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龍
摘 要:開發(fā)好具有特色的美術校本課程,應以學校的辦學理念為根源和前瞻,將特色發(fā)展成為學科精品,以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提升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培養(yǎng)的策略。通過開展以書刻藝術為主空間,其它藝術種類為衍生空間的美術特色教育;探索木刻藝術,讓藝術走進校園,創(chuàng)建以鄉(xiāng)村初中學校美術館為核心的特色學習環(huán)境;以書刻教學為特色,從觀學到做創(chuàng)再到展示,連接課堂,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發(fā)揮特色優(yōu)勢。
關鍵詞:書刻藝術 傳統(tǒng)文化 美術特色教學
美術學科作為一門視覺藝術學科,在欣賞中感受藝術魅力,在觀看中潛移默化滋潤心靈,在學習動手中尋找快樂。提升藝術品味與人的藝術素養(yǎng)是藝術學科的特點,美術學科教學以貫徹新課程理念為主旨,輕負擔,高質量,融合“藝術學習,藝術生活,藝術人生”的現代藝術觀念,努力打造有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以藝術核心素養(yǎng)為基點,立足農村初中實際,開發(fā)與建立傳統(tǒng)與現代教學相適應的教學方式,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藝術課程開發(fā)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如何去尋求本地藝術教學資源,又如何轉化為學校美術教學校本特色資源,并在教學中生成并合理利用,是擺在面前的實際問題,為此筆者在這方面做了一定的實踐探索與研究。
一、立足區(qū)域實際,探索書刻藝術底蘊
校本藝術課程的重要價值在于它追求課程對學校發(fā)展、學生發(fā)展的適應性。它的開發(fā)、實踐和收獲是一種新的課程形態(tài),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并存。書刻藝術是書法藝術與篆刻藝術、木刻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常常不刻意糾結細節(jié),而是將整體的魅力通過粗獷的手法,將生命細胞無限延展。材料的張力與學生的創(chuàng)想,貫通氣象,意蘊深厚,感染力強大深邃,它們穿越了歷史的屏障,帶著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給我們一次次視覺的洗禮、認同和新的發(fā)現。
(一)以家鄉(xiāng)為源,書刻從無到有
桐鄉(xiāng)有悠久的歷史,是書法之鄉(xiāng),有一大批書刻藝術家,是中國書刻藝術的重鎮(zhèn),秉承民族文化傳統(tǒng),根源于桐鄉(xiāng)書法藝術之底蘊,校園書刻以小見大展示桐鄉(xiāng)地域文化特色。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推廣。隨著課程特色項目化的深入開展,根據美術教師的特點建立了以課堂美術教學為主線,紅方塊農村微型美術館為中心,刻字藝術工作室為龍頭,國畫書法工作室、西畫藝術工作室為羽翼,美術團隊活動為擴展的教學及研究方向,由點到面,能有更多的學生進入到美術學習活動中,努力營建藝術氛圍,建立美術教學方法。
(二)依托課程項目創(chuàng)建空間,探索書刻藝術底蘊
積極主動因校制宜在原有基礎上改建了書刻空間。書刻空間,配備相關的工具材料,讓學生認識木頭的藝術本質。木頭作為一種雕塑材料,因本身帶有鮮明的語言色彩,木質樸實厚重的本色總能在眾多材料中凸顯自己的地位,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
學生還可以實現刻字藝術的創(chuàng)作構想,通過對工具的使用到得心應手的雕刻工具,手和刀一體的體驗??痰妒悄究痰闹饕ぞ?,木刻刀的良好切削功能,需具有四個基本性能:一是有較高強度和韌性,切削時刀刃不易缺硬度;二是高硬度,切削部分不易卷口;三是具有較高的耐磨性和紅硬性;四是切削鋒利,適宜鐫刻造型。在工具的學習上學生的努力也是一種學習收獲。
(三)師先行,生后學,達到師生共學
美術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向書刻藝術家請教,學習相關的技能,并整理教學思路方法,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適當降低難度,簡化操作程序,使其更適合學生實際操作,經過試行操作、磨合,學生反映積極,興趣濃厚,作品效果良好。
二、讓書刻走進校園,讓課程成為學科特色
(一)成立“藝術社”為點,課堂為線,學生為面
成立藝術社,從初期的二十人左右,逐步擴展,穩(wěn)步推行。在實踐中由于使用鑿、榔頭、刻刀等容易產生傷害的工具,在實踐過程中特別強調安全性,榔頭更換成橡膠質地,鋪上防滑地毯,及時糾正不正確的危險動作,確保學生在制作過程中的安全、高效。
1.立足書刻教學,深入技法,探索書刻藝術底蘊
首先在創(chuàng)作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注重主觀能動性,從自我為主的創(chuàng)新角度切入到創(chuàng)作中去,個性鮮明,在手法上刪繁就簡,呈現更為整體統(tǒng)一的感受,以抽象、夸張、意象等綜合手法實現對書刻的藝術表達。刻字要陽刻、陰陽兼刻三種雕等技法的變化。木板刃刻字,是將書法的點、線、面塑造成立體形象,通過對書法字體的簡化、解構、剝離等諸多抽象的語言形式來進行設計,鼓勵學生把自身對藝術的訴求擺在首位來雕刻出“有意味的形式”的作品。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國的克萊夫·貝爾在19世紀末提出的即“以某種特殊方式搭建組成,能深刻引發(fā)人們審美認知和欣賞感情的形式之間的關系”,這種有意味的外在的審美形式感是本次校本創(chuàng)新課程所重視的。
