akt信號通路介導免疫損傷的糖尿病腎病‘從風論治’機制研究”的結果顯示:益氣活血法與祛風通絡法均可以有效治療糖尿病腎病,其中益氣活血法在改善腎功能方面優(yōu)于祛風通絡法,而在降低尿蛋白方面,祛風通絡法優(yōu)于益氣活血法,二者的作用機制都與調節(jié)PI3/Akt信號通路有關。因此在活血化瘀、通絡散結的基礎上加用祛風通絡的藥物可以提高臨床療效。
如前文所述,絡脈遍布全身,內絡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因此全身不同部位的絡脈“微型癥瘕”形成而導致了消渴病的不同并發(fā)癥。發(fā)生不同的并發(fā)癥時,除絡脈“微型癥瘕”形成的核心病機之外,尚存在“絡風內動”的情況,不同的絡脈風動而出現了不同的并發(fā)癥。前文所述的糖尿病腎病“腎絡伏風”的情況就可以認為是糖尿病全身絡脈病變的一部分。糖尿病患者除“腎絡伏風”之外,常合并肝風內動、肢體絡脈風動、目絡風動等證,因此在臨床上需要根據不同絡脈病變而選擇不同的風藥治療。
肝風內動,臨床可表現為頭暈目眩、頭痛,常見于糖尿病患者出現高血壓病的情況。
4.1.1 肝陽上亢證 頭暈目眩,頭脹頭痛,顏面潮紅,烘熱汗出,咽干口渴,心煩失眠,多夢,性急易怒,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大而長。治療上宜重視平肝潛陽,方藥可用天麻鉤藤飲加減。若陰虛陽亢,癥見頭暈眼花,頭痛面赤,性急易怒,五心煩熱,咽干口渴,腰膝酸軟,失眠多夢,舌紅,舌苔薄黃或苔少,脈弦細者,應重視滋陰潛陽,方藥可用鎮(zhèn)肝息風湯加減。
4.1.2 風陽暴張證 頭暈目眩,頭痛頭脹,口干口臭,面紅目赤,或惡心欲吐,胸脘痞悶,神昏痙厥、肢體抽動,舌紅苔黃,脈弦大而長,或脈弦滑。治當平肝清熱、息風潛陽,方可用羚羊鉤藤湯加減。肝陽暴張,風火相煽重癥,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面紅目赤,頭痛頭脹,口干口臭,胸脘痞悶,腹脹,大便干,舌紅苔黃厚,脈弦滑有力者,治當平肝息風、清熱通腑,方可合升降散或用星蔞承氣湯(驗方)加減。神昏痙厥,肢體抽動者,治當息風解痙、清心開竅,方藥可用羚羊鉤藤湯加減,送服安宮牛黃丸等。
4.1.3 風痰上擾證 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如坐舟船,頭痛頭脹,頭沉頭重,或惡心欲吐,胸脘痞悶,舌苔膩,脈弦滑,治當平肝潛陽、息風化痰,方藥可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肝風挾痰火內擾,癥見頭暈目眩,頭痛頭脹,面紅目赤,或惡心欲吐,胸脘痞悶,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者,治當息風清熱化痰,方可合溫膽湯加黃連、黃芩、膽南星、鮮竹瀝等。風痰瘀血痹阻,癥見頭暈目眩,頭痛頭沉,或惡心欲吐,胸脘痞悶,肢體癱軟,舌質紫黯苔膩,脈弦滑者,治當息風化痰、活血通絡,方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12]。
風邪侵襲肢體絡脈,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走竄不定,常見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周圍血管病變。針對肢體絡脈風動的情況,筆者認為其中醫(yī)核心病機是絡脈瘀阻,伴有絡風內動,因此治療上重視活血化瘀通絡,同時加用具有搜風通絡作用的蟲類藥物和藤類藥物。常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和周圍血管病變的藥物有威靈仙、白芷、雞血藤、青風藤、海風藤、忍冬藤、絡石藤等,其中威靈仙、白芷能夠緩急解痙,而雞血藤、青風藤、海風藤、忍冬藤、絡石藤等藤類藥物能夠舒筋活絡,緩解局部麻木疼痛的癥狀。而針對四末冷涼的情況,筆者認為其中醫(yī)核心病機為絡脈瘀結較嚴重,氣血不能濡養(yǎng)四末,因此治療上應加強化瘀搜風通絡的治法,常選用蟲類搜風通絡藥,例如全蝎、蜈蚣、炮山甲等。
目絡瘀阻,絡風內動,風邪襲目,臨床表現為視物模糊,常見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目絡瘀阻,絡風內動,或風邪襲目,則可加用化瘀散結,祛風明目藥,例如柴胡、防風、羌活、薄荷等,“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也”。另外,肝開竅于目,目絡風動與肝密切相關,因此可加用草決明、茺蔚子等養(yǎng)肝、涼肝明目的藥物。針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常伴有眼底出血的情況,可加用大黃粉、三七粉等涼血、活血、止血的藥物以促進眼底出血的吸收[13]。
綜上所述,糖尿病腎病“腎絡伏風”病機學說以及“從風論治”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治療思路,是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并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該學說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風藥的量效關系,以及不同類型風藥在作用機制方面的異同點等內容。本研究團隊將繼續(xù)開展相關的臨床和科研以不斷豐富和完善本學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