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佳
(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 北京 100029)
清代王府在被設(shè)計建造時均附帶花園,一般建造在府邸的后面和側(cè)面,府邸與花園往往以墻門或住宅連接,這樣的花園一般被稱為“王府花園”;還有一些也屬于王爺?shù)幕▓@是皇帝賞賜的建造在京城郊區(qū)的花園,或王爺自己購置的花園,這樣的花園一般被稱為“邸園”。本文就北京清代王府主要的“王府花園”、“邸園”進行概述之后,選擇恭王府花園“萃錦園”和醇親王北府“西花園”兩處“王府花園”做詳細(xì)地分析,揭示王府花園的設(shè)計之道。
“關(guān)于王府花園的界定,應(yīng)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學(xué)者們一般將與府邸部分共同組成王府的花園部分稱為王府花園,將不在王府之中的其他王公花園稱為‘宅園’或‘邸園’,如恭親王在海淀的朗潤園和上述在恭親王東北方緊鄰?fù)醺摹b園’?!雹僖簿褪钦f,王府的花園,有與府邸連接在一起,也有在郊外的或不與府邸連在一起的;與府邸共同組成王府的花園被稱為“王府花園”,其他花園則稱“邸園”或“宅園”。比如,恭親王奕訢除了擁有在府邸之后的花園——“萃錦園”之外,還有兩處花園,一是在海淀的“朗潤園”,這是皇帝賜予恭親王奕訢的花園;二是緊鄰恭王府且在其東北方的“鑒園”,是奕訢購買的私產(chǎn)。萃錦園稱為王府花園,朗潤園和鑒園則稱為邸園或宅園。根據(jù)2006年的普查登記,北京有府址可尋的清代王府共46座。據(jù)《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記載了道光、咸豐時期京城知名王府花園有恭王府、醇親王南府、醇親王北府和鄭王府的王府花園,其中以鄭王府的花園最為有名。隨著清朝滅亡王府也逐漸衰敗,許多王府與花園已經(jīng)不存在,或殘缺不全,其美景或許在文獻資料里可以尋查到。目前,保存完整且對外開放的有:恭王府的“萃錦園”花園和醇王府北府花園,在康熙年間,它曾大學(xué)士納蘭明珠的宅園“淥水院”。有文獻記載的是鄭王府的“惠園”,被稱為是王府花園最大、最美的花園。而王府京城郊外的“邸園”,有禮親王在海淀的“樂家花園”、果親王在頤和園附近的“自得園”、惇親王在圓明園附近的“清華園”、恭親王在海淀的“朗潤園”和恭王府附近的“鑒園”。其中,清華園在清華大學(xué)校園內(nèi),朗潤園在北京大學(xué)校園內(nèi)。
北京清代王府的王府花園是指與府邸連接共同組成王府的花園,是王府的一部分。清朝時期,針對王府府邸主軸線上的建筑有嚴(yán)格的規(guī)制,而這條主軸線可以是中軸線,也可以不是中軸線。而針對王府花園的布局沒有規(guī)定,可以因地制宜,一般設(shè)置在府邸的西側(cè)、東側(cè)和北部。從《乾隆京城全圖》看,足以證實這一點?;▓@設(shè)置在王府西側(cè)的有:鄭親王府花園、恒親王府花園、莊親王府花園、禮親王府花園、肅親王府花園、醇親王府花園等?;▓@位于王府東側(cè)的有:裕親王府花園、雍親王府花園、豫親王府花園、果親王府花園等?;▓@位于王府北部的有:恭親王府花園。有的王府花園是按照中軸線分三路格局構(gòu)成,如恭王府的萃錦園;也有的則按照地形意趣構(gòu)成,像醇王府北府的西花園。以下就鄭王府“惠園”、醇王府北府“西花園”、恭王府“萃錦園”來呈現(xiàn)北京清代“王府花園”的特征。
鄭王府花園——“惠園”
鄭王府是清代開國元勛濟爾哈朗的的府邸,位于西城區(qū)大木倉胡同,它是由第一代鄭親王濟爾哈朗建于順治元年至順治五年(1644~1648年)。在乾隆十五年至十七年(1750~1752年)期間,第八位襲王德沛(濟爾哈朗之弟費揚武裔孫)在府邸西側(cè)增建了一座稱為“惠園”的花園,之后又經(jīng)歷了多次修繕,“惠園”成為清代京城四大王府花園之一,被認(rèn)為是其中最大、最美的花園。遺憾的是,昔日“惠園”美景早已蕩然無存,但在一些文獻資料、老照片里還可以尋找到有關(guān)“惠園”景象的描述。
