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青,李之冬
(1.合肥師范學院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61;2.安徽省廬劇研究會,安徽 合肥 230071)
《秦雪梅》作為廬劇傳統(tǒng)劇目的代表性劇目,在觀眾中有著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在安徽,《秦雪梅》是廬劇傳統(tǒng)劇目早成定論,并載入《中國戲曲志.安徽卷》。該劇初期被稱為《秦雪梅游地府》,后來廬劇藝人們把常演的《游園觀畫》《吊孝》《罵陶榮》《機房教子》等數(shù)折串連成連臺本戲,新中國成立前在皖中一帶農(nóng)村常演不衰,深受農(nóng)民群眾喜愛[1](P192-193)。能一連演出七八個晚上。據(jù)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著名廬劇表演藝術家丁玉蘭回憶,《秦雪梅》在合肥市江淮大戲院連續(xù)上演三個月,場場爆滿[2](P138)。1980年,經(jīng)徐浩、孫邦棟、丁玉蘭三人改編,由孫邦棟導演復排的上、下本《秦雪梅》劇本成型。至今已歷三代演員,先后演出300多場。
秦雪梅故事最初見于劉鳴書的《聽雨贈筆》和明代無名氏傳奇《斷機記》。講述的是明代“三元宰相”商輅連中三元的故事。劇中敘述商輅之父商霖在拜望岳丈時,見到了未婚妻秦雪梅,回家后一病不起。父母情急之下,命家中養(yǎng)女愛玉許身于商霖作為妾室,不意商霖終因相思成疾,命喪黃泉。秦雪梅前來吊孝,得知愛玉懷有身孕,決意留在商家。她含辛茹苦奉養(yǎng)公婆,督責商輅刻苦攻讀,最終商輅連中三元,榮耀一門。
由于秦雪梅故事深受歡迎,在其傳播的過程中,不斷被各種戲劇改編,其中,秦腔、豫劇和廬劇都把它作為傳統(tǒng)劇目甚至是代表性劇目。從現(xiàn)存資料來看,無論從影響力,還是從劇本的完整性,豫劇《秦雪梅》都是當之無愧的經(jīng)典。這既有數(shù)代豫劇藝人近一百年的篳路藍縷薪火相傳,更是豫劇表演大師閻立品近50年與編劇、導演密切配合的結果。正因此,無論從表演藝術,還是從劇本角度,閻派的《秦雪梅》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相對于豫劇的《秦雪梅》,廬劇《秦雪梅》知名度要小得多。這固然與作為地方小劇種影響力相對較小有關,但更主要的是與廬劇《秦雪梅》缺乏較為成熟的劇本有關[3]。
作為一個地方劇種,廬劇在早期傳播中普遍存在重表演輕劇本現(xiàn)象,再加上早期廬劇藝人普遍文化水平較低,也難以完成整理完善劇本的重任。這一狀況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得以緩慢改變[4]。特別是以《討學錢》《休丁香》《借羅衣》為代表的廬劇更是在劇本完善上做出了表率。但總體來看,并沒有改變廬劇劇本整體質量不高的問題。應該說,對待這些存在問題的劇本,如果能對其不斷加工打磨,使其逐步完善并最終成為精品,那將是廬劇界的幸事。廬劇《秦雪梅》劇本就屬于這樣一塊尚待打磨的美玉。
主題是一部作品的核心和靈魂,它決定了一部作品的品格和層次,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部在主題上存在問題的作品有可能通過修改和完善而成為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在這方面,戲劇史上有過成功的案例。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在唐傳奇《鶯鶯傳》的基礎上改編創(chuàng)造的杰出精品。王實甫的成功不僅僅是將短短幾千字的《鶯鶯傳》寫成了五本二十一折的鴻篇巨制,也不僅僅是在故事情節(jié)上有所增加,更是實現(xiàn)了對原來主題的超越。