最基本的是刻點的立體,由點的體積延加便成為線或塊面的立體。用材最能表現“書”與“刻”,書法是刻技之源。“奏刀之先,意行不明字法,不得刻法,明書法之理,方取刻藝之妙?;谶@種前提,一切復雜的技法,都是為塑造立體書法目的服務,論刀則大可不必繁復。簡而言之,用刀主要有“鑿法”和“刻法”兩種。書刻技法錯綜復雜,許多內容樸實精致。許多書刻作用采用簡單的技法體現生動的細節(jié),同時結合木刻者的喜好合理構思,做好每一道雕刻工序。這些雕刻交相呼應,彼此互相交織,層次富于變化,整體形式有序,因此書刻作品自然有趣、層次分明和有空間形式。以簡單的幾何形體達到對字體的探索,具有夸張、神秘、有趣的詩意美感。極大限度地讓硬朗的木頭呈現出柔軟扭曲的模樣,在正常的形態(tài)中,突然被夸張的動態(tài)打破,呈現出寧靜與抽象的結合創(chuàng)新作品。這種建立在木質之上的簡筆韻味,既增添了木韻之趣,也更好傳遞了創(chuàng)作者簡中藏深的藝術追求,給欣賞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利落的刀法,形體轉折關系,大面積的塊面塑造出張力十足的動感,韻味濃厚,很有感染力。
2.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書刻藝術基礎發(fā)揮創(chuàng)意
立足中國傳統(tǒng)書刻藝術基礎之上,通過對其原創(chuàng)性思想、雕刻技法、題材類型等進行充分的發(fā)掘,獲取了促進校本創(chuàng)新課程——書刻向前發(fā)展的原動力,從而在結合當代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創(chuàng)意設計下,最終得以建立于書刻藝術開創(chuàng)性的運用,因此我們應該以古為今用的態(tài)度積極汲取傳統(tǒng)書刻藝術中的精華。
3.與名家相伴學習,促進學研
學校邀請書刻家現場示范指導書刻方法,學生反響熱烈。并打算以后聘請更多的刻字藝術家來我校指導,逐步使刻字藝術教學得到指導。
4.成果作品展示提升“書刻”自信
每隔一段時間利用學校美術館、櫥窗等場地開展學生藝術展示。積極開展學校每年一度的藝術節(jié)活動,使之成為常態(tài)化展示,吸引更多的學生的興趣。同時不定期引進藝術家作品展示,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不出校門就可欣賞到藝術家的作品,提升文化品味。
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課堂內外墻面、綠化等能藝術美化的區(qū)域進行布置,打造藝術校園、文化校園的良好氛圍。
當學生作品積累到一定數量和品質,計劃籌備學生書刻藝術在校外展出,擴大對外交流的空間,反過來也促進學校藝術教育向更高層次邁進。在南湖之春上首次亮相學生作品,也得到了良好的評價與反饋。經過幾年的努力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在桐鄉(xiāng)美術教研活動中作了專題展示,省教育廳市教育局領導和德清兄弟學校來我校參觀指導交流,得到了肯定與鼓勵。
5.開發(fā)研究校本課程,加強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
書刻校本課程在形成學校特色、 建設學校文化、提高教師專業(yè)化并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學生個性創(chuàng)意、弘揚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美術老師分工協(xié)作,積極著手開發(fā)校本課程,開展學校立項的書刻藝術教學課題研究,構建課堂教學理論架構和課堂教學模式,逐步完善,為以后深入開展書刻藝術教學奠定扎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完成了《書刻藝術》的校本教材的編寫并印制成冊,投入使用。
通過分析和總結書刻的形式特征及美學特點后,再經過與桐鄉(xiāng)書法藝術融合后,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和趣味設計,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新特色。這一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美術教學,更具有秉承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意義,有助于展示桐鄉(xiāng)地域文化特色,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機遇。
三、書刻特色連接課內課外,傳承創(chuàng)新
在這本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書中,都透露著書刻藝術的重要意義。
(一)是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在創(chuàng)作中學生具有主導作用,突破原有字體的束縛,釋放更為自由的創(chuàng)意空間而不是停留在單純的表面。
(二)是利用簡化、夸張、變形等造型手段對書刻創(chuàng)作進行整體的把控和表達,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場頭腦風暴,而對于書刻藝術而言在形式上做出不同以往的嘗試。
(三)是讓學生即興發(fā)揮,這種即興發(fā)揮會具有韻律感,更多地展現學生個性、發(fā)揮想象的空間。
積極拓展藝術思路,研究開發(fā)書刻、拓印、繪畫、書法等藝術樣式的融合。同時與其他課程,例如勞技、語文等課程相結合,與校園文化結合聯動,使之融入到整個校園文化建設中,更適合學生實際狀況和教學教育需求。以點帶面,擴展書刻藝術的廣度與深度。
木刻藝術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木刻藝術的形式隨處可見,但有多少人真正的喜愛它?我們都應深刻地反省,應該怎樣保護與傳承我們的傳統(tǒng)藝術?在藝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要用世界的眼光發(fā)現民間藝術的魅力,并用我們的創(chuàng)新與思維將民間藝術永遠地傳承下去。在當前多元的藝術氛圍中,探尋書刻的藝術規(guī)律和實踐意義,推動校本課程——書刻項目的發(fā)展和進步,對美術教育向更深層次的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
(桐鄉(xiāng)邵逸夫中學 浙江嘉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