首先,文獻記載中的“惠園”。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京師坊巷志稿》和《履園叢話》等資料里的記載與描繪?!兜老桃詠沓半s記》記載:“京師園林,以各府為勝,以太平湖之舊醇王府,三轉(zhuǎn)橋之恭王府,甘水橋北岸之新醇王府,尤以二龍坑之鄭王府為最有名。其園甚鉅麗,奧如曠如,各極其妙?!雹谠诙鄠€知名王府花園中,鄭王府的“惠園”是當(dāng)時王府花園中最為有名的一個。之所以有名氣,無非是花園里的建筑、景觀設(shè)計甚佳。我們可以在《京師坊巷志稿》尋找到描述當(dāng)年“惠園”景觀設(shè)計之美妙,“惠園在西單牌樓鄭親王府,引池疊石,饒有幽致,傳是李笠翁手筆。園后為雛鳳樓,樓前有池,其后即內(nèi)宮門樓。后有瀑布,高丈余,其聲瑯然可聽”。也可以根據(jù)錢泳《履園叢話》記載做出判斷,“惠園在京師宣武門內(nèi)西單牌樓鄭王府,引池疊石,饒有幽致……園后為雛鳳樓,樓前有一池水甚清冽,碧梧垂柳掩映于新花老樹之間。其后即內(nèi)宮門也……樓后有瀑布一條,高丈余,其聲瑯然,尤妙。”③在這兩段話語中,對“惠園”建筑“雛鳳樓”周邊的景觀設(shè)計有幾乎相同的景觀描寫,花園“引池疊石”的關(guān)于水與池、池與石的景觀設(shè)計;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京師坊巷志稿》和《履園叢話》都提到的園中“其聲瑯然”且“高丈余”的瀑布。此人工瀑布在王府花園里極為少見,在皇家園林中也僅圓明園有,“惠園”的園林設(shè)計可見一斑。此外,還有關(guān)于“碧梧垂柳”的園林植物配置設(shè)計等。
其次,老照片里的“惠園”。20世紀(jì)二十年代,瑞典學(xué)者喜仁龍在中國期間拍攝了許多反映中國社會現(xiàn)狀與民俗的攝影作品,其中有鄭王府“惠園”里的廳、堂、樓、閣的景觀建筑,包括天香堂、為善最樂堂、來聲閣、西仙樓、凈真亭、跨虹亭等。雖然,照片顯示出花園里雜草叢生和花園建筑破爛不堪,但建筑的形制依稀可見,“天香堂”是歇山式屋頂,五開間周圍有護欄的敞廳,依然彰顯豪華壯觀,應(yīng)該是花園里最為重要的建筑;“來聲閣”是歇山卷棚式屋頂,五開間,兩層次的步步錦窗式設(shè)計;“西仙樓”是二層樓閣,有很長的長度;“凈真亭”(圖1)是前出抱廈的雙卷棚屋宇,其亭設(shè)計得非同一般;“跨虹亭”(圖2)是雙層歇山式屋頂且建于水池上的建筑(四出懸山抱廈),其造型極為精致巧妙。直到清朝末年,“惠園”仍聞名遐邇,列為京城王府四大花園之首。
“惠園”之所以沒有存留下來,一是因為曾在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占北京時遭到洗劫,再就是民國時期中國大學(xué)在鄭親王府內(nèi)辦學(xué)時,將“惠園”改造成為了操場,后來又相繼在此建造了理化樓、生物樓等,致使整個“惠園”格局被破壞。目前,鄭王府遺存有軸線上的獅子院、銀安殿(和樂堂)和正寢殿(逸仙堂)等主要部分。獅子院歸屬中國教育發(fā)展基金會使用,銀安殿(和樂堂)和正寢殿(逸仙堂)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使用,而“惠園”原址上是目前的北京二龍路中學(xué)。1984年鄭王府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圖1 鄭王府·凈真亭
圖2 鄭王府·跨虹亭
醇王府北府花園——“西花園”
在康熙年間,它曾大學(xué)士納蘭明珠的宅園“淥水院”。醇王府北府是道光第七子醇親王奕譞遷到什剎海的醇王府新府。位于西城區(qū)后海北沿44號,南臨什剎海后海,占地約80畝,其中花園約40畝。這是由于南府是奕譞的兒子光緒帝載湉的出生地,王府成為了“潛龍邸”,醇王府自然要遷離。光緒十五年(1889年)醇親王奕譞遷入了位于什剎海的北府(新府)。光緒之后,由于無子嗣,其皇位由載灃的兒子溥儀繼承大統(tǒng),溥儀年幼,其父為攝政王。因此,醇王府北府又稱攝政王府,也是潛龍邸王府。醇王府府邸西側(cè)是京城王府有名的花園之一“西花園”,也就是明珠居住時的“淥水院”。
