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心知
【摘要】在聾聽融合班語文教學中巧妙地融入圖式,視覺化呈現(xiàn),可以更好地發(fā)展聽障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文章從以圖說文輔助整體感知、以圖解文催動深入理解、以圖析文顯化文章結構、建構圖式形成文章圖式思維和遷移圖式帶動寫作能力發(fā)展這五個方面,結合教學實例和運用實效,對圖式化教學法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聾聽融合班;語文教學;圖式化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度教育部重點課題“特殊教育逆向融合模式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DHA170424。
在聾聽融合班中,聽力正常的學生自然可以按照普校語文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但對于融合進來的一部分有聽力障礙的聾生來講,則需要更多的視覺化學習支持。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視覺化呈現(xiàn),能同時滿足聾、聽兩部分學生的學習需要,是提升聾聽融合班語文教學實效的關鍵。
一、以圖說文,輔助整體感知
普校教材中的課文,特別是初高中的語文課文,有些篇幅相當長,達四五千字。這種大篇幅的長文,對于有聽力障礙的聾生來說,在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內(nèi)容方面還是有些困難的,特別是中低程度的聾生,普遍反映“讀得好累,讀不太懂”。
舉例來講,《社戲》這篇課文,四千二百多字,算是中長篇,是八年級下冊第一課。作者寫了隨母歸省,交代看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寫了鄉(xiāng)間的生活、平橋村的樂事,寫了看社戲前的波折、看戲途中的見聞和感受、趙莊看戲的過程,寫了回來時偷豆煮豆的插曲、回來后的余波;人物方面,寫了母親、祖母,雙喜等一眾小伙伴,還有六一公公。所有這些,單純從文字來感受,對于語言能力不太好的聾生來講,就有點復雜,但如果用圖式來輔助聾生整體感知的話,就顯得一目了然,脈絡清晰(如圖1)。
圖文結合,不僅把主要內(nèi)容都表達了出來,而且通過顏色、線條,把層次以及各部分的內(nèi)在關系也直觀地呈現(xiàn)了出來。聾生讀幾遍課文,看著這個圖,就能很好地把課文內(nèi)容復述下來。
二、以圖解文,催動深入理解
圖式的制作和建構過程,是促進聾生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的過程,也是引導聾生從中尋找語言表達規(guī)律及文字背后思想的一個過程。
《壺口瀑布》一文,作者在文中不僅描繪了壺口瀑布的磅礴、雄壯,更由黃河“柔中有剛”“遇強則抗”“勇往直前”的性格,聯(lián)想到了人的經(jīng)歷、中華民族的艱難歷程,通過描寫黃河,贊美了中華民族剛柔并濟、百折不撓的偉大精神。這是本課的重點,對聾生來講,也是難點。如何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圖式化是個好辦法(如圖2)。
像這種簡單的圖式,教師可以一邊講解,一邊在黑板上畫圖,占時不多,卻可以有效地化解難點,突出重點,讓聾生理解事件、文字背后隱含的深層意義。
三、以圖析文,顯化文章結構
單純的文字敘述所帶動的思維是線性的、條列式的,當語言和思維能力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時,這種條列式的呈現(xiàn)看不出重點和要素之間的關系。而將文字轉換成圖,更能凸顯隱性的關系,使作者的思路、文章的結構都能簡潔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便于聾生理解和把握。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作,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比喻中,風格獨特,哲理性強。然而對聾生來講,這些恰恰增加了學習的難度。文中既有想象中的鯤鵬、冥靈,也有現(xiàn)實中的動植物,還有各類帶有神奇色彩的人物,即使讀譯文,聾生也直呼:“看暈了,不知在說什么。”但如果用圖式把文中各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作者的思辨邏輯呈現(xiàn)出來,則能收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如圖3)。
四、建構圖式,形成文章圖式思維
語文課文雖然篇篇不同,但是不外乎幾個大類。一種類型的文章,往往有相對統(tǒng)一的章法圖式。聾生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這種圖式,往往有助于一類文章的閱讀。例如記事類的文章,可以以時間為軸,根據(jù)事件來分前、中、后。
例如《社戲》一文,可以從“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后”來把握;《最后一次演講》一文,可以劃分為“演講前、演講中、演講后”;《鴻門宴》一文,一樣可以按照“宴會前、宴會中、宴會后”來解讀。
題目就像人的眼睛,在一篇文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材中,通過課文的題目,往往能解讀出很多重要的信息,但是聾生不得其法,看到題目后卻常常“沒有想法”,提不出什么問題,不能把題目當成一把解讀文章的“鑰匙”。教師可以把解讀題目的一些圖式教給聾生。如記敘類的文章,包括小說,無非就是從人、事、物三方面來考慮,圍繞題目來設疑,其思考圖式如圖4。
這樣就能讓聾生有個大體的思考方向,不至于看到題目,完全不過腦。當然,具體到每篇課文,思考的內(nèi)容都會不同,在學習每篇課文時,還是需要教師多引導,讓聾生能慢慢掌握這種圖式化的思考方法。
例如《陳情表》一文,用上面的“人、事、物”三向考慮圖式,聾生提出問題,設計了預習閱讀的圖式(如圖5)。
然后聾生自主預習,通過看課后注釋和參考書以及教師預先提供的支持資料,很好地回答了自己設計的問題,完成了預習任務(如圖6)。
這個圖式真的很好地完成了文章的預習任務。后來筆者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只補充了一個問題點:“如何陳情?”從情和理兩個方面,以“祖孫私情”和“圣朝當以孝治天下”之理來解決忠教不能兩全的難題。然后,師生可以一起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對語言知識點的識記上,從而豐富聾生的語言積累,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同一類文章,在閱讀大方向上基本一致,可以用同一個模式、同一套思路,幫助聾生建立起“類”的概念,可以學懂一篇,學會一類,以一頂十。
五、遷移圖式,帶動寫作能力發(fā)展
聾生寫作文難,一是語言方面發(fā)展落后,另一個原因是頭腦中缺少文章圖式,不知道該怎么寫,如何落筆,如何結構,先寫什么,再寫什么,頭腦中沒有概念圖。以圖式化講解課文,不僅能有效提高課文的閱讀理解效率,而且可以把在學習課文時習得的文章圖式遷移到寫作中去,有效提高聾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前面提到的從記事類課文中概括出的“前中后”圖式,就可以指導聾生遷移到記事類文章的寫作中(如圖7、圖8)。
“事前、事中、事后”“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可以說所有的記事類、活動類作文都是這個順序和思路。比如寫“爬山”,就是“爬山前的準備、爬山的過程、爬山后的體會感想”;寫“校運會”,就是“校運會前的準備、校運會的過程、校運會后的感想體悟”;寫“祭掃烈士陵園”,就是“出發(fā)前的準備、祭掃的過程、祭掃后的感想體會”……以課文為例子,用例子幫助聾生理解,從而歸納出一類作文的寫作方法,理解一個模式,可以演繹出無數(shù)同類作文的寫法,能有效提升聾生的讀寫能力。
巧用圖式,能有效助力聾聽融合班的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不僅僅是因為圖式充分利用了聾生的視覺學習優(yōu)勢,更重要的一點是圖式還是一種思維和表達的工具,它把抽象和具象完美地結合起來,把隱性的思想、思路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能促進聾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也能促進語文知識在頭腦中的建模,而模塊化的學習在知識的輸入和輸出方面,其效率都遠遠高于散亂零碎的堆積。因此,將圖式運用到聾聽融合班的語文教學中,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黃華年.加強結構教學促進思維發(fā)展[J].福建教育,2019(3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