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晨夢 HUANG Chen-meng 黃盈盈 HUANG Ying-ying 蔣益 JIANG Yi
國際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認證聯(lián)合委員會的研究指出,溝通障礙已成為60%以上護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危重患者的護理交接班,是保證護理質(zhì)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2]。SBAR溝通模式的SBAR是現(xiàn)狀(Situation)-背景 (Background)-評估(Assessment)-建議(Recommendation)的縮寫。通過記錄目前發(fā)生了什么、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存在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四個溝通程序,將交接患者的臨床問題,亟待解決的問題列出來,保證前后班交接信息的一致性[3-4]。SBAR 溝通模式是危重患者交接班質(zhì)量的重要保證,現(xiàn)狀-背景-評估-建議溝通模式能夠減少醫(yī)護人員之間信息傳遞的失誤,提高工作效率[5-6]。目前SBAR 溝通模式,在國外廣泛應用于醫(yī)療行業(yè),在國內(nèi)大多數(shù)應用于急危重癥患者的護理。本研究旨在探討采用SBAR 溝通模式與傳統(tǒng)溝通模式對急診科危重患者交接班的效果比較,評價SBAR 溝通模式對急診科危重患者交接班效果,為提高臨床護理質(zhì)量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選取2016 年8 月至2018 年8 月在我院急診科住院的200 名危重患者和科室23 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對危重患者采用SBAR 溝通模式與傳統(tǒng)的溝通模式進行護理交接班,并進行效果評價及護理質(zhì)量評價。危重患者納入標準:在急診科住院的危重患者,符合危重患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護士的納入標準:在急診科工作的護士23人,護士的年齡在20 ~58 歲之間,平均年齡32.15±2.98 歲;均為女性;大專學歷15 人,本科學歷8 人;主管護師2 人,護師9人,護士12 人;工作年限1 ~3 年13 人,3 ~6 年5 人,6 ~10年5 人。將2016 年8 月至2017 年7 月在我院住院的100 名患者和科室23 名護士作為對照組,2017 年9 月至2018 年8 月在我院住院的100 名患者和23 名護士(對照組的23 名護士與實驗組的23 名護士是同一組人)作為實驗組,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質(zhì)控檢查,科室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和APN (三班制排班)排班模式,夜間雙人值班,每班次均安排一名高年資護士或責任護士組長在班,負責對護士工作的管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 建立溝通標準。根據(jù)急診科相關工作流程,制定SBAR溝通標準,按照急診科危重患者的??谱o理特點,經(jīng)科護士長及相關護理人員討論,最終確立了SBAR 溝通標準,使急診科危重患者的護理交接班更加規(guī)范和詳細。
傳統(tǒng)的溝通模式主要交接患者的基本病情信息,對于重要的交接班內(nèi)容,交接不全面,而SBAR 溝通模式分為四個部分,S包括:危重患者的床號、姓名以及現(xiàn)階段存在的問題;B 包括:患者的主訴、病情以及治療情況;A 包括:患者目前的病情、各項檢查的情況以及可能存在的后續(xù)問題;R 包括:對目前問題采取的措施以及處理的情況[7-10]。SBAR 溝通模式主要是針對危重患者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進行評估,要求護理人員在交班時,語言簡單易懂、提供完整、準確的信息,對患者目前狀況的判斷及采取的相應措施。
2.2 溝通標準的實施。成立培訓小組,由科護士長和責任護士5 人組成??谱o士長負責對科室護士進行培訓、檢查培訓效果;責任護士負責該溝通模式的實施。培訓內(nèi)容包括:溝通模式的具體內(nèi)容、方法及注意事項。通過多種形式培訓,掌握SBAR 溝通模式的相關內(nèi)容,并將其運用到危重患者護理交接班中[11-12]。
3.評價方法。(1)護理質(zhì)量評價:以我院護理部2015 年1 月修訂的分級護理質(zhì)量評價標準為檢查模板,評價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護理工作質(zhì)量,包括:??谱o理、病情觀察、基礎護理、健康教育4部分,每部分所占分值分別為24 分、34 分、22 分、20 分,總分為100 分。(2)護士交接班評估量表,采用林燕平漢化的中文版量表[13],此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0.803)和效度(0.92),量表有5 個維度:患者安全(2 個條目)、患者參與(6 個條目)、患者信息(2 個條目)、交接班效率(2 個條目)、護士責任感(5 個條目)共17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分為1 ~5 分,總分為17 ~85 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護理人員對危重患者交接班的效果較好。反之,則效果不好。