1963年宋慶齡搬到原醇王府的花園居住,現(xiàn)如今作為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捌饺敬浠丨h(huán),相國樓臺占此間”的風(fēng)景描繪。醇親王府花園水的引進是經(jīng)過皇帝賞賜的,花園里的“恩波亭”就是為感謝皇恩特意修建的,并以“恩賜分玉河水入宅”而聞名。
恭王府花園——“萃錦園”
恭王府最早是乾隆帝的寵臣大學(xué)士和珅自建的私宅。嘉慶年間,嘉慶帝賜予其弟永璘居住,稱“慶王府”。咸豐年間,又由咸豐帝將其賜予自己的六弟恭親王奕訢,從此稱為“恭王府”。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園兩部分組成,南北長約330米,東西寬180余米,占地面積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32260平方米,花園28860平方米。恭王府府邸的布局是按照大清王府規(guī)制,嚴(yán)格的中軸線對稱,分中、東、西三路多進四合院院落構(gòu)成。恭王府花園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稱“萃錦園”,大體上也是按照中軸線分中、東、西三路,但其規(guī)整、嚴(yán)格程度與府邸布局相比,相對自由得多。恭王府花園透出幾分皇家園林的規(guī)整、氣派,又充滿私家園林的自由、意趣,形成獨具特色的王府花園園林設(shè)計風(fēng)格。
北京清代王府的“邸園”或“宅園”是指皇帝賞賜的郊外花園,或者王爺個人購置、營建的花園。在郊外的或不與府邸連關(guān)于“邸園”,主要有禮親王在海淀的樂家花園、果親王在頤和園附近的自得園、惇親王在圓明園附近的清華園、恭王府在海淀的朗潤園和恭王府附近的鑒園。其中,恭王府的鑒園是恭親王奕訢為了給自己留條后路,自己出錢營建的花園,關(guān)于鑒園的記載也很少見;其他的邸園大多是皇帝賞賜的郊外花園。
禮親王在海淀的“樂家花園”。
禮親王府是第一代和碩親王、清太祖第二子代善的王府。禮親王府位于西城區(qū)西皇城根南街西側(cè),即大醬坊胡同東口路北。在清代所建的諸多王府中,禮親王府的房最多,有“禮王的房,豫王的墻”之諺。而花園是在王府府邸的西側(cè),花園設(shè)計巧妙,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對此,在單士元的《清禮王府考》描述到:“西院有假山亭榭,中有斷碑一幢,為乾隆二十九年蘭亭主人綠漪園所撰《老槐行》;據(jù)傳,八國聯(lián)軍之役,禮府為法軍占領(lǐng),掘銀安殿基得銀窖。” 另外,禮親王還有一個花園在海淀鎮(zhèn),后稱“樂家花園”。樂家花園最主要是歇山頂面闊五間的大殿,其周圍有繁茂的樹木和堆砌的山石?;▓@分為前園與后園兩部分,根據(jù)文獻記載,花園里雕梁畫棟、亭臺樓閣、疊石假山、池塘花木,花園里長廊連通(圖3),景色十分秀麗。
圖3 禮王府樂家花園·長廊
果親王在頤和園附近的“自得園”
果親王府是康熙第十七子允禮的王府,果親王是雍正、乾隆兩朝都很受恩寵的親王。果親王府位于西城區(qū)平安里西大街東首路北,是現(xiàn)在的中國兒童中心的東部,其王府的花園規(guī)模也很大。據(jù)金寄水《王府生活實錄》所述,果親王在頤和園宮門外古牌樓北側(cè)留下一座園林,當(dāng)年名為“自得園”。園內(nèi)假山怪石,樓臺亭榭布列有序。園內(nèi)湖心有座圓島,島上建有樓閣,為全園風(fēng)景的中心。到了清末,自得園改為升平署,據(jù)說是專供西太后演戲的梨園弟子的常居之處。
惇親王在圓明園附近的“清華園”。
