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質,提高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成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審判性思維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思辨中對歷史事件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本文圍繞著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辨性思維進行簡要的分析,希望有利于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水平,推進高中歷史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 審辯思維? 培養(yǎng)方式? 實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048-02
審辯性思維的研究,是基于20世紀國外“critical thinking”以及近年來國內審辯性相關的思維教育研究基礎上的繼承與發(fā)展。高中歷史教學中審辯性思維培養(yǎng)策略研究,是結合新的高中歷史教學要求以及歷史學科的特點對歷史學科領域內的審辯性思維培養(yǎng)的研究與探索。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是一種新教學思路。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往往重結論,輕思辨,重記憶,輕分析。很少讓學生用審辯式思維來分析問題,其重要原因在于沒有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培養(yǎng)學生審辯式思維的教學路徑。利用審辯思維,使學生對問題產生質疑,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以解決問題。但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又如何利用審辯思維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的發(fā)展?還沒有成熟的體系。
一、什么是審辯思維
(一)審辯思維的起源
審辯式思維能力,與元認知能力、自我激勵、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并稱為21 世紀最令人期待的教育成果。這些能力和特質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比如,審辯式思維的“價值多元”和“懷疑精神”,可以使一個人保持思想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審辯思維理論首先出現在西方,是懷疑主義有了全面發(fā)展后興起的一種理論。其核心思想就是反思與質疑。在中國,《中庸》中“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審、思、辨、行學習過程,就包含反思與質疑的意義。到了現代,杜威《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的部分內容又為審辨性思維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理論基礎。
(二)審辯思維在中國教育領域的發(fā)展
在國內,審辯思維理論處于發(fā)展初期,僅在2014年后有少量相關專業(yè)的從事人員發(fā)表過部分研究文章。在教育領域內審辯思維理論的應用還處于試驗階段,并沒有大規(guī)模應用。但是,審辯思維理論與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發(fā)展趨勢是很被看好的。
(三)審辯思維與高中歷史教育的結合趨勢
今天, 國際教育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共識: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發(fā)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審辯式思維也逐漸成為最值得期許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領域中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也是教育領域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審辯思維應當與歷史的教學思維相結合,總結前人的發(fā)展經驗,推進審辯思維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對于歷史教學思維的研究,我國早有成效。對于審辯思維的應用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過實踐。這也是相關人員看好審辯思維與高中歷史教學相結合的原因所在。
二、將培養(yǎng)學生審辯思維與高中歷史教學結合的措施
(一)將審辯思維引入高中歷史教學課程安排中
課程安排中引入審辯思維的意圖是,將審辯思維納入日常的歷史教學中。例如:教學方法、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建、課件制作、教學內容等方面納入審辯思維,重新規(guī)劃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上要善于制造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審辯地學習歷史。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深度思考,形成獨特認識,避免高中歷史教育局限于課本知識現象的發(fā)生。
但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不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對我們的民族產生懷疑與否定。這就失去了學習歷史的意義。
舉例來說:學生在學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這一課時,教師應當先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程、社會背景進行簡單介紹。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狀況與原因,引導學生找出其中的聯系或問題。其次,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的方法,結合史實,找出答案或意義。最終,教師帶領學生,結合學生的問題與答案形成最終的、對學習內容的概括總結。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審辯性思維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有效的將所有相關歷史知識包含在一個場景中,能夠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哲學的普遍聯系原理,理清事件發(fā)展的前后因果關系,依托史實進行合理的質疑,加強自身對相關歷史知識的理解,建立審辯性的聯系。但是,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一定要以史實為基礎,科學合理的進行研究分析,強調理性在歷史分析中的作用,杜絕因主管意識造成的錯誤判斷。
例如:在學習《走向大一統(tǒng)的秦漢政治》這一課時,教師首先教授學生相關的歷史知識與時代背景,之后,學生在學習時對“秦漢”這一說法產生了疑問。教師此時就應當利用先前講述過的知識,為學生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通過對比秦朝與漢朝之間的異同,找出將這兩者羅列在一起的原因。如,兩者都實行郡縣制、兩者都加強中央集權、兩者間時代差距小等原因,通過比較分析法,使學生認清事物的本質,了解歷史事件的成因,理解史學概念的產生,形成審辯性思維。
(三)培養(yǎng)審辯型的高中歷史教師
高中生歷史教學的審辯思維培養(yǎng),離不開具有審辯思維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只有擁有高水平的具有審辯思維的歷史教師,才可能將審辯思維納入到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想達成這一目的,首先要建立培養(yǎng)擁有審辯思維歷史教師的培養(yǎng)平臺,在師范類大學中推廣普及審辯性思維的運用,為培養(yǎng)有審辯思維的教師,打下基礎。其次,在高中,學校也應當引導歷史教師形成審辯思維,為有意向審辯型發(fā)展的教師提供便利。
例如:高中應當定期的開展面向教師的審判思維講座、研討會、報告會等,利用這種形式向教師宣傳審辯思維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成果,使教師及時了解審辯思維培養(yǎng)的優(yōu)勢。其次高中應當鼓勵教師進行培養(yǎng)審辯思維的教學嘗試,為教師提供便利。
結語
在課改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更應該主動的探索教學中高效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瓶頸,真正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思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作為教師,應該勇于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性思維參與奠定基礎,推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中歷史教學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現階段,還沒有成熟的案例提供給人們進行參考,這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審辯思維的培養(yǎng)與高中歷史教學的結合,只有將審辯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歷史教學完全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將其融入高中歷史教學體系中。
參考文獻:
[1]謝小慶.審辯式思維[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6
[2]何成剛.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提煉與培養(yǎng)[J].歷史教學,2016(11).
[3]謝小慶,劉慧.審辯式思維究竟是什么[J].中國教師報,2016(3).
[4]陳輝,郭子其.研究性學習視域下高中歷史問題教學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2016(10)
作者簡介:
馬玉平(1969.6-),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