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凱 周雪梅 孫曉霞
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我國外語界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交際型課堂的典型特征,同伴互動得到廣泛關注[1]?!巴榛印笔侵溉魏螞]有或很少有教師參與的學習者之間進行交流的活動,包括合作與協(xié)作學習、同伴輔導和其他形式的同伴幫助;同伴可根據年齡、技能、水平或班組劃分[2]。盡管在如今的二語課堂中同伴互動學習備受關注,相關理論和實證研究也已相當豐富,但對于當前同伴互動的研究包括哪些類型、如何評測、在哪些方面還存在不足等問題依然缺乏統(tǒng)整。基于此,本文嘗試對其理論基礎及已有研究進行梳理、闡釋與探析,并嘗試提出當前同伴互動研究的不足和未來研究方向,為更多學者提供參考,以豐富國內相關研究。
同伴互動早期研究主要從認知視角出發(fā)?;蛹僬f認為,同伴互動將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意義語境下的語言形式,并促使他們產出更加復雜或更加準確的目的語形式,通過互動產生可理解性輸入的過程能有效促進二語習得[3]。改進后的互動假說則強調隱性反饋的重要性,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反饋,對于二語習得都相當重要[4]。
隨著二語研究的社會轉向,研究者們意識到,認知理論僅關注個體差異,忽視了社會環(huán)境對于同伴互動學習效果的影響,無法全面有效闡釋同伴互動和語言習得的復雜關系。因此,Lantolf等研究者提出社會文化理論,他們認為,從本質上看,知識是社會大背景下個體參與社會互動的產物[5,6]。同伴互動中,學習者們除進行意義協(xié)商外,還會進行社會性協(xié)調,學生二語發(fā)展首先反映在社會層面,之后才呈現(xiàn)在心理層面[7]。
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語言習得既涉及學習者的個體認知因素,也包括外在社會文化因素,無論從認知視角還是社會文化視角研究語言習得,均有一定局限,僅強調其中任何一點都有失偏頗[8]。于是,研究者們便致力于將兩者結合,社會認知理論由此產生[9]。該理論將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與社會關系整合為對話關系,將學習者的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
綜上所述,同伴互動的理論基礎涵蓋了認知、社會文化和社會認知理論。認知理論視角認為,互動為學習者提供輸入、反饋以及修正語言產出的機會,然后學習者對此進行認知加工而產生習得,習得發(fā)生于學習者的大腦中;社會文化理論認為,語言習得并非產生于學習者的大腦而是存在于學習者所參與的社會互動之中;而社會認知理論的觀點是語言使用及語言學習既有社會性也有認知性[10]。同伴互動的過程高度復雜,動態(tài)發(fā)展,仍有許多未知領域值得探索。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在課堂教學中開始引入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理念[11]。同伴互動作為一種典型的合作學習活動,在課堂中也漸漸受到關注。目前國內外關于同伴互動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類:(1)同伴互動效果研究;(2)同伴互動模式探討;(3)同伴互動效果影響因素研究;(4)同伴互動評測研究。
1.同伴互動效果研究
同伴互動的有效性已經得到相當多實證研究的證明。 Cole(2013,p.153)的元分析結果表明,無論對于口語還是書面語,同伴互動都相當有效[12]。其中,對口語的效應值為0.578,對書面語的效應值為0.486,按照 Cohen(1994)的標準,這種影響已達到或接近中等和中等偏上的效果[13]。
Blum-Kulka和 Snow的研究(2004)表明,同伴交流是影響語用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可以為兒童提供一系列相互學習互動技巧和語言技能的機會[14]。此外,同伴互動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意識[15]。徐錦芬(2016)從社會文化理論視角研究了大學英語課堂小組互動中的同伴支架并將其作用概括為以下7個方面:提高參與度、提供詞匯、提供觀點、糾正表達錯誤、簡化任務、維持既定目標、控制挫敗感等[16]。Kawas和Hamdy(2017)指出,同伴互動是幫助學生學習和促進學生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教育策略之一[17]。邊家勝、董玉琦(2018)通過對 CTCL(Culture,Technology,Content,Learner) 視閾下外語學習者合作學習策略的實證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CTCL視閾下的外語合作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習者的學業(yè)水平和專業(yè)素質[18]。
2.同伴互動模式研究
盡管同伴互動對語言習得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并非所有發(fā)生于學習者之間的交流都有助于語言能力發(fā)展,因為語言學習依賴于某些特定的互動模式[19]。Storch(2002)較全面地考慮了結對互動模式的形成過程,從平等性和相互性兩個維度將二語課堂中的結對互動模式歸為合作型、主導/主導型、主導/被動型和專家/新手型等4種類型[20]。鑒于此研究中被試擁有不同的母語背景,可能并不完全適用于我國外語課堂環(huán)境下互動參與人數(shù)較多且學習者具有相同母語背景的情況,徐錦芬、寇金南(2017)以84名中國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我國大學英語課堂的小組互動模式,與Storch(2002)的研究類似,依然采用平等性和相互性兩個維度作為標準,歸納得出4種互動模式,但是并未發(fā)現(xiàn)主導/主導型,而是發(fā)現(xiàn)了輪流型這種新的互動模式[21]。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同伴互動模式進行探究[22,23],然而由于分類標準與互動媒介的差異,目前對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同伴互動模式尚無定論。
