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珅
[摘要] 目的 探究人文關懷護理在兒童麻醉恢復過程當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來該院住院并接受全麻手術治療的患兒92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奇數(shù)偶數(shù)法分成兩組,在所有患兒麻醉恢復的過程中,對照組46例患兒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予以管護,實驗組46例患兒另外強調(diào)人文關懷護理,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結局。 結果 實驗組患兒麻醉恢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0%要明顯比對照組發(fā)生率32.6%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98,P<0.05)。實驗組患兒術畢至蘇醒時間(25.6±1.4)min明顯短于對照組的(43.1±2.5)min(t=27.314,P<0.05)。 結論 對兒童在麻醉恢復過程中采取人文關懷護理干預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兒的良好康復。
[關鍵詞] 人文關懷;兒童;麻醉恢復;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8(c)-0139-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 care care in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children's anesthesia. Methods Ninety-two children who were convenient selection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8 and who underwent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odd number even method. During the recovery of anesthesia in all children, In the control group, 46 children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method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6 patients additionally emphasized human care care, and the nursing outcom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anesthesia recovery period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13.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32.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4.998, P<0.0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ime to wake up (25.6±1.4)mi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3.1±2.5) min (t=27.314, P<0.05).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human car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anesthesia recover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promote the good recovery of children.
[Key words] Human care; Children; Recovery of anesthesia; Intervention effect
全麻患兒術后因受全麻藥物、麻醉性鎮(zhèn)痛藥物及肌松藥物的殘余作用影響,加之小兒有限的生理代償能力,全麻恢復期常引起呼吸方面、循環(huán)方面、躁動和術后疼痛等并發(fā)癥[1]。全麻恢復期是患兒情況最富多變的一個高危時期,尤其是在麻醉結束的1~2 h之內(nèi),患兒機體自我保護性反射沒有徹底恢復,且患兒年幼,無論是心理還是行為都不成熟,對痛覺異常敏感。因此,麻醉恢復過程是患兒圍術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該階段醫(yī)護人員應采取科學有效護理措施,給予患兒精心的觀察和護理,以控制術后恢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兒安全順利恢復[2]。該文就以2017年3月—2018年3月來該院住院并接受全麻手術治療的92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人文關懷護理措施在麻醉恢復過程中的的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來該院住院并接受全麻手術治療的患兒92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奇數(shù)偶數(shù)法分成兩組,兩組患兒各有46例。對照組46例患兒當中,男、女之比是29∶17,患兒年齡自1~11歲,均值年齡(7.21±0.4)歲,手術類型:眼科手術14例、口腔科10例、骨科10例、耳鼻喉科9例,普外科手術1例,泌尿科2例;實驗組46例患兒當中,男、女之比是29∶17,患兒年齡自1~11歲,均值年齡(5.88±0.5)歲,手術類型:眼科手術16例、口腔科10例、骨科4例、耳鼻喉科7例,普外科手術7例,泌尿科2例;該次研究在所有參與患兒及其家屬同意的前提下開展。以上兩組患兒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針對性臨床比對。該次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獲得家屬知情同意。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麻醉恢復期護理,在此基礎上,實驗組患兒采用人文關懷護理。