道光的第五子惇親王奕誴在西郊的花園,又稱“小五爺園”。原名叫熙春園,建于1707年,是康熙第三子誠親王允祉的花園,熙春園分為東西兩園,工字殿(現(xiàn)稱工字廳)以西部分稱近春園。咸豐二年,熙春園改名為清華園。清華園(熙春園)建園已有三百多年,經(jīng)歷了多位園主人,“熙春園(清華園)園主人中有三位皇帝、四位親王、一位郡王和一位郡王銜貝勒”⑤。清華園的水系有兩湖一河,即水木清華荷花池、近春園荷塘(圖4)和萬泉河。清華園的主要建筑是工字殿,至今宮門上面仍懸掛著咸豐皇帝的御筆“清華園”匾額,清華園也由此得名。因工字廳前、后兩大殿中間以短廊相接,如果俯視則酷似“工”字,故得名“工字殿”。工字殿共有房屋100余間,總建筑面積約2750平方米。清華園以工字廳為中心呈對稱格局,四周環(huán)山且四面環(huán)水。工字殿的北側(cè)是清華園內(nèi)最幽靜典雅的景觀——“水木清華”,其設(shè)計別具匠心。四時變幻的林山、玲瓏典雅的古亭、夏季荷花盛開的池塘和環(huán)繞池塘周圍的垂柳,別有一番景致。在惇親王奕誴的清華園水木清華有“水月臺”(圖5)。乾隆朝檔案稱此處為“鏡煙齋北戲臺”,它是作為戲臺演唱昆曲堂會之用的。據(jù)記載,康熙皇帝六十大壽時,就是在這里演出昆曲為康熙皇帝祝壽。工字殿西部有一條胡同之隔的庭院,名為“古月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間?!肮旁绿谩笨偨ㄖ娣e約670平方米,門前有一對石獅,最具特色的垂花門至今保存完好。據(jù)記載,古月堂初建時是園主的專用書房。漫步清華園,曲廊縈回、朱欄畫棟與花草繁茂、禽鳥穿梭相映成趣,人與自然的和諧景象令人清幽心怡。
圖4 惇王府清華園·近春園荷塘
圖5 惇王府清華園·水月臺
就恭王府的萃錦園、醇王府北府的西花園和惇親王的清華園而言,恭王府府邸建筑以嚴(yán)格的中軸對稱,構(gòu)成中、東、西三路多進四合院落,布局十分規(guī)整,完全是按照大清規(guī)制,精確且精致地加以設(shè)計。而王府花園的布局大都也是按照中軸線分中、東、西三路,但沒有像王府府邸那樣設(shè)計的規(guī)整、嚴(yán)格而顯得自由流暢的多。恭親王府的萃錦園是以中路的西洋門、獨樂峰、蝠池、安善堂、福字碑、滴翠巖、邀月臺、綠天小隱和蝠廳為恭王府花園的中軸線,花園中的重要建筑、景點都在此路上,而且有一個鮮明的“?!敝黝}。惇親王的清華園是以工字殿(現(xiàn)稱工字廳)為中心呈對稱格局,整個花園四周環(huán)山且四面環(huán)水。由于恭親王府和醇親王府均建造在京城城區(qū),選址是屬于與街市連接的“鬧處尋幽”,受花園占有面積的局限,其布局設(shè)計的略顯緊湊。而清華園建在當(dāng)時的京城郊區(qū),占地面積較為寬闊,其布局設(shè)計的也顯得較為舒展。楊乃濟在《談恭王府》、《清醇親王北府沿革考略》中對恭王府、恭王府與醇王府北府的花園進行評價與比較,認(rèn)為恭王府“‘園內(nèi)還散列著幾座亭臺,以及若干疊石假山和土嶺,然全園地形起伏不大,游廊也少曲折,顯現(xiàn)出當(dāng)初過于追求居住、游宴的生活排場,而缺少曲折變幻、移情換景的園林氣息。這原是北京王府花園的共性,不過此園更為突出,因而具有相當(dāng)?shù)拇硇?。’‘醇親王北府西側(cè)的花園,占地40余畝,與恭王府花園的規(guī)模相仿,若就藝術(shù)而論,則勝之多矣。雖然它正中的一組院落也有左右對稱的軸線,但庭院深深,沿湖又繞以回廊……較之恭王府花園的幾潭孤零零的死水和那三路軸線的呆板格局,其鑒賞情趣不知要高明多少倍。’”⑥由此可見,王府花園在遵循園林設(shè)計原則的基礎(chǔ)上,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出現(xiàn)了不同的設(shè)計風(fēng)格、設(shè)計意趣而形成多元的設(shè)計特征。