3.同伴互動效果影響因素研究
目前,同伴互動已被廣泛接受并運用于外語課堂中。為優(yōu)化其效果,也有不少研究者對同伴互動效果的影響因素展開進一步探索。Naughton(2006)聚焦互動策略培訓對小組話題討論任務中學習效果的影響,發(fā)現(xiàn)互動策略培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鼓勵學生投入互動[24]。霍淑婷等(2010)展開教師參與對學生同伴互動效果的案例研究,結果表明,教師應深入參與學生互動過程并給予指導,以保障知識建構和互動順利進行[25]。盡管同伴互動有諸多益處,但是互動效果也會受到學習者語言水平的限制[26]。在進行同伴互動研究時,學習者的交際意愿影響也備受關注。McCroskey和 Richmond(1990)指出,交際行為表現(xiàn)上的差異歸根結底由不同的交際意愿決定[27]。同伴互動作為一種典型的交流活動必然會受交際意愿影響。徐紅彩(2018)也強調,及時交流對小組合作學習相當必要[28]。此外,態(tài)度和動機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也得到了眾多實證研究的證實[29-31]。
4.同伴互動評測研究
同伴互動效果的檢驗方式同樣受到學術界和教師的關注,目前關于同伴互動評測的研究主要包括3 類:(1)整體評測研究;(2)評測效果對比研究;(3)評測量表編制及評測工具、模式和體系探索。對同伴互動進行整體評測時,有研究者借助學生感知問卷對互動進行終結性評價[32-34];也有研究者按照特定標準對同伴互動過程進行分析,將互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與最終考試結果綜合納入評測范疇,展開形成性評價[35,36]。評測效果對比研究包含同伴互評與教師評價效果對比、線上線下同伴互評效果對比兩類[37-39]。同伴互動評測量表編制及模式的探討并非互動研究領域的新話題,但至今仍是研究者們關注的重點。簡曉明等(2006)對5種同伴合作學習評價模式及其有效性進行了探討[40];白麗茹(2012)編制了英語寫作同伴互評反饋模式測量評價表[41]。時隔多年,研究者們再次對這一話題展開深入探討,具體包括英語寫作同伴互評感知量表的制定、互動環(huán)境下學習行為發(fā)展性評價體系研究以及教師對PACE(Peer Assessment Collaboration Evaluation)這種線上同伴互評工具的接受度研究等[42-44]。
盡管學界當前對同伴互動的研究無論在理論構建還是實證研究方面均取得長足進展,但仍有一些局限性,大致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1.目前大多關于同伴互動的研究都于課堂環(huán)境下進行,若將研究范圍拓展到課外則更加全面。許多真實、有益的同伴互動都發(fā)生于課外,如課下同伴的合作演練、互相觀摩、思想交流、同伴輔導、同伴糾錯和在線交流與互評等[45];
2.當前關于傳統(tǒng)課堂環(huán)境下的同伴互動研究已比較成熟,但是對于網絡環(huán)境下的同伴互動研究則相對較少。網絡環(huán)境下同伴互動會呈現(xiàn)怎樣的模式與特點?與傳統(tǒng)的同伴互動相比有哪些優(yōu)點與不足?如何有效利用網絡來優(yōu)化同伴互動效果等內容都是今后同伴互動研究值得探討的問題;
3.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將個體在傳統(tǒng)分數(shù)意義上的成功作為同伴互動效果的重要考察標準,這顯然忽視了學生在互動學習過程中的提高。未來研究可采用過程評價原則,將“基礎分”“提高分”等概念引入評價體系,力求達到互動過程中“人人進步”的效果。
4.大多數(shù)研究只是探究小組同伴互動的效果,而對如何分組、每組幾位成員效果最佳等問題卻少有涉及。未來研究可以通過元分析對現(xiàn)有實證研究進行深入探討,為未來同伴互動研究中的分組問題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
5.盡管關于同伴互動評測量表、體系、模式的研究已比較豐富,但大多僅針對特定方面,如英語寫作,因此導致其適用范圍較小,評測結果缺乏統(tǒng)整。未來研究可致力于提高同伴互動評測體系的普適性和科學性,為提高互動參與度和整體互動效果提供重要指導。
同伴互動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其研究目的在于通過深入了解同伴互動模式及其影響因素來提高語言學習效果。應將同伴互動研究成果落實到課堂教學,使研究對教學的指導作用在實踐中更加明確具體,促進國內外語課堂教學。同伴互動有其益處,卻不可取代師生互動。要想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同伴合作交流,適當?shù)慕處熞龑Ш秃侠淼慕虒W設計相當重要。理想的合作模式應當是成員彼此關心、熟悉,相互尊重信任,且具有共同研究話題,這就需要老師設計貫穿整個合作過程的一系列明確目標以及操作步驟清晰的合作任務,讓每位同學都能全身心投入合作中。學生只有切身體會到同伴互動為學習帶來的諸多益處,才會逐漸培養(yǎng)起與同伴互動學習交流的意識和習慣[46]。因此,未來的研究可將同伴互動與師生互動結合起來考察,通過尋找二者的最佳平衡點將同伴互動與師生互動完美結合而實現(xiàn)互動效果最大化。在教與學之間,學是關鍵,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動機以及策略等對二語習得有著很大影響,要想真正提高英語水平,學習者就要積極配合教師,積極參與同伴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