1.2.1? 樹立人文關懷的護理意識? 強調(diào)在對患兒的護理過程中,父母陪伴的重要性。在實施父母陪伴復蘇的基礎上,術前,麻醉護士在訪視時應向患兒及其家屬介紹手術室、麻醉復蘇室環(huán)境,以及怎樣配合麻醉醫(yī)師、醫(yī)護人員的各項操作。通過在談話中采取鼓勵、安慰性的語言進行溝通,并及時作出對患兒身體情況的評估,耐心和患兒家屬獲得溝通,盡量撫平其焦慮、恐懼的心理。對患兒及其家屬提出的關于麻醉、手術問題,逐一做認真解釋。向患兒家屬解釋他們在父母陪伴復蘇中的角色意義??焯K醒時,由手術室護士指導家屬更換衣帽后進入復蘇室,輕喚患兒,并善于運用溝通技巧:緊握患兒手、愛撫患兒的頭和臉等處、親吻患兒額頭等處,以這樣的撫觸動作直到患兒意識完全清醒。當患兒在身、心都感受到有父母在身邊陪伴時,會更為平靜。
1.2.2? 對患兒病情變化的細致觀察? 當患兒完成手術進入到麻醉恢復室后,值班護士要向麻醉、手術醫(yī)生及護士咨詢患兒的麻醉和手術情況,并時刻觀察患兒皮膚顏色的變化,監(jiān)測其心電圖、體溫、呼吸等生命體征,詳細記錄各項參數(shù)(在麻醉蘇醒之前每隔15 min記錄1次,蘇醒后每隔30 min記錄1次)。重點對患兒的意識、皮膚溫度、四肢血液循環(huán)、皮膚黏膜顏色等情況進行觀察,一旦有異常,予以及時處理。
1.2.3? 針對性的并發(fā)癥干預? ①體溫低:患兒在麻醉恢復期發(fā)生體溫低的原因和環(huán)境氣溫偏低、手術時間長等因素有關,與患兒體溫中樞發(fā)育不完全、調(diào)節(jié)功能差也有關系,全身麻醉后更是因為受到肌松藥物影響而使得體溫降低,低溫狀態(tài)下隨著寒顫的發(fā)生,會導致患兒發(fā)生麻醉蘇醒延遲、呼吸循環(huán)抑制,甚至是造成不可逆損害;因此,巡回護士在術中應保證對病室溫度的有效調(diào)節(jié),或可用熱水袋、紅外線照射等措施取暖;及時通過給氧預防低氧血癥的發(fā)生。②躁動:患兒在麻醉蘇醒期會由于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而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躁動,發(fā)生原因和手術方式、手術部位、術后制動等因素有關,而患兒術后煩躁的發(fā)生也會使家屬煩躁、增加醫(y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對于患兒自身來說也會加大其墜床、手術損傷等發(fā)生幾率;針對于此,應先確定患兒躁動的原因,并在家屬允許下,適當使用約束帶進行固定,在床頭、四周都放置軟墊,避免由于躁動給患兒造成二次傷害。
1.2.4? 保持呼吸道的暢通 對于出現(xiàn)嘔吐情況的患兒,要及時清除其口鼻腔內(nèi)的分泌物,對各項干預動作在實施時都要輕柔,避免對患兒造成疼痛刺激;保持患兒術后的安靜,以免咽部受到刺激,避免由于嘔吐的發(fā)生堵塞患兒氣道,在對患兒呼吸道分泌物進行清理時,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吸痰管,手法輕柔、語言和藹,保證患兒耐受。
1.2.5? 童趣化語言運用? 在對患兒麻醉恢復過程當中實施的任何護理行為,盡量輔以童趣化的語言,比如真是個勇敢的小寶貝?。?,就是這樣,你做得很棒!等。由此來緩解護理過程當中患兒的緊張感、疼痛感,提高其護理配合依從度。
1.2.6? 麻醉恢復評分? 通過評估患兒活動力、呼吸、循環(huán)及意識狀態(tài)等指標來評估患兒恢復情況,并根據(jù)所得到的評分結果,找到評分較低的那部分,針對表現(xiàn)出的問題,施以相應的護理措施。針對某一項評分較低的患兒,找到原因、加強預先性的觀察,及早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的前兆,做好應對準備。若是麻醉恢復評分較高的患兒,其生命體征又平穩(wěn),可盡早拔管,縮短其留室時間。
1.2.7? 蘇醒后的護理? 患兒蘇醒之后,護理工作者應在第一時間告知患兒及其家屬手術效果,并仔細交代在恢復時間要注意的事項,確保患兒各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
1.3? 護理指標統(tǒng)計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在麻醉恢復室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低氧血癥、出血、窒息、躁動、嘔吐、蘇醒延遲幾個方面。另外比較兩組患兒術畢至蘇醒時間的差異。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在麻醉恢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實驗組患兒麻醉恢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0%要明顯比對照組發(fā)生率32.6%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兒術畢至蘇醒時間的差異
實驗組患兒從術畢至蘇醒的時間為(25.6±1.4)min,對照組患兒從術畢至蘇醒的時間為(43.1±2.5)min??梢妼嶒灲M患兒術畢至蘇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314,P<0.05)。
3? 討論
因術后早期是各類術后并發(fā)癥的高發(fā)期,致死率極高。所以在此階段,護理人員必須要熟悉患兒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特點,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予以最佳的護理,保證患兒能平穩(wěn)度過到清醒期[3]?;純阂蚓哂心挲g小這一特點,所以無論是心理還是行為的發(fā)育都不是很完善,對周邊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差,因此在全麻術后的麻醉恢復期,受到麻醉參與作用和手術麻醉中發(fā)生的循環(huán)、呼吸、代謝等生理功能紊亂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徹底糾正,所以極易發(fā)生傷口出血、急性窒息、嘔吐、躁動、誤吸等并發(fā)癥,所以在此期間,予以患兒嚴密、精細的觀察和護理,有利于幫助患兒順利渡過麻醉復蘇期[4]。