醇王府北府及其花園位于后海北沿,占地約80畝,花園在府邸的西側(cè)。康熙年間,它曾是武英殿大學(xué)士納蘭明珠的宅邸;乾隆年間,又是和珅的別院;嘉慶年間,嘉慶帝將其賜予了成親王永瑆;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后又將其賜予醇親王奕譞,醇王府由南府搬到了北府。在醇王府北府的花園在府邸西側(cè),也稱“西花園”,在康熙年間,大學(xué)士納蘭明珠稱此園為“淥水院”。該園是王府花園中的經(jīng)典,京城四大名園之一,至今保存較為完好。20世紀(jì)六十年代,宋慶齡居住在醇王府北府花園;1982年,也就是宋慶齡逝世的第二年,這里作為“宋慶齡同志故居”對外開放,同時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醇王府北府西花園整體呈長方形,占地近27000平方米。其中,山地面積約5500平方米,水面面積約3400平方米,陸地面積約5700平方米,園北側(cè)和西側(cè)隙地約8200平方米,其余用地約4000平方米。目前,醇王府北府花園基本保留原王府花園的布局和風(fēng)格,其布局與風(fēng)格較之恭王府萃錦園的中軸線左右對稱的三路布局相對自由,呈現(xiàn)的是點、線、面的“意趣”布局?;▓@由土石相間的人造假山環(huán)繞,由于東部緊鄰府邸,其山體較為矮小,以便在府邸內(nèi)就可以觀賞到花園的美景。花園現(xiàn)存建筑主要有箑亭(圖6)、恩波亭及游廊(圖7)、濠粱樂趣、暢襟齋及左右?guī)?、聽雨屋與南樓等建筑,建筑是灰筒瓦卷棚式頂結(jié)構(gòu),具有中國古建筑特點。箑亭、聽雨屋、恩波亭等點景建筑,具有“點”的作用;連接箑亭與濠梁樂趣(益壽堂)的游廊,以及南樓與箑亭、聽雨屋東西橫向布局,濠梁樂趣與暢襟齋南北依次排列,都起到的是“線”的作用;園中較大面積且造型自由的南湖,起到了“面”的作用。如果從功能上分析花園建筑的話,可以劃分為南部景觀觀賞區(qū)和北部居住娛樂區(qū)兩部分。南部景觀觀賞區(qū)包括:東南角土石山峰上的“箑亭”、西南角山峰上的“聽雨屋”、山北側(cè)的“南樓”,以及大面積的南湖水域。北部居住娛樂區(qū)包括由東西兩組院落組成,戲臺在益壽堂的南部,在宋慶齡寓所改建時被拆除。以下就花園三點、三線和一湖的景觀布局和兩組院落的居住區(qū)分析花園特色。
圖6 醇王府北府西花園·箑亭
圖7 醇王府北府西花園·恩波亭
三點是兩亭一屋,是指“箑亭”、“恩波亭”和“聽雨屋”。箑亭位于花園入口左側(cè)的假山上,是一扇形造型的亭子,亭上有一塊“箑亭”匾額,這是醇親王載灃親筆題寫的。站在箑亭臨高而望,一是可以觀覽后海的旖旎波光,再就是也一覽整個花園景貌?!奥犛晡荨笔且蛔苯切蔚慕ㄖ?,與“箑亭”形成東、西呼應(yīng)的布局,且有風(fēng)調(diào)雨水的寓意,其匾額是醇親王載灃的弟弟載洵所題。在兩者中間有“南樓”,它是一座明代末年的兩層建筑,康熙年間,曾是納蘭明珠之子納蘭性德邀請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賦的地方,醇親王載灃居住時延續(xù)如此功能?!澳蠘恰必翌~也是載洵所書。沿箑亭北行則是蜿蜒有致的抄手游廊,在游廊的中間處就是園中最為有名的“恩波亭”。它建在清代康熙年間大學(xué)士明珠宅邸花園“淥水院”中“淥水亭”的遺址上,是一座兩面臨水的六角攢尖頂?shù)耐ぷ?,亭?nèi)上方有篆書題字“恩波亭”。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恩波亭是成親王永瑆為了感謝嘉慶帝準(zhǔn)其引御水進園的皇恩而修建的,恩波寓意“皇恩浩蕩”,并以此命名。此花園里的水都是活水,是與北海、后海、故宮的水相通著的,也是京城惟一能夠引用御水(玉泉水)的花園。
園中“三條線”的構(gòu)成比較復(fù)雜。箑亭、聽雨屋是建在假山上,又有相互呼應(yīng)的態(tài)勢,其間有南樓,三者形成以南樓為中心東西橫向的布局,也可算為是一條東西向的橫線。箑亭以北是一座曲直變換有度的抄手游廊,而在游廊中間建有“恩波亭”,游廊一端連接箑亭等,另一端則連接濠梁樂趣等,也可算為是一條南北曲折蜿蜒的縱線,其設(shè)計意圖一目了然,這條線是將花園景觀觀賞區(qū)與居住娛樂區(qū)兩部分連接起來?;▓@建筑中的南樓、濠梁樂趣、暢襟齋是依次排列在一條南北縱向線上。
