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摘要:《茉莉花》是我國廣為流傳的同宗民歌之一。山西的《茉莉花》在傳播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其自身發(fā)展的特點,演變出了很多的子體民歌。筆者試從大量的山西民歌中,甄別出15首同一宗族的《茉莉花》,在音樂形態(tài)等方面進行具體的對比、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山西民歌 ? 《茉莉花》 ? 《張生戲鶯鶯》 ? 九連環(huán) ? 徵調式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0-0011-05
山西民歌歷史悠久,“民歌的海洋”名副其實,數量之多世所公認。據統(tǒng)計,現已搜集整理到的山西民歌約有兩萬余首。在如此眾多的山西民歌當中,存在著大量的同宗民歌,在漫長的變遷流傳過程中,它們能很自然地在民間傳承、傳播,與當地的人文精神、民俗特色、文化習性、語言特點和審美情趣等相結合,然后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適應新的環(huán)境及生活土壤,從而逐漸形成具有當地本土特色的子體民歌。
關于同宗民歌《茉莉花》的來源,主要有三種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稱《茉莉花》源于山西五臺山的佛教音樂《八段錦》,理由是五臺山的佛教為東漢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傳入,茉莉花也是這個時候隨之從域外傳到山西的。白色的茉莉花高貴典雅、氣質非凡且香味獨特、芬芳濃郁,深受僧人們的喜愛,于是不僅五臺山的佛香用它作為制作的香料,而且還特意譜寫了佛樂《八段錦》來表達對茉莉花的贊頌。之后,“茉莉花”才傳到南方,傳遍全國,傳到國外……
《茉莉花》調在山西是廣為流傳的,同宗的每個子體民歌里都烙刻著自身特有的印記,在傳播的過程中,子體民歌很大程度上都體現著地域特色、風土人情以及語言習慣等。在“一曲多變”的情況下,《茉莉花》的歌名也有所變化,有的叫《萱花》《九連環(huán)》《張生戲鶯鶯》《聽房調》;有的叫《盼情郎》《采花》《翠屏山》《問裙釵》等。還有一首名叫《繡荷包》的襄汾民歌是用《茉莉花》調來演唱的。
一、山西各地同宗民歌《茉莉花》的具體分析
(一)三首晉南民歌《茉莉花》
從曲調特點來看,這首臨汾民歌《茉莉花》是燕樂七聲徵調式,屬于四句不對稱的結構,每句基本為四小節(jié),第一句前后兩小節(jié)旋律相比,屬于“同頭換尾”,是有變化的重疊句。四句分別落在“商、宮、商、徵”音上。旋律中特別強調偏音“4”和“降7”,這兩個特性音的出現是晉南民歌的一個重要特點。
聞喜的《茉莉花》在調性歸屬上,具有明顯的徵調色彩,是五聲徵調式,不對稱的四句式結構。和《小慧集》中所記載的《鮮花調》相比,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四句式結構,四句分別都是落在徵、宮、商、徵音上。聞喜的《茉莉花》前兩句分別為四小節(jié)、后兩句分別為三小節(jié);清代《鮮花調》前三句與之相同,最后一句,是帶有擴充的,為五小節(jié)。和聞喜的《茉莉花》一樣,旋律走向都是往下的,最后落到徵音上,它并沒有晉南民歌燕樂調式的基本特點,是較為典型的《鮮花調》變體。
襄汾民歌《茉莉花》屬于清樂七聲徵調式,不對稱的四句式結構。第一句為四小節(jié),落在徵音上;第二句為四小節(jié),落在宮音上;第三句為四小節(jié),落在商音上;第四句為三小節(jié),結束在徵音上。
從三首民歌的唱詞特點看,它們的第一、二句歌詞都采用的是“好一朵茉莉花”來起興,歌詞較為整齊、規(guī)范。臨汾民歌《茉莉花》唱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更為濃郁,“情郎哥是蜜蜂奴家是朵花,愿情哥來采花”,大膽地描寫了封建時代青年男女對真摯愛情的追求和向往。聞喜縣的《茉莉花》唱詞則較為委婉含蓄,三段歌詞的后半部分從“……只怕看花人兒罵”到“……又怕旁人將我笑話”再到“……又怕哥哥埋怨奴家”,層層遞進,借花表情,表達了對哥哥十分在意的羞澀之情。襄汾的《茉莉花》,也是“借花表情”的一種。
(二)六首歌名為《張生戲鶯鶯》的同宗民歌