《鶯鶯傳》的主題主要集中在篇末作者的話:“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予常與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5](P150)作者對張生與鶯鶯所作所為持批評態(tài)度,又對張生主動拋棄鶯鶯持肯定態(tài)度,贊揚張生是知錯能改之人,并奉勸別人不要去做像張生那樣的事,已經(jīng)做了的要及時回頭。盡管如此,元稹還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其勸誡的口吻明顯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但《西廂記》卻不同,作者王實甫在劇作中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西廂記》的成功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題的進步性。
《秦雪梅》取材明代傳奇《斷機記》,而《斷織記》顯然是歌頌秦雪梅節(jié)烈觀的一部作品。廬劇《秦雪梅》雖然“去粗取精,刪除了封建迷信部分,加強了反封建的愛情部分”[2](P176),但依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其歌頌女性節(jié)烈觀的主題。由于特定時代因素以及人們審美傾向的差異,該主題在當下語境很難獲得較高的評價,從而嚴重影響了這部作品的質量和品格。
因此,對《秦雪梅》的主題修改與完善顯然是不能回避的。從廬劇界藝人的反映來看,大體形成了一個較為統(tǒng)一的看法:將歌頌秦雪梅的節(jié)烈觀改為歌頌秦雪梅對愛情承諾的堅守。這樣一來,既能提升《秦雪梅》的主題品格,也更有利于該劇的接受與傳承。
人物形象的塑造歷來是敘事類文學創(chuàng)作的中心課題。優(yōu)秀的劇本創(chuàng)作離不開經(jīng)典人物形象的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決定了一部劇本創(chuàng)作是否成功?!段鲙洝分械膹埳c崔鶯鶯,《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與柳夢梅,《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與侯方域……這些鮮活豐滿而充滿個性的人物形象,千百年來感染和教育著無數(shù)讀者,讓我們充分感受了戲劇作品的魅力。因此,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戲劇作品的藝術成就、社會作用、審美價值和藝術生命力。
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是看它能否服務于主題。從上文已知,《秦雪梅》的原劇本的主題主要是歌頌女性節(jié)烈觀,存在較大的問題和局限性,因此建議改為歌頌愛情主題。那么,按照這個新的主題,劇本的人物塑造也要做出相應的修改和調整。
作為劇本中的女一號,秦雪梅形象的塑造當然是重中之重。塑造這個人物,必須要解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究竟是歌頌秦雪梅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還是歌頌她的節(jié)烈?劇作者雖在主觀上想歌頌秦雪梅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但從劇本來看,這種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從劇情來看,表現(xiàn)愛情的內(nèi)容不多,相反,遵從禮教的更為明顯。尤其是秦雪梅自愿到商家苦守一生,與愛玉一起扶養(yǎng)輅兒,顯然是遵從禮教多于對愛情的忠貞。由于該劇主要劇情形成年代較早,不可避免受到封建禮教和節(jié)烈思想的影響,從而決定了這個劇本的節(jié)烈主題。因此,要想改節(jié)烈主題為愛情主題,秦雪梅的形象塑造也要做相應設計和修改。根據(jù)劇本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其形象可以從四個階段來塑造。