園中較大面積的水域是“南湖”(圖8),形成一個“面”?;▓@呈長方形,占地近2700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約3400平方米。南湖依據(jù)花園整體造型呈長方形,四周用青石錯落有致砌就而成,四周種植了柳樹、楊樹等多種樹木,呈現(xiàn)野趣與人工的雙重美的效果而建;南湖又依據(jù)花園的功能,將整個花園劃分為南部景觀與北部居住兩個主要區(qū)域,并以蜿蜒的游廊和小橋連接南北兩個功能區(qū)域,設(shè)計巧妙且具詩意。
園內(nèi)居住建筑保存較為完好的有南樓、濠梁樂趣、暢襟齋及配殿觀花室、聽鸝軒,它們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在南北縱向線上,南樓與濠梁樂趣等建筑有南湖相間隔開。醇親王居住期間的兩座庭院,一是,偏東向的前廳濠梁樂趣七間、后廳暢襟齋五間兩進的庭院;二是,偏西方向現(xiàn)兩層主樓的原址上是一處庭院。濠梁樂趣”原址是王府花園時的“益壽堂”,其后是“暢襟齋”及東、西廂房的院落,東廂房是“觀花室”,西廂房是三卷棚勾連搭的“聽鸝軒”。在益壽堂對面一座戲臺,戲臺臨南湖,“濠梁樂趣”的匾額是掛在戲臺后臺的南面,借用莊子《秋水》篇里知魚之樂的典故而名。在宋慶齡寓所改建時,戲臺等建筑被拆除,將此匾換在了“益壽堂”上,而“益壽堂”匾額卻不知去向。戲臺原址現(xiàn)在是一塊綠蔥蔥的草坪。戲臺、益壽堂之北就是暢襟齋及東西廂房庭院,1938年載灃從天津搬回北京后就居住在此。在宋慶齡寓所改建時將西廂房西面二卷切去,保留東面一卷與新建的二層灰筒瓦綠剪邊歇山重檐的主樓巧妙套接,又將“聽鸝軒”牌匾移至“暢襟齋”的東耳房上。宋慶齡居住時期,“濠梁樂趣”是會客廳,“暢襟齋”是餐廳,接待國內(nèi)國際友人之用。
圖9 醇王府北府西花園·接福石
此外,醇王府北府花園內(nèi)置石十分講究,基本上是選用太湖石。在園內(nèi)(西北部的土山上)有一塊“接福石”(圖9),“接?!倍忠宰瓡逃谔?,安置在土山與松柏融在一起,有著接納福氣、諸事順?biāo)斓募樵⒁狻@內(nèi)古樹盤根、花草茂盛,種植的樹木有楊樹、柳樹、梧桐和西府海棠等,最具觀賞的植物是南湖北岸旁的有500余年樹齡的楊樹。在暢襟齋門前左右對稱地種植了兩株西府海棠,這是醇王王親自種植的。在南樓的石階前,至今還存活著納蘭明珠居住時的兩棵“明開夜合樹”(俗名衛(wèi)茅),樹齡有300余年。納蘭明珠的長子納蘭性德在《淥水亭集》中有詩描寫到:“階前雙夜合,枝葉敷華榮、疏密共晴雨、卷舒同晦明?!痹娭械摹半A前雙夜合”就是指的南樓石階前的這兩棵“明開夜合樹”。
清朝王府都附有花園,花園一般建造在府邸的北面或側(cè)面,恭王府花園就是建在恭王府府邸的北面。恭王府花園又稱“萃錦園”,建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穿過后罩樓的過道門,就可以通過中、東、西三路進入花園。王府府邸建筑以嚴(yán)格的中軸對稱,構(gòu)成中、東、西三路多進四合院落,布局十分規(guī)整,完全是按照大清規(guī)制,精確且精致地加以設(shè)計。王府花園的布局雖然沒有那么嚴(yán)格,但大體上也是按照中軸線分中、東、西三路。恭王府園林設(shè)計既透出幾分皇家園林的規(guī)整、氣派,又充滿私家園林的自由、意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府園林設(shè)計風(fēng)格。
