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英
(中國社會科學院 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044)
近代農業(yè)雇傭關系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對于雇傭關系的性質,有人認為雖然農村雇傭關系很廣,但是“中國雇農的普遍,并不是由于農業(yè)進步,卻是為了農業(yè)衰落”[1]。以往學術界認為雇傭關系是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重要標志,但是有研究表明二者不一定能劃等號[2]。有人認為,雇傭關系與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3]。
對于農業(yè)雇傭勞動的規(guī)模,劉克祥認為地區(qū)農戶雇傭勞動的數量與人均耕地面積正相關[4]。黃宗智對華北平原和江南的研究證明,華北平原靠雇工經營的經營式農場占耕地總面積的9%—10%[5],長江三角洲沒有靠雇工經營的經營式農場,只存在富農雇傭幫工,數量也比較少[6]。曹幸穗指出,租佃關系和雇傭關系在同一農業(yè)系統(tǒng)中并存且此消彼長,20世紀初蘇南地區(qū)曾經盛行的依賴雇傭勞動的經營式農業(yè)逐漸衰落,租佃經營有所發(fā)展[7]。秦暉研究發(fā)現(xiàn),關中地區(qū)盛行以雇工經營為主的“經營地主”,但雇傭關系與商品經濟和社會分工的發(fā)展關系不大[8-9]。鈔曉鴻發(fā)現(xiàn),陜北、陜南租佃制盛行,關中多雇工經營,表明租佃制和雇傭制具有極強的變通性和適應性,并非一方明顯優(yōu)于另一方[10]。崔曉黎對比河北清苑和江蘇無錫的農業(yè)生產關系,認為經濟較為發(fā)達的無錫縣租佃較為普遍,經濟相對落后的清苑縣雇傭關系較常見,雇傭關系并不比租佃關系優(yōu)秀,不存在明顯的先后遞進關系[11]。
已有的研究多是籠統(tǒng)地探究農業(yè)雇傭關系的變化,本文對民國時期雇工經營的調查資料進行梳理,從需求者和供給者的角度,分別對雇主雇工經營、雇農出雇為生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并對農工供需整體情況進行分析。
近代以來,隨著農村階級結構的變化和農村經濟的變遷,農業(yè)雇傭關系得以拓展,各個階層的農戶都有雇傭勞動力生產經營的行為。從雇主成份看,庶民地主和富裕農民招募的雇工,大多屬于自由雇傭勞動;而縉紳地主所雇傭工,特別是長工,受封建宗法束縛更嚴重一些,個別的還有主仆名分[12]。
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調查陜西土地關系和稅捐情況,選取的區(qū)域為渭南、鳳翔、綏德等。調查發(fā)現(xiàn),渭南1928年和1933年富農都是雇工經營;1928年中農和貧農自己耕種土地,1933年有了雇工經營的情況,中農農田自種的比例為93.35%,貧農農田自種的比例為93.35%。雇工的比例并不高,純粹出雇的人比不純粹出雇者多,傭耕者不限于本村[13]3-41。鳳翔1928年和1933年富農都是雇工經營,1928年中農自種的農田比例為92.68%,貧農的為99.31%,而到1933年中農自種田地的比例為86.91%,貧農完全自種。富農雇工人數1933年比1928年有所減少,1928年雇工22人,1933年雇工8人。貧農傭耕比例不高,1928年是5.61%,1933年是6.64%。純粹傭耕的比不純粹出雇的少[13]42。綏德1928年中農完全為自己耕種,貧農自種耕地的比例占到99.95%。1933年貧農完全自己耕種,中農雇工兼自種田地的比重占16.46%。富農超過半數的土地是雇工兼自種的,1928年為55.6%,1933年為56.16%,貧農里傭工者所占的比例不小,1928年為30.96%,1933年為21.56%[13]108-111。
