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腦梗死主要是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常由多種原因引起凝血與纖溶系統系統失衡而導致腦血管血栓形成所致[1-2]。中醫(yī)學認為腦梗死屬于“中風” “偏枯”“類中”等范疇。腦梗死病因為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素虛或痰濁、瘀血內生是致病之本,情志過激、勞累過度、酒食不節(jié)、氣候改變?yōu)檎T發(fā)因素,導致氣血陰陽運行失常,瘀血阻滯或痰熱內蘊,血隨氣逆,導致腦脈痹阻,引發(fā)虛損、痰濕、風火及痰瘀交作?,F代研究也證實中風的發(fā)生主要與風、火、痰、瘀、虛等相關。以肝腎虧損,氣虛血瘀為本,痰瘀互結,經絡阻滯,濕濁內生為標。其基本病機為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腦之神明失用。血栓彈力圖(thromboela-stogram,TEG)是反映血液凝固動態(tài)變化(包括纖維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狀態(tài)和凝狀的堅固性、彈力度)的指標,因此影響血栓彈力圖的因素主要有紅細胞的聚集狀態(tài)、紅細胞的剛性、血凝的速度,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活性的高低等[3]?,F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腦梗死疾病血栓彈力圖參數呈明顯異常。本研究對腦梗死病人進行中醫(yī)辨證分型,并進行血栓彈力圖檢測,通過對急性腦梗死不同中醫(yī)證型與血栓彈力圖參數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以便為急性腦梗死中醫(yī)辨證論治提供微觀指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蘇省中醫(yī)院急性腦梗死住院病人98例,男64例,女34例,年齡35~94歲,平均69.9歲。急性腦梗死診斷參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標準,并經臨床檢查、頭顱CT或核磁共振(MRI)確診;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風病標準,其中風痰阻絡證48例,痰瘀滯絡證40例,氣虛血瘀證10例;另設健康對照組26名,男16名,女10名,年齡40~82歲,平均65.6歲,均為體檢健康者。
1.2 方法 在急性腦梗死病人發(fā)病24 h內抽血,盡可能保證每次采血都在安靜環(huán)境下進行。病人應處于平靜和空腹狀態(tài),取樣要丟棄剛開始取到的 3 mL血液。 采血后立即將血液與抗凝劑充分混勻。用移液管從枸櫞酸管中吸取 1 mL 血轉移到高嶺土瓶中,蓋上瓶蓋,輕輕上下倒置樣品 5 次,重構樣品。抽取的樣品應在 2 h內開始運行。儀器:Haemonetics 血栓彈力圖儀,美國唯美血液技術公司生產。
急性腦梗死各中醫(yī)證型組血栓彈力圖參數R值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痰瘀滯絡證組K值及Angle角值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與風痰阻絡證組、氣虛血瘀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痰瘀滯絡證組MA值高于風痰阻絡證組、氣虛血瘀證組及健康對照組(P<0.05)。急性腦梗死各中醫(yī)證型組血栓彈力圖參數EPL、LY30值均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血栓彈力圖參數A、G值各中醫(yī)證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梗死各中醫(yī)證型組血栓彈力圖參數CI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詳見表1。
表1 各組血栓彈力圖參數比(±s)
與健康對照組比較, 1)P<0.05,2)P<0.01;與痰瘀滯絡證組比較,3)P<0.05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多種原因引起的體內凝血系統、纖溶系統失衡形成血栓,最終導致顱內動脈閉塞是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的重要原因[4]。TEG是體外模擬體內血栓形成,反映血液凝固動態(tài)變化(包括纖維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狀態(tài)和凝狀的堅固性、彈力度)的指標,影響血栓彈力圖的主要因素有血小板功能、血凝的速度、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活性的高低等。近年來有學者研究認為TEG檢查可以及時準確地評估急性腦梗死病人的凝血狀態(tài),急性腦梗死病人溶栓前較對照組R值、α角、CI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高凝表現。說明TEG有效監(jiān)測了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病人的凝血狀態(tài)變化,可作為溶栓治療效果及預后評價的重要手段[3]。
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病因主要由虛(氣虛、陰虛)、風(外風、肝風)、氣(氣滯、氣逆)、血(血虛、血瘀)、瘀(痰瘀、血瘀)、痰(風痰、濕痰)、火(心火、肝火)諸端,單行致病或合而為疾,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侵犯機體而突然發(fā)病。病變部位主要在腦,但與心、肝、脾、腎諸臟密切相關。主要病理變化包括以下內容:積損正衰,衛(wèi)外不固,脈絡空虛,風邪動越,內風旋轉上逆,氣血上涌,阻于腦絡而為?。粴馓撾砝聿还?,風邪侵襲,入中經絡,氣血被阻,筋脈失養(yǎng);或飲食不節(jié),痰濕壅盛,外風引動,痰滯阻絡而發(fā)??;或憂思惱怒,五志化火,氣機失調,心火暴盛,肝郁氣滯,肝陽暴亢,風火相煽,氣血菀上,腦脈被阻;氣血兩虧,氣滯血瘀或血虛寒凝,阻滯經絡。
近年來研究表明急性腦梗死中醫(yī)證型與血栓形成因素血小板活性等有一定的相關性[4]。有學者研究認為lp(a)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子,可增加血液黏度,提高凝血活性,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過程,從而增加腦梗死的發(fā)生率[5]。本研究顯示凝血綜合指數(CI)在急性腦梗死各中醫(yī)證型組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說明凝血系統失衡,為高凝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表明,急性腦梗死各中醫(yī)證型組與正常對照組比較血栓彈力圖指標R、K 、Angle、MA、EPL、LY30 均存在不同差異,表明急性腦梗死病人凝血因子活性、纖維蛋白原活性、血小板功能增強、纖溶活性減低;而痰瘀滯絡證組K值及Angle角值與健康對照組比較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與風痰阻絡證組、氣虛血瘀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痰瘀滯絡證組MA值高于風痰阻絡、氣虛血瘀證組及健康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不同中醫(yī)證型急性腦梗死病人血栓彈力圖相關參數R、K、Angle、MA、EPL、LY30存在一定差異,但由于本研究氣虛血瘀證病例較少,證型之間例數分布不均勻,還需增加一定數量病例和嚴格的中醫(yī)分型驗證。隨著對急性腦梗死病人血栓彈力圖部分參數K、Angle、MA等變化的深入研究,將為急性腦梗死中醫(yī)辨證論治提供一種新的微觀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