恭王府府邸最后一座建筑是俗稱“九十九間半”的后罩樓,穿過后罩樓的過道門是往日王府貴族子弟練習(xí)騎馬射箭的“箭道”。箭道也是恭王府府邸連接花園的過渡空間。站在后罩樓的后檐墻下,可以看到花園有三處入口——西洋門(圖10)、曲徑通幽(圖11)、榆關(guān),也是花園中、東、西三路的起點。西洋門是花園正門,是花園中路的入口。邁進西洋門,兩邊是青石假山,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單塊太湖石峰——“獨樂峰”,之后是蝙蝠形的被看做是“聚寶盆”的蝠池,接著就是金碧輝煌的安善堂。越過安善堂,則是園內(nèi)最為壯觀的一組“池上理山”景象——水池、秘云洞、福字碑、滴翠巖,之上是邀月臺和綠天小隱。通過兩邊對稱的爬山游廊可以到達(dá)邀月臺,邀月臺是恭王府花園的最高點。綠天小隱之北則是蝠廳,它是花園中路的最后一座建筑?;▓@中路是恭王府花園的中軸線,花園中的重要建筑、景點都在此路上。再就是恭王府花園中路景觀有一個鮮明的“?!敝黝}。以秘云洞里乾隆的福字碑為中心,南有蝠池,北有蝠廳,以此表明王府主人祈盼幸福的美好愿望。恭王府的“三絕一寶”——后罩樓、西洋門、大戲樓和福字碑,其中的一絕一寶“西洋門”和“福字碑”(圖12)都在花園中路上。
圖10 恭王府萃錦園·西洋門
圖11 恭王府萃錦園·曲徑通幽
圖12 恭王府萃錦園·福字碑
恭王府花園東路從“曲徑通幽”進入,經(jīng)過兩邊是竹林的曲折石子路之后,便到達(dá)稍微寬敞的地帶,流杯亭、蓺蔬圃、垂青樾,還有垂花門,垂花門的東邊有一月洞門。進入垂花門,透過竹林東邊的房子是福晉休息的地方——香雪塢,由于院內(nèi)種植了竹子,所以又稱“竹子院”。竹子院以北是牡丹院,是以種植牡丹而得名的。兩院之間由月洞門連接。牡丹院的北端是大戲樓的南門,門前有一藤蘿架。恭王府花園東路最主要的建筑是大戲樓,是恭王府“三絕”之一。從外型上看,大戲樓很像一座船塢。大戲樓的東部有一幽靜的院落,相對其他院子要小些,是看戲休息的地方,由于院子正中種植了三棵芭蕉,因此此院又稱“芭蕉院”?;▓@東路的景觀特點是多院落,還有“門”的設(shè)計,撐得起“框景”的造園表現(xiàn)手法。比如連接竹子院與牡丹院之間的月洞門,無疑是“天圓地方”中國傳統(tǒng)陰陽哲學(xué)的一處實例。
榆關(guān)是恭王府花園西路入口。從榆關(guān)進入花園西路,首先看到的是秋水山房,秋水山房的東面是妙香亭,面對妙香亭的是養(yǎng)云精舍,養(yǎng)云精舍之后是雨香岑。站在秋水山房前,向北方望去,是恭王府花園西路的主景方塘水榭,方塘中的水榭又稱“詩畫舫”(圖13)、“觀魚臺”。方塘水榭的東邊有一條園中最長的游廊(圖14)。站在廊中,可以看見對岸的幾樁瘦長的立石,立石在水中的倒影清晰可見,載瀅將這一景觀稱為“凌倒影”;站在廊中,也可以欣賞到花園西路山脈的美景,山間小路、古樹奇石,載瀅詩中的“吟青靄”、“浣云居”、“松風(fēng)水月”等美景曾經(jīng)在此區(qū)域一一呈現(xiàn)。方塘水榭的北面是花園西路的主建筑“澄懷擷秀”。花園西路景觀的突出特點無疑是關(guān)于“水”的設(shè)計,以及西山各景的顯現(xiàn)。“挖湖堆山”,形成了園林“水”與“山”的陰陽相交勢態(tài),成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在園林設(shè)計上的典型實例。
恭王府花園的造園手法采用了中國古代園林設(shè)計師常用的“挖湖堆山法”,以挖西路方塘之土沿墻堆疊成假山,環(huán)繞整個花園,再在山上栽綠色植物,這樣就形成了與園外街市的一道屏障,也是一道景觀,依照中國古代造園手法,稱為“障景”。假山高過墻頭,山上蒼松翠柏四季常青,墻外紛雜街景與街市的喧囂就會被隱去,這種設(shè)計手法完全符合明朝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中關(guān)于“相地”之一“鬧處尋幽”的選址原則。環(huán)繞花園的山,以中路最高點邀月臺處為主峰,“西北末梢為山之余脈,首露尾藏,似一條盤曲的臥龍將園中景致盡攬其中?!雹吡硗?,“水”在園林設(shè)計中承擔(dān)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沒有“水”的園林幾乎沒有。恭王府花園的蝠池、方塘、滴翠巖水池等水景的設(shè)計十分精彩巧妙,那么恭王府花園的水是從哪里引進的呢?有研究者認(rèn)為,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奕訢修建花園時,從花園的西北角將月牙河的河水引進。