第一個階段:愛情萌發(fā)階段。從兩小無猜到朦朧愛慕。由于秦商兩家父親同朝為官,并且是朝中好友過從甚密,秦雪梅與商琳兩人從小接觸頗多并十分投契。待到兩家定親,自然是水到渠成。雪梅愛慕商琳的才華和瀟灑,商琳愛慕雪梅的美貌和賢淑,雪梅由最初的好感自然發(fā)展為對商琳的朦朧愛慕。
第二階段,商家遭到變故以后,陶榮以勢求婚,雪梅與商琳的愛情經(jīng)受第一次考驗,這一階段兩人互相牽掛互相安慰。雪梅看到商琳在一系列的變故和打擊下心情頹喪,就不斷地安慰和鼓勵商琳要發(fā)奮讀書重振家門,這樣他們的愛情才能有美滿的結果。
第三階段,商琳病情嚴重,雪梅用書信和行動(探視、護理)撫慰商琳。這時雪梅對愛情的理解已經(jīng)有了升華,就是生命高于榮譽,愛情大于禮教。只有這樣塑造,雪梅才有可能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并為愛情而做出犧牲。這個階段有一個細節(jié)需要補充:那就是輅兒到底誰生更好?顯然,讓秦雪梅生輅兒比讓愛玉生輅兒更為有利。因為寫雪梅沖破封建禮教去為商琳守節(jié)明顯不如寫她沖破封建禮教去為愛情獻身,這樣就能更好地突出愛情主題了。
第四階段,由于秦雪梅的未婚先孕,在金殿之上,陶榮出于報復上本對其進行指責,然后由愛玉或珞兒陳述其勇于犧牲自我的苦難一生,這樣更能增強雪梅形象的感人力度。原劇本中秦雪梅金殿自刎只是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貞操而死,與愛情主題沒有太大的關系。
應該說,從愛情主題出發(fā),通過這四個階段來塑造秦雪梅形象是可行的。
原劇本中,人物塑造存在問題不僅體現(xiàn)在秦雪梅身上,男主人公琳形象的塑造也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劇本在塑造商琳形象上有一個較大的漏洞,那就是其出場前缺乏一個必要的交代。通讀整個劇本,塑造商琳這個人物應有三點需要提及:一是商家家道衰落;二是商琳寄讀秦府;三是商琳博學多才勤奮刻苦,詩、書、畫俱精。這樣才能為后面的秦雪梅觀畫以及產(chǎn)生愛愛慕作鋪墊。因此,商琳出場時的情緒應該是低落的。一方面為自己的家境衰落而哀傷,另一方面為自己寄人籬下而嗟嘆。這樣原劇本中商琳郊游歸來的風流倜儻就不太長符合情理。按照新的思路,不妨做以下設計:商琳在家道衰落寄人籬下的境遇下,并沒有放棄對愛情的希望,本以為秦父會念及兩家世交和已定婚姻的份上,也許會照顧有加,但自從商父被削職以后,朝中許多大臣總把秦父作為商父的同黨進行施壓。另一方面,新科狀元陶榮又不斷地以勢求婚。導致秦父左右為難。若應允陶榮就有嫌貧愛富、出爾反爾之嫌,將被世人恥笑;若拒婚,陶榮是新科狀元、朝廷新寵,多了一個這樣的敵對勢力,無疑將使自己在朝廷中更加孤立。在此情形下,秦父對商琳逐漸冷淡甚至惡言相傷是極有可能的。由于封建禮儀的束縛,加之商琳又是在商府衰落的情況下來到秦府,所以,商琳與雪梅雖然近在咫尺卻很難見面。這樣原劇本中的兩人見面后商琳對雪梅的挑逗態(tài)度就不太符合情理,而應是向雪梅訴說委屈和思念之苦。雪梅不僅要勸慰商琳立志苦讀,還要勸慰他暫拋兒女之情,放眼未來。雪梅走后,商琳覺得雪梅說得有理,要想重振商門并與雪梅永結連理,只有自己努力,出人頭地。遂決心離開秦府,回家苦讀。這樣,原劇本中的“闖樓”一場戲的內(nèi)容就應該變?yōu)樯塘障蜓┟忿o行并表示苦讀的決心。雪梅當然依依難舍,但考慮到父親的處境和態(tài)度,也只得讓商琳暫時離開。