從陜西的情況來看,雖然各個階層都有雇工的情況,但是中農、貧農雇工的比例不高,且1933年雇工的情況比1928年差。有學者對安慶附近廣濟圩30戶農戶的調查結果顯示,自耕農都需要農忙時雇傭短工。土地較多的自耕農雇傭長工較多,大多雇傭一名長工,雇傭三名以上長工的很少[14]。20世紀二三十年代,膠東農村的雇傭關系比較分散和復雜。雇主遍及社會各階層,一部分中農、甚至生活困難的貧農也有雇工的。膠東3個區(qū)的雇戶分布在農村社會的各個階層,地主占9%、富農占57.32%、中農占31.32%、貧農占1.87%。其中,富農階層是主要的入雇戶,其入雇戶數和長工人數基本上占一半以上[15]。也有調查發(fā)現(xiàn),河南、河北等地自耕農雇工支出比半自耕農和佃農多,在河北不少地區(qū)佃農無雇工支出[16]。安徽宿縣雇傭農工的大多是富農,大地主則將土地租給佃戶[17]。
鄭厚博在對浙江蘭溪農戶調查中,總共選取了2045戶,將其分為7類,將各類農戶從事農業(yè)者人數轉化為勞動單位數,再將各類農戶雇傭勞動轉化為勞動單位數后進行比較,得到各類農戶自給勞動與雇傭勞動的情形??芍蛡騽趧釉诋數剞r業(yè)經濟中已占據了相當的位置。(見表1)
表1 浙江蘭溪農家雇傭勞動情況
資料來源:鄭厚博撰《浙東蘭溪農業(yè)雇工勞動之分析》,《勞工月刊》1935年第10期,第1—3頁。
福建省農業(yè)改進處統(tǒng)計室1941年9月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省66縣區(qū)從事農業(yè)生產的農工中除家工外,共雇傭長工人數104054人,每百戶雇傭6人;雇傭長工的農家118229戶,占總農家的7%以上,雇傭短工農家占總農家的41%,雇傭短工工數(日數)20989935工,每百戶農家雇傭短工33工,但僅是農忙時。相互交換家工和只提供飲食不支付工資的情況未列入統(tǒng)計。1941年短工的實際雇工數比需要量少20%[18]。1942年福建省農林處農業(yè)經濟研究室的調查結果顯示,農家雇傭長工者共計122429家,占總戶數的8%,雇傭人數為114618人,平均每百家農戶雇傭7人,雇傭短工農家占總農家的34%,平均每百家雇傭10人[19]。
1934年,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調查蒼梧、桂林、思恩等地農村情況,發(fā)現(xiàn)水田種植需要的人工較多,中等以上的經營雇工也是不可缺少的。許多地主、富農雇傭長工管理農場,農閑做一些家庭工作。中農甚至貧農在農忙時也雇傭散工。雇傭長工的情況,蒼梧、桂林均為4.9%,思恩為12.2%。雇傭短工的情況,桂林為22.2%,蒼梧、思恩為14%以上。富農雇傭勞動最多,蒼梧占70%、桂林占78.3%、思恩占95.1%。貧農雇傭勞動最少,蒼梧占10.7%、桂林占12.8%、思恩占9.8%[20]。
雖然近代以來各個階層的農戶都有雇傭勞動力生產經營的行為,但是在當時農村日益凋敝的情況下,出雇維持生計的農民比例更高。
1932年中山文化教育館做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調查,調查了全國726縣,陳正謨的《各省農工雇傭習慣之調查研究》對這次調查中各省農業(yè)雇工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闡述[21]751-775,1935年整理出版了《各省農工雇傭習慣及需供狀況》一書[22],他認為黃河流域雇農最多,占鄉(xiāng)村人口的11.41%,其次為長江流域,占9.27%,珠江流域最少,占8.13%(見表2)。
表2 各省雇農情況
資料來源:陳正謨撰《各省農工雇傭習慣及需供狀況》,載李文海編的《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鄉(xiāng)村經濟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2頁。
劉端生整理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中山文化教育館、農村復興委員會、安徽省立安徽大學農學院等的調查結果后認為,雇農在農村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大約在2%—7%之間[23]。陳仲明認為,湘中雇農占10%,一個或幾個地主租種十幾畝到上百畝田地,雇傭毫無資本的農民耕種。他們對雇農收取一些“進莊”,也可以生息[24]。江龍對安慶附近的調查結果為,除了一般的農業(yè)雇傭者外,還有幾家合雇一個工人,工人輪流做工的情況,雇農年齡在20—45歲之間,多為本縣附近的人,不識字的居多,經濟不充裕[14]?!稏|方雜志》征集農民狀況調查文章,1927年將征集文章篩選后予以發(fā)表。對貴州大定縣的調查顯示,農忙時雇工的情況很少[25]。海門純粹的雇農很稀少,比例大約為8%,大部分由佃農分化而來[26]。湖北西北農村雇農的比例約10%[27],江蘇武進雇農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比為11.27%,但是擁有的田地數僅占0.34%。雇農俗稱伙計、忙工,分為四等,最老練的為伙計頭,次為伙計,還有小伙計、忙工農忙時雇傭忙工[28]。
