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靜
【摘 ?要】放風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游戲。微風吹拂下,絢麗斑斕的風箏畫出春天的美麗。放風箏看似是簡單的操作游戲,其實深藏著大大的奧秘,如判斷風向、收拉等技巧。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而言,自主放風箏具有挑戰(zhàn)性,不僅要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認識方向學會判斷風向,還要在體育課或綜合實踐課上親身經歷收拉等方法,并且能用語言向同伴或老師傳遞方法技巧、表達感想等。只有習得這些知識才能掌握正確的放風箏方法,使風箏有條不紊地飛向藍天。
【關鍵詞】風箏;融合;實踐
低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處于高速發(fā)展期,這個階段的兒童善于模仿、觀察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但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因而大部分教學活動的開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模仿參與課堂學習。由于低年級兒童的注意保持時間在20分鐘左右,因而新知內容的教學一般在20分鐘內,后續(xù)的學習主要以鞏固訓練為主。練習形式的設計更應以兒童感興趣為指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一、詩的意境中激發(fā)學習興趣
春天微風吹拂送來溫暖的氣息,吹醒了熟睡的楊柳,長發(fā)飄逸宛如仙女般美麗婀娜。春天更是孩童們探索大自然美景,自由玩耍的好時節(jié)。風箏——他們最喜愛的玩具之一。放風箏對成人而言,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對于低年級兒童來說,自主放風箏是有困難的,因為放風箏需要很多技巧和知識。
蘇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村居》一課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凹堷S”即風箏的意思,二月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東風吹拂,孩童放風箏形成一道道亮麗的景象。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認識方向”,著重引導學生辨析方向,能根據(jù)風向判斷方向等。恰巧,美術老師最近在教學生制作風箏和畫風箏,由此聯(lián)想到,既然要畫風箏,務必要了解軸對稱圖形,感受對稱美。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語文、數(shù)學和美術課,其實可以以風箏為主線,將古詩、判斷方向、繪畫等教學內容整合起來,進行多元學科融合教學。
學生讀起古詩來朗朗上口,富有情感的閱讀是孩子們傳遞感受、理解詩意的表現(xiàn)。同時,朗讀也是激發(fā)孩子閱讀興趣的方法?!洞寰印分嘘P于春天景象的描寫淋漓盡致,意境優(yōu)美,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多元學科尋共性
“風箏”這節(jié)課涉及多門學科,每門學科的教學重點難點要求不同,但這些學科中有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教學背景、教學模式等。因而,可將這些內容分課時來組織教學活動。第一課時重在將數(shù)學中的判斷方向、感知軸對稱圖形和美術中的了解風箏飛行原理等知識點融為一體,先學習關于放風箏的理論知識,再通過繪畫還原古詩《村居》中的景象,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情感。第二課時側重于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表述“我會放風箏”并動手實踐,親自到操場上放一放,感受春風吹動風箏飛向天空的美景,從而“繪制”五彩斑斕的天空。
(二)求同存異,發(fā)展個性
1.舍小取大
關于跨學科融合,需要先將教學內容進行梳理整合,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性教學活動。小學階段的各門學科都有獨立的課程結構體系。打破教材體系、重組教學內容是融合課的關鍵,但在融合整理時應如何取舍呢?可在不同知識之間尋找共性,如《村居》中提到“紙鳶”,美術課上設計繪畫風箏,我們可將“風箏”為主題,探究制作風箏、放風箏所需要的知識和技巧,將其他學科中所需要的零散知識點滲透加入,在這個過程中要做到“舍小成大”。
2.勿面面俱到
多門學科教學內容的融合會導致知識點偏多,教學目標要求比較高,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有所提升。教師在整合教材時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談,而應根據(jù)主題選擇重點內容組織教學。
3.融會貫通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加強各學科的綜合學習,這就要求教師敢于嘗試、打破常規(guī)、重組教材,將相關聯(lián)的知識進行整合,結合學生實踐情況重新設立教學目標,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改學生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讓整合知識更加貼近學生,各門學科之間更加通融。
二、剖析知識點,巧設目標
第一課在研究三門學科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提煉,重新設立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并能將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通過圖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通過詩句中的“東風”,初步學會如何判斷風向。初步了解風箏飛行的原理,感知軸對稱圖形。教學目標更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重點讓學生經歷動手操作,體驗風箏的多彩美麗。
第二課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繼續(xù)以“風箏”為主題,又融合了英語、體育、綜合實踐三門學科的教學內容,還發(fā)現(xiàn)了這三門學科有相似的教學情境,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從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例如,能聽懂并運用Can you…? Yes, I can./ No, I cant.句型來詢問或回答是否能做某事;了解、體驗中國的傳統(tǒng)游戲;75%的學生能做到正確判斷風向和收、放的方法;15%的學生能放上天空,并維持一定的時間;還有10%的學生能夠掌握收放時機,懂得適時地提拉風箏的線,相對穩(wěn)定停留在一定高度。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后,我認為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合理,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結合多學科教學內容,精選重點目標進行重設,三維目標層次清晰,由易到難,基本都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教學方法多元,活動有序有趣
第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了學生分小組繪畫《村居》這首詩所描述的意境,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動手創(chuàng)作并在活動最后進行展示,及時做出評價和鼓勵。如教師說:“那我們一起來繪畫風箏吧,把我們想象中的《村居》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象畫在風箏上!” 同時又追問學生:“你覺得繪畫風箏時要注意些什么?”引發(fā)學生思考繪畫要求(構圖要飽滿,色彩鮮艷……)最后教師出示小組合作的繪畫要求:
1.先構圖再涂色,注意構圖飽滿,色彩鮮艷。
2.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動手前請組長分工,確定誰畫哪一部分。
3.合理分工后,請各位組員同時動筆繪畫,小聲交流。
第二課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了兩個活動,第一次讓學生走下去試著用英語采訪現(xiàn)場的老師和同學,“Can you fly kites?”學生在活動中感悟語言傳遞信息帶來的方便,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改善個別學生膽小張不開嘴表述的困境。第二個活動,學生實踐放風箏,讓所學內容更好地服務于生活,設計思想前瞻,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全班都參與到活動中??傊瑑晒?jié)課的教學過程,設計思路十分清晰,以“風箏”貫穿整個教學活動,將放風箏的理論知識上升為實踐操作,讓學生學有所獲,學以致用。
四、適時評價,合理化建議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習過程,還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在這兩節(jié)融合課的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能全程跟著教師的節(jié)奏,能主動自覺地融入到情境中,動手實踐、自主采訪、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讓這兩節(jié)課充滿生機,聲色并茂,學生興趣盎然,教學效果顯著。同時,通過這兩節(jié)課,學生不僅學到了放風箏的技巧,還理解了《村居》這首詩的意境,更學會了運用英語表述簡單的句子,體驗到了傳統(tǒng)游戲放風箏帶來的樂趣。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交流,更為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學會評價等做出了指引,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在聽完兩節(jié)課后我及時總結,在欣賞贊譽他人的同時也提出了個人建議。例如,第一課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要突出“對稱軸”這一本質知識要點。第二課時在放風箏的活動中,很多學生沒有運用技巧放,而是滿操場跑,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雖然將風箏放起來了,但是個個累得滿頭大汗,教師應加以點撥,做好示范,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讓放風箏變得更輕松、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