仍然頗多叮嚀,以體現(xiàn)兩人感情的篤厚。商琳在即將離開繡樓時被秦府人碰見,再遭羞辱,然后滿懷憤懣回到自己家中。一方面是世態(tài)炎涼的煎熬,另一方面是家門不幸的壓力,于是,商琳就不分晝夜拼死苦讀,這些可以通過商琳父母的愛憐、擔心、勸慰來體現(xiàn)。一個原來的公子哥兒,身體很快便跨了下來。雪梅知道后,先是寫信勸導,繼而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親自前往探視。兩人見面,百感交集。因此,從愛情主題出發(fā),商琳形象要進行較大幅度的修改,尤其是剔除其身上庸俗不健康的成分,從而才能與秦雪梅的形象相匹配。
另外,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存在較大問題。
首先,愛玉形象塑造不夠鮮明豐滿,在劇中只是雪梅的影子,沒有獨立的性格。在中國古典戲曲中,大凡成功的作品,其主仆性格都塑造得非常成功。例如《白蛇傳》中的白素貞和小青,《西廂記》中的崔鶯鶯和紅娘,《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和春香……所以,如何處理愛玉和雪梅的關系,怎樣塑造玉兒的形象也需要動動腦筋。如果從表現(xiàn)愛情主題來看,不妨這樣塑造玉兒:玉兒與雪梅雖是主仆但情同姐妹。雪梅在商琳病情嚴重時堅持到商家服侍商琳,并與商琳成了事實上的夫妻。待到輅兒出生,商家父母一籌莫展。雪梅雖敢做敢當,封建禮教的壓力給她思想上帶來的痛苦是明顯的。愛玉被雪梅愛的行動所感動,也出于和雪梅的姐妹般的感情,主動要求“背黑鍋”,做輅兒的生母,承擔社會輿論的壓力。這樣一來,“教子”一場戲雪梅的含辛茹苦更合情合理了,同時玉兒的形象也更加感人了。
陶榮作為劇中矛盾的主要對立面,應該貫穿全劇始終。原劇雖也展示了陶榮與秦商兩家的矛盾,但對于矛盾的緣由缺乏必要的交代。作為新科狀元,什么樣的大家閨秀娶不到,卻偏偏看中了秦雪梅。況且,秦雪梅是商家未過門的媳婦,陶和秦父商父同朝為官,于情于理也不會亂插一杠。因此,陶榮形象的塑造也要做一番設計。從劇本來看,陶榮雖貴為狀元,卻是一個卑鄙小人,善鉆營。從劇情的發(fā)展來看,陶榮應先與商父發(fā)生矛盾。可以做這樣的設想:皇上便欲欽點陶榮為狀元,而商父上書歷數(shù)陶榮的劣跡,從而激怒皇上,被削職免官,從此與陶榮結怨。陶榮得知雪梅是商家未過門的媳婦,并且人也漂亮賢淑,所以堅決要娶雪梅為妻,以報復商父。待雪梅到商府長住,陶又向秦父施壓。一方面認為秦父教女不嚴,作為朝廷官員有辱門庭。另一方面指責秦父對商父被削職仍有同情,揚言要向皇上參奏。這樣會對雪梅形成更大壓力,以逼其就范。最后,當輅兒中狀元時,陶榮極力詆毀,與他當年中狀元時商父的奏諫形成呼應。當然,也可以設置其他更為合理的情節(jié)??傊宋锏乃茉煨枰屑氄遄?,這樣才有助于劇情的合理發(fā)展。
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不僅體現(xiàn)在對主題設計、人物塑造等宏觀層面的把握,也體現(xiàn)在對作品微觀層面的關注。文學作品的細節(jié)應屬于微觀層面。細節(jié)的作用不可小覷,有道是細節(jié)決定成敗。細節(jié)描寫是否成功,是衡量一個作家是否有功底,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必備要素。
在敘事類文學作品中,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一般都體現(xiàn)在對細節(jié)真實性和生動形象性的追求上。應該說?!肚匮┟贰返膭”疽灿泻芏喑晒Φ募毠?jié)描寫,例如“觀畫”“教子”“哭靈”等。但作為一部臨時的演出本,《秦雪梅》的劇本細節(jié)仍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缺乏精細的打磨,許多細節(jié)還存在較為明顯的硬傷,需要進一步修改打磨。