這首民歌(原詞共12段)是五聲徵調式音階,不對稱的四句式結構,第一句為四小節(jié),通過三連音的變化,表達激動、高亢、流動起伏的音樂形象;最后落在徵音上。第二句為四小節(jié),第一小節(jié)具有典型的《茉莉花》調的色彩,后面出現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用以表現輕松、愉悅的心情;最后落到宮音上。第三句為兩小節(jié),落到徵音上;第四句為三小節(jié),落到徵音上。
稷山民歌《張生戲鶯鶯》屬于燕樂七聲徵調式,具有明顯的晉南地域色彩,為四句式不對稱結構。第一句為四小節(jié),完全重復的兩小節(jié),落在徵音上;第二句為四小節(jié),加了兩小節(jié)完全重復的襯詞“哎喲號哎喲號”,來渲染一種地方音樂色彩,落在宮音上;第三句為四小節(jié),前兩小節(jié)完全重復,落在宮音上;第四句加了當地的方言襯詞“呼啦啦”使其變成了五個小節(jié),最后落在了徵音上。
這首陽高民歌所唱是《西廂記》里“張生戲鶯鶯”的愛情故事,歌中有“張生”“鶯鶯”“王奶奶”等具體的人物,講述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曲式結構來看,屬于五聲徵調式,六句重復再現結構。第一句為四個小節(jié),基本完全重復,其中“臺”字加了前倚音“3”,很符合陽高方言中“臺”的單字調特點,使得比較平穩(wěn)的旋律進行多了許多的委婉的色彩,最后落在徵音上。第二句四個小節(jié),落在宮音上。第三句四個小節(jié),落在商音上。第四句為兩個小節(jié),落在徵音上。第五、第六句旋律為第三、四句的完全重復。
晉中民歌《張生戲鶯鶯》也屬于同宗的《茉莉花》調,為清樂七聲徵調式,不對稱的四句式結構。第一句為四小節(jié),后兩小節(jié)曲調和歌詞是完全重復的,用“好一朵茉莉花”來起興,重復了茉莉的“莉”字,加了襯詞“嗬咳呀”,使得音樂略顯靈動、俏皮和輕松,落在徵音上;第二句為四小節(jié),落在宮音上;第三句為三小節(jié),落在商音上;第四句為四小節(jié),加了兩小節(jié)襯詞“哪嗬吱兒喲”,結束在徵音上。
靜樂民歌《張生戲鶯鶯》的歌詞不唱“茉莉花”,唱“桃花”“菊花”,為五聲徵調式,四句式單樂段結構。第一句為四小節(jié),后兩小節(jié)為重復句,落在徵音上;第二句為四小節(jié),落在宮音上;第三句為三小節(jié),其中第二小節(jié)用了六度下滑的音高音1到3來潤腔,把“崔鶯鶯”的內心世界婉轉的表達了出來,最后結束在商音上;第四句為三小節(jié),落在徵音上。
這首寧武民歌和之前介紹的永濟、陽高、靜樂三地的《張生戲鶯鶯》一樣是五聲徵調式。為四句式結構,第一句四小節(jié),唱“好一個娥梅花”,和之前介紹過的“靜樂”“晉中”的《張生戲鶯鶯》完全一樣,都是重復的兩小節(jié)。第四句為三小節(jié),結束在徵音上。這首詞用襯詞“哈”“咳哼”“哎嗨喲”渲染了整首歌曲的氣氛。
(三)兩首歌名為《九連環(huán)》的同宗民歌
陽高民歌《九連環(huán)》它符合同宗民歌《茉莉花》的基本特點。屬于清樂七聲徵調式,四句不對稱的結構。第一句為四小節(jié),后兩小節(jié)為重復句,唱一樣的詞,用“好一個九連環(huán)”來起興,落在宮音上;第二句為四小節(jié),多用下行音階,落下商音上;第三句為兩小節(jié)落在商音上,第四句為三小節(jié),落在徵音上。歌曲中“呀”“那個”“哎嗨喲”等襯詞的使用,就帶有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襄汾民歌《九連環(huán)》也唱《茉莉花》調,演唱時速度要稍快一些,為加清角的六聲徵調式,不對稱的四句式結構。第一句為八個小節(jié),后四小節(jié)為重復句,落在徵音上;第二句為八小節(jié),落在宮音上;第三句為五個小節(jié),落在商音上;第四句為七個小節(jié),加了襯詞“那哈衣呀哈”,渲染了情緒,延長了結束的徵音。
(四)四首不同歌名的同宗民歌《茉莉花》
太原民歌《盼情郎》唱《茉莉花》調,為五聲徵調式,四句式不對稱結構,四四拍,和襄汾的“九連環(huán)”相比,整體旋律拉開了很多,中速演唱,更顯得曲調婉轉優(yōu)美。第一句為兩小節(jié),后一小節(jié)完全重復第一小節(jié),落在徵音上;第二句為兩小節(jié),落在宮音上;第三句為三小節(jié),落在商音上;第四句為四小節(jié),最后加了襯詞“哎咳呀嗬依呀咳嗬咳”延長了兩個小節(jié),且用了一個小七度的大跳,使音高翻到了5上,然后旋律下行結束在徵音上,具有了典型的民族風格,顯得整個歌曲輕靈跳躍又十分舒展柔和。
