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惠如
(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福建 金門 362000)
康熙《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匯纂》與乾隆《御纂春秋直解》中實際上指導著《四庫全書》中的春秋學總體治學傾向,在消極上抑胡,批評胡安國《春秋傳》說,在積極上則為推崇朱子春秋學,實行其主張。①參考劉寧、沈玉成《春秋左傳史稿》,頁260-261,是書簡述官方揚朱抑胡之況。參考趙伯雄《春秋學史》,頁593-598,是書多論官方對胡安國《春秋傳》的批評。此外,學者研究《日解春秋講義》內容,認為推崇程子較朱子為多,特別注意其不強立義例,就史事論義的立場,承于朱子者亦在反對義例與一字褒貶說[1]。在《四庫全書薈要總目提要》(以下簡稱《薈要提要》),文津閣、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下簡稱文津閣《提要》、文淵閣《提要》)不盡相同的提要說明中,亦再以朱子春秋學說作為判斷根據。
考查《薈要提要》中論及朱子《春秋》說者,選書共33 種,論及朱子者9 條,以仿朱子體例而作者2條,論其義為朱子認同者2條,承朱子之學者2 條,采朱子評價者3 條。文津閣《總目提要》收書114 種,涉及朱子說者9 條,論及朱子同于《薈要提要》者6條,指明其書承于朱子《春秋》說者3條。文淵閣《總目提要》論及朱子者12條,3條與前二書相同,2條同文津閣《總目提要》,2條補述《薈要提要》、文津閣《總目提要》之朱子對胡安國《春秋傳》和呂祖謙《左氏傳》的評述,5 條異于前說。
依選書數量與從朱子說的比率來看,《薈要提要》顯然高得多,文津閣《提要總目》基本上承前書,雖有些許增益,卻多是說明典籍學術脈絡上的傳承。文淵閣《總目提要》大部分有承于前,增益之處則更清楚說明所采朱子《春秋》說之要則,值得關注。各本《提要》朱子春秋學為標準的批評類型有三類,其一說明學承于朱子的典籍,包括《春秋尊王發(fā)微》《劉氏春秋傳》《春秋集義》《呂氏春秋或問》《春秋集傳釋義大成》《春秋讞義》《春秋闕疑》《春秋輯傳》等提要。其二,引朱子說為評議典籍之根據,其三,引朱子論《三傳》說,本文第二、三節(jié)說明第二、三類型,尤能看出朱子春秋學于《四庫全書》治理春秋學之影響。第四節(jié)說明各本《提要》收錄春秋學典籍之主取向,最后結論說明《四庫全書》之評價標準及其變化。
《薈要提要》形成較早,在呈給乾隆帝看的《御纂春秋直解》提要中,可以了解其主張的治學宗旨:
唐啖助,趙匡輩始置《傳》求經,而征信無從,去而益遠?!喓送悾⑨f,融諸傳,傳例明而經旨益顯,于據事直書,褒貶自見之義,允符至當矣[2]174。
相對于啖、趙之征信無從,館臣所述顯然有一“征信”有據的要求,以達“據事直事,褒貶自見之義”之要求,此要求乃暗合于朱子《春秋》說。文津閣本《提要》一同,然至文淵閣本《提要》,隨即直引朱子之說:
朱子之論《春秋》,亦曰:“圣人作《春秋》不過直書其事,而善惡自見?!庇衷唬骸啊洞呵铩穫骼嗖豢尚?,圣人紀事安有許多義例?”然則圣經之法戒,本共聞共見,圣人之勸懲亦易知易從[3]369。
即是(一)直書其事,(二)傳例多不可信,(三)圣人法戒與勸懲為共聞共見,具亦知易從。就第(一)(三)點意實同于《薈要提要》與文津閣《提要》之說。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選書相同,提要內容多有雷同,文津閣本的成書進程居于二本之中,在實際上亦據朱子說選書,卻未如文淵閣本提要多處增益引用朱子《春秋》說,可見文淵閣本加深、確立,并在典籍提要的說明上實踐此一治學取向。
