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
【摘要】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也是擴展知識、豐富人文思想的重要學科,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要想提升學生對語言中詞句的理解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質,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要提升學生對文字的閱讀能力,讓學生愛上閱讀,在閱讀中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質量;語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課堂積極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閱讀質量的提升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而且收益甚微,所以很少有學生愿意真正地靜下心感受文本內容,體驗閱讀學習的快樂,但是閱讀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美好的情感,以及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和學習效率,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策略,豐富語文課堂內容,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和認知心理,帶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閱讀課堂,開啟閱讀學習新途徑。
一、巧借多媒體,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在語文課堂中融入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的聲像結合模式,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閱讀教學情景,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的渴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借助多媒體,突破時空限制,讓豐富多彩的視頻展示和音頻講解,以生動的方式展示文本內容,刺激學生閱讀的欲望,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
例如,在講授《荊軻刺秦王》這節(jié)課時,教師如果只是將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以機械的方式滲透給學生,由于每位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這將會導致有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背景理解不夠透徹,內容掌握不清楚,將影響學生整體閱讀效果。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拓寬知識體系,豐富學生視野。在講授知識之前,教師可以搜集好有關“荊軻刺秦王”的典故以及一些與之相關的紀錄片,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利用聲像結合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理解“荊軻”“秦王”的人物形象和歷史背景,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自己對歷史的認知,讓學生對本文展開討論,以便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觀看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揣測文中“荊軻”“秦王”的心路歷程,并踴躍發(fā)言。
教師要充分借助多媒體對文本進行展示,在使學生視覺上得到滿足的同時,讓課堂氛圍變得輕松愉快、豐富多彩,也使學生的知識得到充實拓展,見識到語文的魅力,刺激閱讀興趣進而提升閱讀能力。
二、注重課前預習,提高閱讀效率
預習,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因為通過預習,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內容,體驗文本所傳達的情感,而且學生在一節(jié)課開始之前,提前做足了準備,就可以有側重地學習感覺有困難的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的任務,在預習中提高閱讀能力。
例如,在講授《離騷》這節(jié)課時,學生如果只靠課上閱讀將很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內容和當時的情景,所以教師要布置好預習的任務,首先,讓學生了解屈原的歷史典故并課下收集屈原的名言名句,通過歷史典故及名句的欣賞,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的崇高人格和魅力。然后,由于這篇課文具有較強烈的地域色彩,學生僅依靠文本閱讀是無法真正體會文章中所描繪的情境和情感的,為了幫助學生學好文章,加深文本理解,在上課前,教師應引導學生搜集相關題材的文章或是與這段歷史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預習中充分了解到這篇課文中所傳達的愛國主義思想,以及讓學生對屈原用他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產生更確切的體會。在課前預習的同時,學生可以將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標記出來,提前理解句意,督促學生主動去探討課文內涵,在課上學生可以主動發(fā)言,將自己在預習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相提高。最后,在學生課前整體閱讀的時候,要求學生要找出詩中表現(xiàn)情感的詞,并總結出每一種情感針對的對象及產生的原因,這一步驟就是對學生自主認知的進一步整合,通過這樣一個整合,既能照顧自主認知不主動的一部分學生,也照顧善于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學生,讓學生對文本的情感和內容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通過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并養(yǎng)成自主挖掘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大大提高課堂質量,而且也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同時,教師在倡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率的預習,因為只有高效預習才能幫助學生解決更多的問題,讓學生緊跟課堂節(jié)奏,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專注力和興趣,幫助學生完成更高層次的跨越。
三、關注閱讀教學方法,提升閱讀效果
語文學科博大精深,融會貫通了多門學科,在閱讀中,學生不免會出現(xiàn)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文章內容,會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對課本內容進行逐字逐句講解,雖然出發(fā)點是好的,而且講得也比較詳細,但是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其失去閱讀興趣,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在人們視野開闊的基礎上,語文教學需要擴充更大范圍的知識量,如果單純依靠書本知識,很難達到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诖?,不斷優(yōu)化閱讀教學方法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如,在講授《拿來主義》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應該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情境,去體會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與方法;其次,學生要在閱讀過程中抓關鍵詞,例如“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學生通過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有利于學生認識到“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各自的利弊,并相互比較,從而形成系統(tǒng)的自我認知。語文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們讀懂課本內容,還要幫助學生提高思考和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文的積極引導,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師講解這篇課文時,學生們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有的可能認為外國先進的技術與文化比較先進,我國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有的學生會認為借鑒是必要的,但是在借鑒的同時要結合相應的國情來考慮,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技術與方法來提高我國綜合國力。還有少部分學生認為“拿來主義”違背了我國的創(chuàng)新的精神,具有反方向的作用,我國還是應該發(fā)揚我們的獨創(chuàng)精神和想象能力,這樣我國才能在本質上得到發(fā)展。通過在自主閱讀中進行主動思考,并課上進行互相探討交流,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中得到完美的答案。
在高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想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提升,教師就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應該對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感悟,并積極地閱讀課外資料,使學生閱讀能力有更大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閱讀教學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所在。因而,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探索提升閱讀質量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改善閱讀方法,使得學生對文章中抽象的文字產生更深層次的了解,更好地體會文章中所蘊含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張軍.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任務的提出與推進[J].課程教育研究,2019(2).
[2]蔡宗平.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探討[J].貴州教育,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