就患兒術后易于發(fā)生躁動的機制當前尚未被明確,可能是由于麻醉藥物的使用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抑制,而抑制作用雖消失,但仍有部分參與藥物發(fā)生作用,使大腦皮層和上行網(wǎng)狀激活系統(tǒng)高級中樞的功能并未得以恢復,影響到對感覺的反應、處理,而恰在這一階段,若是受到了任何不良刺激,皆會導致患兒躁動。而小兒在蘇醒期無論是出現(xiàn)躁動還是其它并發(fā)癥,都會給患兒造成自我損傷,影響到手術效果以及復蘇質(zhì)量,延長患兒離室時間,額外徒增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據(jù)馮海霞[5]在人文關懷護理對麻醉復蘇室患者的影響分析這一篇文獻中的報道中,就對人文關懷護理就給麻醉復蘇室患者造成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實驗結果表明,相較于對照組實施的常規(guī)護理手段,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人文關懷護理,而經(jīng)由護理之后,觀察組患者護理效果明顯要更優(yōu)于對照組,體現(xiàn)在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例數(shù)1例明顯少于對照組的6例、不安全事件發(fā)生例數(shù)0例明顯少于對照組4例方面。這與該次實驗研究結果不謀而合,該次實驗數(shù)據(jù)所得結果表示實驗組患兒麻醉恢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3.0%要明顯比對照組發(fā)生率32.6%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該結果分析來看,通過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的實施,能有效提高麻醉復蘇室患兒的安全系數(shù)。
該次實驗研究證實,實驗組患兒術畢至蘇醒時間(25.6±1.4)min明顯短于對照組的(43.1±2.5)min(P<0.05)??梢姡捎萌宋年P懷護理方法可通過提高麻醉后恢復期的護理質(zhì)量,一方面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另一方面縮短患兒麻醉后恢復蘇醒的時間。傳統(tǒng)觀點認為,全身麻醉恢復期疼痛感與不適感的發(fā)生會興奮呼吸中樞與腳桿神經(jīng),繼而減少呼吸抑制、心動過緩的發(fā)生。但是該次實驗研究認為,只要鎮(zhèn)痛護理足夠充分,再輔以人文關懷護理來鼓勵患兒對抗呼吸抑制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麻醉恢復蘇醒期的這個重要階段,通過人文關懷護理來予以患兒生理、心理上的雙重支持,可在最大程度上減輕患者機體痛苦、緩解其心理壓力,繼而釋放其不良情緒,幫助其獲得最快的康復。
人文關懷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臨床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強調(diào)以患者作為核心,針對患者個體情況的差異、疾病問題,施以全面護理干預。對麻醉復蘇室的患兒來說,通過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的采取,可有效管控危險事件發(fā)生率,及時預防并治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6]。我們觀察到,術后患兒蘇醒期除了易發(fā)生躁動之外,其它低氧血癥、蘇醒延遲等也是常見的并發(fā)癥,這些癥狀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都是有關的,如悶熱、尿急、口腔分泌物等,對實驗組患兒予以人文關懷護理措施,突出個性化和人性化的護理,不僅可滿足患兒的生理需求,還能予以其心理安慰,有利于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麻醉復蘇室患兒意識并未完全清醒,受到生理、心理上的不良影響,這會提高臨床護理工作的難度。在護理措施中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理念,能使患兒及其家屬感受到來自院方的人文關懷,從而減輕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壓力、身體疼痛,有利于患兒的盡快康復。這對護理工作者來說,也因為人文關懷護理的要求極高,所以這也督促著醫(yī)護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操作技能,才能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更好地將人文關懷護理理念落實到臨床實踐當中[7]。
對兒童在麻醉恢復過程中采用人文關懷護理,在這種氛圍的營造下,可以適時地轉移患兒在治療過程當中所受到不良刺激的程度,這是非常有利于兒童康復的。而且也只有在對患兒診治過程中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才能讓護理工作者設身處地的去關懷患兒及其家屬,通過臨床的一些細節(jié)使患兒及其家屬感受到溫暖,才能更好地增強患兒及其家屬對治療的信心,使患兒病情能夠得以有效控制[8]。另外,采用麻醉恢復評分的方法對患兒進行呼吸、循環(huán)及意識等綜合情況的評估,結合評分,便于護理工作者更直觀、方便地了解患兒恢復情況,而且我們提倡在麻醉恢復過程中對患兒的人文關懷護理盡量采用富有童趣化的語言來與之進行交流,這也正迎合了患兒年齡較小、不易溝通的特點,否定了傳統(tǒng)的說教式方法,為了與其獲得共鳴,用富有童趣化的語言先與其進行良好交流,使其放松身心,提高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繼而配合護理工作的開展。
綜上所述,對兒童在麻醉恢復過程中采取人文關懷護理干預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兒的良好康復。
[參考文獻]
[1]? 鄒傳惠,彭好嬡,覃軍,等.麻醉恢復評分聯(lián)合預見性護理在麻醉患者恢復中的效果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12):207-208.
[2]? 杜英杰,吳秀英.淺談年輕麻醉醫(yī)生應具備的人文關懷[J].醫(yī)學與哲學,2018,39(10):90-93.
[3]? 謝亞男,馬濤洪,韓曉娟,等.圍麻醉期病人的人文關懷[J].全科護理,2018,16(12):1492-1493.
[4]? 黃曉燕,賈玉華.入室流程再造及人文關懷舉措在麻醉復蘇室優(yōu)質(zhì)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47):239-240.
[5]? 馮海霞.人文關懷護理對麻醉復蘇室患者的影響分析[J].飲食保健,2017,4(24):146.
[6]? Jeon Yunsuk,Lahtinen Pia,Meretoja Riitta, et al.Anaesthesia nursing education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Literature review[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5,35(5):680-688.
[7]? 雷娥.手術室患者護理中全程人文關懷的應用效果研究[J].醫(yī)學信息,2016,29(26):200.
[8]? 楊晶晶.麻醉恢復評分與預見性護理應用在麻醉患者恢復中的臨床研究[J].心理醫(yī)生,2016,22(35):201-202.
(收稿日期: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