《薈要提要》除正面提舉朱子《春秋》說,并據朱子評議他家說法者有二,一為胡安國《春秋傳》,二為呂祖謙《左氏傳說》,這正是治《春秋》的二種相對立場。《薈要提要》接受朱子不滿意胡氏之說以其難通、仍姑從之的立場。①《春秋胡氏傳》之提要稱:“自朱子病是經之難通,教學者以姑從胡氏之說?!保?]163文津閣本從之無改。文淵閣本則解釋:“《朱子語錄》曰:胡氏《春秋傳》有牽強處,然議論有開合精神,亦千古定評也。”[3]345《朱子語類》多處論及胡安國《春秋傳》,語中實諸多肯定,如謂:
胡《春秋》大義正,但《春秋》自難理會。如《左氏》尤有淺陋處,如“君子曰”之類,病處甚多。林黃中嘗疑之,卻見得是。時舉[4]1845。
以胡《傳》釋《春秋》大義為正,反以《左傳》釋經語如“君子曰”病處不少,甚至前者在后者之上:
曰:“《左傳》一部載許多事,未知是與不是。但道理亦是如此,今且把來參考?!眴枺骸啊豆贰豆取啡绾危俊痹唬骸皳f亦是有那道理,但恐圣人當初無此等意。如孫復、趙啖、陸淳、胡文定,皆說得好,道理皆是如此?!保?]2840
認為胡說至少道理說的好,即使有所穿鑿,其釋經價值亦在《左傳》之上:
或有解《春秋》者,專以日月為褒貶,書時月則以為貶,書日則以為褒,穿鑿得全無義理。若胡文定公所解,乃是以義理穿鑿,故可觀。人杰
是以,朱子實是肯定胡安國《春秋》義,并曾清楚表示《春秋》經義:“然其間極有無定當、難處置處,今不若且存取胡文定本子與后來看,縱未能盡得之,然不中不遠矣。”因此,若深入來看朱子論胡安國春秋學,批評主要著眼于“《春秋》今來大綱是從胡文定說,但中間亦自有難穩(wěn)處”“義理正當,然此樣處(筆者按:指論制度部分),多是臆度說。”[4]2846、2840②如〈張氏春秋集注〉提要中,文淵閣本說明朱子所不滿者:“考《朱子語錄》深駁胡安國夏時冠周月之說,洽此書以春為建子之月,與《左傳》‘王周正月’義,合足破支離轇轕之陋?!敝饕谟趥€別的經義解釋問題。實肯定大于否定,是以雖然《薈要提要》稱胡《傳》“自朱子病是經之難通,教學者以姑從胡氏之說?!保?]163看似否定胡《傳》,至文淵閣本《提要》稱其有開合精神,足堪參考,方是朱子對胡《傳》的立場,亦為《四庫全書》選書、評書之明確立場。
其次,與胡安國春秋學重義理相對的,便是呂祖謙重《左傳》敘事的詮釋角度?!端C要提要》稱“朱子以為‘極為詳博,然遺詞命意,亦頗傷巧’”[2]156,文津閣本承之,至文淵閣本方進一步解釋其意:
朱子亦謂“有纖巧處”,而稱其“指公孫弘、張湯奸狡處皆說得羞愧殺人”云云,然則朱子所謂巧者,乃指其筆鋒穎利,凡所指摘,皆刻露不留余地耳。非謂巧于馳辨,至或顛倒是非也[3]346、347。
在《朱子語類》有兩處提要呂氏說《左傳》讖巧,一再以公孫弘等為例??紖问险摴珜O弘,可見《東萊先生左氏博議》卷二十五〈赤狄伐晉圍懷〉:
人茍心不在于善,凡所遇之事曲固曲也,直亦曲也,邪固邪也,正亦邪也。董仲舒、公孫弘同事武帝矣,仲舒治《春秋》,弘亦治《春秋》,世皆內仲舒而外弘,何耶?……弘之《春秋》人之所以羞道之者,心累其書也,……。井辱秣陵,泉貪交廣,果然為之累者哉?井耶?泉耶?人耶?[5]
以人心若不善,便行事曲邪,所成之言與書,便不見其正。朱子論呂氏說公孫弘時尖巧,亦曾指明其因:
伯恭解說文字太尖巧。渠曾被人說不曉事,故作此等文字出來,極傷事。
伯恭少時被人說他不曉事,故其論事多指出人之情偽,云:“我亦知得此?!庇写艘馑疾缓茫?]3855。
正是文淵閣本《提要》所說之意,以其“刻露”,有刻意表現(xiàn)其曉事之態(tài)之嫌。
進一步比較朱子對胡、呂之評價,前者更在后者之上?!澳硣L謂,人之讀書,寧失之拙,不可失之巧;寧失之低,不可失之高。伯恭之弊,盡在于巧。伯羽?!薄安в谑贩滞庾屑?,于經卻不甚理會”[7]3850,甚至直接批評呂氏:“昔呂伯恭亦多勸學者讀《左傳》,嘗語之云:‘《論》《孟》圣賢之言不使學者讀,反使讀《左傳》!’因語之云:‘……讀《論》《孟》,且先正人之見識,以參他書,無所不可。……今人說《春秋》,有九分九厘不是,何以知圣人之意是如此?平日學者問春秋,且以胡文定傳語之?!保?]3852、3864并不同意時人所說《春秋》,反而多肯定胡氏《春秋》說。
由上述可知,朱子論春秋學特重義理,即使有所穿鑿,符合其義理、正人之見識,余可略論。