劇中男主人公商琳的思想境界不高,有典型的公子哥兒傾向。這尤其體現(xiàn)在他闖樓糾纏雪梅遭拒后竟得相思病而亡,讓人難以置信。同時,這樣設計也不利于劇本愛情主題的表達。
劇中的“沖喜”有待商榷。其一,作為封建陋俗,“沖喜”情節(jié)的設計不利于愛情主題的凸顯。其二,商父,曾在當朝為官,雖削職為民,但親自求愛玉留下扮秦雪梅“沖喜”就與其身份及教養(yǎng)不合,而向秦家提出讓小姐秦雪梅“沖喜”就更不合適了。
商琳患病后,愛玉受小姐托付,去商府探視商琳病情,卻沒想到被病急亂投醫(yī)的商母跪求,扮作雪梅侍奉商琳。在沒有征得雪梅和秦家的同意情況下,作為一個丫鬟,愛玉自作主張留在商府并為商琳煎湯熬藥長達數(shù)月,這顯然不太符合情理。在封建社會,一個丫鬟連自己的人身權利都無法維護,怎么可能自作主張出外不歸長達數(shù)月?
劇中用愛玉代替雪梅來服侍商琳是站不住腳的。商家雖已家道中落,但這樣的官宦人家,丫環(huán)使女還是存在的。既然商琳連雪梅、愛玉都分不清,又何必非要愛玉來代替雪梅,家中任選一位丫環(huán)替代雪梅不是更為方便嗎!
劇中輅兒的出生存在疑問。商琳在闖樓歸家一病不起,在病入膏肓之際,愛玉代雪梅侍奉商琳,這時的商琳連雪梅與愛玉都分辨不清,還有能力讓愛玉懷孕嗎?
劇中雪梅長期紡織咬紗頭積紗成球像懷孕的說法也顯得牽強。退一步講,即使像懷孕,當時的服飾也不可能立即看出。戲劇若超越觀眾的可信度,也就達不到感染觀眾的效果。
“哭靈”一場建議刪除。其一,“哭靈”與“哭墳”兩場戲有重復,建議把“哭靈”“哭墳”兩場戲合并。其二,有了越劇《紅樓夢》及黃梅戲《紅樓夢》的比較,《紅樓夢》的“哭靈”是經(jīng)過葬花、讀《西廂》、洞房及焚稿等一系列的鋪墊,所以感人至深。而《秦雪梅》的“哭靈”明顯缺乏充分的鋪墊,難以達到感人的效果。
在最后一場中,秦雪梅為救商輅同時也為了自己的清白,在金殿用刀自刎,雖感天地泣鬼神,但帶刀上金殿顯然不合情理。
應該承認,《秦雪梅》演出本的出現(xiàn)對保護傳承這部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劇目功不可沒。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早期廬劇重表演輕劇本傾向的一種反撥。但由于多種因素的制約,這部劇本仍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從劇作者角度來看,早期廬劇藝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難以完成劇本整理及修訂的重任;從接受者角度來看,廬劇觀眾大多集中在農(nóng)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廬劇演出必須考慮觀眾的接受水平和欣賞趣味,而劇作者在編寫劇本時不能不考慮這個因素,如果一味追求藝術水準,就有可能失去廬劇觀眾。因此,廬劇劇本的改編一直就是一個兩難選擇的問題:既要考慮劇本的藝術水準,又要兼顧廬劇觀眾接受水平和欣賞趣味。但隨著人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秦雪梅》這部戲又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如何讓這部舊戲在新的時代繼續(xù)煥發(fā)傳統(tǒng)魅力抓住廬劇觀眾,又能剔除其糟粕在藝術水準大幅度提高。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且有待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 此劇本又稱演出本,1980年整理,2001年重新整理,是《秦雪梅》演出的主要參考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