朔縣民歌《采花》是首五聲徵調式,不對稱的四句式結構。第一句為四個小節(jié),四段分別改唱詞“茉莉花”為“臘梅花”“水仙花”“馬蘭花”“牡丹花”,后兩小節(jié)為重復句,落在商音上;第二句為四個小節(jié),其中切分音的使用,改變了原有的強弱規(guī)律,從而表現出行云流水般的綿延線條,使得旋律更加的委婉、細膩,之后落在宮音上;第三句為三小節(jié),落在商音上;第四句為三小節(jié),旋律下行,在徵音上結束。
晉北的大同民歌《問裙釵》唱《茉莉花》調,為加變宮的六聲徵調式,四句式結構,有起、承、轉、合的特點。第一句為四小節(jié),后半句為重復句,落宮音上;第二句為四小節(jié),落宮音上;第三句為三小節(jié),落商音上;第四句為三小節(jié),加襯詞,落徵音上。
另外,晉南的襄汾民歌中有首《茉莉花》調歌名卻為《繡荷包》,譜例如下:
襄汾民歌《繡荷包》從音樂旋律分析,它的骨干音為“徵、閏、宮、商、清角”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燕樂七聲徵調式,四句式結構。分別落“徵、宮、商、徵”音上,前兩句均為四小節(jié);第三句為三小節(jié),加了一小節(jié)襯詞渲染感情;第四句為四小節(jié),下行落徵音上。符合《茉莉花》調的基本特點。
二、結語
通過以上15首《茉莉花》調的音樂形態(tài)比對分析,發(fā)現作為同宗民歌存在的眾多子體民歌,雖歌名不同,但各地版本之間確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圖所示:
從基本旋律形態(tài)分析可知,流傳在山西境內的15首同宗民歌《茉莉花》相似之處有很多。其中,15首為徵調式;14首為四句式樂段,“起、承、轉、合”性的結構;9首首句完全重復,5首為“同頭換尾”,基本特點即第一句分為兩個短句,二者旋律往往相對稱,而且落音基本都是相同的,如果是徵都是徵,如果是宮都是宮,唱詞常相重疊;15首結束在徵音;9首為F調;7首為七聲調式,其中燕樂七聲為4首、清樂七聲為3首;燕樂徵調式多流行于山西晉南地區(qū),因為偏音的出現,色彩上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種種因素所長期形成的本地區(qū)的特點是十分頑強的,往往流傳到此地的民歌,都要被同化。6首為五聲調式,和清代《小慧集》中所載《茉莉花》調式一致,同為五聲調式。2首為六聲徵調式,一首加了清角,一首加了變宮。
從歌詞內容來看,基本分兩大類。一類是“借花表情”,一類是講述“張生戲鶯鶯”的愛情故事。第一類中多數與“花”有關,它們以花起興、以花抒情、以花喻人、以花傳情,唱詞中除有“茉莉花”外,還有“桂花”“菊花”“桃花”“鮮花”“娥梅花”“臘梅花”“水仙花”“馬蘭花”“牡丹花”等??梢姡瑐鹘y(tǒng)民歌當中人們大多“寄情于花”,常用“花”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第二類唱《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自由戀愛的故事,唱詞一般較長,最長的可達十余段,如本文中永濟民歌《張生戲鶯鶯》就唱十二段詞。描述的具體情節(jié)要比戲曲中的簡單很多,接近于民間常見到的男女之間愛情類民歌。
“同中有異,各有千秋”!文中的《茉莉花》只是園子中千千萬萬“茉莉花”里筆者所采集的幾枝,如果將所有的集于一處,定會“滿園花開惹人愛”。幾百年來,“茉莉花”在祖國大家庭的花圃里,不斷地汲取養(yǎng)料,散發(fā)幽香,它傳到了今天,傳遍了全國。隨著時間空間的推移,同宗民歌《茉莉花》在山西的流傳過程中,不斷被人們加工和改編,有的結合了當地的民間音樂語匯,有的在旋律走向、節(jié)奏節(jié)拍上作了調整,有的加了偏音使得調式發(fā)生了變化,有的速度加快,有的加了潤腔和襯詞……使其產生了同一母體下的多種子體民歌,具有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參考文獻:
[1]《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2]中國音樂家協會山西分會,山西省文化局音樂工作室編.山西民間歌曲集(1-6冊油印本)[M].太原:中國音樂家協會山西分會,1979.
[3]梁鐵鎖.襄汾民歌[M].太原: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