4.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 可知,實驗組護士的??谱o理、病情觀察能力、護士基礎護理能力、健康教育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護理工作質(zhì)量評分(分,
表1 護理工作質(zhì)量評分(分,
組別 ??谱o理 病情觀察 基礎護理 健康教育 總分對照組(n=100) 21.21±2.76 30.21±0.76 21.07±2.53 19.52±1.03 92.01±7.08實驗組(n=100) 23.25±3.79 33.25±0.79 21.61±2.63 19.91±0.65 98.02±7.86 t-5.93 4.91 -3.43 -8.04 -6.78 p 0.01 0.01 0.03 0.02 0.03
由表2 可知,實驗組患者安全、患者參與和患者信息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實驗組護士的護理交接班效率和護士責任感評分及總分較對照組均有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護理交接班效果評分(分
表2 護理交接班效果評分(分
組別 患者安全 患者參與 患者信息 交接班效率 護士責任感 總分對照組(n=100) 7.21±0.98 21.21±6.76 8.55±1.32 8.56±2.46 18.21±0.87 63.74±12.39實驗組(n=100) 9.33±1.32 23.25±7.79 9.77±1.45 9.45±3.23 19.25±0.79 71.05±14.58 t-4.03 -4.32 -4.65 -2.192 -5.87 -4.71 p 0.01 0.01 0.03 0.03 0.01 0.02
1.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護士的??谱o理、病情觀察、基礎護理能力、健康教育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這與國內(nèi)研究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4-15]。護士的交接班管理制度是一個醫(yī)院護理質(zhì)量及護理安全的重要保證。良好的交接班制度是保證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SBAR 溝通模式能夠提高護士對危重患者的交接班效率,實施SBAR 溝通模式護士的??谱o理能力,疾病觀察能力、基礎護理能力顯著增強。實施SBAR 溝通模式前,科室存在護理交接班內(nèi)容不全面的問題,容易導致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實施SBAR 溝通模式后,護理人員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的問題,并對出現(xiàn)的危急情況做好相應的處理,使患者得到及時救治,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時各項護理能力增強。護士長針對交接班中存在的問題給出建議,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指導,落實對危重患者應該交接哪些內(nèi)容,哪些患者應該重點觀察,并定期對護士的交接班及護理能力進行考核。通過實施SBAR溝通模式,護理人員的??谱o理能力以及觀察能力顯著提高,提高了護理質(zhì)量及護理安全。
2.采用SBAR 溝通模式改進了護理人員的交接班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安全水平和患者參與度高于對照組,實驗組護士的護理交接班效率和護士責任感,較對照組均有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傳統(tǒng)的護理交接班模式,護士只是陳述表面的信息,條理不夠清晰,不能將患者的重點病情全面、準確地交給下一班護理人員,不利于患者的安全管理。采用SBAR 溝通模式后,護理人員能夠更加有效地陳述相關護理問題及病情觀察情況,條理清晰,突出了患者的重點病情及護理要點,改變了傳統(tǒng)溝通模式的不利因素。因此,采用SBAR 溝通模式,改進了交接班效果,提高了護理質(zhì)量及護理安全。
3. SBAR 溝通模式應用于急診科危重患者護理交接班,能夠提高護理人員對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能夠?qū)ο乱话嗟淖o理人員提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建議,有利于培養(yǎng)和加強護理人員評判性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規(guī)范的護理交接班流程與接班者合作默契,有利于促進團隊的合作,改進護理交接班效果,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能力,提高護理質(zhì)量與護理安全。同時,良好的溝通交流增加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和對護理的滿意度,從而進一步改善護患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