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拓 周亞平 王小紅 皮燕 廖孟華 謝海濤
摘 要 農作物秸稈作為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農田生態(tài)平衡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基于此,從改善土壤水分存儲條件、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優(yōu)化農田土壤物理結構3方面分析秸稈還田在改善土壤方面的積極作用,探討了秸稈還田的技術要點,并進一步闡述了秸稈還田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以便于改善農民觀念,有效推廣秸稈還田技術。
關鍵詞 秸稈還田;土壤;有機質;提升
中圖分類號:S15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78
近年來,國家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實現(xiàn)了農作物的增產增收,但是在農業(yè)發(fā)展過程中,農業(yè)經營方法出現(xiàn)了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產”與“投”之間的矛盾,部分農戶忽視了農田的養(yǎng)護,導致農田旱災抵抗能力逐步下降,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長此以往,農田將會喪失基本的種植條件。所以,在種植農作物時,需重視農田資源的合理運用,有效提高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而秸稈還田作為現(xiàn)階段提升農田有機質的重要舉措,需廣大農業(yè)科技人員引起高度重視,并進行深入探索。
1 秸稈還田在改善土壤方面的積極作用
1.1 改善土壤水分存儲條件
通常情況下,秸稈還田操作中會伴有其他操作,如秸稈翻壓、機械深耕等,在此過程中,可大量存儲降水,改善土壤水分存儲條件。秋季農田深耕的深度通常為30 cm,可極大增加大氣降水下滲度,避免地表徑流浪費大量水資源[1]。同時,秸稈還田的實施可極大程度上攔蓄大氣降水,避免其揮發(fā)。通過秸稈還田的相關措施,可讓農田土壤更好地存儲大氣降水,使農田土壤形成一個自然“蓄水庫”,同時有效防止水分揮發(fā),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水分。
1.2 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秸稈還田能夠有效促進微生物繁殖速度的提高。土壤內部微生物層活動力度加大,運轉速度增強,有利于分解秸稈中的有機質,改善農田土壤養(yǎng)分結構,使得農田養(yǎng)分、肥料等關系更加協(xié)調,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2-3]。尤其是夏季,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秸稈可在短時間內全部腐爛分解,為農田提供大量有機質。
1.3 優(yōu)化農田土壤物理結構
秸稈還田可有效增加農田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進而優(yōu)化農田土壤物理結構。秸稈還田在促進農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同時,會產生大量五碳糖或六碳糖,這種養(yǎng)分對農作物的生長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遠超過農田肥料施加效果[4]?,F(xiàn)階段,秸稈還田方式多樣,例如機械翻壓還田、覆蓋還田等。不同的還田方式可產生不同的還田效果,如采用機械翻壓還田時,可在機械的輔助作用下保證農田翻壓深度超過30 cm,增加了農田土層的厚度,同時還促進了還田區(qū)域土壤結構的礦化。
2 秸稈還田操作技術要點分析
秸稈還田實踐操作中,為保證其實踐效果,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需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秸稈還田操作技術要點大致涉及以下5方面內容。1)農作物收獲。待農作物成熟之后,利用機械高效收獲農作物籽粒。2)秸
稈處理。利用機械進行粉碎處理,不同農作物粉碎處理標準不一,稻稈的粉碎長度通常在5~10 cm,玉米稈的粉碎長度通常為10~15 cm。將秸稈粉碎后,均勻撒在農田土壤中。3)耕作整地。借助翻耕機等現(xiàn)代農業(yè)機械,對農田進行深翻,深度為25 cm左右,將秸稈翻入土壤中。4)配套技術。秸稈還田操作中,需配套相關技術輔助進行,才能更好地改良農田土壤條件。①施加氮肥。通常每667 m2施加尿素5~10 kg,秸稈與肥料比例為25∶1。②水分調節(jié)。秸稈入土之后,需澆水調節(jié)土壤含水量,加快秸稈腐爛,同時保證農作物水分的充足供應。5)施加秸稈腐熟劑。通常情況下,腐熟劑以每
667 m2添加以2 kg為準,并與農田土壤或者肥料進行攪拌,然后均勻分鋪在農田內,以促進秸稈腐爛。要結合秸稈種類與田間實際情況選擇秸稈腐熟劑,水稻秸稈還田主要以“阿姆斯”牌秸稈腐熟劑為主,每667 m2藥劑使用量為2 kg,同時還要施入尿素10 kg,硫酸鉀12 kg。使用秸稈腐熟劑輔助秸稈還田,可有效增加農田土壤中的有機質、全氮含量。
3 秸稈還田產生的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
3.1 秸稈還田的經濟效益
秸稈還田可有效提高農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有助于實現(xiàn)農作物增產增收的目的。大量研究表明,秸稈還田后的農田相比未進行秸稈還田操作的農田,農作物產量明顯上升,以馬鈴薯為例,經過秸稈還田處理,可使每667 m2產地實現(xiàn)馬鈴薯增收60 kg,增產率達2.22%。同時,秸稈還田之后,可明顯提高土壤肥力,進而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有助于提高農業(yè)經濟效益。
3.2 秸稈還田的生態(tài)效益
秸稈自身含有大量的有機質以及氮、磷、鉀等營養(yǎng)元素,通過秸稈還田,可以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使秸稈中的多種營養(yǎng)物質釋放在農田土壤中。具體而言,在秸稈還田過程中,微生物初期為了組成自身完整的細胞組織,需從土壤當中吸取大量氮素,起到生物固氮的作用,進而能夠防止農田當中氮元素的揮發(fā)[5]。一旦微生物死亡,便會釋放出大量氮,再次補充于土壤中,提高土壤肥力。秸稈還田主要是通過微生物分解釋放與保存秸稈中的營養(yǎng)物質,為農田提供大量有機質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同時,避免了秸稈焚燒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具有較高的生態(tài)價值,有利于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作物秸稈有效還田,能夠改善土壤蓄水能力,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同時避免了因秸稈焚燒引起的環(huán)境問題及資源浪費問題等。因此,農業(yè)生產環(huán)節(jié)中,可大范圍推廣應用秸稈還田技術。
參考文獻:
[1] 魏建勇.秸稈還田對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的探索研究[J].山西農經,2018(13):79-80.
[2] 孫鐵軍.關于推廣秸稈還田土壤改良的建議[J].河北農機,2017(12):1.
[3] 李志欽.秸稈還田對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的探索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20):101-108.
[4] 李春華.秸稈還田對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的探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6,36(4):24.
[5] 王曉波,車威,紀榮婷,等.秸稈還田和保護性耕作對砂姜黑土有機質和氮素養(yǎng)分的影響[J].土壤,2015,47(3):483-489.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