各本提要中接受朱子春秋說并引其語評議《三傳》,并無質疑。朱子對《三傳》的基本立場很清楚:“以《三傳》言之,《左氏》是史學,《公》《谷》是經學。史學者記得事卻詳,于道理上便差;經學者于義理上有功,然記事多誤?!保?]2841此意為《提要》所承,文津閣、文淵閣本《提要》便指明此一立場,于《左傳事緯》提要中指出:“《朱子語錄》謂:‘《左氏》史學事詳而理差,《公》《榖》經學理精而事謬’,蓋篤論也?!保?]372
進一步,朱子批評《左傳》,認為“左氏乃一個趨利避害之人,要置身于穩(wěn)地,而不識道理,于大倫處皆錯。觀其議論,往往皆如此。”[7]3864以其“只知有利害,不知有義理”,甚至論及“呂伯恭愛教人看《左傳》,某謂不如教人看《論》《孟》。”[4]2838也直指《左傳》解經語“君子曰”者“最無意思?!保?]2839“如《左氏》尤有淺陋處,如‘君子曰’之類,病處甚多?!保?]2845全然否定《左傳》的義理價值。不僅如此,朱子懷疑《左傳》的成書,主張作者非《論語》中孔子與之同好惡的左丘明,認為為后人所做,如此評價《左傳》,為《提要》所承。文淵閣本《提要》說明的最清楚,如論《春秋左傳正義》:“惟朱子謂虞不臘矣為秦人語?!保?]329便是以《左傳》僖公五年載事稱“臘”祭為秦人語法,以此疑《左傳》作者與出處。
其次,由朱子重胡安國說理重于呂祖謙說史,可知在朱子重理勝于重史。雖然朱子同時也認為“敘事時,《左氏》卻多是,《公》《谷》卻都是胡撰?!保?]2851“春秋制度大綱,《左傳》較可據,《公》《谷》較難憑?!保?]2840雖在在否定《左傳》義理價值,然肯定《左傳》在史事上、制度上之“多是”“可據”,此《左傳》“多事”與“可據”處成為《四庫全書》選書,可以說作為治理春秋學“信而有征”的起點,以致于往后清學總體上治理《春秋》的重要依傍。
特別是朱子認為《春秋》乃“直書其事”“據實而書”,此“事”與“實”亦為治春秋學的重要根柢,是以至文津閣、文淵閣本《提要》于二處明確引朱子此番主張。其一于《春秋宗朱辨義》之提要。文津閣、文淵閣本同述:“是書大意本朱子據事直書之旨,不為隱深阻晦之說。……雖以宗朱為名,而參求經傳,務掃宋以來穿鑿附會之說?!保?]421、422[3]376宗朱子“據事直書”,藉此掃去不確定之隱深難理與附會之說。由此據事之“實”與征實,為朱子春秋學可以肯定的確實之說。其二,于《洪氏春秋說》處,有進于前的,文淵閣再指明:“按《朱子語錄》云:圣人據實而書,是非得失有言外之意。必于一字一辭間求褒貶所在,竊恐未然。”[3]351①《朱子語類》作:“其是非得失付諸后世公論,蓋有言外之意。”[4]2837不求一字褒貶之說,以與此相關的書法義例,為其基本立場。
《薈要提要》基本以朱子春秋學為指導,立其宗旨,在文津閣與文淵閣本《提要》中,更深入并確立宗朱的各項內容,包括重義勝于重史,雖重《公》《谷》之義勝于《左傳》,但肯定《左傳》所述之實事與制度等等主張。然而就實際治經來看,重義的說經并無所實質根據,如《薈要提要》評啖、趙說義之征信無從,真不如實事與制度之明確與信而有征,是以雖宗朱子不信《左傳》成書與釋經之主張,卻由實事、制度作為征實之基點。
《總目提要》于《春秋》類的總敘批評孫復、劉敞等名為棄傳從經,實則棄《左傳》事跡,又實本《公》《谷》之法,而主張“夫刪除事跡,何由知其是非?”,并認為“雖舊說流傳,不能盡廢”,且“要以切實有征,平易近理為本”[3]328,此實為其選書之旨,是以重《左傳》之事,不廢三傳之說,不從深刻褒貶之說,而主以實據實事以為信而有征之說。
《薈要提要》選書共33部,具有主事、主史治經者,有晉杜預《春秋左氏傳注疏》,宋有呂祖謙《春秋左氏傳說》、章沖《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蘇轍《春秋集解》、陳傅良《陳氏春秋后傳》、呂大圭《春秋或問》(亦主《谷梁》)、陳深《讀春秋編》,元趙汸《春秋集傳》。偏史類或以史論經宋陳則通《春秋提綱》、黃仲炎《春秋通說》、李琪《春秋王霸列國世紀編》,共11 部,約為三分之一主實事之說的典籍。就宋代《春秋》類選19 部中6 部偏《左傳》,3部偏主史、實事說經,近二分之一,比例不可謂不高。就整體選書來看,三成的偏《左》或就史治經之趨向。