對番禺1934年69村,云南昆明、祿豐、玉溪、馬龍、開遠五縣,安徽懷寧束流村,河南輝縣許昌鎮(zhèn)平山縣15村[23]和湖北西北農村[27]的調查結果均顯示,純粹的農業(yè)雇農在農村人口中僅占很小的比例。雇農比例最高的是陜西,最低的是福建。但是純粹的雇工只是勞動者中的一部分,農忙時所需的工人往往是農閑時的數倍,所以大部分雇主選擇在雇傭長工之外在農忙時臨時雇傭,這種日工通常由附近的小農兼營,他們將之作為副業(yè)。大同縣的農民中,自耕農占70%,佃農僅為7%,大地主極少,雇農的比例也很低。雇農多是貧苦農民,只是零碎給人做一些短期工作,甚至不算是“短期雇農”或“日工雇農”[29]。廣東嘉應五縣中雇農人數比例最少的為3%,最多的為10%[30]。1934年,廣西蒼梧、桂林、思恩等地農村中,雇農的比例蒼梧為6.8%、桂林為4.9%、思恩為2.4%。從1929年至1934年,富農的比例在下降,貧農的比例上升,蒼梧、思恩雇農比例都在下降,桂林的在增加[20]。
1935年《河南農林統(tǒng)計資料》中將農民分為自耕農、半自耕農、佃農和雇農四項,從各類農戶占總農戶的百分比來看,自耕農為55.6%,半自耕農為22.1%,佃農為17.2%,雇農為5.1%;從各類農民占農民總數的百分比來看,自耕農為56.3%,半自耕農為21.6%,佃農為17.4%,雇農為4.7%[31]。膠東根據地3個區(qū)各階層雇工的調查統(tǒng)計顯示,1940年前貧農階層的出雇戶占總數的比例分別為80.48%、62.6%和59.92%,貧農除了耕種自家僅有的幾畝田地外,還得出外做雇工,才能維持一家的簡單生計。在3個區(qū)的調查中,中農也是膠東地區(qū)出雇長工較多的階層,乳山縣崖子區(qū)和牙前縣郭城區(qū)的比例分別占到19.09%和16.74%[32]。
按照雇傭的期限和報酬計算方法,近代農業(yè)雇工分為長工(年工)、短工(月工、季節(jié)工、日工、零工、散工)和包工(土地包工、采摘包工、放牧包工)等。長工通常是喪失生產資料的農民,月工和日工則大多尚有少量生產資料。20世紀初,在經濟發(fā)展較快的地區(qū)短工數量明顯增多。如上海郊區(qū)長工少,短工多[33],廣東順德很少雇傭長工[34]。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短工的數量已經超過長工。1929年,江蘇無錫11村農戶中,出賣短工的是出賣長工的6.8倍[35]。1930年,江蘇銅山農村雇工中出賣短工的占到了82.7%[36]。1930年,河北清苑11村2096戶中,出賣短工的為出賣長工的2.5倍[37]。邯鄲縣“以短工為最多,長工較少”[38]。1934年,四川18縣的調查結果顯示,短工的比例為93%[39]。
按勞動日計算,綜合估計長工和短工的工作日比例,南方地區(qū)長工為60%、短工為40%,北方地區(qū)長工占70%、短工占30%[4]。金陵大學對安徽、江蘇等七省17處2866農戶的調查結果顯示,農戶支付長工費用高于短工費用的有14處[40]334,考慮到單位時間短工工資高于長工,實際長工的工時更長。1933年對廣東番禺10村840農戶的調查結果顯示,短工勞動日少于長工[41]。廣西藤縣、玉林、賓陽、果德4縣48村344農戶中,長工的工時也多于短工[42]。浙江蘭溪短工的比例特別低,1934年對該縣2045戶農戶的調查結果顯示,長工勞動日占90%以上。浙江蘭溪農業(yè)雇工主要來源是本地居民,但也有來自江山、義烏或者外省的,但為數甚少[43]。東北的情況也類似,1922年的調查結果為,雇工中長、短工工時的比重仍是長工占據主導地位[44]。