圖13 恭王府萃錦園·詩畫舫
圖14 恭王府萃錦園·長廊
中國古代園林一般可以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自然風(fēng)景園林和寺廟園林四種基本類型,又有南、北之分。北方園林多指皇家園林的高閣長廊、富麗堂皇的雄偉;南方園林多指私家園林的小橋流水、玲瓏剔透的娟秀。那么,王府花園的園林設(shè)計風(fēng)格究竟是屬于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呢?從所有權(quán)上看,一般私家園林的所有權(quán)是屬于花園主人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而王府花園是隨著王府府邸因爵位從皇帝那里獲得的賞賜,并不屬于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爵位被撤掉了,花園連同府邸一并收歸內(nèi)務(wù)府,因此王府花園是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的體現(xiàn)。從園林設(shè)計上,王府花園由于擁有皇家園林的氣派而有別于一般的私家園林?;▓@主人都是皇親國戚,雖然在規(guī)模、用具等方面不能僭越而違背大清規(guī)制,但也適度地模仿皇家園林的設(shè)計式樣與風(fēng)格,是一般私家園林所沒有的。從園林規(guī)模上,大多數(shù)王府府邸與花園地處城區(qū),是為“鬧處尋幽”,不能將遠(yuǎn)處的自然山水“圈”入園內(nèi),借景的造園手法使用得較少,很難實現(xiàn)將園外遠(yuǎn)處的景物組織到園內(nèi),并與園內(nèi)景物渾然一體而突破花園的有限空間且豐富園景層次的設(shè)計意愿,因此王府花園具有私家園林小中見大、造園手法豐富多彩的特色??傊?,王府花園的園林設(shè)計既有皇家園林的“風(fēng)范”,又有私家園林的“自由”;既不完全屬于皇家園林,也不完全屬于私家園林;可以說,它是中國古代園林設(shè)計的王府風(fēng)格。
注 釋:
①參見孔祥星:《北京清代王府花園》,清代宮廷史研究會、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編《宮廷史研究第十一輯》,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3年版,第7頁。
②(清)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轉(zhuǎn)引自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編《府邸宅院》,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14年版,第9頁。
③恭王府博物館微信訂閱號恭小福:《清代王府|鄭王府的前世今生》,2017-08-16。
④ http://tszyk.bucea.edu.cn/web/qdwf/qlqwf/cqwfnf/
⑤苗日新:《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9頁。
⑥轉(zhuǎn)引自孔祥星:《北京清代王府花園》,清代宮廷史研究會、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編《宮廷史研究第十一輯》,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頁。
⑦張艾、侯芳編著:《恭王府》,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