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曄
(浙江海洋大學 船舶與機電工程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大一新生是高校學生中特殊群體。由于角色的轉變和面臨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大學新生進入大學之后面臨著諸多適應性問題,如果不能很好解決,可能會引發(fā)學生心理、學業(yè)、人際交往等一系列問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如何有效地開展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成為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朋輩教育是針對當前新生始業(yè)教育缺乏實效性、新生適應性問題存在復雜性、輔導員隊伍緊缺等諸多問題提出的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通過發(fā)揮高年級優(yōu)秀大學生榜樣示范作用,以實現(xiàn)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幫助新生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
(一)教學模式變化帶來的適應性問題。大學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法與高中截然不同,高中教育是應試教育,主要采用填鴨式教育,大多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外時間被大量的家庭作業(yè)、練習占據(jù);大學教育則是傳承知識和創(chuàng)新知識的教育,教師更多地采用“引導式”教學,教師講授少、學生討論多,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課外時間需學生自我安排。如果新生缺乏自我監(jiān)管能力,不能從“要我學”轉變到“我要學”,那么就會在學習上產生強烈的不適應,可能會出現(xiàn)學習目標缺失、學習興趣缺乏、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果較差、掛科現(xiàn)象嚴重等問題,最終導致學業(yè)問題。
(二)學習壓力變化帶來的適應性問題。在高中階段,大家都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就是考上大學,每天都能感受到來自老師、父母給予的以及升學任務帶來的壓力,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學習上。進入大學之后,沒有了這些壓力,缺少了教師、父母的監(jiān)督,相當一部分學生就會迷失方向,不知道要干什么,學習目標不明確,發(fā)展方向不清晰,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學習動力缺失,甚至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曠課、遲到、課堂上睡覺、玩手機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還有少數(shù)學生沉迷于戀愛不能自拔,不求上進、無所追求,結果導致大學四年光陰虛度,無所事事。
(三)生活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適應性問題。現(xiàn)在大學新生大部分都是“00”后,進入大學之前生活一直以“學習”為中心,生活起居大多由父母照顧,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進入大學之后,離開了父母的照顧,所有事務需要親自打理,不少依賴性較強的學生就會感到極大的不適應。此外,南北方氣候、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語言、性格等方面的差異,也會讓部分新生產生不適應感。
(四)人際交往模式變化帶來的適應性問題。進入大學之后,人際交往模式從高中時單一的學習型人際關系轉變?yōu)槎嘣娜穗H關系。由于人際關系的復雜化,又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大學新生在人際交往中極易產生不適應。比如,由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興趣愛好不同,在交往過程中容易產生矛盾;此外,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長輩的嬌生慣養(yǎng)使得部分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缺乏關心,集體意識不強,不能正確地處理好與同學的關系,很容易產生寢室矛盾、意見糾紛等。
上述這些適應性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決,極易引發(fā)諸如內心失落和迷茫、自卑、虛榮心強、情緒不穩(wěn)定、灰心失望、缺乏信心、萎靡不振等心理不適應,甚至導致焦慮、抑郁、精神分裂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新生適應性教育中開展朋輩教育,符合黨中央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 號)指出,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蛾P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fā)〔2016〕31 號)也強調,要貼近師生思想實際,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積極發(fā)揮共青團、學生會組織和學生社團作用。[2]朋輩教育作為新時期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種主要形式,是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載體,完全符合黨中央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希望和要求。
從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實施朋輩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一是主體間性理論主張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都具有一定的主體性,且兩者之間教育平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會產生相互影響。[3]二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可以通過觀察學習周圍人的行為及行為后果,獲得新的行為方式或者改變自己舊有的行為方式”。[4]三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育的中心是學生,同伴教學、分組學習和交朋友小組互助等方式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向周邊的人學習。[5]四是哈里斯的群體社會化發(fā)展理論認為“同輩群體對個體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基因及家庭,是造成個體差別的重要影響因素”。[6]由此可見,朋輩教育模式順應了教育和心理學基本規(guī)律,更加注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通過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榜樣和示范作用,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拉近了學生的距離,能有效提升大學新生教育和管理的成效。
一是有助于增強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效果。現(xiàn)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個性和自我意識,輔導員、班主任的施教容易使他們產生逆反和排斥心理,傳統(tǒng)的新生適應性教育實效不甚理想。將朋輩教育引入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通過讓年齡層次相近、經驗相似的學生以傾聽、交流、聚會等方式對新生在學習、生活、心理、情感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更多地呈現(xiàn)直接性、示范性和吸引性,更加符合學生的特點和需求。
