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婷婷
摘 要:新課堂強調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強調師生互動、有效學習,這需要教師在專業(yè)層面的不斷成長。專業(yè)成長應落實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課堂生成,不斷學習,打磨自身能力,這樣才能走向真正的成長。
關鍵詞:學生主體;課堂生成;專業(yè)成長
人生總是在一次次尋覓與擺渡中行進,回首我的語文之路亦是如此。雖上路并未多遠,我愿一如那武陵漁人,面對“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語文,在迷失前路中繼續(xù)追尋,也在覓得津渡時欣然前行。
一、《望海潮》——杭州離得太遠,近處或許更佳!
能夠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縱情揮灑,深入淺出地講,旁征博引地講,極盡能事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傳達出去,換來學生的驚嘆不已。剛走上工作崗位時,這是我心目中對一堂“好課”的定義。據我當時的認識,語文課應該就是這個樣,老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應該主講;學生,作為接受者,應該聆聽就可以了。這其實是種錯誤的認知,忽略了課堂的主體應該是學生。但當時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上《望海潮》時,從字詞到誦讀課文,從柳永生平到時代背景,從分析內容到梳理情感,從課內學習到課外延伸,常規(guī)的版塊有條不紊地展開著,一切似乎很正常,直到最后一個版塊,看圖談談你對杭州的印象。例行準備時間結束后是學生的反饋,他們的反饋出乎我的意料,要么壓根不說,要么就是支支吾吾不知說些什么。課后老師評課時就直接指出設置最后一個版塊的用意在哪,單憑一首詞幾張圖怎么能讓學生對杭州有多深刻的印象,倒不如仿照柳永的寫法來寫寫淮南,學生可能更有興趣更有話可說。到那時,我才恍然自己上課時的無知,怎么把學生丟了呢?備課時我就已經把學生拋在腦后了,上課時更是只有自己了,課堂成了我一人表演的舞臺。只是講得再多,沒有學生這個主體又有什么用呢?備課從來不止備課文那么簡單,備學生同樣重要!簡單的道理,直到遇見《望海潮》,我才驚覺對于學生來說,遠方固然很好,但如果沒有一條合適的道路能把他們引向遠方,它終究只是一個虛化的名詞,沒有任何意義,倒不如想想怎么將課堂拉回近處,回到學生身邊,引導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杭州”。
語文老師,不是語文好就可以,更關鍵是要學習做一位合格的老師,能夠明確課堂真正的主體是誰。把學生作為每節(jié)課的主體不僅僅是隨口說說,更要落實在課堂的每一處。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動的、真實的,才能貼合學生的實際。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甚異之,復前行”。
二、《菩薩蠻》—一“于”一“如”,哪個更好?
有了上《望海潮》的經歷后,記住學生成為我貼在心頭的便利貼。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如何平衡學生參與和老師講授之間的關系?如何由教“書”走向教“人”?這是我思考最多的問題,同時我也在努力做著嘗試。
嘗試進程很緩慢并且艱難。課堂上師生的對話經常不在同一層面,過于注重推進課前預設內容會導致學生的見解被遮蔽,積極性受挫;一味順應學生主觀感受又會容易課堂走向出現(xiàn)偏差。這其中老師就面臨著重要的課堂生成,課堂生成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節(jié)課最終呈現(xiàn)結果。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好的老師會預設課堂生成,會引導課堂生成。起初我對課堂生成這個概念很陌生,不知從何下手。直至上《菩薩蠻》時有學生在讀詞時把“春水碧于天”讀成了“春水碧如天”。糾正錯誤后,我當即舍棄原先備課時的思路,改由分析“于”、“如”二字哪個更好切入,想借此看看學生怎么理解如何表達。問題一經拋下去,學生行動起來,甚至有學生能想到與后文的“畫船聽雨眠”連起來體會詞人的愁情。學生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都想展現(xiàn)自己的思考結果。這算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觸碰“課堂生成”四個字,而且還是非預設內的生成。問題來自學生最終由學生解決,課堂回響思考的鐘聲。
把問題留給彼此成了我經?!半y為”學生的方式,不斷以問題為導向激活他們,促成交流與質疑,讓他們發(fā)出更多的聲音,真正詮釋自己的主體身份。斷斷續(xù)續(xù)這條路走得緩慢,這當中好的生成可遇不可求,更多的是沒能引導更好的,但我始終記著“春水碧于天”的驚喜,積累著準備著,期待前方能走過“極狹”進而“通人”境地。
三、語文課堂——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支點
課堂作為教師工作的主要陣地,如何更好地完成一節(jié)課,應是我們不斷思索的關鍵。切實把學生當做課堂主體、重視課堂生成,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組成部分。除此以外,向有經驗、上課能力表現(xiàn)突出的教師不斷學習,從而不斷打磨自身教學能力,也是專業(yè)成長的一種支點。
學習之路肯定始于聽課,怎樣聽顯得尤為關鍵。聽課之前肯定要做好預習工作,基本把握課的內容、教學要點、重難點;預習同時,可以假設如果自己上,會怎樣進行內容安排。這樣和別人的設計能進行對比,幫助自己進一步梳理思路、掌握重點。聽課過程中肯定是優(yōu)先關注本課教學的亮點,對亮點加以記錄并思考如何呈現(xiàn)。在此之余,本課教學中的不足或是能更好展開的點更值得關注,對這一部分進行思考,也是訓練自身的一種方式??傊犝n聽的不僅只有具體的內容,還有內容背后的設計,多對這些加以用心領會,并合理運用到自身的教學中,改進自身的教學,這樣可以逐漸提升教學能力。
課聽得多了,容易走向模仿,模仿好的教學模式、教學技巧?!八街?,可以攻玉。”模仿未嘗不可,在模仿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的能力,分析對比不同教學技能的特點、效果;能夠合理合理處理教材,有針對性進行授課;學習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學機智等,思考如何在教學中體現(xiàn)個人的教學特色。但是,應該引起重視的是模仿不等于照搬,呈現(xiàn)的課堂應是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應是具備自身特色的課堂。模的是課堂的髓,而非表面的皮毛,它應該成為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力助推。
曾有研究者這樣概括教師的成長之路,共有三個階段,境界不同,是一個漸進過程。先是滿足于把課講得生動、豐實,得一己之功;繼而追求自己的研讀視域與學生的研讀視域有機融合,除弊啟智;最終著眼立人,培育精神,指向“人的自由發(fā)展”。自度度人,自覺覺他。教育仿佛一條船,本身并不與人身外之物,教師似擺渡者,渡學生由此岸走向彼岸,而對自己同樣如此,擺渡學生與擺渡自己同行,同學生一道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