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博
摘要:龍袍是中華民族服飾的最高代表,其在制作從選材到技藝都是精益求精,為上乘之作,堪稱華夏的瑰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華美貴重的服飾是皇帝身份彰顯的直接體現。敦煌市博物館收藏一件清代藍地五彩金繡龍袍,圖案復雜繁密又布局嚴謹層次分明,金光燦燦的龍騰均衡對稱地配以五彩斑斕的吉祥紋樣,即象征著皇權至上又富有吉祥寓意,在民間保存完好實屬難得。
關鍵詞:館藏;龍袍;清代;賞析
衣冠服飾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之一。它除了滿足人們正常的生活所需以外,還代表了人類對物質文化的一種需求。在中國發(fā)展歷史進程中,不一樣的朝代有著不一樣的服飾,不同的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裝。不同的服飾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服飾文化,而清朝的服飾文化更是豐富多彩。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滿族貴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清朝服飾是歷代服飾中最繁雜、等級制度最嚴格的一個朝代。以清朝宮廷服飾為最高代表,反映了那個年代我國在紡織刺繡等方面的發(fā)展水平。而龍袍就是清朝宮廷服飾工藝的最高代表。
敦煌市博物館以“華戎交會的都市”為主題的基本陳列第五展廳“清代對敦煌的開發(fā)”展出一件龍袍,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欣賞。清代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距離今天并不遙遠,但作為清代服飾工藝最高代表的龍袍能在民間保存完好實屬罕見,加之敦煌偏安一隅,緣何能收藏一件皇帝專用的龍袍?其形制和圖案紋樣又是怎樣?以此撰文供讀者賞析。
一、清代帝王服飾類別
清代皇帝服飾按用途分為禮服、吉服、行服、常服等。禮服分為朝服、端罩、袞服。朝服是在皇帝登基、大婚、萬壽圣節(jié)等重大典禮時所穿的衣服;端罩是冬季套在朝服外的禮服;袞服是舉行重大典禮時將袞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的禮服。吉服就是每逢吉慶典禮時穿的一種服裝,分為龍袍、袞服。龍袍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是皇帝在親行郊勞禮、授俘禮和授敕印等喜慶的日子里穿在袞服里面的圓領、馬蹄袖、右衽袍。龍袍與朝服的區(qū)別是:一是龍袍無披領,朝服有披領;二是龍袍是衣裳相聯的四開裾袍,朝服是上衣下裳不相連的裙式袍。行服是專供皇帝出行方便騎射時穿的衣服,一般有行褂、行袍、行裳組成。常服就是皇帝平時宴居時所穿的衣服,又稱“素服”,分為常服袍和常服褂。各種類型的服飾其顏色、款式、長短都不同,有對襟、有右衽大襟;有長袍、有短褂。清朝滿族帝王的服飾既有滿族服飾的特征,又采納了歷代皇帝服裝的圖案紋樣。
二、敦煌市博物館藏龍袍紋樣構成
敦煌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一件應該屬于吉服,其基本樣式為:圓領、大襟右衽、石青素接袖、馬蹄袖端、四開裾、直身式袍服。身長150厘米,胸寬70厘米,袖長82厘米。此袍以藍色為地,藍素綢地上金繡象征帝王尊榮身份的龍紋和象征幸福生活的吉祥紋樣,繡工細膩,金彩交輝。龍袍全身共有十六尊金線刺繡的龍,分別是: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尊威嚴端坐的正龍,寓意江山安定,皇權固若金湯,皇帝專用;左右肩膀上各有一尊較小的正龍,其所處位置龍袍前后都能看到;前襟和后襟各有兩尊張牙舞爪的升龍,龍頭向上、面面相覷有擁戴之意;有一尊升龍藏在龍袍右側底襟里,要掀開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衣領前后各有一尊小正龍;衣領左右及交襟處有三尊游動而極富活力的小行龍;馬蹄袖端亦有兩尊小正龍。其中前胸后背和左右兩肩的八尊金龍和藏在底襟里的一尊共為九尊金龍,而且不管前后都能看到五尊金龍,符合古代帝王的“九五之尊”。