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蓉
[摘? ?要]走班制下高中數學分層作業(yè)應秉持分層設計的思想,對作業(yè)的形式、內容、難度、時間等要素進行合理分層.
[關鍵詞]走班制;分層作業(yè);設計;高中數學
[中圖分類號]? ? G633.6?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9-0021-02
新課改強調,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區(qū)別對待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當前,固定班級的教育方式,存在忽略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等缺陷,“走班制”能最大限度地讓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基礎、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獲得與自己最相適宜的發(fā)展環(huán)境.高中數學教學可基于“走班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基礎差異、學習成績、知識接受能力等來進行分層教學,可將學習成績優(yōu)秀及具備較強學習能力的學生分在A班,將學習成績中等且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分在B班,將學習成績差且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分在C班.實施高中數學分層教學,需要教師有效設計分層作業(yè),以達到走班制教學的真正目的.以下就三個方面對分層作業(yè)設計的具體策略進行介紹.
一、形式和內容要素的分層
新形勢下,作業(yè)的設計不能僅圍繞著“量”,應注重“質”和“效”這一問題.為此,設計和編排的作業(yè)形式和內容也應該層次化、多樣化,要能促進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滿足各層次學生的發(fā)展要求,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方法.形式上,可將作業(yè)設計為“預習作業(yè)”“鞏固作業(yè)”“總結反思作業(yè)”等類型,其中鞏固作業(yè)又可分為基礎型、提高型和探究型三個層次.
(一)預習作業(yè)
預習作業(yè)種類繁多,數學科目中,最常見的是“導學案”,這種類型的預習作業(yè)需要教師提前編寫“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學案”中的問題,對新授課的知識有大致的了解,能帶著疑問進課堂,這給學生提供了探索和發(fā)展多元智力的機會.在不同教學層次班級中,教師可根據內容對導學案進行分層,如A班、B班、C班預習的難度和量依次遞減.針對不同層次的班級,設置的預習作業(yè)可以不同,但對于同一個層次的班級,“導學案”內容不分層,屬于基礎性作業(yè),要求所有學生都做,以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鞏固作業(yè)
學習新知識后,需要布置作業(yè)以讓學生及時鞏固消化所學知識.鞏固作業(yè)的分層設計方法有以下三種:
1.不同層次班級按不同內容分層.每個層次班級的作業(yè)內容不同.對于A班,基于學生學習能力較強的特點,教師所設計的題型應該更具有靈活性,不僅能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還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在內容的選擇上,應更具有綜合性,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平臺.對于B班,則應將作業(yè)設計的重點放在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強化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對于C班,作業(yè)設計的重點在于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概念與基本運用方法.
2.同一層次班級做不同層次的要求.例如將問題設計成一題多問或者一題多解.例如,在教學人教A版選修2-2《函數的極值與導數》第二課時可設置一道題:已知函數[f(x)=ax2-ex],若[f(x)]存在兩個極值點[x1,x2],求[a]的取值范圍.
本道題有三種處理方法:(1)完全分離參數,轉化為研究不含參數的函數圖像問題;(2)不完全分離,轉化為研究兩個函數圖像的交點問題;(3)將函數進行求導,導函數[f ′(x)]有兩個可變零點可得方程[f ′(x)=0]有兩個不等實根,進行整理變形,得[ex=2ax],通過數形結合與切線產生聯系,臨界條件為直線[y=2ax]與曲線[y=ex]相切,再通過圖像特征得出結論.
對于方法3,在A班,學生通過預習作業(yè)已經掌握了切線等常見函數的一些二級結論,本道題他們可快速解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對于B、C班來說,可以在講解前兩種方法之后再進行練習鞏固,提升學生相關能力.
3.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做不同層次的作業(yè).例如,可以給A班學生布置一些數學解密的作業(yè),而B、C班則可以布置一些閱讀類的作業(yè),如閱讀數學發(fā)展史、名人小故事等,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
(三)總結反思作業(yè)
學完某一模塊或者某一章節(jié),應要求學生進行整理總結,制作知識導圖.對不同層次班級的學生,要求同樣分層,如A班學生需要自行制作知識導圖,B班學生在大致知識框架下,要能夠填寫具體的知識內容及典型例題,C班學生要能夠進一步完善知識導圖,并能夠對高頻考點進行有效的總結反思.這樣做的目的在于保證學生理順知識點的同時,又理解各知識點間的相互聯系.同時,還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解題思路、方法、技巧,在交流中思考,自行找出存在的問題及補救措施或改進方案.
三、時間要素的分層
教師布置的作業(yè)時間一般控制在40分鐘左右.可是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完成時間也大相徑庭.如A班學生完成基礎性作業(yè)速度快,準確率高;C班學生完成作業(yè)所花費的時間多,且質量差.因此,可以根據作業(yè)量分層,將充分練習和自由發(fā)展相結合,通過量化訓練提升學生的作業(yè)效率.
同一份作業(yè),有的學生30分鐘完成,有的學生2個小時才完成,除了個體差異外,還與有效作業(yè)時間關系密切.對此,教師可為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一個作業(yè)完成情況記錄表,分別調查記錄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的實際完成時間、作業(yè)正確題和錯誤題、出現的問題、原因分析(智力、非智力)、自我評價分析等情況.通過表格,不僅教師可以對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有比較清晰的了解,學生還可以自我反思和總結,給出自我評價.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對作業(yè)進行深入思考并分析錯誤原因,提高有效作業(yè)的時間,同時教師也可對下一步作業(yè)布置進行有效規(guī)劃.
總之,對“走班制”下數學分層作業(yè)設計策略的研究是一項積極有益的探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教師應當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新教育觀念,將有效分層作業(yè)思路滲透到教學中去,真正提高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能力.
(特約編輯 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