雖然長工工時比短工長,但是短工的數量和勞動日數在不斷增加,長工的雇傭形式更加靈活,長工、短工的傭期都在縮短。長工傭期縮短表現(xiàn)在從多年雇傭向一年一雇轉變,長工對雇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大大減弱,也從側面反映了雇主中富裕農戶和中小地主的比重增加。順義、山東歷城[45]4,朝城[46]等地的長工雇期均為一年。浙江東部雖然有連續(xù)雇傭數年的情況,但基本上是一年立約一次[47]。長工一年一雇這類的情況也逐漸從全年雇傭向季節(jié)性雇傭轉變,按生產季節(jié)雇傭長工的情況越來越多。直隸盧龍長工“春初召之來,秋末遣之去”[48]。北方地區(qū)長工的傭期已經縮短到10個月之內,短的有時只有半年[49]。浙江吳興長工雇期只有10個月,安徽當涂、六安長工有的雇期為8個月[20]348,浙江余姚長工雇期為半年[50]。還有些地區(qū)按一年之內生產季節(jié)的階段性將長工雇期分為兩期,如安徽南陵有“上季長工”和“下季長工”,前者傭期7個月,后者不足4個月[51]。
受農業(yè)雇傭勞動力增加和勞動力商品化的影響,短工的雇傭期限縮短到了一天一雇,短工的流動性加強。20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北順義、昌黎、天津、山東歷城等日工都是雇一天干一天,很少是兩三天作為一個雇傭期的[45]188。除此之外,包工的數量在增加。包工是按照完成的工作量計算報酬和雇傭期限的一種雇傭形式,工人有充分的人身自由,是自由雇傭勞動發(fā)展的一個標志。許多地區(qū)的各類農活有全部包給雇工的,也有僅僅雇工完成幾項農活的。華北直隸南宮、寧津、靜海等地不少富裕農戶在農忙之時將農活交給包工完成,多只給工資,不管飯食[52-54]。農墾公司和小農場也有雇傭包工的情況,江蘇震澤的小農場的挖塘、挖掘等工程通常采用包工制[55]。廣西柳江的一些墾殖公司使用包工植桐樹[56]。
盡管雇傭勞動關系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一些地區(qū)純粹的雇農很少,大部是貧農兼雇農,如河北堯山縣若一家有幾個勞動力,則一部分在家種田,一部分外出打工,只有一個勞動力的有地農戶,往往在家里耕種的同時再打短工賺錢[57]。不少地區(qū)仍有強制性勞動的殘存,甚至在不少地方雇傭勞動只是一種補充和調劑,不占據主導地位。強制性、封建性的農業(yè)雇傭主要存在賣身勞動、佃奴式勞動和債務勞動三種形式。廣西桂林縣農奴的比例大約有1%[58]。
對比家工和雇工的勞動單位數,可以反映雇傭勞動在農業(yè)勞動中的地位。對無錫、嘉興、蘭溪的調查結果顯示,雇傭勞動的數量占農業(yè)勞動的比重遠比雇農占農戶或農村人口的百分比要高(見表3)。
表3 家庭勞動和雇傭勞動的比較
資料來源:劉端生撰《中國農業(yè)雇傭勞動者現(xiàn)狀的分析》,《實業(yè)部月刊》1936年第1卷第9期,第68—79頁。
蘇南無錫、嘉定、松江、常熟、太倉五縣11村一年勞動量雇工、傭工的比例均不高,這些地區(qū)農家外出打工和從事家庭副業(yè)比較常見。雇工和傭工中,日工最多,包工其次,長工最少。20畝以上的種田大戶主要依靠自家勞力,有部分農戶雇工量也較為可觀。
勞動雇傭關系的發(fā)展,還表現(xiàn)在局部性流動短工增加,以及短工市場網絡的興起。鴉片戰(zhàn)爭前,雇工流動性不是太高,絕大部分集中在本地且較為固定。20世紀初,一些地區(qū)的雇工流動范圍明顯擴大,雇工市場有了明顯的發(fā)展。廣東花縣的雇工還到臨近的番禺、南海等地尋求工作[59]。江蘇無錫一帶的農民常去臨近的無錫傭工[60]。除了臨近地域小范圍、短時期的流動外,還出現(xiàn)了跨省的遠距離、長時間的雇工流動。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河南滑縣、封丘、楊武等地農民每年都有大批到山西傭工為生[61]。以“走西口”“闖關東”為代表的人口流動更使得跨省雇工流動達到空前的規(guī)模。有的農民流入城市,成為職業(yè)工人。
農業(yè)勞動力的流動使得一些地區(qū)農業(yè)雇工的籍貫結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客籍雇工甚至成為雇工市場的主力。如廣東珠江三角洲及附近的農業(yè)區(qū)農業(yè)雇工以外地人為主[62]。無錫本地雇工“不可多得”[63]。甲午戰(zhàn)爭以后,雇工和從事雇工經營的農戶較多,雇工需求較大的地區(qū)自發(fā)形成了各種形式的短工市場。山東館陶縣“城鎮(zhèn)鄉(xiāng)村多有臨時工市”[64]。