這是受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易·乾》中就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中國古代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這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均有反應。在前胸后背的正龍紋下各有一組由壽桃和四季花卉構成的寶團花圖案為龍袍的中軸線,四周對稱平繡如意靈芝五彩云、紅色蝙蝠、火珠、和其他八寶紋等吉祥圖案。龍袍的素接袖和下擺有海水江崖紋,在左右對稱斜線排列的彩色立水紋之上為平鋪的祥云,祥云之上有波濤翻滾的平水紋,中間夾著紅色的蝙蝠。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名海水江崖,寓意著福山壽海,也有“萬世升平”和“一統(tǒng)江山”的含意。
三、敦煌市博物館龍袍紋樣寓意淺析
據《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志》記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云。領前后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边@是對龍袍在形制、制作工藝、裝飾圖案和材質上的基本規(guī)定。十二章作為我國古代“天子”或皇帝禮服和吉服上的一種裝飾花紋圖案,歷史非常悠久。這十二種花紋既是: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水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能普照天下,群山可仰,龍能興云做雨,華蟲取其文采昭著,宗彝表示不能忘祖,水藻取其有文,粉米取其養(yǎng)人,火能取暖,黼為斧形象征權威,黻象征見善背惡。用這十二種具有特殊含義的花紋來裝飾皇帝的衣服,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人類的救星。敦煌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龍袍為藍色,上面也沒有龍袍常用的十二章圖案,而是點綴了各種吉祥雜寶紋樣。雜寶紋是各種雜瑞組成的紋樣,有火珠、火焰、火輪、雙角、法螺、珊瑚、銀錠、犀角、雙錢、祥云、靈芝、艾葉、卷書、筆、葫蘆等等。任意擇其用、常無固定式因此稱為雜寶。雖然其等級地位并不是很高,但是作為各種紋樣的結合,它全面反映了世俗社會對長壽、財權、幸福和享樂的普遍追求。龍袍全身點綴蝙蝠紋為紅色,即紅蝠,其讀音與“洪?!币粯?,周圍以紅、黃、白、藍、綠五彩如意云紋襯托,寓意為洪福齊天。如意紋是從生活中的“如意”造型提取而來,其柄端造型與靈芝形、祥云形相結合,表達人們事事如意的祝愿。前后襟的升龍紋頭部兩側為對稱的寶珠紋,與火焰造型相結合,源于佛像,被賦予威嚴神圣的含義。前胸正龍周圍有法輪、寶傘、寶瓶等佛教八寶紋;后背正龍兩側有對稱的彩蝶、雙魚、盤長(吉祥結)等雜寶紋;接袖處立水圖案上還繡有珊瑚、犀角。雙魚紋表示豐足;吉祥結象征萬年盤長;珊瑚紋表達幸福與永恒;犀角紋表示平安、“通靈”的寓意??v觀龍袍全貌,主體以金線刺繡的龍紋象征著皇權至上、神圣不可侵犯,以寶團花圖案為中心對稱布置的雜寶紋則表現了普通人的生活追求。
清朝皇帝吉服顏色有明黃、石青、藍色、醬色、棕色等。因為是喜慶吉日穿著,色彩不拘泥于典制,所以皇帝著吉服期間又稱為“花衣期”或“彩服期”。依據清朝不同時期平水紋和立水紋的變化,在清朝晚期,密而直的立水紋較長,山石的變化也有早期山體平緩傾斜變?yōu)檩^為規(guī)矩的三山峰,可以推測這件龍袍當屬清朝晚期。雖清代規(guī)定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子才可穿龍袍,但清代晚期,隨著政權的衰落,輿服制度執(zhí)行常有皇帝將龍袍賞賜給朝廷重臣或皇室親王的事例。在甘肅肅南縣民族博物館就藏有一件藍色緞面金線刺繡的龍袍,為康熙37年(1698年)皇帝御賜給裕固族七族黃番大頭目,新中國成立后裕固族最后一任大頭目安貫布什加將這件龍袍交予政府保管。因此敦煌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龍袍也應該是皇帝賞賜給有作為的戍邊大臣而流落民間。此件龍袍是1951年敦煌縣政府移交給縣文化館,到1979年縣博物館成立后歸博物館珍藏。