二是有助于鍛煉高年級學生的綜合素質。擔任朋輩教育任務的高年級學生,需要在學業(yè)、生活、心理、情感等各個層面給予新生幫助和指導,他們由教育客體轉變?yōu)榻逃黧w,這對學長自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這些指導、溝通、交流等過程中,他們自身需要不斷地提升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增強做事的責任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自身的發(fā)展與成長。
三是有助于減輕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壓力。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和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臨諸多挑戰(zhàn),單單依靠學校和教師的力量遠遠不夠,無法很好地應對當前日益變化的學生教育和管理形勢。運用朋輩教育模式,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榜樣、激勵、教育作用,使他們成為輔導員的“好幫手”,對減輕輔導員工作負擔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H 大學船舶與機電工程學院為充分發(fā)揮朋輩力量在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的作用,自2013 年以來,在新生適應性教育中開展了“好學長”項目,助力新生成長,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好學長”項目概況?!昂脤W長”項目是以高年級學生引導大一新生適應大學的朋輩教育模式,以學院學生黨員(含預備、積極分子)、學生干部、高年級優(yōu)秀學生為主,研究生為輔;以班級為單位,按照寢室、指導項目等配備學長,進行分類指導,旨在促進新生較快、較好適應大學生活、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強化好學長責任意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實現(xiàn)自我教育。
(二)“好學長”開展新生適應性教育的主要方式。一是“好學長”接待志愿活動。幫助輔導員、班主任做好新生報到接待和服務工作,為新生及家長提供引導服務,并提供新生在入學之初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各類信息,幫助新生盡快熟悉校園生活。二是“好學長”入寢室結對活動。每位好學長結對一個新生寢室,經常性與新生開展交流,比如向新生介紹學校、學院的有關情況,講解校紀校規(guī),傳授大學學習、生活經驗等。在交流過程中了解新生的學業(yè)情況、家庭狀況、心理活動、人際交往、生活困難、情感挫折等方面問題,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導和幫助;并將新生的問題、困難及時向輔導員、班主任反饋,發(fā)揮橋梁紐帶作用。三是“好學長”論壇系列活動。挑選在各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學長,面向大一新生開設系列論壇講座,讓好學長們分享自己在專業(yè)學習、學科競賽、考研、出國、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的經驗、心得和體會,幫助新生及時確立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四是好學長參與班級管理,承擔班主任助理任務,協(xié)助班主任做好班級管理和建設,組織開展主題班會,引導新生正確處理好自我與他人、集體、社會的關系,積極創(chuàng)建文明和諧、團結向上的班級集體。
(三)“好學長”模式的成效與作用?!昂脤W長”項目自運行以來,累計選擇了500 余名學長,在新生適應性教育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一是“好學長”模式豐富了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形式和內涵。新生通過與結對學長的個別咨詢、交流,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提高適應性教育的有效性;通過學長論壇、經驗交流等方式,以學長的個人成長經歷來感染激勵新生,更好地激發(fā)新生的學習動機,盡早樹立奮斗目標。二是“好學長”模式有效提升了學長的綜合素質,涌現(xiàn)出了一批優(yōu)秀學生群體,在這批好學長中,有85%的學生在學科競賽中獲獎,40%左右的學生考上國內研究生或出國讀研,10%左右的學生畢業(yè)后進入國家電網、公務員等事業(yè)單位工作,也有一些學生榮獲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浙江省優(yōu)秀團員”等榮譽稱號。
(四)“好學長”項目存在的問題。一是好學長作用發(fā)揮的持久性不夠。好學長與結對新生班級、寢室的交流活動,更多集中在新生剛入學的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學長與新生的關系漸漸變淡,只有個別好學長能夠與新生保持較為經常的溝通和聯(lián)系,這種情況不利于朋輩教育功能的充分發(fā)揮。二是好學長經驗不足。由于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理解不到位,對心理咨詢、職業(yè)規(guī)劃等專業(yè)知識缺乏,使得好學長工作的內容僅限于個人大學學習、生活體驗的分享與交流,有時不能準確地、正面地回答新生提出的一些職業(yè)生涯、發(fā)展規(guī)劃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或者不能準確及時地掌握新生的思想、心理狀況,影響朋輩教育功能的實效性。
(五)“好學長”模式的完善和改進。一是嚴格好學長選拔機制。進一步明確好學長選拔標準,嚴把政治、思想、學業(yè)關,要求好學長具備一定的溝通交流和組織管理能力;學習成績良好以上,能夠在學習上起帶頭引領作用;對有特長的優(yōu)先予以考慮。二是加強過程管理。要求好學長定期開展結對交流活動,每位好學長在各班每學期至少舉行一次集中活動,每個月至少與結對寢室開展一次交流談心活動;學院給每位好學長發(fā)放工作手冊,要求每位好學長認真填寫工作手冊,詳細記錄每次交流活動,工作手冊作為好學長考核的重要依據(jù)。三是注重好學長隊伍建設,加強對好學長的教育和培訓。通過開展政治理論、專業(yè)知識、學校規(guī)章制度等的學習,開展好學長之間的經驗交流,參與素質拓展訓練等方式來加強好學長隊伍建設,不斷提升好學長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四是加強考核和表彰。制定好學長考核辦法,對好學長進行量化考核,每年評選十位表現(xiàn)優(yōu)秀、新生認可度高的好學長予以表彰,并加大優(yōu)秀好學長先進事跡的宣傳,以提升好學長項目的實際成效。
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紛繁復雜,運用朋輩教育模式,讓年齡、興趣、態(tài)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相仿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經驗或行為技能等,充分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同齡優(yōu)勢和示范引導作用,能較好地解決大學生群體存在復雜性、教育管理缺乏實效性、輔導員隊伍緊缺等諸多問題,它不僅能滿足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大學生形成互幫互助和自我管理的意識,實現(xiàn)學生“他助-互助-自助”的成長模式,是對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體系創(chuàng)新的有益探索和實踐。除了針對新生適應性問題構建“好學長”模式,朋輩教育還可以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結合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針對學業(yè)問題、心理問題、考研升學、就業(yè)指導、思想引領等方面,通過選拔政治素質好、學習成績優(yōu)、工作能力強的研究生或高年級本科生乃至年輕優(yōu)秀的校友,用他們的有益經驗、知識技能和熱心奉獻的精神,引導其他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解決生活適應、專業(yè)學習、心理調試、黨團建設、職業(yè)規(guī)劃、人際交往等各方面問題,使朋輩教育在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