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爵南
【摘要】在“促進式”小學體育教學模式下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設計,通過競賽、游戲等多種教學方式,利用多種教學輔助器具,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思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多種形式的體育運動訓練,從而達到實現(xiàn)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
【關鍵詞】構建;小學體育;“促進式”教學模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羅杰斯指出:“人有先天的學習潛力。他們總會對周圍的事物產(chǎn)生好奇,并渴望去發(fā)現(xiàn)、去了解、去解決問題。教師(促進者)的工作就是應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學習動力,開發(fā)這種內(nèi)在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潛能的發(fā)展。”[1]羅杰斯首創(chuàng)了“促進教學法”,他主張以學生為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提供真實的場景和學習資料,運用激勵、調(diào)度等策略,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力,并在師生共享過程中形成有形認知。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引入“促進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為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可以讓學生在體育訓練過程中鍛煉意志品質(zh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
一、“促進式”教學模式的界定
“促進式”教學,就是指通過師生促進、生生促進、媒介促進、自我促進等有效互動方式,整合各種體育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較為真實的運動教學情境,以教師為主要促進者,指導學生個體或群體積極參與運動學習實踐過程,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目的的體育教學體系?!按龠M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途徑如圖1所示。
二、“促進式”教學模式教學目標的制定
在“促進式”教學模式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設計者和服務者。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開展運動學習,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心理,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習慣,提高學生的運動素質(zhì)。因此,教師首先要為“促進式”教學制定明確的、合適的教學目標。制定“促進式”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從新課程標準倡導的知識、技能、情感三個維度展開思考,體現(xiàn)“促進式”體育教學的開放性、主體性和實踐性等特征,讓“促進式”教學目標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核心要求,符合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實際訴求?!按龠M式”教學目標如圖2。
三、小學體育“促進式”教學模式實施策略
(一)學習理論基礎
要想在課堂教學中順利地開展“促進式”教學,首先要學習好“促進式”教學的理論基礎?!按龠M式”教學是以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他主張以學生為本,教師通過調(diào)度學習資料和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思維,促進學生有形認識的形成。羅杰斯先生首創(chuàng)的“促進式教學”不僅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而且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
(二)課程資源整合
1.科學整合課內(nèi)資源。“促進式”教學的課內(nèi)資源是非常豐富多樣的。教師在進行“促進式”教學時,要有綜合運用的意識,從多方面調(diào)用資源進行整合,為“促進式”教學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基礎。因此,首先,教師要利用好教材資源,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分析,做好教學設計,提升教學的質(zhì)量。其次,教師要對教學器材、教學場地進行調(diào)查研究,科學地運用教學器材、教學場地,幫助學生科學地進行體育訓練。再次,整合教學輔助資源。教學輔助資源包括多媒體、教輔器材、教學經(jīng)驗等等。科學合理地整合教學輔助資源,有利于創(chuàng)立適宜的“促進式”教學環(huán)境。
2.合理利用課外資源?!按龠M式”教學的課外資源包括家庭環(huán)境、社區(qū)環(huán)境、社會輿論等等,雖然課外資源只占30%(如圖3),但是課外資源對“促進式”教學的影響不容忽視。因此,教師要合理利用課外資源,讓課外資源更好地支持、助力“促進式”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多元互動推動“促進式”教學的生成
“促進式”教學倡導的是以學生為本,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因此,教師在開展“促進式”教學時,要運用師生促進、生生促進、媒介促進、自我促進等多元的、有效的互動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條件,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1.師生促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師生促進就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展示運動背景,介紹和示范動作要領,組織學生參與運動等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學習體育知識。師生促進不僅是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最普遍的形式,而且是最基本的形式。在師生促進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體育課堂教學的的組織者、設計者、服務者,而且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教師的組織能力、設計能力決定了師生達成教學默契的程度。組織能力好、設計能力強的教師往往善于捕捉教學契機,時刻掌握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促進學生學習認知的生成。
例如,小學生都很不喜歡耐力跑這個體育訓練項目,每次教師給學生布置耐力跑的訓練任務時,學生不是怨聲載道就是拖拖拉拉不想跑。有的學生說:“身體不舒服,跑不了。”有的學生跑起來則提不起精神,速度很慢……如果運用師生促進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情況就會大不相同。教師在一開始上課時,就提出與學生進行跑步比賽,教師比學生晚起跑1分鐘,同樣與學生一起圍繞操場跑2圈,如果教師能追上5名男同學、5名女同學,就算贏。學生們聽說教師要與自己進行比賽,立即激起了求勝的欲望,產(chǎn)生了參與比賽的興趣。師生跑步比賽將體育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比賽中時刻保持著亢奮狀態(tài),體育訓練的效果明顯提高了。
2.生生促進,構建和諧的運動課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生生促進、生生互動的形式隨處可見。體育比賽、體育運動大多有群體性的特征,需要學生合作學習、互相促進才能達到提升運動指數(shù)的目的。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對集體運動有一定的心理傾向性的特點,進行體育課堂教學設計,開展體育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集體體育競技中增強團隊意識,構建和諧的運動課堂,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進行籃球訓練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籃球?qū)m椉寄鼙荣?,比如運球比賽、投籃比賽等等,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組隊進行小組對抗比賽。在體育游戲、體育競技的熱烈氣氛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被調(diào)動起來,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當中,并在體育競技過程中促進相互之間的合作與幫助,增強了團隊意識,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媒介促進,豐富運動訓練的形式?!按龠M式”教學的另一個重要內(nèi)容就是教師要善于利用媒介手段助力體育課堂教學的生成。媒介手段有著鮮明的時代性,教師要科學運用媒介手段才能對學生的體育運動提供重要的幫助。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信息媒介已經(jīng)延伸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都可以熟練地使用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教師可以將相關體育運動的動作要領制作成電子課件,通過網(wǎng)絡信息平臺進行發(fā)布,讓學生利用網(wǎng)絡終端進行課外練習。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練習過程通過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方便教師對動作進行糾正。媒介手段的利用,使教學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體育課堂教學效率。
4.自我促進,培養(yǎng)身心健康品質(zhì)。學生才是體育運動的主體,“促進式”體育教學的最終追求目標是要喚醒學生的自覺運動。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學生的自我促進不是要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要激發(fā)學生的運動內(nèi)驅(qū)力,促進學生自我運動意識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品質(zhì)。
“促進式”教學追求的是學生主體的覺醒,體現(xiàn)體育教學的本質(zhì),它的教學理念與《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2]非常一致。因此,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促進式”教學,并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驗證和推廣,努力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效率,達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美)卡爾·羅杰斯,杰羅姆·弗賴伯格.自由學習[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