文津閣、文淵閣本《提要》收書114 部,偏向與《春秋》主事、主史征實之學相關者,在唐有《春秋名號歸》《春秋年表》2 部,宋沈棐《春秋比事》、程公說《春秋分紀》,元則齊履謙《春秋緒國統(tǒng)紀》,明湛若水《春秋正事》、徐學謨《春秋億》。至清則大量增多這方面典籍: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焦袁熹《春秋闕如編》、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吳鼐《三正考》、毛奇齡《春秋簡書刊誤》與《春秋屬辭比事記》、陳厚耀《春秋世族譜》《春秋長歷》,共13部。至宋以《左傳》說為主為除前述6 部,尚有張大亨《春秋通訓》,呂祖謙《春秋左氏傳續(xù)說》《詳注東萊左氏博議二十五卷》,魏了翁《春秋左傳要義》、戴溪《春秋講義》,共11部。宋代選書38 部,偏《左傳》與重史事書實者共13部。至元明除趙汸《春秋集傳》,又錄其《春秋師說》《春秋左氏傳補注》《春秋金鎖匙》《春秋屬辭》,明則童品《春秋經傳辨疑》、陸粲《左傳附注》、高拱《春秋正旨》,傅遜《左傳屬事》、馮時可《左氏釋》、王道焜與趙如源合編《左傳杜林合注》,收10 部,加上重史事書實者,共13 部,元明《春秋》類總收書37 種。至清則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馬骕《左傳事緯》,毛奇齡之《春秋毛氏傳》、徐庭垣《春秋管窺》、顧楝高《春秋大事表》、沈彤《春秋左氏傳小疏》、程廷祚《春秋識小錄》,惠棟《左傳補注》,異8部,加上重史事書實者,共16 部,清《春秋》類總收書29 種。就整體選書來看,近四成的選書偏《左》或就史治經之趨向。
宋元明三朝春秋學或“廢傳以說經,或屈經以從傳”[6]382兩種趨向之下,或兼論《三傳》,或從《公羊》《谷梁》說經,或從《谷梁說》,亦有從程子說,從朱子說,從胡氏說等,著作數目為數眾多,《四庫全館》館臣或是在主政者的治學意向上,就當中從史就實,或主《左傳》論《春秋》,收錄近三成、四成的典籍。
《四庫全書》收錄典籍,有其意向與擇取標準,《薈要提要》中可見以朱子《春秋》說為主要取向,至文津閣、文淵閣本《提要》基本上沒有改變,甚至在文淵閣本《提要》中,更詳加解釋其所采錄朱子說之內容,因此可以說至文淵閣本《提要》完整并明確了《四庫全書》選書與評書的標準。并且,緣此掌握館臣從朱子說時,看重胡安國春秋學更甚于呂祖謙春秋學的立場,特重義理上的價值。館臣接受并重視朱子《春秋》說當中的據《左傳》事、據實以說經之主張,由此為清代春秋學征實之基點。在其選書、收書偏《左傳》說,與究實《春秋》史事,以史治經的典籍,在《薈要提要》占三成,在文津、文淵閣本《提要》則約至四成,由此可見其選書意向與要求。
同時在各書的提要中,特別是到文淵閣本《提要》,亦已不滿于朱子以《左傳》為史,僅重其事的說法,如程端學《春秋三傳辨疑》提要謂:“平心而論,左氏身為國史,記錄最真,……至于褒貶之義例,則左氏所見原疏,《公》《谷》二家書,由口授經師附益,不免私增,誠不及后來之精密?!保?]357以《左傳》為國史成書,非如朱子以為成于眾人之手,且可能為秦人語①另一則,見陸粲《左傳附注》提要指出:“考粲以《左傳》為出戰(zhàn)國,蓋因程子謂臘為秦禮,……其以竄亂歸之劉歆,蓋因林粟謂《左傳》凡言『君子曰』是劉歆之詞,尤無左證,未免務為高論,仍明人臆揣之習?!鼻囟Y與君子曰亦為朱子所抨擊,然館臣于此則謂認為批評《左傳》作者與說經之說,實無所據。,并《左傳》褒貶義例為原疏,反以《公》《谷》說為附益、私增,初步肯定《左傳》褒貶義例之說。是以,《左傳》各項專門之學,史事、地理、制度與名物等專門之學,為有清一代征實春秋學之所,然《左傳》之義理價值的被看重與肯定,亦蘊具在館臣所述之《提要》當中,而為清代中前期左傳學發(fā)展可見之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