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偉
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殘疾人和殘疾體育逐漸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關注,對于殘疾人而言,進行體育競技活動對他們身心,尤其是心理上帶來了巨大壓力。本文通過對殘疾人遠動員心理素質的主要表現(xiàn)進行分析,結合相關心理干預手段,從建設心理檔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訓練活動3個方面提出殘疾人運動員心理干預策略。
關鍵詞:殘疾人運動員? 心理干預? 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4.8?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c)-0033-02
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殘疾人運動員因為在生理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他們在日常訓練和比賽過程中都會承受更多的心理壓力。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心理干預,是心理學研究者針對殘疾運動員和教練員提出的針對性干預措施,能夠幫助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緩解心理壓力,保持心理平衡,提高自信心,進而能夠在賽場中展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輝煌。
1? 殘疾人運動員心理素質的主要表現(xiàn)
1.1 比賽時的過度激動行為
當運動員在參加比賽之前,需要他們提前開展熱身活動,讓自己身體的各部分機能都提前達到興奮狀態(tài),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對運動員體能的消耗,對殘疾人運動員的體能消耗更大,通常這種情況下,殘疾人運動員常常出現(xiàn)以下表現(xiàn):血壓升高、頻繁去衛(wèi)生間、心跳加速、食欲不暢等,甚至急切的希望快速參與比賽。
1.2 比賽時的過度緊張行為
在賽場中,對手較為自信或者實力較強都會給運動員自身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進而產生恐懼心理,這就使他們處于緊張和焦慮的狀態(tài),并出現(xiàn)心理抑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賽中,這種情況下,殘疾人運動員的主要表現(xiàn)為:膚色泛白、求勝心減弱、沉默寡言、血壓下降等消極狀態(tài)。
1.3 比賽時的畏懼心理
如果在比賽過程中,自身處于優(yōu)勢地位,殘疾人運動員會處在過于興奮的狀態(tài),甚至開始沾沾自喜,不能對自己的水平進行正確評價,從而導致比賽不能按計劃完成;如果比賽過程中,自己與競爭對手的比分較為接近,殘疾人運動員就會逐漸變得慌張;在比分落后的狀態(tài)下,殘疾人運動員甚至會出現(xiàn)畏懼心理,不愿意繼續(xù)比賽。
2? 殘疾人運動員的心理干預策略
2.1 建設心理檔案
作為心理學專業(yè)人員經常使用的一種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心理干預的心理測試工具,心理檔案存在較多優(yōu)勢。首先需要通過咨詢和訪談等多種形式,對殘疾人運動員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然后對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最后根據(jù)不同運動員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策略,幫助他們實現(xiàn)心理平衡。在建設心理檔案的過程中,可以對殘疾人運動員的心理變化的全過程進行了解,因為只有從多種角度了解運動員的心理狀況,才能研究出最好的干預措施。建設了運動員的心理檔案,心理學研究者和教練人員就能夠根據(jù)調查結果制定心理干預計劃和訓練內容,還能在運動員的各種行為中發(fā)現(xiàn)其自身的品質,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異的進行訓練。在對殘疾人運動員建設心理檔案過程中,還需要著重注意以下幾個內容:(1)嚴格遵循保密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和發(fā)展性原則;(2)對調查和測驗結果進行科學的運用;(3)保證心理檔案的質量。
2.2 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一個人的成熟程度,對殘疾人運動員來說,有一個較好的心理素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很多壓力。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訓練水平,讓他們更好的適應訓練和比賽環(huán)境,也能幫助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專業(yè)素養(yǎng),促進他們的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在設計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需要根據(jù)殘疾人運動員的個性需要和心理特點設置教育課程,找出最適合他們的教育模式和策略,實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價值的最大化。
2.3 開展心理訓練活動
在殘疾人運動員心理干預策略中,心理訓練屬于一種技術干預手段,主要是針對運動員的個性特征、心理特點和技能水平,設計訓練策略,不但豐富訓練內容,探索出一套適合殘疾人運動員成長的完整訓練體系。在心理訓練的過程中,還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殘疾人運動員存在的心理壓力,然后設計具有個性特征的訓練對策,幫助運動員緩解心理壓力,提升運動技能,促進運動員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協(xié)同發(fā)展,以此來達到提高訓練效率的目的。
在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的過程中,需要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3個階段開展訓練活動;首先,第一階段是讓運動員掌握基本的心理技術,通過對他們進行集中訓練、自信心訓練、放松訓練、壓力訓練、人際交往訓練和意志力訓練等活動來培養(yǎng)他們的基本心理技術;第二階段是幫助運動員掌握與運動技能相關的心理技術,主要訓練內容包括技能演練、表象訓練、目標設置訓練、情境模擬訓練、想象訓練和體驗式訓練等;最后一個階段旨在培養(yǎng)運動員的綜合應用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讓運動員將心理訓練所學的內容運用到比賽中,達到心、身和技能的高度統(tǒng)一。
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還要對心理訓練的效果進行有效評價,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和優(yōu)秀的內容,具體包括兩項內容,其一:根據(jù)運動員心理素質的變化特征來評價心理訓練效果;其二是根據(jù)運動員的比賽成績等客觀因素來反應心理訓練效果。從技術層面來說,要想讓心理訓練活動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對運動員的心理狀態(tài)及變化情況進行有效分析和評價,只有對運動員的心理特征進行了解,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以此才能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在這樣的個性化處理原則下,才能最好的實現(xiàn)心理訓練效果;
(2)確定明確的心理訓練模式和方法,心理訓練的形式較多,只有選擇合適的方法,才能提升心理訓練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心理訓練內容的制定者結合運動員的需要和心理特點建立起合適的心理訓練體系,系統(tǒng)的開展訓練活動;
(3)將心理干預與心理訓練相結合,盡管在某種程度上,心理訓練屬于一種特別的心理干預方法,但是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心理訓練與心理咨詢和認知行為矯正等心理干預手段不同,只有將心理干預內容融入心理訓練活動中,才能構建起系統(tǒng)性的心理訓練模型,才能更有效的實現(xiàn)心理訓練目標;
(4)將心理訓練與實踐體驗相結合,開展心理訓練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運動員提升心理素質,在比賽中能夠克服心理壓力,發(fā)揮真實水平,只有阿靜日常心理訓練內容與實踐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心理訓練的作用,也是對心理訓練成果的一種有效檢驗手段[5]。
3? 結語
綜上所述,殘疾人運動員由于在身體上存在缺陷,就使得他們在心理方面存在著特殊的需求,需要克服更多的心理壓力。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心理干預,能夠幫助他們化解緊張心理、挖掘自身潛能、提升心理素質,從而促進他們運動技能的提升,最終可以在比賽中取勝。創(chuàng)建心理檔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開展心理訓練活動都是當前使用較多的對殘疾人運動員進行心理干預的手段,并在實踐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相關心理學研究者和教練員需要結合運動員的心理特點,設置心理干預內容和訓練內容,并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切實提高殘疾人運動員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 崔野,于晶.對青少年射擊運動員實施心理訓練與心理指導追蹤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3):45-48.
[2] 李雪芹,馬永俊.冰壺運動員的心理技能訓練方法[J].冰雪運動,2009(3):66-69.
[3] 蘭青.殘疾人體育發(fā)展的認識及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5(8):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