陳正謨在1935年出版的《各省農工雇傭習慣及需供狀況》一書中對于各省雇傭長工和短工的情況進行了整理,見表4。407縣雇傭短工多于長工,251縣雇傭長工多于短工。缺乏農工的縣有268個,過剩的有228縣,適中的有122縣。被調查地區(qū)中37.02%的縣有雇傭市場,62.18%的縣沒有雇傭市場(見表5)[21]1145。
對于農民愿意從事長工還是短工的調查結果是:在多雇長工的縣中,農民愿意當長工的縣占21.58%,愿意當短工的比例為3.8%;在多雇短工的縣中,農民更愿意當短工的縣占27.81%,愿意當長工的占14.87%。綜合而言,農民愿意當長工的縣占36.47%,愿意當短工的縣占31.61%[21]1131-1134。綜合而言,農民愿意做長工主要的理由是生活安定,愿意當短工主要的理由是有田耕種。對于農工缺乏的原因,調查結果顯示,服兵役工役占最大比重,改業(yè)和出外謀生的情況也不少。
表4 各省長短工的雇傭情況
資料來源:陳正謨撰《各省農工雇傭習慣及需供狀況》,載于李文海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鄉(xiāng)村經濟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7頁。
近代農村雖然各個階層都有雇工的情況,但是各地情況不盡相同,中農、貧農雇工的比例不高,地主、富農雇工較多,但是具有人身依附關系的長工有所減少,自由雇傭勞動逐漸增多。純粹的雇工并不多,雇工多存在兼業(yè)的現(xiàn)象,在無雇主的情況下,除了自耕田地外,還可以從事小本生意、交通運輸、拾糞撿柴和做手工藝等。20世紀初,一些地區(qū)的雇工流動范圍明顯擴大,雇工市場有了明顯的發(fā)展。但是,近代農民的無地化并未產生足夠的農業(yè)雇工;相反,鄉(xiāng)村農業(yè)凋敝,農村社會經濟解體,從事農業(yè)生產賺取生活資本的機會減少,人口流動性增強,農民從在鄉(xiāng)村之間遷移轉變到向更廣闊的地域范圍遷徙,走向城市、墾區(qū)和海外。通常長工工資較低,短工、包工工資較高,工資的差異也是人們選擇兼業(yè)或再尋求其他機會的一個因素。
近代農業(yè)雇傭關系的變化背后有深層次的原因,農業(yè)賦稅舊附加稅并入正稅,增加新附加稅,以補財政上的不足,在這種重壓之下,農民只有兼業(yè)、改變經營方式,流入城市另謀出路。由于土地少,地租率高,加之農業(yè)生產經營條件惡化,造成農民不得不兼業(yè),生產自己生存所需要的農產品的同時,又生產自己生活和生產所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yè)品。在耕織結合也沒辦法滿足生存需要的情況下,農民不得不利用農業(yè)季節(jié)性的特點,流入城市兼職,農忙時當農民,農閑時到城里當工人、做苦力,維持家庭生計。土地兼并使一部分農民失去土地,陷入破產。破產的農民,一部分流入城市,由傳統(tǒng)農業(yè)勞動者變?yōu)槌鞘泄と?、小手工業(yè)者、小商小販;一部分流人其他地區(qū)繼續(xù)當農業(yè)勞動者;也有的留在當地成為佃農或者雇農。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給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從業(yè)機會,導致農民職業(yè)的分化。城市近代化也為農民職業(yè)分化提供了條件,城市的發(fā)展使成千上萬的農村人口來到城市從事工業(yè)、服務業(yè)等,加速了農民的兼業(yè)化。但是,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又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表5 各省有無雇傭市場情況
資料來源:陳正謨撰《各省農工雇傭習慣及需供狀況》,載李文海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鄉(xiāng)村經濟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8—10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